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关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的意思(关于黄河的古诗之一)

  • 黄河
  • 原文: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3、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4、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6、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7、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8、不度:吹不到。度:吹到过。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10、何须怨:何必埋怨。何须:何必。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阅读全文]...
  • 2017王之涣写黄河的诗

  • 黄河
  •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护盾。黄河是战胜敌人的长矛。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像一条丝带,滋润着*人民!

      黄河愿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阅读全文]...
  • 王之涣描写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是盛唐时期诗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742年在任期内去世。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王之涣现存生*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中。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

      人物经历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见《说郛一百卷》卷二十五)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是,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乃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论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直上白云间……’。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身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阅读全文]...
  • 关于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1、《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黄河二首》

      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8、《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9、《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0、《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阅读全文]...
  • 与黄河有关的古诗

  • 黄河
  •   1、《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2、《渡黄河》  明·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3、《秋风辞》  西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桌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5、《岳忠武王祠》  明·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6、《渡黄河》  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7、《夏夜宿表兄话旧》  唐·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8、《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9、《饮马长城窟行》  唐·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10、《送陈章甫》  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阅读全文]...
  • 关于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关于黄河的古诗

      1、《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2、《渡黄河》

      明·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3、《秋风辞》

      西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秋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5、《岳忠武王祠》

      明·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6、《渡黄河》

      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7、《夏夜宿表兄话旧》

      唐·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8、《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9、《饮马长城窟行》

      唐·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阅读全文]...
  •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 黄河,古诗文
  • 关于黄河的古诗句(精选50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黄河的古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李白《古风·其一》

      2、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王安石《黄河》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4、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李白《送外甥郑灌》

      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0、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1、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白居易《望月有感》

      1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3、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4、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1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

      18、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19、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李白《赠崔侍郎·其一》

      20、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黄河夜泊》

      21、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2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2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2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7、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谢榛《渡黄河》

      2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29、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李白《寄远》

      30、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1、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李白《古风》

      32、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常建《塞下曲四首》

      3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章碣《焚书坑》

      34、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杜甫《黄河》

      35、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36、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3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8、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李益《塞下曲》

      39、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40、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胡曾《咏史诗·黄河》

      4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4、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45、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4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顾炎武

      47、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9、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刘采春《啰唝曲六首》

[阅读全文]...
  • 描写黄河的古诗(关于描写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这两位唐代诗人都非常有名,虽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气大,但其作品的艺术高度丝毫不比他们差。我们先来看看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这首七绝非常著名,是王之涣的成名作,也是唐代边塞诗的巅峰之作。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就已经被广为传唱。当然,王之涣还有一首《登鹳雀楼》,也非常有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诗被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已经几十年之久,连学龄前儿童都会背颂,也是小孩子读诗、学诗的首选佳作。

    鹳雀楼

    实际上,站在鹳雀楼上根本就看不到黄河,面对的是连绵起伏的中条山,离黄河远着呢,王之涣却写道:黄河入海流。看来,这只是诗人的凭空想象罢了。那么,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跟王之涣的边塞诗比起来,谁的更好一些呢?我们再来看看王昌龄的诗,他的代表作《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出塞》诗

    这首出塞诗也很有名,是王昌龄的代表作。相比较之下,《凉州词》的意境更深远些,《出塞》的写实性更具体些。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就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令人浮想翩翩,难以自已。羌笛何须怨杨柳,一个“怨”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深度刻画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冷漠。这个“怨”字,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得一拼。结尾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王昌龄像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古代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市,站在这儿是看不到黄河的,除非诗人站的很高很高。但古代的住房或客栈,一般都是最高两层,即便是寺庙里的塔,也很少有超过10层的。王之涣在凉州写下这首诗时,是在客店的二楼上,在这儿是根本不可能看到黄河的。所以诗人发挥的是超人的想象力,并不是写实景,但带给读者的画面,却是一幅蜿蜒曲折、起伏跌宕的黄河从高原一泻千里、滚滚而来的宏伟场面。当然,他的《登鹳雀楼》也是如此手法,站在鹳雀楼上,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黄河入海的,不过是抽象的比喻罢了。

