关于古诗的起源和种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起源和种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起源和种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的起源和种类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号的种类
古代*人的号有很多,不同的号,象征的意义、用途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号的种类,欢迎阅览。
自号
自号就是自己为自己所取的`号。古人的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
2、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赠号
古人增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名(赠号):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春节起源的三种说法
春节到底源于什么?古人为什么要过春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起源的三种说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4]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藏族人类起源的传说
藏族神话传说在悠久的藏族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藏族是神话的多产民族;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藏族人类起源的传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藏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来自印度,是释迦牟尼的后裔;有的以藏族人相貌与马来西亚人相似,而认为应是从马来西亚半岛迁徙而来。然而,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则是记载在藏文史书《*王统记》中的一段“猕猴变人”的传说。
据传说,那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认真修行的时候,山中来了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两个结合吧!”起初,那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娇滴滴地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因和你有缘,今日专门找你作为恩爱的人。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到那时,整个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残害许多生灵。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那猕猴因为是菩萨降世,听了这番话,心中自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想到这里,猴子一个跟头,便到普陀山找那观世音菩萨,请示自己该怎么办。那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你可速去与魔女结成夫妻。这样,猕猴便与魔女结成伴侣,后来,这对夫妻生下六只小猴,这六只小猴的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那菩萨化身的猕猴,将这六只小猴送到果树林中,让他们各自寻食生活。
三年以后,那猴父前去探视子女,发觉他们已生殖到五百只了。这个时候,树林的果子也愈来愈少,即将枯竭。众小猴见老猴来了,便纷纷嚷道:“我们将来吃什么呢!”他们个个摊着双手,模样十分凄惨。那猕猴见此情景,自言自语道:我生下这么多后裔是遵照观世音菩萨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伤透了脑盘,我不如再去请示观世音。想到这里,他旋即来到普陀山向圣者请示。菩萨道:“你的后代,我能够抚养他们。”于是,猕猴便遵命于须弥山中,取了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父猴这才别了众小猴回到洞里去。众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开始说话,逐渐变成了人,这就雪域上的先民。*自治区是我国藏族文化历史的发源地。考古学材料证明,早在几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高原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而揭开了*地方历史的序幕。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三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
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
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四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著名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当代创作舞有《鹰》、《马刀舞》、《驯马舞》、《奔腾》、《**员舞》、《鄂尔多斯婚礼舞》、《牧民的喜悦》等。
拓展阅读: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风格
蒙古是我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舞更是蒙古族文化艺术思想和生活特征、场景的完美融合。通过对蒙古舞风格的把握,可以为人们欣赏蒙古舞的艺术美带来更加深刻的认知。认真了解蒙古舞蹈表演的风格,对于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蒙古族的群体性格特点和文化风俗意义重大。
一、热情豪放的风格
蒙古族的热情好客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在蒙古待人接物的各个细节都有很好的表现,不过其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在舞蹈方面。蒙古舞的豪放风格在“安代舞”中体现的最为强烈。在我国黑龙江地区、蒙古地区和辽宁地区普遍流行这种舞蹈,多个人一起表演,在技巧上并没有多大难度,游客的参与度非常高,是蒙古族民众用来招待游客的常见舞蹈形式,最能够体现蒙古族豪放热情的待人风俗。
二、优雅柔和的风格
蒙古族的舞蹈也并非全部都是热情豪放的风格,在一些特定的舞蹈中,更多地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柔和优雅的内涵。比如蒙古族中的“盅碗舞”,在鄂尔多斯等地区大为盛行。这种舞蹈讲究动作的随意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根据场内的气氛来做调节,具有比较灵活的舞蹈动作和形式,因此也更容易充分地表现舞蹈者的舞蹈功底和才华,是一种在节奏上较为轻松、随意的舞蹈方式,在历史上曾经被作为祭祀和祝贺的主要舞蹈形式。
三、敏捷机智的风格
