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 >

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

关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入党申请书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 节日作文
  •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阅读全文]...
  • 少数民族谚语

  • 谚语
  •   种成的麦,锄成的秋。

      头伏萝卜,中伏芥,末伏种好蔓菁菜。

      四月芒种才搭镰,五月芒种不见田。

      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

      谁有亚麻的种子,谁就有自己的衬衫。

      秋后犁地不带耱,不如家里坐。

      七月半栽如蒜。

      牛过谷雨吃饱草,人过芒种吃饱饭。

      母亲的宝贝是子女,好汉的宝贝是志气。

      麦争日,秋争时。

      麦没二旺。

      麦黄种豆,豆黄种麦。

      麦过小满自死。

      立秋前三日不早,立秋后五日不晚。

      骏马吃饱后仍回到木桩上,高空飞翔的鹰仍落到石崖上。

      旱不死的谷,饿不死的猪。

      谷三千,麦六十,豌豆好的只八颗。

      谷间一寸,等于上粪。

      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从跌跤中学会走路。

[阅读全文]...
  • 《少数民族》说课稿3篇

  • 说课稿
  •   从选定教材,查找资料,三次试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课件,*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环节,每一句过渡语和总结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磨课过程中让我对品德课堂转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舍才有得

      1、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

      在课前在班中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孩子们去过云南的只有2个同学,对云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对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了解也仅限于本单元1、2两课的学*,更缺少生活中的积累和体验,在上课前也做过小调查让学生写写自己愿意了解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是发现学生各有所爱,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来选择学*内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比较繁杂,云南这么多少数民族,可介绍的内容从民族艺术、服饰、文化等涉猎的内容也可以有很多。如果不会取舍,内容选择过多,那结果一定会使教学目标过多,煮成一锅没有主菜的杂菜。教学过程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如果从仅学生兴趣来考虑,课堂趣味性来考虑,那么民族服饰也许可以列为教学内容,但是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发现民族服饰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56个民族是一家》中已经有过涉及,不适合重复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简单的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与文字文化之间的关系。舍弃了许多不合适的内容后,明确目标后,教学板块自然也清晰了,聚焦建筑和节日。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所有的教学环节必须为目标服务,去除一些无效环节。在第3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都发现,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设计的一个傣族小导游的带领同学们游民族村的这个环节,太假、太空,而且中间有一个环节对傣家概况的介绍和教学目标无关,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环节去除了。另外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在聚焦彝族火把节这一板块中还有一个环节是跳阿西跳跃的舞蹈,但是最后也因华而不实,与教学目标无关被删除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再精彩的环节如果不能很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即使再闪亮也是画蛇添足。教师有得时候要忍痛割爱,懂得取舍,真实有效才是课堂的生命。教学目标的定位植根于整个教材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读懂教材,懂得取舍,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就会更加准确,教学板块自然也清晰了。

      二、给的适时有效,给的有智慧

      这样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常识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但是给予也需要智慧。我们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有智慧的给予。所以我在课堂上注意所有的资料给予都建立在学生思考后有疑问的基础上,例如给学生傣家竹楼和苗族吊脚楼学*的资料是在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料无法解答疑惑,又特别想要解决自己的疑惑的时候,给资料也并不是学生思考的终结,而是希望学生通过两则资料的比较,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猜一猜入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的问题,都是希望改变教师给予学生信息的方式,希望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资料的碰撞中燃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获取信息。

      三、点面结合,为学生后续研究服务。

      如果把学*比成学*捕鱼的过程,那么要让学生学会捕鱼不仅要把池塘还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时指导学生学会捕鱼的方法。在学生还不会捕鱼的时候,即使教师把池塘给了学生,也许学生也只能在池塘上扔几个石头。同样的在品德课堂上在我们要先给予学生学*的方法,他们才有独立学*的可能性。作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学*的第一课时,我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学*的方法。而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是,让四人小组的同学在民族建筑、节日或者音乐、文化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后续的研究研究,并在课堂上小组汇报,并且模仿一站到底,进行民族知识小擂台。

      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在民族建筑教学中老师们可以看到我以两大楼为重点,以白族民居,和两座佛塔为次重点,努力做到把点做足、做透,真正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研读材料,了解民居和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之间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过程,提高学生获取、整理信息、主动学*的能力。而以其他的特色建筑作为面,希望通过简单了解,让学生对各种民居多一些认识,并且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居进行独立研究打开学生认识民族建筑的窗口。

