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鉴赏的含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鉴赏的含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鉴赏的含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鉴赏的含义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江雪》含义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江雪》含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词歌的成就也很高。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词,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千山:虚指所有的山。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万径:虚指所有的路。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5.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
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
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
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此诗词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词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词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词,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赏析】
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自来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这首诗词好在哪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细细体味: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词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词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词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词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词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词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古诗的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江为《瀑布》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陆游《自咏示客》
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白居易《宿东林寺》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贾岛《寄白阁默公》
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李颀《送刘四赴夏县》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只树林。——李颀《题璿公山池》
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韦应物《郡内闲居》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白居易《庐山桂》
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庐山逢若士,思欲化黄金。——储光羲《升天行贻卢六健》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白居易《庐山桂》
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在此基础上,一般可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鉴赏。写什么就是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分析内容时尤其要重视对诗题的解读,因为诗歌题目往往告诉了我们诗歌的内容。
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古诗,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
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若是考试,命题人往往会在篇末注明诗歌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也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知道了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为连理,二人情意甚笃,只可惜王弗27岁就香消玉殒。苏轼失去挚爱,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这首词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一开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为全词定下了凄凉基调。“十年”是一个充满魔咒的时间段,多少生死离别总在这个数字上徘徊。苏轼也不例外,开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长的十年,更何况还是“两茫茫”,哪怕是魂魄常来入梦,也是让人欣慰的。“两茫茫”的悲哀就是,一样的相思、哀愁却无法相互感知。“不思量,自难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纠结与痛苦。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罢了,可是过去的美好点滴难以忘却,止不住去怀想,每一次怀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作者用最*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又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距离,千里之外的孤坟多么凄凉,此时的词人又是多么凄凉,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种种凄凉却无处可以说,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可是,就算妻子的坟墓*在眼前,凄凉只会更深更重,依旧是无处话凄凉。因此苏轼这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时纳兰妻已病逝三个多月。重阳节前三日,纳兰梦到妻子淡妆素服,之手哽咽,离别时她说了一句“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随即纳兰梦醒,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1、【题目】(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4、【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人生感悟人生感悟古诗。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题目】草 (唐 )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人生感悟古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11、【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
