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淑的古诗大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淑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淑的古诗大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淑的古诗大全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诗人简介之彭端淑
简介,即简明扼要的介绍。是当事人全面而简洁地介绍情况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是应用写作学研究的一种日常应用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人简介之彭端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顺天(今北京)乡试同考官。
生*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以军功勇著,授四川都督佥事(qiānshì,都督佥事是正二品)。彭端淑的8位叔父,多为举人、知县。他从小聪敏颖异,常受先辈崇实黜浮,又宜力学,毋自弃的教诲,与兄端洪、弟肇洙、遵泗等苦读于翠笼山紫云寺,五六年不曾下过山,得学识渊博的父亲彭珣(xún)亲授。还得益于其外祖父、进士出身的夹江名儒王庭诏的教益,长进不小。及入县学,再得合江进士、蜀中制义(八股文)匠手董新策点拨,学业立就。
雍正四年(1726),彭端淑乡试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与孪生弟弟彭肇洙同榜登进士第,授吏部主事。乾隆十年(1745)升吏部员外郎,旋迁文选司(负责人事任免)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充任顺天府(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署三江要口,五州之屏藩重地的广东肇罗道署察使。
彭端淑待民宽厚,为官一意为民,常以清慎自励。每出巡议事察访,必轻衣减从,随行不过一二人,并明令所经各州县一律禁止迎接款待,违者严惩,深得吏民称歌。彭端淑断案明决果断,对民间诉讼的误断,无不一一更正,使民相安。初到粤东,遇积案3000余件,他立即调集各州县案卷,会同幕僚开诚布公,明断有声。不一月,全部案结,吏民无不惊佩。又督修省城书院,延请名师月课,亲为指授,士风甫振。彭端淑旬月之间便弄清了肇罗道所属州县陈积老案三千余件,由是声威大振,朝廷大吏深相倚重。彭端淑在广东做官约六七年光景,这是他一生仕途生活中最为显赫的时期。
彭端淑在为官期间,虽力求进取,决心兴利除弊,上报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终此一生。而当时的清王朝虽已进入极为兴盛的乾隆时代,经济文化也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兴旺景象,但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复杂了起来。彭端淑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荣下面民生维艰的社会现实,官场中的明争暗斗,最高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内心逐渐滋生了一种愤懑和惆怅之情,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也逐渐地发展了起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彭端淑随船督粤西粮运,船行在南海中,不慎失足坠水,虽被搭救脱险,但他却认为这是大难即将临头的预兆。他感叹:人于宦途不满意,辄以咎人,此谁挤之者!今不葬鱼腹,天于我厚矣,复何望焉。此时的`彭端淑已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有了充分认识,决意隐退,遂借口此事,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今成都石室中学),走上了课士育贤的道路。
锦江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遗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学府。学员选自省内秀才以上人员,学员学费、生活费由清*拨给该院的学田供给,在院学生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彭端淑在该院任主讲、院长20年。
文学成就
