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关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

      寻隐者不遇的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的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整体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20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此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拓展: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易晓,貌似*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阅读全文]...
  • 寻隐者不遇古诗

  • 文学
  •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

[阅读全文]...
  • 寻隐者不遇古诗_寻隐者不遇贾岛

  •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阅读全文]...
  • 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 学生
  • 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古诗《寻隐者不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阅读全文]...
  • 寻隐者不遇 古诗赏析

  • 寻隐者不遇 古诗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 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延伸阅读

      贾岛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我国唐朝的一个著名诗人,早年因生活所迫,当了和尚。他热爱写诗,对诗作要求很高。作一首诗要化费很多功夫,一字一句去反复琢磨,为此还引发好多故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贾岛推敲的故事。

      贾岛画像

      有一天,贾岛骑驴夜里去看一位朋友李凝,朋友住得很远很僻静的地方,可是半夜到的时候,朋友不在家,他只好又向回走,由感而发写了首诗,这首诗叫做《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先是描述朋友家周围幽静的环境,到了“僧推月下门”这句时,贾岛拿不准用“推”还是“敲”,一边思索,一面还不停地用推敲手势来回揣模,非常的专心,不知不觉中,撞上官道上大官的仪仗队,被抓到官员面前,才如梦初醒。这个官员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韩愈,韩愈审问贾岛时得知贾岛撞上仪仗队的原因,就和贾岛一起讨论用词,最后韩愈提仪用“敲”字比较好,暗夜中的敲门声音响亮,更可以反应黑夜的静幽和客人的礼貌,贾岛连连称好,骑着驴跟随韩愈去他家做客,并从此成为了好朋友,一起讨论文学创作。

      贾岛推敲的故事是我国一个非常传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对字句的精练和准确。推敲的故事入选了小学生的课本之中,推敲这个词已经成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比较,来更加准确生动表达作者本意的动词。

      贾岛是唐代诗人,*也称他为瘦岛,是苦吟派的.创始人,他写诗一字一句都反复琢磨,很长时间才作一首诗,读自己的诗也会非常感动。他的一生非常坎坷,早年家贫做了和尚,因为推敲的故事遇到友人韩愈后,还俗后参加科举考试,多少年都考不中,后来得罪了皇帝,只做了一个很小的官,最后在贫苦中病逝。

      贾岛著名的诗有二十首,篇篇都是那样直白而简洁,没有华丽语言,一下子就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他的《寻隐者不遇》,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就描给出来无影去无踪的道人形象。还有他的《忆江上吴处士》中景色的描写,一片凄凉秋色,和朋友分别,诗意悲切,表达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他的诗作《寄韩潮州愈》,表态了他对韩愈的崇敬之情,高山流水,情意深长。他的《题李凝幽居》诗作引发著名的推敲故事,诗意幽静,引人入胜。

      贾岛的诗和他的生活紧密相关,他科举失利后,他非常地悲伤,前途一片暗淡,他写下了 《下第》诗 。 有时候贾岛也斗志昂扬,激情澎湃,他写下了《病鹘吟》和《剑客》《代边将》,《逢旧识》,但是他一生非常不得志,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抱负,只是空悲叹。

      贾岛的诗写了人生的种种际遇,大多数是诉说人生的悲凉,但其诗风纯朴,意境悠长,读了让人不胜感慨。

[阅读全文]...
  •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 学生
  •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

      【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

      唐代贾岛的五言 绝句。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 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全诗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意思是 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 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 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 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诗中主要 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 素,表现含蓄。“去”,“处”二 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

      ①言:说、讲。

      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

      诗写的是一次寻访。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问写得极简括。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但读这首诗,却会感到有不同寻俗之处。小童的天真答话,把人引进高远的意境中,使人恍如面对那白云叆叇的大山,想到有一位高士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人迹罕至的去处,一定别有天地、别有一番乐趣。诗以小童的答话结束,虽然没直接写寻访者的反应,但读后令人觉得,他大约不会立即兴尽而返,而会站在松下,久久对着那云烟深处神往。

      诗属五绝,不入律可作一首短小的古风读,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全诗鉴赏2】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描绘客观事物,可以从正面直接描写,也可以从侧面间接描写。直接描写简洁明快,间接描写曲折深隐。只要诗人从生活和艺术需要出发,经过匠心独运的安排,无论采用哪一种表现方法,都可以写出精妙的作品来。

      这首诗写作者去寻访一位隐士没有见到,通过与童子的对话,反映出了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的生活。首句“松下问童子”,入题极为自然。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兴致勃勃去拜访朋友,经过山林跋涉,途中劳顿,却没有找到这位隐士,这时幸好在苍翠欲滴的青松之下看到了他的徒弟,便急切地询问起来。自第二句“言”字之下,全是童子的答话。他的回答巧妙而真实,既提供了师父的去踪“采药去”,给予作者可寻的希望;又指出师父只是在这大山之中,但山林茂密,白云缭绕,具体在什么地方,徒弟说不清楚,客人也无法寻觅。自“言”字以下的寥寥十余字,写得既有波折,又有情趣,把隐士的飘游生活和他所处的幽深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在抒情短诗中,可以描写具体的人物、场面,可以安排简单的情节。我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善于写这种情节单纯的抒情短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须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人物、画面和场景的描绘,把自己浓郁的感情倾吐出来。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二十字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语言朴素无华,合于口语,在唐诗中别具风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翻译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注释