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含有人生感悟古诗鉴赏]
静夜思古诗含义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含义,一起来看一下吧。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参考资料:
1、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鉴赏
这大概是一首最普及的诗了,可能还是许多人一生学过的第一首诗,但较之魏文帝的“漫漫秋夜长……”滋味要寡淡了许多。并且这首诗还有一些不通情理的地方。按理说,此情此景应该是在室外,以方便举头望明月,而不是举头望房梁。月光穿窗而入室内,即使是玻璃窗,或者没有窗户纸,因有窗户的影子,就不太象地上霜了。若在室外,床便不是一般的床,必须解释成一种室外的东西,比如胡床井栏之类。并且,据说现在这个版本是经过明人改过的,《唐诗三百首》是较早采用的,在其推广过程中起了莫大的作用。
这种只有20个字的五绝,大概是中外诗歌里面最短小的一种吧。但就是在这20个字的预算约束里面,“明月”二字便重复了两次,占去了20%的预算。而整首诗又是那样直白,几乎跟儿歌一样浅显,却丝毫不影响它在流行诗歌排行榜的位次。可见这种改动还是很成功的。
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风雅颂赋比兴,从通常意义上看,这首诗的前三句可以看成兴,当然并不是典型的兴,因为明月与故乡还是有联系的。兴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并且语多重复,在重复中还常用顶针式的重复,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前三句几乎毫无意义,最多只能算是虚晃一枪。
月亮是一个很适合作诗的题目,古今中外有很多月亮诗。在*若让人举一个月亮诗的例子,恐怕半数以上的人想到的第一个就是这一首。在*的文化背景中,月亮通常用来表达思乡、思人情感时的衬托。抛开月亮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不谈,月亮诗大致有三类,这三类又分两大类,一大类是满月,另一大类当然就是残月。
在满月中又有两类,一类是人们*时最常见的,也是在文学作品里出现最多的,是在局限空间里的月亮。本诗就属于这一类,其他如汉乐府里那些月下思妇、《姜斋诗话》里非常赞赏的“明月照积雪”,王国维所欣赏的“桂华流瓦”,以及燕京八景里的“卢沟晓月”都是局限空间里的月亮,适合用长焦镜头进行局部特写。但满月未必是明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很朦胧的。
满月中的第二类是在广阔空间的月亮,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因为需要到野外去,不能在天井里,但对于欣赏月亮却是最理想的情况。所谓的广阔空间不外乎高山、大海、大漠、大江、大湖、草原等,文学作品里的“海上生明月”、“明月出天山”、苏轼的《赤壁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情景是极富感染力的。
第三类就是残月。残月多用于烘托消极情感,因而多佐以枯枝瘦石之类,如“松际露微月”、“缺月挂疏桐”、“缺月昏昏漏未央”等。
拓展阅读
版本考证
《静夜思》流传有两种版本,一个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诗三百首》,为明代版本,是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另一版本为宋代版本,载于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流传不广。两种版本中,有两个字的出入。
宋人上距李白生时比之《唐诗三百首》的编者年代上要*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更接*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原本。‘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
明代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露的含义
寒露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公历10月7日、8日或9日,它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时节的气温较低、露水增多,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对秋收十分有利。这时北方正值玉米丰收、种植冬小麦的农忙时节。但对于南方来说,寒露期间的降雨量日益减少,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
描写寒露节气的古诗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芳树
沈约
发蕚九华隈。开跗寒露侧。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寒露节气的农事活动
每年的寒露节气过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这种天气会给双季晚稻带来很大的危害。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着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
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寒露节气气候特征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三候
菊有黄华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寒夜古诗鉴赏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夜古诗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寒夜(宋·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赏析
此乃宋朝杜小山的一首诗,名《冷夜》。
寒夜客来,炉火初红,扫雪煮茶,良朋知己,围炉品茗,赏月下梅,真乃令人向往之雅趣!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是宋朝诗人杜耒描写在寒冷的'夜里,主人点炉煮茶,以茶当酒待客的诗句。客主围着红红的火焰,每人手中一杯清香的热茶,边品茗边交谈。其乐融融、其情浓浓,这是令人钦羡的儒雅风*,又是让人神往的高雅享受。
古人有刎颈之交,忘机之友,掬诚以待,可以“寒夜客来茶当酒”,更觉“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繁忙的现代人,当“寒夜客来”时,大概只有是,“我倦欲眠君且往”,“有事回头电话联络”再说吧。难怪活在当下的我们,时时感叹“知音难觅”
宋人杜耒《冷夜》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句。寒夜朔风,拥被难眠,突有故人到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然厨下无余肴,柜中无陈酿,于是铲雪融水,发火煮茶。茅舍外雪压寒枝悄然自坠,竹炉里松炭星火四溅有声,釜中茶汤鱼眼乍现,此时风宁月朗,更有数点疏梅映窗,又是另一种境界。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