彭端淑的主要成就在其文学方面,其歌和散体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的影响都非常大。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以文名鼎立蜀中,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早年曾醉心制义(也称制艺),其制义亦技压蜀中,是继韩琢庵、董新策后唯一能发虑经旨的制义大家。甫入京,即以制义名噪京师,深得蔡寅斗、胡稚威、沈适芳等的推崇,谓为不世之才,咸推重之。但制义这种*的创作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彭端淑在文学道路上的发展,直到50岁他才挣脱束缚,诗学魏、文学左史,文风为之大变。特别是他辞官后,主动与人民接*,充分了解了广大人民的贫困生活,更以无比忧愤的心情,力擎巨笔,写出了一首首含蓄沉凝、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彭端淑后期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或忧国忧民,如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七月十六日》);或愤世嫉俗,如……深山夜月一声啼,天地有春留不得。今古世事如苍狗,王侯蚁蝼同枯朽,……胡为岁岁啼不住?似含孤愤争自诉!(《杜鹃行》);或抚时感事,如骨肉难无故,同怀七剩三。何时重聚首,一解忧心愤(《忆弟》)。
彭端淑与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时称三彭。其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其现存作品有《白鹤堂文集》四卷、《雪夜诗谈》二卷、《粤西纪草》一卷、《以下八家诗选》若干卷、《蜀名家诗抄》二卷以及《晚年诗稿》、《碑传集》、《国朝文录》、《小方壶斋舆地丛书》、《广东通志》等。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议论小品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即出于本书。
文学思想
彭端淑的文学思想比较复杂。他鄙夷那些宴饮登临,往来赠答之作,极力推崇陶潜()屏迹躬耕,托意诗酒和抚时感事、爱国忧君(《与友人论陶杜诗》)的作品。指出杜甫入川后的作品所以能振奋人心,是与他贬官后的陇蜀之行的经历相联系的。少陵入蜀后,数岁且频移、不缘经胜处,焉得发奇思(《题杜工部入蜀后诗》),又进一步肯定公倘不来蜀,胸襟何由阔。蜀中得公诗,山川为增色(《题杜工部草堂》)。他这些观点重视了客观事物和外界环境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指出贤者为诸并非其初意欲为如是之诗,而是其思想感情受客观环境的感染,是感情喷发而成。从而得出了志动而为情,情发而为言 (《与友人论陶杜诗书》)的结论。这个观点对于文学产生的根源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由于彭端淑曾醉心制义和古文,受先代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别是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很深,加之崇实黜浮的先辈遗训谆谆在耳,这些又决定了他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无法走出唯心主义的泥潭。
彭端淑曾说,作文之道有三:曰学、曰识、曰才,才即作者的文学才能。彭端淑指出:才有大小,授于天而不可强加者也,才固授于天者也(《文论》)。他认为、之所以能网罗古今,洞悉情事,是因为天实授以绝人之才(《文论》)。这些观点片面肯定作者的个人才能,忽略了作者的主观努力,与有德者必有言(程颐《语录》)的程朱理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出了其世界观中的局限性。
朱淑真的诗词,永远惊艳在时光之外
朱淑真和李清照,被称为宋代的“词坛双壁”。李清照是北国佳人,她写的诗词自然更大气、豪迈。朱淑真是南国才女,她的诗词大都婉约、细腻。
朱淑真的诗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可真正经典的事物,永远都不会被时光打败,永远都惊艳在时间之外。朱淑真的诗词,就是如此。她的诗词被收集在《断肠集》里。
1.家境优裕,幸福的青葱时光
大凡创作者,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心境和创作环境,著名的词人也不例外。
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家境优渥,父亲文学修养极高,有空便教她赋诗填词。朱淑真有着幸福的童年,享受着天真烂漫的青春,情蔻初开之时,梦想着心中的如意郎君。
这个时期,朱淑真的诗大都是春天的基调,充满生机与渴望,比较欢快、令人愉悦。
如:《围炉》
围坐红炉唱小词,旋篘新酒赏新诗。大家莫惜今朝醉,一别参差又几时?