    王昌龄

    而王昌龄的《出塞》,也很霸气,隐隐有种悲壮的沧桑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令人呛然心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过是诗人的豪情万丈罢了。龙城和李广都不可能在,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了,又怎么可能回到唐朝呢!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边塞诗人的一种美好向往,也是诗人家国情怀的美好祝愿。阴山,在内蒙古中部,是古代抵御契丹等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与古代的长城同为边疆的重要屏障。

    古代边关将士

    读王昌浩的这首诗,才明白“万里长征”一词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原来它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红军的万里长征,也是借用古人的豪情壮志来喻言战争年代的艰苦。而“长征”一词,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长征系列火箭。

    《出塞》更像是以军人的角度和口吻以物明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凉州词》,是以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写照,折射出边关的荒凉和沧桑,有一种由然而生的孤寂和无奈感。一片孤城万仞山,群山环抱中,一座孤单单的城池就矗立在荒漠之中,羌笛声声响起,但杨柳还是没有半点绿色,这是因为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所以树都难发芽。

    古玉门关

    比较之下,《凉州词》的艺术高度更高,意境更加深远,更能体现出塞外孤城的苍凉。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三人还因为这个话题,打过一次赌:三位诗人坐在酒楼上喝酒聊诗,正巧有官家在二楼上听曲,王之涣和王昌龄打赌,看谁的诗传唱度更高,流行更广。结果前三个唱曲的美女唱的都是王昌龄的诗,后面压轴的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由此可见,《凉州词》的影响力大于《出塞》。

    唐代西北边塞图

    但是,王之涣流传至今的诗只有六首,虽然每篇都是精品,但数量不多。而王昌龄流传于世的有181首之多,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比如《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代烽火台

    还有《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代长城关口

    都是精品之作。但王之涣的边塞诗肯定不止这六首,只是失传了而已。不过,评价诗人的伟大,不在于诗的多少,比如乾隆,一生写诗四万余首,又有几人能记得他写的什么诗呢?要说有的话恐怕也只有这首《飞雪》吧: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阴山山脉

    就这首诗,最后一句还是纪晓岚给补上的。当时乾隆在雪中游后花园,看到漫天雪花,乾隆来了雅兴,吭哧半天才吟出前三句,但最后一句他是怎么也想不出来了,憋了好久也吟不出来,跟在他身后纪晓岚看皇帝都难住了,才给补上了最后一句。

    边塞诗人

    所以说,诗不在多在精,张继就留下一首《枫桥夜泊》,但依然风靡全球,连日本都把它选进教科书中。*的一首《沁园春·雪》,蒋介石组织了*的众多才子想复制一首压过它,但折腾了几个月,闹了不少笑话,也没能写出一首跟《沁园春·雪》齐名的诗词。

    王之涣虽然才流传下来六首诗,但依然支撑起他在唐朝诗坛的不朽地位。也让一千多年*们记住了他。

    古代将士弯弓搭箭

    而李贺的一首《马诗》也很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骑兵冲杀

    王翰的边塞诗《凉州曲》也很有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阅读全文]...
  • 关于黄河的古诗有哪些(关于黄河的古诗分享)

  • 黄河,分享
  •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炎 〔宋代〕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张炎(1248一-?),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原籍天水,家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宋亡,流落江南以终。其词清疏空灵,多凄凉萧瑟之音。所作《词源》是一部重要的论词专著。

    张炎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曾北游大都(今北京市)。同行者有他的朋友沈尧道、曾子敬。此词即为途中渡古黄河时作,表现了古黄河雄壮而又苍凉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丽图画,并借以抒写国家兴亡之情怀。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词的开头三句,从写渡河入手,并就往事回钩两笔,写出了: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舲”,为有窗的小船。屈原《九章。涉江》云:“乘舱船予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扬舲”,即扬帆驶船之意。“万里”二字,写黄河之水源远流长。

    “当年”,指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在金人要挟下,答应划黄河为界的事。次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宋宣告灭亡。从此,统一的中国,南北分裂,故云:“中分南北”。