汤沸:热水沸腾。
才有:同“一有”。
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客人来访,诗人以茶待客。主客相谈甚欢,于是诗人作此诗以记。
名家点评
宋黄昇《玉林清话》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
作者简介
杜耒(?——1225),南宋诗人。字子野,号小山,今江西抚州人。尝官主簿,**山阳帅幕,理宗宝庆三年死于军乱。
《春雪》古诗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雪》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雪》作品介绍
《春雪》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7首。
《春雪》原文
春雪
作者:唐·白居易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春雪》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辛卯。
②上林:上林苑,秦时所建,汉武帝时扩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③曲江:曲江池,在唐长安城东南角,以其流水屈曲,故称。
④枝:全诗校:“一作柳。”
⑤四序:春、夏、秋、冬四季。
⑥生:全诗校:“一作性。”夭阏:受阻塞而中断。
⑦圣人:指孔子。
⑧鲁史:指《春秋》。
⑨《春秋·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
⑩《春秋·偿公三十三年》:“十有二月……陨霜,不杀草。”
《春雪》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春雪》繁体对照
卷424_27春雪白居易
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
連宵複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鵝毛,密如飄玉屑。
寒銷春茫蒼,氣變風凜冽。
上林草盡沒,曲江水複結。
紅乾杏花死,綠凍楊枝折。
所憐物性傷,非惜年芳絕。
上天有時令,四序*分別。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觀聖人意,魯史有其說。
或記水不冰,或書霜不殺。
上將儆政教,下以防災孽。
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
古诗《江雪》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江雪》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古诗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 ,
万 径 人 踪 灭 。
孤 舟 蓑 笠 翁 ,
独 钓 寒 江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三、古诗鉴赏
1、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3、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译:
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写的景物有山、孤舟、鸟、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山野严寒的景物描写,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勾画了独钓寒江的老翁形象,表达了诗人深感孤寂的情绪。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失败了,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是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熔铸进去,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们知道,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届的精神状态。他的永州八记,专写穷山僻壤之景,借题立意,寄托遥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极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脱俗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展现。这首诗中的渔翁形象,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其风标,其气骨,其守贞不渝的心态,不是很令人钦慕吗?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开愁歌古诗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开愁歌古诗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
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
鉴赏: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
鉴赏: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古诗鉴赏的含义 古诗鉴赏诗句的含义 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及含义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意象的含义 有鉴赏意义的古诗 含有柳的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大会的意义 含有动词的古诗鉴赏 含有蕴藉的古诗鉴赏 含有乡情的古诗鉴赏 陈与义的清明古诗鉴赏答案 有意义的古诗词鉴赏 含长亭的古诗及其鉴赏 小学生鉴赏古诗的意义 草的古诗鉴赏 难的古诗鉴赏 带有欣赏含义的古诗 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书 古诗月的鉴赏 蜂的古诗鉴赏 中国古诗词鉴赏的意义 含有思想特征的古诗鉴赏 做古诗鉴赏的PPT 宫词的古诗鉴赏 夏意的古诗鉴赏 归雁的古诗鉴赏 画鸡的古诗鉴赏 鉴赏古诗的图片 早梅的古诗鉴赏
《杂诗》古诗鉴赏 《约客》古诗鉴赏 古诗《江雪》含义 寒夜古诗鉴赏 咏柳古诗鉴赏 送春古诗鉴赏 《春雪》古诗鉴赏 《蜀相》古诗鉴赏 怀古诗鉴赏 《初日》古诗鉴赏 静夜思古诗含义 清明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原文赏析(经典古诗鉴赏) 村晚古诗的赏析(村晚全诗及诗人表达的含义) 《竹里馆》古诗鉴赏 古诗《江雪》鉴赏 寒夜古诗鉴赏 开愁歌古诗鉴赏 《村居》古诗鉴赏 古诗的鉴赏15篇 秋夕古诗鉴赏 古诗词鉴赏 《秋词》古诗鉴赏 古诗的鉴赏(15篇) 古诗的鉴赏 《乌夜啼》古诗鉴赏 含有人生感悟古诗鉴赏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苏轼的古诗鉴赏
自我安慰的句子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句子 微信个性签名句子 激励人生的句子 午安心语简短的句子 感谢快手粉丝的句子 屏蔽我朋友圈的句子 景色的句子 幽默搞笑励志的句子 形容无理取闹的句子 唱歌评论好听的句子 做人正直的句子是 形容北京天气热的句子 花凋零的伤感句子 踢足球动作描写的句子 对残疾人励志的句子 关于蜉蝣唯美的句子 写江澄的句子 破坏家庭的小三的句子 致自己早安唯美的句子 讽刺婆家亲情的句子 放弃情感句子说说心情 讽刺拍马屁小人的句子 表达女人坚强的句子 环境描写的句子100字 情人节孤独的句子 山间的小溪补充句子 赞美10月份的句子 让人投宝贵一票的句子 描写月牙泉的句子 一见钟情的感觉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