      点抓紧,面扩散。点面结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既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知道学生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在学*民居中学生可以学*到对比研究法。同时注意面的扩散,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巧妙地点面结合能让教学既有深度又又:广度,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也能让学生既掌握研究的方法,有寻找到研究的方向。我想如果我的品德课能够给打开一扇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窗口,能过激发去学生想要去云南,想要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欲望,那么我的品德课堂就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给学生留下了一点痕迹了。

      当然在备课上课过程对课堂转型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在教学白族民居教学环节是我昨天才临时加上去的,主要想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研究发现民居的特点和与环境文化的关系,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有些保守,给得太多,学生探究的太少,我想知道在这个环节中如何把步子迈得再大些,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另外也想知道如何使两大节日教学更显示他们各自的特点,更加灵动。

[阅读全文]...
  • 新疆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 政策,高考
  •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在即,南疆考生迎来重磅好消息。经*教育部批准,从今年开始,南疆四地州(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苏)高考录取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调整加分政策和新增招生名额。其中,父母一方为*尔、哈萨克等11个少数民族的考生,使用汉语考卷并报汉语院校的,高考投档加分由10分增加至50分。此前,只有父母均为上述民族的考生才能享受50分的加分。此外,只要未享受少数民族加分的汉语言考生,也可获10分加分。

      新疆哈密一考点老师为少数民族考生解答考试相关事项

      据中新网报道,22日,新疆招生办公室公布上述消息,该“新政”今年将使南疆四地州4.7万名学子受益,这一数据也包括地处四地州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生。

      据新疆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红新介绍,上述“新政”是为深入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扩大南疆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规模,让更多南疆各族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而实行。

      据悉,在继续执行《新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各项政策性加分规定的基础上,对符合相关资格条件的南疆四地州考生照顾加分政策调整如下:汉语言考生中,对目前未享受民族成份加分的各族考生,给予增加10分;对民考汉、双语班、汉考民考生中父母一方为*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11个民族的考生,调整至增加50分。

      据相关政策,所谓“民考汉”是指*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11个民族的考生,在高考时使用汉族考生参加高考同样一套试卷,并报考汉语言招生院校及专业。按照新疆全区的现行规定,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50分投档;父母一方为上述规定的少数民族者,加10分。

      所谓“汉考民”,是指汉族、*等母语为汉语的考生,从小上民族学校,以少数民族语言参加高考和上学的学生。一般这样的“汉考民”都是由于所居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 由于从小在多民族环境下长大,他们更容易与少数民族沟通和理解,一般毕业后都比较受重视。按照2011年出台的现行规定,新疆“汉考民”考生在录取时与“民考汉”考生的照顾分值一样对待。

      此外,今年还将新增单列面向南疆考生招生计划。今年面向南疆考生单列计划共计3680名,其中本科层次计划1881名,高职(专科)层次计划1799名,共有734所院校安排了南疆单列计划。

      据统计,新疆今年共有16.05万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较去年减少0.21万人。报名人数最多的是乌鲁木齐市,达到2.56万人;其次是喀什地区,考生人数2.18万人。

[阅读全文]...
  • 广西少数民族婚嫁*俗介绍

  •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广西少数民族对此十分重视,形成了种种奇情异趣的风俗.壮族男女青年除了对唱山歌、抛绣球、投果子表白恋之情外,还有碰红蛋、当街对望、打木槽示爱、赠鞋定情、服饰示恋、手电筒探情等多种向对方表白恋爱之意。结婚时,新郎用牛车去接新娘。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新娘出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家公、伯伯各人一条腰带。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将竹梯砍断。进入洞房,后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桥。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子们对歌。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日或次日接回。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与寨上小伙子对歌,连唱夜,有茶歌、赞歌、情歌等等。

      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机中了意中人。壮族青年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定点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也称火把婚。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歌,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拦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歌,在歌声笑声中,簇拥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继续对歌,直到天明。通过对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有的交上朋友,进而缔结夫妻良缘瑶族的婚姻风俗更奇特,有爬楼说爱,隔墙谈婚;有热饭传情;还有男嫁女,两边顶等多种婚恋*俗。苗族有抢头巾结恋情,喝泉水定终生婚俗。侗族: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

      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迎亲礼物也较简单,一般是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爱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彝族:姑娘和小伙子谈情时,不像其他少数民族那样公开表露,而是极为秘密,待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姑娘便把自己戴的手镯脱出来,男女各执一边,发誓白头偕老,永不变心后把手镯拉断,这便是彝家的秘密谈爱,断镯定情婚俗。水族订婚仪式十分奇特,男方挑酒内到女方家设宴定亲当天,女方家要杀鸡款待,并将整只鸡放入锅内煮,煮熟后,如果鸡眼是开的,说明这门亲事定了;要是鸡眼是闭的,那亲事就拉倒了。

