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望古诗的徒字 >

野望古诗的徒字

关于野望古诗的徒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野望古诗的徒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野望古诗的徒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新晴野望古诗赏析(王维的新晴野望的翻译)

  • 王维后期的风格很明显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而王维作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并没有及时离开长安,被叛军所俘虏,以至于在*定了叛乱之后,王维一时之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很多人批评,尽管王维也为自己辩护,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逐渐被边缘化,所以不得不离开长安,去到郊外的终山麓隐居。

    正是由于经历了战乱,再加上别人的不理解,让王维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后期的作品相对来说写得更好,毕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心态更为*和,也就使得作品更具有诗意,以这首《新晴野望》来说,便是后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诗依旧简练,可是读来却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很抒情,同时还很美。

    《新晴野望》

    唐朝: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所描写的寻常的乡美景,是一首很典型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在雨后初晴的时候出门游玩,看到了眼前不一样的美景,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那么具体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此时王维已经是四十多岁,当他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并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积极地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下过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等到天空放晴之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王维在这首诗中,也是把眼前的景色描写得生动有趣,从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仅仅是首联和颔联就非常的唯美;在雨后初晴,一个人来到外面的原野,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周围的景色如诗如画,极目远眺不见半点尘埃和雾气。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庄边的绿树边接着小溪,这个地方非常的美。

    颈联和尾联写了乡村普通人的生活,还有自己对于乡村的喜爱,同样是寥寥数语,写得非常的生动;田坎外的流水在日光下闪闪发光,郁郁葱葱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的后面,看上去更具有诗意。由于现在是农忙时节,整个村子没有一个闲人,所有的人都出门去干活,在那地里忙碌的劳作。这两句很接地气,也是写出了纯朴的生活,而王维也是非常喜爱那种生活。

    王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为人低调,性格也是很*和,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所以王维的诗大多都比较接地气,而且有着一种独特的美,从开篇到结尾句句惊艳,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也让这整首诗意境高远,可能在普通人看来,乡村极其寻常,那里的风景,也是很一般,可是王维却是把寻常的美景,还有普通的乡村描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美,每一句都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

    王维早期的诗尽管写得也不错,可是与后期的作品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不少,而这首《新晴野望》来说,尽管只是写了一个片段,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色,还有乡村人的生活画面,王维仅用了三言两语,便是写得活灵活现。整首诗语言秀丽,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深情的一面去赞美自然风光,还有乡村*凡的生活,也正是这种看似寻常,却充满诗意的描写,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同时那份独特的美,也是最令人赞叹。

[阅读全文]...
  • 野望古诗翻译与注释(野望古诗词赏析)

  • 作者:王绩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性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隐居后躬耕于东皋,故号“东皋子”。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大乱,遂拖病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了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名句赏析: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诗人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知识链接: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子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阅读全文]...
  • 新晴野望翻译及赏析(新晴野望古诗翻译)

  • 《新晴野望》

    ——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

    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咸阳值雨》

    ——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译文: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

[阅读全文]...
  • 寒食野望吟_写寒食节的古诗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寒食野望吟》,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写寒食节的古诗。

[阅读全文]...
  • 杜甫:野望

  • 杜甫
  •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

      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

      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

      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

      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

      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

      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

      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

      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阅读全文]...
  • 关于雪的诗句赏析:野望

  • 关于雪的诗句赏析:野望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阅读全文]...
  • 野望全诗原文翻译赏析

  • 学生
  • 野望全诗原文翻译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野望全诗原文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的是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的是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的是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的是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鉴赏

      此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的是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1,南浦清江万里桥2。

      海内风尘诸弟3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4,未有涓埃答圣朝5。

      跨马出郊时极目6,不堪人事日萧条7。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名雪岭、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保州(今理县新保关西北),因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戍守。

      2: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今成都市南,架锦江上,相传诸葛亮送费祎赴吴,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而得名。

      3:风尘:指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时只占随身边。

      4:迟暮:指年老,杜甫时年五十。多病:杜甫曾患肺病、疟疾、头风等症,故云。“供”字沉痛,黄生曰:“‘供’字工甚。迟暮之身尚思效力朝廷,岂意第供多病之用!此自悲自恨之词。”(《杜诗说》卷九)

      5:涓:细流。埃:微尘。圣朝:称颂当朝。句意谓自己对国家没有微末贡献。

      6:极目:纵目远望。

      7:人事:世事。时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朝廷不恤,故有人事萧条之叹。

      赏析:

      题为“野望”,但重点不在野望之景,而在野望所感,思弟哀己,忧国伤民,杜甫真是无时无地不在忧国忧民也。仇兆鳌曰:“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怀,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抚时,忧国之情。”(《杜诗详注》卷十)此诗起用对偶,对仗亦工,但前人亦指出前四句第五字皆数目相犯。学者宜忌。

[阅读全文]...
  • 《寒食野望吟》赏析

  • 阅读,思乡
  • 《寒食野望吟》赏析

      《寒食野望吟》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出自《全唐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扫墓情形,生动的描绘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寒食野望吟》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寒食野望吟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生*

      经历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任职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 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作品介绍

      一圣二仙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三大诗人,人们尊杜甫为“诗圣”、“诗史”,尊李白为“诗仙”,对白居易称“诗魔”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因此,学者认为:*诗坛应该是一圣二仙。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池上》等。

[阅读全文]...
  • 王维《新晴野望》

  •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注释

      ⑴极目:穷尽目力。

      ⑵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⑶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

      ⑷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整体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相衬,比*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又由*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1]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诗句解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处的山脊背后,*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相衬,比*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阅读全文]...
  • 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

  • 野望·东皋薄暮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诗人。

      ②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③薄暮:傍晚。

      ④徙倚(xǐyǐ):徘徊。

      ⑤依:归依。

      ⑥落晖:落日。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思想感情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赏析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鉴赏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野望古诗的徒字 - 句子

野望古诗的徒字 - 语录

野望古诗的徒字 - 说说

野望古诗的徒字 - 名言

野望古诗的徒字 - 诗词

野望古诗的徒字 - 祝福

野望古诗的徒字 - 心语

推荐词条

好好爱自己的个性签名 千牛卖家个性签名 关于姐弟个性签名 绝交后的个性签名 心里有你的个性签名 cf个性签名大全 关于下雪的个性签名 骂婊子的个性签名 伤感女生签名q友乐园 古风唯美诗意个性签名 幽默的个性签名笑死人 个性签名女生唯美简单 恋爱个性签名女生版 简短个性签名搞笑大全 闺蜜个性签名唯美一对 王俊凯个性签名大全 不顺心的个性签名 lol个性签名搞笑 关于睡觉的个性签名 怀念童年的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制作器 学霸个性签名大全 2017最新伤感签名 个性签名绝望到想死 张辉个性签名 天龙八部手游个性签名 最幽默的个性签名 感动女朋友的个性签名 扣扣爱情个性签名 关于岁月的个性签名 陌陌好听的个性签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