饮酒赋诗,朱淑真享受着青春韶华,“今朝有酒今朝醉”,年轻就是资本,可以肆意释放。朱淑真的诗词,永远惊艳在时光之外
《秋夜舟行前江》:
扁舟夜泊月明秋,水面鱼游趁闸流。更作娇痴儿女态,笑将竿竹掷丝钩。
乘一叶扁舟,与家人远游,水中鱼儿欢畅,娇笑声中,抛丝钩,装作钓鱼翁,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热情奔放,容貌俊美,充满才情的朱淑真,喜欢将自己妆扮得美美哒,这份渴望遇见爱情的少女情怀,在《秋日偶成》中可以寻到:
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阿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不错,女为悦己者容。朱淑真的“萧郎”真的出现了。他来京城应试 ,寄住在她家里,少女春心萌动,郎才女貌,只可惜不是父母眼中的门当户对,只落得个萧郎“吹箫归去”。
少女的那份失落,寄情怀于《湖上小集》:
门前春水碧如天,坐上诗人逸似仙。白壁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
奈何“一双白壁”,两情相悦,最终也是有缘无份不相见。
2.嫁错人,红尘漫漫,苦海无边
朱淑真20几岁时,父母凭媒妁之言把她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最初她对夫君抱有幻想,希望他心怀大志,成就功业。所以,新婚之乐还是有的。
据传,朱淑真曾作“圈儿词”,记录这段快乐时光。《相思词》: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许多的圈儿,圈出新娘子数不尽的相思,还有新婚燕尔的矫情。丈夫顿悟了娘子的心思,次日一早雇船归故里。
然而,新婚的甜蜜太少,聚少离多,朱淑真的丈夫后来又迷恋妓院,乐不思蜀,朱淑真只能是夜夜忧愁,千里寄相思,见《春日抒怀》:
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月落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漫盈眸。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向南浮。
丈夫久不归家,又无鸿雁传情,少妇凭栏远眺,心事惆怅。好一副“相思图”,可怜貌美多才的朱家女子,就这样被孤寂折磨。
这一时期,朱淑真的诗词多充满哀怨,借物抒怀,聊以慰藉,再不又怎么能派遣愁怀!朱淑真的诗词,永远惊艳在时光之外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修身连理枝。
这首诗道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真理,知书达礼,貌美如花的朱淑真,怎么就错嫁了人!为这位才女惋惜。
当婚姻成了围城,朱淑真时常想冲出去,然而在宋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丈夫的一纸休书。朱淑真将忧愁怨恨宣泄在诗词中,惹得负心男不悦,顿则家暴,于是,朱淑真大胆提出与他分居。
“解铃还须系铃人”,分居后的朱淑真日渐消瘦,体弱又病,不忍卷起帘子,看那同样命运的落寞梨花,连院里的秋千都被冷落已久,这首经典的《生查子•寒食不多时》,更是一首伤春之作: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3.回杭州老家,遇初恋暂*缱绻
朱淑真虽然是江南女子,可是却生性刚烈,她不肯委屈求全,“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她的倔强个性在《黄花》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此时,丈夫再次调官,朱淑真借故身体不好,提出回杭州老家养病。丈夫有了新欢,也嫌她碍眼,于是欣然应允。丈夫带着小妾远游去赴任,朱淑真则回到了杭州娘家。
朱淑真心中仍然燃烧着对爱情的渴望,她的初恋情人会经常浮现在脑海。后来经过多方打探,终于有了消息,跟朱淑真分手后,他由于忧伤过度,至今未婚,在十分遥远的地方谋生。
朱淑真听闻后欣喜万分,遂感情决堤,旧情复燃,急切地想见他一面,此心情在《谒金门.春半》可见: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在这首词里,作者感叹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也流露了无处寄愁绪的怨恨。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无人与之共享,只能空羡慕那些莺莺燕燕。相思漫漫,断肠人在天涯。朱淑真的诗词,永远惊艳在时光之外
朱淑真的初恋情人借春节到杭州探亲之际,与朱淑真见面了。真是“执手相看泪眼” ,道不尽的相思!
整个春节期间,他们结伴出行,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陶醉在帝都的浮华里。这种情感在《元夜三首》其三可以感受到: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但愿暂*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两个相爱的人难得片刻时间缠绵,月色不妨就这样朦朦胧胧吧,哪里还有功夫赏灯!