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千百年来的生活*惯和*俗等都决定了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而在身体反应、头脑反应方面的机智、敏捷和灵活可以说是这种民族特点的最佳体现。蒙古族的“牛头虎舞”,就是一种再现牛虎争斗场景的舞蹈,它讲究的是动作的迅速、敏捷,反应的快速,灵活,充分表现出了野兽争斗场景的激烈和生动。舞蹈者的表演越机智、敏锐,表现出来的舞蹈艺术感染力越强烈,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
四、粗犷不羁的风格
粗犷不羁,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长期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在与大自然抗争,与牲畜做伴和与其他部落进行争斗的过程中,粗犷不羁的性情得以凸显。在蒙古舞蹈中,以蒙古摔跤最能够体现这种粗犷的风格。在蒙古摔跤舞蹈中,一个人饰演两个角色,用木偶的形式将摔跤舞表现出来,通过夸张的动作可以获得非常生动的表演效果,非常灵活地彰显了蒙古族那种粗犷豪放的舞蹈风情。这种粗犷之中有着浓烈的情感和热情,并不是粗野和无礼,非常能够体现草原生活的热烈昂扬,让人观之印象深刻。
五、愉快乐观的风格
蒙古民众在与大自然抗争、与艰苦生活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也历练了他们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情。在蒙古族的筷子舞等舞蹈动作中,舞蹈者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打身体各个部位,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明快、乐观、活泼的舞蹈气氛,让每一个参观舞蹈的人都能跟随着舞蹈和音乐的节奏享受那种欢快淋漓的感觉。这种愉快乐观的风格很容易感染大家,让人们见识到草原民族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有比我们想象中更好的精神状态。
蒙古舞是一种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的舞蹈形式,其中根据舞蹈要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创立的背景不同、舞蹈表演的场合不同,其具体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对蒙古舞的欣赏和认知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舞蹈背景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这才能确保对蒙古舞的正确认知。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二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三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
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
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四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著名的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当代创作舞有《鹰》、《马刀舞》、《驯马舞》、《奔腾》、《**员舞》、《鄂尔多斯婚礼舞》、《牧民的喜悦》等。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蒙古族舞蹈的种类
1、安代
2、顶碗舞
3、角斗
一、太*鼓舞
太*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二、灯舞、盅碗舞
灯舞、盅碗舞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三、达力根巴雅尔
在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日“达力根巴雅尔”。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四、宗教舞蹈查玛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黄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五、安代舞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依据*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七、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各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爷。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其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关于蒙古舞的六大种类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讲蒙古舞的六大种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
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
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
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滕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圈舞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
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拓展:蒙古舞的肩部动作
蒙古舞肩部动作主要有硬肩、耸肩、柔肩、绕肩等,这些动作都具有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征。
(一)硬肩。
硬肩指的是以胸部与背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肩胛骨做后缩前冲,手腕与手臂也应配合双肩在交替收缩的过程中前后摆动。在运用该肩部动作时,应注意力度僵而不硬,确保以韧性连接,可依据情节、情绪等需要,分为快慢两种,身体也可随着肩部动作做出相应幅度的运动。
(二)耸肩。
耸肩动作是双肩同时下放上端,不仅能单肩交替进行,而且还可双肩连贯进行。在做耸肩动作时应确保肩膀直上直下,并且向上过程应充满力量,向下时应轻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这是因为该动作就像人开怀大笑时两肩发出连续颤动时的动作。耸肩动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柔肩。
该动作中,舞者的双肩连贯且交替柔动,展示出一种端庄、优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动作表达主人公深刻内涵、表达情趣、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舞者就用横摆、双摆、柔臂、柔肩动律背向观众拉开了舞蹈序幕。由于舞者背向观众,观众看不到其表情与面容,但是借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优美动作,观众不由自主会想象出她们姣好的面容、愉悦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庄的形态,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四)绕肩。