      新娘出嫁时,弟弟要扶姐姐出门,姐姐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双筷子分出两双来给弟弟,寓意出嫁的姐姐不忘弟弟,与弟弟分福共享。佬族:有骂亲*俗,姑娘出嫁吉日,新郎家派两个后生家和媒人一起来新娘家接亲,这时,女家的长辈、兄弟、姐妹和亲戚便异口同声大骂媒人,俗称骂亲:骂了媒人既提高了新娘的身份,据说还吉利,所以当母亲的便把媒人骂得狗血淋头。此时的媒人只好作哑装聋,任由对骂个痛快。

[阅读全文]...
  • 少数民族**风俗*惯

  • 风俗*惯
  •   **风俗*惯

      **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凡是**居住地,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宁夏、**大都住*房、窑洞、砖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住房建在靠*水源的地方,便于清扫。**不崇拜偶像,***家屋内墙上特别是礼拜堂内不贴人像。

      在**的聚居区都建有**寺。**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寺的建筑风格一般都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

      服饰

      **服装大体与汉族相*,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国家、***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婚礼

      **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

      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訇选诵一段《***》,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门"(即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丧葬

      **实行土葬。人去世后,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过三天。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着水"。洗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叫"开凡",女性多一块)裹身。口、耳、鼻、眼、额头、手脚处,要放冰片、麝香。然后移入"塔布匣子"(即**寺内专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亲人抬到**寺,再由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站礼"仪式:人们面对"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诵读《***》章节(内容是祈求**宽恕死者,祝愿死者安息),旋即抬往坟地。坟坑深两米,直坑西壁再挖一个偏洞(称"热合提"),上圆下方,高约一米,长可容体。将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后,用砖封好洞口(热合提门,然后填*直坑,地面堆成鱼脊形坟堆。火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啼哭。葬后三天、七天(头七)、月斋(一个月)、"十"、"百日"、"周年"一般要在家请阿訇诵经。主麻田、开斋节、古尔邦节亲人要到坟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后,还要请阿訇"走坟"、"守坟"四十天或一百天。 饮食*惯: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

      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民间还喜食腌菜。

      **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俗

      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节庆

      **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开斋节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果子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

      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阿述拉节 西北部**节日,即时要选用当地的五谷杂粮,掺上牛羊杂碎煮熟食用,节日期间宴请客人必备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鸡肉做成的各种菜肴。

[阅读全文]...
  • 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菁选2篇)

  • 政策,高考
  •   从目前情况来看,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的加分政策有所“瘦身”。

      譬如,北京市规定,从2017年起,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而在此前,北京市“少数民族考生”皆可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5分向高校提供档案。山东省则从2017年起正式取消少数民族加分。

      各省市今年对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调整,是对本地区招生改革方案的贯彻和落实。2014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地依据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本地区招考改革方案。

      因此,今年加分政策的调整,也符合公众的政策预期。如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在2015年颁布的《关于调整我省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中,便明确提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执行至2016年,2017年取消。”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分政策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分政策则更加完善和细化,加分范围也不仅限于少数民族,而是关照到了更大范围内需要政策扶持的群体。

      从今年起,新疆将取消双语班考生普遍性照顾加分政策。双语班考生和汉语言、民语言、蒙语言等其他实行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报志愿、单独录取考生享受同等政策。

      自2015年起,新疆双语班考生实行单列计划、单独划线、单报志愿、单独录取,不再兼报其他计划。经过2015、2016两年过渡,双语班招生计划和录取政策都已得到保证,取消照顾加分不会影响高校对双语班考生的录取。为此,新疆决定从2017年起,取消双语班考生普遍性照顾加分政策。

      湖南省对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设了全国性加分和省内地方性加分两个类别: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含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待遇的县、区)和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20分,在全国高校投档适用;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其它散居区少数民族考生加5分,聚居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汉族考生加5分,仅限于省属高校。

      在宁夏,不仅*考生可在其高考文化课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提供档案,“户籍在宁夏南部山区八县的考生、山区学校实际就读的`考生,以及由山区移民到川区的学生6年内报名参加高考的”予以10到30分的政策性加分投档。宁夏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项根据宁夏区情,与精准扶贫战略相一致的教育扶贫政策。