    诗人在黄河中乘着小船,一苇孤航,万里横渡,即景感怀,回想起一百多年前以黄河为界的往事,这原是由于宋朝的无能所造成的可耻历史,给人们留下的是痛苦的记忆。

    可是,诗人却明知故问,写出“底(何)事”二字,暗含讥讽之意,故而前面着一“笑”字,把满含讥笑和恨怒不*的情感吐了出来。

    这有如柳宗元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痛哭。”

    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也曾写到这件“当年事”,说是“殆天数,非人力”,“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极写亡国之痛。而张炎则是以比较隐曲的手法抒发历史的遗恨。这固然由于感情状态不同,也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在元朝的统治下,是不能坦露强烈的民族意识的。

    张炎生在南宋末期,三十二岁时,宋朝灭亡。在此之前,南北限隔,他没有机会北渡黄河,故而再折一笔,遥接首句,写下了:

    须信*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原先以为*生连作梦也无缘到达的黄河,而今却身临其境,游览其中,当然是一件快意的事。

    前面以其“中分南北”而衔恨,这里以“而今游历”表述喜出望外,都是围绕黄河来写。接下去,顺理成章,即写黄河游历所见,衔接紧凑而自然。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一二两句写黄河岸边景色。关塞河防,老柳萧索,斜阳欲暮,残照古道,画面疏阔,意境苍凉。

    第三句写黄河波浪之景。虽在风定之时,依然浊流滚滚,波浪滔滔。一个“直”字,极写巨浪如山,汹涌腾起之状,辞似简拙而笔力挺拔。

    从章法来说,此句乃是下两句的映衬之笔,黄河愈是险恶难渡,愈能烘托出“狂客”之狂。为把“狂”字突出出来,又特意引出一个“野人”,用他的“惊问”再加渲染: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野人”,村野之人,指舟子、船夫。他常年行舟,自然深知黄河之险,如今见到文弱的诗人来此夜间横渡,不免感到出乎意外,不可理解。

    “惊”字所揭示的正是他在询问时流露出的惊诧神色和疑惑心理。

    “狂客”,乃指称诗人之辞。所谓“狂”,不是说狂颠,而是说狂放不羁。船夫与诗人素不相识,不知其由来,故问“何处”。

    “槎”,即筏。“泛槎”夜渡黄河的飘忽莫测,点染出黄河水势浩淼,上接天汉的雄奇景色。

    在宋代以前,即曾有“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的说法。到北宋,欧阳修《黄河》诗有云,“万里通槎汉,千帆下漕舟。”苏轼《黄河》则写道:“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这些诗句所写的河中仙槎之事,当是由海中仙槎故事演变出来的。不过,张炎用了“野人惊问”一句来点引这个故事,比前人所写的诗句更富于戏剧性。

    有人把“野人”理解为天河边的牛郎,那末这位“狂客”诗人该是到达银河了。从故事本身来看,当然可以说得过去。只是这种解释想象得太远了些。从下面过片三句来看,这种解释更显得别扭了。因此,还是以“野人”指船夫较为稳妥。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第一句,“落叶”,绾合上片的“老柳”。“萧萧”,乃风吹落叶之声。第二句所写则谓黄河之水挟带大量泥沙,奔腾着流向远方,与欧阳修《黄河》诗所写的“伏浪卷沙流”,句意相似。

    第三句承上写出,言泥沙与水流俱下,消逝得无影无踪。这三句,勾画出萧疏空阔,浑茫浩荡的黄河风光。句中的“迎面”、“共远”,一写目迎落叶随秋风飞来,一写目送泥沙随河水流去,一为由远而*,一为自*而远,颇有荡动跳跃之势。

    读这几句,自然会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登高》的两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目送落叶飘落下去,目迎江水天边流来,对落叶与水流的迎送目光恰好与此词所写成相反方向。

    应该说,张炎对杜诗是有所借鉴的,然而他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正是刻意求新,不落窠臼之处。张炎在这里所写的景物都是在消逝之中的,而下面两句则翻其意而出之,写了另外两景: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纵目遥望,岸边远处,一片衰草,*展无垠,凄凉迷离,它那暗黄深绿之色,把秋色点染得更深了。从前面三句写到这里,叶之落,水之流,是明显地在运动中的景物,而草之衰和秋更绿则是暗中变化的景物。