该肩部动作分双、单两种。双肩动作是舞者两个肩膀同时前上后下绕圆;单肩动作是一只肩膀前上后下绕圆。在做该动作时,应保持颈与头的*衡,双肩自然放松,腰随着以上动作前合后仰,展示出一种含蓄之美。比如,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舞者借助连贯而轻快的绕肩动作,配合灵动的形体变幻及横摆、双摆、绕手、柔臂动律,做出优美的交替压腕击盅、提压腕击盅、压腕击盅等动作,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端庄、细腻、优美的姿态及欢愉喜悦的心情,并且还展现出了蒙古舞灵动、轻快的独特风格。
汝姓的起源与家谱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汝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地区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凉市,新疆*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来源
汝(Rǔ)姓源出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姓氏世系
河南睢阳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后裔未续。注:传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湾。后裔未详待考。
汝僓世系
汝寿:汝秉口之长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长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尔: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注:汝尔生汝文炳,迁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头议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秽:汝秉辙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秽迁塘头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演迁东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莲横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富莲塘之基祖。
汝国: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横支。生子一:汝文澜。徙弋阳泰王镇。
汝魁:汝秉元之长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华:汝秉元之次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楼大房支。字*塘。娶皮氏。生子三:长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郁:汝秉元之四子。更楼大房支。徙安徽。后裔未详待考。
汝灿:汝秉正之之子。更楼大房支。字辉光。娶熊氏。生子三:长汝文显徙四川、次汝文济徙四川、三汝文达。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孙。更楼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罗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陈氏。生子三:长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长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与赖八郎、袭六郎同治社妖,卫民功绩昭著。妣刘氏,粤谱加沈氏。公葬赖坊村石岩头背塘坑山窝,癸山丁向,曰“寒婆夹伞”形。生子四:长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张十娘。后裔未详待考。
汝贵世系
汝谟:汝蒿长子。汝谟生于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时,殁洪武已巳13*二月三十日申时,葬西边坐北向南。娶万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时,殁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合葬夫坟。生子二:长汝震、次汝坤。
汝谏:汝岳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论:汝岳次子。生至顺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殁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娶陈氏,生元统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时。殁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一:汝云翔。
汝则铭:汝正长子。行寿六,字曰新,元至顺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殁,葬黄墓坑西岸山向楼前,娶林氏,葬刁林冈。生子六:长汝思宇、次汝思诚、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齐、六汝思显。
汝则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陂山,娶黄氏,继娶饶氏,俱葬铁炉樟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梳子的种类
梳子是梳理头发的工具,最初得名可能因为是木头所制。梳子的种类繁多,如桃木梳、檀木梳和牛角梳等。梳子在品种上分实用品梳、工艺梳、旅游梳、高档精品梳、保健梳等五大系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梳子的种类相关内容。
按照梳子的材质,我们给梳子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种:
第1,银齿梳或金属梳
梳子由金属材料做成,其中经常使用纯银制成梳齿的梳子,每天梳头五分钟,就能有效清除头皮上堆积的老废角质,加快血液循环,排出头皮毒素,防止头皮出现问题。
第2,牛角梳与羊角梳
经常用牛角、羊角制成的梳子梳头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头皮分泌的油脂,调节油脂分泌。由于牛角梳天然材料不会产生静电,而且具有一定的中药效果,只要坚持使用,就可以使头皮不再分泌过多油脂。建议每日梳两到三次,每次梳五十至一百下左右。
第3,纯天然猪鬃梳
在欧洲,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如果经常用猪鬃制成的梳子梳头,能够治疗脱发。虽然刚开始使用时头皮会感觉到微微胀痛,只要时间长了,你一定会喜欢上这种刺激带来的享受。用猪鬃梳能够延缓脱发速度,但在使用时,最好不要在湿发上梳,不然会减少梳子的寿命。
第4,马鬃梳
由于马鬃梳的毛非常柔软,所以用这种梳子可以给婴儿梳头,以加速婴儿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婴儿脑部的健康发育。建议使用前,先在婴儿的头皮上涂抹专用按摩油,进行轻微按摩后再梳理,可以让按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木梳
木梳在过去的历史中非常常见,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原因,所以木梳比较常见,发展到现在也已经成为了高档的梳子,使用起来木梳更加柔和,并且更加古朴!