      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

      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遍:一作“满”。

      赏析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最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寻真误入蓬莱岛”,首句点出寻访的地点,这位隐士看来是个道士,诗人称之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见敬仰之情。“误”二字,既说明诗人是不知不觉中来到此地的,也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

      第三句“采芝何处未归来”为一转折。贾岛诗中虽略去问句,却还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现,魏野则将发问的对象也略去了。他自问自答道:满地白云,杳无行迹,隐者想必采灵芝去了。灵芝,历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长在深山峭壁,来取不易,隐者这一去,何时归来就难么肯定了。诗人虽未能见到隐者,内心却向往之,他伫立于此,极目远眺,隐隐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诗篇已终,余音未了。

      在宋初诗人中,魏野的风格是*于唐人的。《宋史》本传云:“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写访隐者不遇的诗,除贾岛一首外,唐人如高骈“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挑开”,李商隐“城廓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雪满衣”,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等等,在唐诗中都属上乘之作。“意味闲雅”(蔡正孙语)是这些诗总的风格。魏野一生没有出仕,居处是“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宋史》本传),真宗遣使召之,他“闭户逾垣而遁”(《宋诗纪事》卷一),是个真隐士,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诗,于“闲雅”之外,就更有隐逸之风。前人称他诗风“*朴而常不事虚语”(《玉壶野史》),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将香风引入诗句,更使整个画面增辉。而这些都显示了隐者的高洁,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阅读全文]...
  •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拓展内容】

      《寻隐者不遇》作文

      唐朝末年,人才稀少。我奉皇上之命,去深山寻找徐隐君。

      我翻山越岭,气喘吁吁。于是就在一棵千年古树上休息。阵阵冷风吹来,好似不清爽凉爽。我慢慢欣赏着这里的美景:这里有一座座连绵不断起伏的群连绵不断起伏的群山,有五颜色六的鲜花,有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还有一口口小池塘,里面流淌在清澈见底的水,能清清楚楚的映出人的影子。

      这是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位小孩。她他满脸稚气,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满脸笑容的走来,我问道:“这里有没有叫许徐隐君的人?”那小孩遗憾地看着我,摆弄着大脑袋,嘻嘻地笑着。随后,开口道:“你找我师傅啊!他去采药了,就在这座山上。”只是雾深不知道在哪条沟?我望这万丈高山,于是便走了。回家后我作了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作文

      几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隐居起来成为了一位隐士。

      今天,阳光明媚,我准备去拜访位好朋友,来到他隐居的大山里,走在羊肠小道上,我不禁高兴起来。因就要见到分别好几年的好朋友了。山里绿树成荫,五彩缤纷的鲜花漫山遍野。清脆鸟鸣声不觉于耳,潺潺的小溪清澈见底,许多不知名鱼儿在水里嬉戏。景色是那麽让人欣旷神仪,让人流连忘返。

      我来到朋友家,在一棵巨大的松树下见到他的徒弟,便走上前去问到"请问师父在家吗?"小徒弟回答到"师父去采药了。""去哪里采药了?"在山里可是雾太大,因此不知道精确的位置。听了这话我本来高兴的心情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失望的心情。

      我闷闷不乐的回到家,把今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了<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作文

      一天,阳光明媚,山顶上云雾迷漫,几丝阳光照在大地上,林中的.草地上,数不尽的野花绽放出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肺的芳香。几只蝴蝶在林中飞舞,茂密的树林给这座山增添了一片绿色,鸟儿在林间啼叫着,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

      贾岛走在石头铺成的山间小路上,闻着芬芳的花香,听着鸟儿动听的叫声,他完全陶醉在这山间的景色之中了,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他要拜访的那位朋友的家。一间不大也不小的茅草屋,周边围着一圈木篱笆,旁边长着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还有一个小孩子正拿着一根木棍和他的小狗嬉戏呢。贾岛走上前去,指着手问那个小孩,说:“小朋友,请问你家师傅在哪里呢?”小孩抬起头,上下打量着贾岛,说:“哦,你来得真不巧,师傅他不在家。”贾岛又问:“那么他在哪里?”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贾岛着急地问:“去哪里采药了?”小孩说:“就在这座山里面。”贾岛又问:“在山的哪里啊?”小孩回答:“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听了小孩子的话,贾岛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于是贾岛对小孩说:“给我向他问个好,带我以后再来。”

      说完,贾岛便独自走下山了。

      《寻隐者不遇》作文

[阅读全文]...
  •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_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 诗意
  •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句子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语录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说说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名言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诗词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祝福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广州话 - 心语

推荐词条

离开父母心情难受说说 深夜说说图片 很伤心的说说 奇葩的说说 关于手表的说说 超伤感的说说 关于关心的说说 新做美甲朋友圈说说 结婚两周年心情说说 忙完一天的工作的说说 对象出轨的说说 外出的心情说说 感冒发烧的心情说说 吸烟的说说伤感 我喜欢笑的说说 关于照镜子的经典说说 一个人一条路的说说 一个人对自己好的说说 淋雨回家的说说 痛只有自己知道的说说 下午好说说 我养的花开了说说 谢谢你曾经爱过我说说 表示对老公心寒的说说 退出朋友圈的说说 没心眼的说说 早睡早起的说说配图 打扫卫生累的说说 形容楼上很吵的说说 爱情受伤的说说 对父母不满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