    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暗含着“匆忙”二字。然后反接一句“惟有闲鸥独立”,从而比衬出天地间的一切都不得空闲,不得独立。能闲而独立者,惟有沙鸥而已。

    诗人他冒着风浪,夜渡黄河,当然无闲可言,更无独立的自由。可见,以“惟有”二字牵出独立的闲鸥,乃亦兴亦比,含有深意,感慨系之。接下去,移步换形,再用三句写渡河所见: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

    头两句是一对四言偶句,造语精炼,景色壮美。第一句的“挟”字,既点出浪头的高大,也点出浪涛的威力,竟至于可以挟持苍天与之俱浮。这比一般的写巨浪排空、滔天都来得更为生动,更有气势。

    本来,“天浮”是由小船的摇荡而产生的幻觉,但在水天相连的黄河里,便有一种浪摇天动、天浮水上的真实感。第二句写云的飘飞。但诗人却用静景活写的手法,在“山”字之后点出一个“邀”字,变静为动,不仅增加了层次,而且写出了山在邀,云则去,一呼一应,有情有意,极富妙趣。

    第三句,“银浦”,即银汉、天河。李贺《天上谣》云:“银浦流云学水声”。前面写渡河之始,尚为“斜阳”黄昏时分,这里写“银浦横空”,星斗满天,说明渡河时间很长,点带出黄河水面极为宽阔。

    句中的“碧”字,乃指夜空清澈之色。星汉灿然,天空澄碧,舟中仰望,又别有一番情味。当此之时,该是风*浪静,心旷神怡,陶醉于清丽爽洁的夜景之中。但是,黄河夜景更有美于此者,于是结尾处再点奇景: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第一句,由苏轼《前赤壁赋》的“扣舷而歌之”化出。诗人本来是一边赏玩,一边敲着船侧木板唱歌,可是忽然停止了歌唱,故日“歌断”。为什么呢?原来,月亮出来了。刹那间,清光丽天,银辉点波,奇美动人,因而忘记唱歌,只顾赏月了。

    于是紧写出第二句“海蟾飞上孤白”。此句六字,潇洒颖脱,兴味极浓。“海蟾”,乃月之美称,犹言海月。古人以常于海中见月出,故称海月。又因月中有蟾蜍的传说,故称海蟾。这个传说,由来已久。《初学记》引《淮南子》说,羿从西王母那里请来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窃之奔月,结果变成了一只蟾蜍(虾蟆)。这大概是对她背弃爱情的惩罚吧。

    后来,诗人们便常常以蟾代月,而且多指圆月。“飞上”二字,写一轮明月自地*线升上天空的轻盈之态。“孤白”,形容月色皎洁,独照空际。

    这末尾两句,意境清幽,情思清绝,情景交融,仿佛诗人的身心都融化到明月的清辉中去了。也许,他会有一种物我同一的感受吧。

    张炎写的诗词大多婉约伤感。然而,此时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却发生了巨变。他在这里,写的是“渡(黄)河”,而不是“游(西)湖”,无论是写情写景,都带有古黄河那种苍劲寂寥的风味。所以,此词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在张炎词中别具一格。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句子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语录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说说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名言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诗词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祝福

关与黄河的王之涣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写谷子的句子 没钱伤心的句子 悲伤七字句子 春天到郊外踏青的句子 两地相隔思念人的句子 挽回前男友的句子 挑拨夫妻关系的句子 男生撩女生的套路句子 被假象蒙蔽的句子 要做很酷的人句子 押韵唯美句子 张璐翻译的句子 形容妖娆美女句子 寂寞的句子说说心情 形容豪华的句子 对一个人心凉的句子 秋景的句子 两个人刚在一起的句子 佛缘好句子 拼音句子作业 含有江湖的精辟句子 花茶的唯美句子 骂诈骗犯的句子 表示孤独的句子一个人 回忆大学的句子 一直在一起的句子 人的命天注定的句子 描写雪景的句子古风 形容奋发向上的句子 关于结婚的经典句子 表示对感情绝望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