春节过后,情人离开。朱淑真又恢复了往日的孤寂惆怅。半年后,他们又相遇在杭州,缱绻缠绵,极尽欢乐,见《清*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两人携手游走在荷花湖畔,霎那间,下起了细雨,真是“雨”为媒啊!此景下,游人稀少,给他们创造了幽清的独处环境。遂情切切,意绵绵,难舍难分。归来后更是无尽的相思。这首词写出了朱淑真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敢精神。朱淑真的诗词,永远惊艳在时光之外
4.世俗难容,溪水深处,安放此生孤寂
然而在封建社会,他们之间的交往有违封建礼教,招到了亲朋好友、乃至邻居及不相干的人的非议。
春怨诗朱淑贞解释
导语:朱淑真书画造诣也相当高,笔意词语皆清婉,她的`诗词、才艺足可与李清照比美,共同辉耀着宋代的文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春怨诗朱淑贞解释,欢迎借鉴!
朱淑贞《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唱独酌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说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背景:
朱淑贞(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诗词留存颇丰的女词人之一。钱塘(今杭州)人,一说浙江海宁人。朱淑贞出身于官宦之家,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惟一生痴情所托非人。丈夫乃一介庸吏,擅转圜于官场、名利场、欢场;志趣不投、琴瑟不合,终致其抑郁早逝。现遗《断肠诗集》、《断肠词》。
有词评家评其“《断肠词集》,名声不在李清照之下”;陈廷焯于《白雨斋词话》有评“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吴从先《草堂诗余隽》也引李攀龙语评之“李清照《如梦令》,写出妇人声口,可与朱淑真并擅词华。”可见朱淑贞在南宋词坛造诣匪浅,称得上李清照第二。只不过名声,没有易安居士大罢了。
赏析:
“剑雄品评”认为:“独行独坐,独唱独酌还独卧。”开篇“五独俱全”,敢如此在词中,一句复同字,不多,颇考验功力。五“独”一出,幽栖之名所言非虚啊。一个悲苦孤于绣楼,茕茕孑立的弃妇跃然纸上。头2个“独”字,对行坐动作的堆砌,已让读者隐隐有所猜测,边唱边酌,空对梦影,自话自醉,伶仃难眠。
词人因内心孤郁难遣而焦灼无宁、百无一可之境遇令人嗟叹。“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轻衣伫身楼外阶前,又不禁春中微寒伤心神。“著摸”二字宋作撩拨、沾惹之意,看如此辗转反侧,心神不宁,不由吟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想必寡居的李清照最知词人之孤忿空寂。
下片,“此情谁见,泪说残妆无一半”,此生蹉跎情错寄,片刻春愁遏不止。偏却无人见、无人解、无可遁(宋女子不可离婚,除非夫休之)。未语泪洗妆,却道骤雨急。“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愁病夹击,孤夜寒灯,枯剔芯尽,一坐天明。读到此句,吾不由一阵颤栗。描写寡居弃人,“五独”开篇,一句五独,已是尽览词人一生,灯本火成,寒夜暖心。岂有寒灯之理。心寒灯寒、芯尽心尽,夫婿尚在,可有孤苦寡居如此,女中翘楚,悲乎哀哉!
全局:读朱淑贞之词如寒冬暖室饮冷茶,入口初觉尚可自持,渐之茶味绵长,却回味苦涩,久之内外之寒相仍,虽暖室亦不抵凄冷,茶尽之际浑身颤抖。不耐此词孤怨低沉。这还是写《膏雨》之“添得杨柳色更浓,飞烟卷雾弄轻风。展匀芳草茸茸绿,湿透夭桃薄薄红。”的朱淑贞吗?彼时绮手弄春、辞丽隽秀,易安第二,那堪如此?嫁人不易!