再者,根据梳子的细致功用,我们可以将梳子的种类划分为:
1.一般塑料板梳:这是家庭中最常用的梳子,一般用于梳理长发和乱发。适用于吹干之前梳理头发,或者洗头之前去除头发上的灰尘。
2.稀疏的板梳:梳体带有棉垫,插有塑料梳根的一字形梳子。梳体的棉垫用于按摩头皮,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脱发。
3.滚筒梳:方便给直发梳出波浪形状,也适合于发量多和粗毛发的梳理。
4.豚*筒梳:豚毛做成的滚筒梳用于吹卷发型时非常有用。想要造出曲线时,一边卷起头发,一边梳理就好。
5.铁质滚筒梳:想要最快最简单地卷出鬈发时就用它吧。梳根和梳体都是铁质材料,因为热传导性好,头发容易形成波浪卷。
虽然梳子的种类繁多,但是使用起来大致的效果还是相差不远的。当我们经过一天的忙碌,头皮的血液循环会变得很差,很容易产生脱发等问题,此时利用梳子每天做五分钟的头皮梳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并让让发根健康强韧。
扩展:挑选养生好梳子的方法
梳子从选材上分为木质、角质、玳瑁、砭石、玉质、牙质、金属、竹质、塑料等。古人对梳子大有讲究,材质不同功效各有不同。梳子的选择关系我们的身体健康,使用梳头来养生,必须先选择一把优良的梳子。
(一)从材质上选用梳子
以木梳、牛角梳、砭石、玉梳的.圆头齿梳为宜。因塑料梳子梳理时容易产生静电,使干性头发更干燥易断,还会刺激头部的皮肤,影响头皮及发根的健康,所以不建议使用。
(二)从体质上选用梳子
玉石梳子适合任何人,但价格较贵。砭石梳子性温,价格也不菲,适合体质偏寒的人。牛角梳,其中黄牛角梳性温,适合体质偏寒的人;水牛角梳子性凉,适合体质偏热的人。木梳适合任何人。
(三)从梳齿上选用梳子
好梳子应该看其设计和工艺:梳齿排列均匀、整齐,间隔宽窄合适,不疏不密;梳齿的尖端要钝圆,不可过于尖锐,以免损伤头皮。
(四)从质量上选用梳子
梳子如果质量不好、不合适,头发就易断,易打结,在梳发时就会觉得不舒服,所以选购梳子不要贪便宜。可以在手背上用*常梳头的力度试一试,看是否柔软有弹性,不要买尖锐且有扎手感觉的梳子。
(五)从功用上选用梳子
在使用梳子时,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梳子。密齿梳适合头发稀疏者,密齿梳看上去更密集且接触头皮较多,可增加血液循环。阔齿梳适合头发易打结和每日洗吹头发者。梳子选择不当,会令头发容易折断。此外,头发洗好后,在还没干透的情况下梳理,会伤到头发尚未闭合的角质层。建议洗头发之前先梳通头发,洗后用电吹风吹干或待其自然阴干后再梳理。
元宵节的起源
还有不到几天就是元宵节了,想必大家都对此充满期待,那么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欢迎阅读!
元宵节是*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纪念*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火把节
元宵节是*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敬佛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对联的起源
对联对仗工整,*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联的起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的起源——原来一副对联内涵这么多大智慧!
关于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仄有要求,其他位置*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的分类
按用途分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对联作法:春联创作漫谈
春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写春联、贴春联,也已成为遍及南北流传久远的*俗,甚至是春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春联,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新春佳节而创作的对联,其内容都是表现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和继往开来的进取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其语言应选择吉利、喜庆、祝福的字眼。春联是过年时传递新春祝福的载体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春的祝福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春联的内容也不能年年一个样。本文从一些例子中来大概了解春联的主要特点,并顺便说明春联创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这是一副流传了很多年的通用春联。富有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息,但是没有什么特色,几乎每家、每年都可以张贴。类似的还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像这类通用春联,我们不能说它们一无是处,毕竟它们也曾为千家万户传递着新年的祝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我们应该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春联作品,来烘托春节的气氛,不是更有意义吗?