      专家解读高考加分趋势: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后的加分政策简单概括就是,“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奖励性加分会越来越少,譬如说艺术加分、体育特长加分,因为这种要求对农村地区是不太公*的,他们缺乏这种条件。但是,对弱势群体的照顾性加分还是会保留,比如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的加分,这是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谈松华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包括教育政策在内的具体政策上作出调整,是对 差异与公* 这一历史性、社会性和情境性问题的回应。”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巴战龙表示,教育部门应主动公布调整政策的证据和逻辑,让公众进一步了解和认同调整后的政策。他也期待,社会科学界对高考政策调整予以更多关注,向社会发布更多基于证据的研究成果。

      取消少数民族加分

      2017年高考语文、数学由我省自行命题,外语、文综、理综由教育部命题。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于6月25日前公布。考生对成绩如有疑问,可于成绩公布之日起3日内,向考试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申请复核,逾期不再受理。

      根据《意见》,符合条件的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照顾。如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20分以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根据《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调整我省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2017年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2015年1月1日之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原定加(降)分项目有关奖项、名次、称号的应届毕业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增加5分或降低5分投档照顾。

      高考加分20分“封顶”

      在考生录取时所能享受的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投档照顾上,今年由去年的5项变为了4项。根据《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关于调整我省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2017年取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以往“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省属高校调档分数线5分之内的,可以向省属高校投档,由省属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的规定今年起取消。

      其余四项加分规定为:烈士子女,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20分以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其高考成绩总分低于高校调档分数线10分之内的,可以向高校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另外,2015年1月1日之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原定加(降)分项目有关奖项、名次、称号的应届毕业考生,在录取时可以享受增加5分或降低5分投档照顾。同一考生若符合上述多项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加分或降分,不可重复计算。

[阅读全文]...
  • 少数民族经费申请报告 (菁选2篇)

  • 申请报告
  • 旗民族宗教事务局:

      今年以来,我苏木降雨充沛,导致部分嘎查道路积水严重,且部分路段被冲毁,给农牧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切实解决存在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交通保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我苏木拟在布隆、陶利、巴音陶乐盖嘎查修建80公里砂石路,修路预计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农牧民自筹8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恳请贵单给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为盼。

    县委*部:

      *年来在各级党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靖安村在各领域发生了较大地变化。老百姓文化生活日益提高。20xx年靖安村文化活动也将如期举行。主要活动内容有: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等项目。举办文化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镇*财力拮据,举办文化活动困难重重。特向贵单位请示给予2万元资金支持。请予审批。

[阅读全文]...
  • 中国少数民族*惯 (菁选2篇)

  • 中国
  •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

      **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后,***把开斋节定为**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

      朝**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人。朝**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教和风俗*惯与当地**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教的**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教规定:***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在青海贵德,给女孩子办成年礼是一件必要的仪礼,因为它就如同一辆必须有通行证才能通过一样,女孩子必须要举行成年礼,长大后才可结婚。否则就同没有通行证而过不去一样不可心结婚的。所以,举行成年礼是每个女孩子人生当中,也是每个父母为之操心的大事。但就在定小小县城里,对这一*俗,每个乡与乡,甚至邻*的村与村之间都有很大区别,有的更为已经失传于这一*俗。而它们的区别又在于,比如:有些村子是白天举行,有些却是晚上。而它举行时所遵循的规矩及每一细节也都有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成年礼这一*俗也在经历着种多的变化。

      我今天就以我们村子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举办成年礼。成年礼,它不是一件随便能举行的仪礼。首先,年龄的选择是一个问题。它必须是在女孩子九岁、十一岁、十三岁、十五岁这些年龄中选择一个岁数为条件,而其它年龄段是不可以的。其次,就是请一位活佛或**打卦算卜,确定一个良辰吉时的日子。最后,就是要忙着准备了。而这方面也有很多规矩。在举行成年礼的前一天,就要为接受成年礼的女孩(我们家乡称之为“文玛”),也就是为“文玛”梳辫子也有很多要讲究的。先要找一个与“文玛”的属相配的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美满的已婚妇女来梳。在“文玛”的左右两侧各梳20个小辫子,中间梳一个大的,并在发尾用蓝色哈达绑上,再把镶有白色海螺及珊瑚等头饰系上去。这些都意为能给“文玛”一生都带来吉祥幸福。

[阅读全文]...
  •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介绍3篇

  • 茶文化
  •   壮族“甜茶”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八宝茶” *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 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壮族“甜茶”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八宝茶” *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 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推荐词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