扩展阅读:个人简介
朱淑贞(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
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雨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2、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4、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元·盍西村《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荷塘雨声》)
5、宋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宋贺铸《青玉案》下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宋·陈克《豆叶黄》)
8、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张协《杂诗十首》)
9、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
12、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
13、宋王灼《减字木兰花》:飞霞半缕,收尽天风和雨。
1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15、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16、宋吕渭老《一落索》: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
17、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18、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
1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
20、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21、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2、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
23、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
2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5、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26、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2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8、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2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3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3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32、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
33、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清·郑燮《浪淘沙·暮春》)
34、元人贯云石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35、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梦中作》)
36、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欧阳修《田家》)
3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38、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查慎行《登宝婺楼》)
3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赵师秀《有约》)
40、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41、五代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下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接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莫,接天流。
42、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43、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志南《绝句》)
44、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46、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4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8、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戴叔伦《宿灵岩寺》)
49、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夏小伙又请来了风婆婆,怕热着我们,风婆婆轻轻的摇动了一下身子,就出现了一道道的风,凉爽极了!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是四季中最鼎盛的时期,他热情奔放,轰轰冽冽,显示着生命的力量与魅力。
纳凉
宋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夏夜追凉
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幽居初夏
南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池上早夏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戏题
徐夤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初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古诗《风》
《风》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峤,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风》,欢迎大家分享。
《风》古诗原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注释:
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2、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3、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4、过:经过。
5、斜:倾斜。
《风》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赏析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风》赏析2: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作者简介: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秋天的阳光暖暖的,微凉的风轻轻滑过指尖,你听,那风似乎在吟语,无人能懂的倾诉就像秋日的繁花,华丽落幕,不带一丝杂念。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居秋暝》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
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效古诗古诗词
古诗原文
寒沙四面*,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诗文赏析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带淑的古诗 宋淑直的古诗 有柳淑的古诗 朱淑贞的古诗 宋淑彬的古诗 有淑和敏字的古诗 带淑和媛的古诗 含有淑彩的古诗 带淑虹的古诗 有淑霞二字的古诗 有淑钰的古诗句 借月淑情的古诗 关于静淑的古诗 淑和清字的古诗 唐朱淑贞的古诗 关于淑娟的古诗 写淑女的古诗 带淑和慧的古诗 带淑的古诗大全 形容良淑的古诗 关于郭淑华的古诗 古诗中的淑女 含淑的古诗词 含有淑敏字的古诗 带有淑和华的古诗 描写淑女的古诗 带淑字的古诗词 含有淑桐二字的古诗 带淑霞的一句古诗 淑淑淑芬芬芬台词
怀古诗大全_古诗 春的古诗 马的古诗 古诗《风》 蜂古诗 古代诗人简介之彭端淑 雨的古诗 朱淑真最有名的诗句(朱淑真的名句) 春的古诗 雪的古诗 夏的古诗 雨的古诗 莲的古诗 秋的古诗 风的古诗 马的古诗 水的古诗 怀古诗大全_古诗 秋的古诗 春的古诗 风的古诗_描写风的古诗 马的古诗 春 古诗 朱淑真《即景》的全诗翻译赏析 春怨诗朱淑贞解释 古诗夏天的古诗 古诗写秋天的古诗 夏的古诗 南宋词人朱淑真的诗句 效古诗古诗词
结婚的祝福歌曲 送给男生的祝福 毕业祝福语搞笑 送给老师的祝福成语 祝福画展成功的话 做飞机的祝福语 自己公司开业的祝福语 舅舅结婚外甥祝福语 向美好世界献上祝福小说 为美好的世界祝福 九月九日祝福 大学毕业送别祝福语 搬新居的祝福语大全 病人做完手术祝福语 老弟十八岁生日祝福语 姐姐领结婚证祝福语 祝福别人说说 恭喜驾考过关祝福语 好朋友婚礼祝福语大全 兄弟祝福生日快乐的话 早上祝福图片加文字 给闺女的生日祝福语 祝老公生日搞笑祝福语 给叔叔生日快乐祝福语 赞美诗祝福歌谱 升学宴祝福语大全 为女儿生日祝福语 好朋友喜得千金祝福语 感谢家人对我生日祝福 子孙繁荣昌盛的祝福语 找到新工作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