在我看来,写春联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变换不同的角度,从而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春联。
一、时间的不同,是指春联是不应该有永久性的,专门为今年写的,明年就不宜再继续使用了。于是,就产生了嵌年份春联、干支春联等具有特定时间的春联。例如:
一代英豪,九州生色;八方锦绣,四季呈祥。
这是198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与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联合征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上联为出句,下联为作者对句)。该联中嵌上"一九八四"字样,可谓确切不移。还有:
一抹朝霞,九州异彩;九天旭日,一派春光。
也是因为嵌入"一九九一",便确定了它的使用年份。
另外,林从龙先生也有一副专门为2000年"千禧龙年"而创作的春联:兔返蟾宫,俯瞰两千年春色;龙腾鲸海,高翔九万里神州。
上联直接点出"两千年",下联的"龙腾鲸海"年份。
除了嵌年份春联外,我们来看几副干支春联。由于我国有以干支纪年的传统*俗,在春联中嵌入当年干支字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
光耀东风,庚星孕李;春回南亩,辰日种瓜。
这是庚辰年春联,在联中嵌有"庚辰"二字,很有特指性。
甲第毗连,风清里巷;子孙蔚起,泽衍箕裘。
这是甲子年用传统春联,以鹤顶格嵌入"甲子",确定了年份。
二、地点的不同,是指春联应当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宁波名医范文甫自题其药店的一副春联。此联凸显出作者的博大胸襟,其他药店的老板估计不会随便张贴的(尤其"贫"字很是忌讳)。
古诗的起源和种类 人类的起源古诗 古诗的起源分类 古诗词的起源和分类 古诗词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古诗的起源50 古诗的种类及分类 悯农种类的古诗 古诗的种类和分类 古诗的四种类 古诗文的起源 中华古诗的起源 古诗韵的种类 黄庭古诗的起源 古诗歌的起源 古诗的种类教案 古诗内容的种类 古诗的种类及特征 古诗押韵的种类 带起源的古诗 句子种类 古诗种类的诗句 古诗的起源英文 李白古诗的起源 春望古诗的起源图片 古诗种类的谜语 古诗的几大种类 关于种类多的古诗 句子的种类 古诗的起源与特点
有关春节的起源 古代号的种类 汉字的起源 年的起源和演变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关于蒙古舞的六大种类 蒙古族舞的种类有哪些 陈姓的起源简介 关于互文的种类 *元旦的起源 汝姓的起源与家谱 咖啡的种类 仇姓的起源与家谱 关于小资的种类 梳子的种类 *元旦的起源 诗歌的种类有哪些 唐诗的起源与发展 元旦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武术的种类大全 元宵节的起源 春节起源的三种说法 对联的起源 冯姓的起源与家谱 蒙古舞有哪些种类 藏族人类起源的传说 砖砌体的种类 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
除了的英语短语 独自英语短语 关于give的短语 喝杯奶茶的说说短语 现实朋友说说心情短语 一句话个性签名短语 人生病的心情短语 站在海边时的心情短语 女儿长大的心情短语 伤感说说心情短语2017 对宝宝的成长寄语短语 陪孩子一起玩心情短语 对爷爷说的心里话短语 应该的英语短语 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心情短语 qq说说晚安短语大全 语文短语 王者荣耀快捷短语骂人 与哭有关的词语或短语 旅游时的心情短语 一切都结束了的心情短语 虚伪的说说心情短语 有时的英文短语 自己说说心情短语 经典说说心情短语2017 害怕的英语短语 留言给男朋友短语霸气 工作一天的心情短语 寄语文明英德短语短句 心情说说感悟生活短语 solve同义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