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关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古诗,理解意思。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我今年七岁了。……) “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赞美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五)巩固练*。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

      2.填空练*“离离”是形容( )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后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 )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导入:学*《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阅读全文]...
  •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二年级,教学,反思
  •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绝句》如细笔勾勒出祖国山河的美;《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两首教学有所不同。《绝句》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古诗两首》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理解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如何上好古诗教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自主识字。

      本课7个生字,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生字。我同时出示“乃、随、潜、润、细”几个生字,让他们自由识记。接着我问:“你已经会写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发言:“细”用“绞丝旁”+“田”;“潜”用“三点水”+“替”;“润”用“三点水”+“闰”这几个字的书写,孩子们很快就解决了。接着我就让学生给这些字分别找找朋友组组词,他们还是学的很积极主动。对于另外一个生字“乃”字,我让学生书空笔顺,解释了这个字的意思。

      二、《春雨》这首诗。

    学生在《古诗文诵读》里早就背过,重点是理解意思,我围绕“好雨”一词让学生探索:哪里体现出是“好雨”?学生首先找到的是“润物细无声”,说明对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不太理解。我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春雨及时的重要性,学生很快体会到春雨的及时。最后让学生再读原题《春夜喜雨》,感受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体会诗人赞美春雨的及时无声的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

      上课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当学*“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呢”时,学生说雨下的很及时,没有给予肯定,有些欠缺。今后还需锻炼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关注了重点词的理解,并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全诗。总之,要帮助学生归纳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全方位的学*,多角度的锻炼,才能真正的驾驭课堂。

      《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我给出一个预*计划:

      1、先读、圈、注:

      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

      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们纷纷主动读字读诗、讲自己的理解、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但由于现在未到残荷败菊的时候,所以学生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书本和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分结合画图,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本来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

      40分钟学*下来,同学学*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

      自学时间充沛。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阅读全文]...
  •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 二年级
  • 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阅读全文]...
  • 一去二三里古诗

  • 一去二三里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一去二三里古诗。

      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是邵康节所作的诗,又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介绍

      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经有说明。

[阅读全文]...
  •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阅读全文]...
  •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6篇

  •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6篇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

      一粒盘中餐辛苦

      秋万颗

      饿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阅读全文]...
  • 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

  • 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阅读全文]...
  •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解读

  • 二年级,文学
  •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解读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解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产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二、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和乡间的风光*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富。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本文的重点是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学*的难点是体会含胡人生哲理的诗句。

      事事如意·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的写景、咏春。

      明代的杨慎对《江南春》的评价在历史上也相当有名,其评价如下:

      明杨慎《升庵诗话》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驳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碟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推荐理由:从字、词入手,抓住《游园不值》的久不开立即诗人的情趣,抓住春色红杏进行对比,感悟哲理。《宿》的解读抓住了重点,由春色到儿童,相映成趣。唯一的缺憾是没有把两首诗进行比较,引发积累关于春的主题积累。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趣事。他说,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应试落榜以后写的。他虽然科场失意,却因这首诗而名传千古、蜚声海内外,而科场得意,甚至是中了探花、榜眼、状元的人却没有多大出息,他们所写的诗文很少有人能够记取,很少能够流传。由此可见,诗文必须有感而发,而应试之作大都*庸。

      手捧此诗,题目——《枫桥夜泊》就值得用心琢磨。所谓题目,即是文章的额头,它通常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所以,认真地推敲诗题 常可收到明意旨的效果。就拿《枫桥夜泊》来说吧,从整个题目看,我们可以推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因此,人们常说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枫桥夜泊”图。首先是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景: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景;其次是运用了“设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二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再者是诗句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把*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穿夜空,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进入梦境呢?

      说来有趣,不知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诠释:诗中的“江枫”是苏州二桥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桥,“枫”就是枫桥。而“乌啼”呢,就是乌啼山。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名称,是因为先有了名诗,尔后才因诗而得名的。大约在一年前,有一位学生家长来信谈到此事,我们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证之外,还专门派家住苏州的钱锡铭老师查找了苏州府志,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并写出了文章予以回复。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阅读全文]...
  • 古诗一去二三里全文

  • 文学
  • 古诗一去二三里全文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全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阅读全文]...
  • 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最新教案

  • 二年级
  • 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最新教案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 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 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 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 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 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 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 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 汇报交流诗意。

      5、 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 学生自由练读。

      3、 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 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 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 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复*

      1、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句子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语录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说说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名言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诗词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祝福

带数字一到二或两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山水江河的古诗 关于科学的古诗故事 抒发的古诗词 含有大雁意象的古诗 描写兄妹之间的古诗 关于形容内容丰富的古诗 形容妖艳的女人古诗词 古诗望月怀远的画画 表彰助人为乐的古诗词 掌握古诗词的技巧 五首关于登山的古诗 蝉的古诗原文读音 由小及大的古诗 关于管理者能力的古诗词 带盖的古诗词 关于相遇的古诗歌 明一套暗一套的古诗词 有关健康安全的古诗词 古诗缅怀已故的长辈 应背诵的古诗歌 含外字的古诗词 关于爱.的古诗 有事竟成的古诗 为民办实事的古诗 三四月分的古诗 古诗吟唱的节目 形容失望感伤的古诗 想念家乡类的古诗 古诗词中有白云的 画在水中映的古诗 关于诚信的经典古诗诵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