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的那些渔父形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的那些渔父形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的那些渔父形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的那些渔父形象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父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译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渔父词二首·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注释
谿:同“溪”。
重钓:深水中钓鱼。
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翻:反而。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创作背景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鉴赏
诗篇在*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代:张志和《渔歌子》
-2-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代:柳宗元《渔翁》
-3-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唐代:罗隐《赠渔翁》
-4-
草衣荷笠鬓如霜,自说家编楚水阳。
满岸秋风吹枳橘,绕陂烟雨种菰蒋。
芦刀夜鲙红鳞腻,水甑朝蒸紫芋香。
曾向五湖期范蠡,尔来空阔久相忘。
——唐代:韦庄《赠渔翁》
-5-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唐代:张志和《渔父》
-6-
一竿青竹*隈,荷叶衣裳可自裁。
潭定静悬丝影直,风高斜飐浪纹开。
朝携轻棹穿云去,暮背寒塘戴月回。
世上无穷嶮巇事,算应难入钓船来。
——唐代:秦韬玉《钓翁》
-7-
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褐外无馀。
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
月浦扣船歌皎洁,雨蓬隈岸卧萧疏。
行人误话金张贵,笑指北邙丘与墟。
——唐代:罗邺《钓翁》
-8-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唐代:岑参《渔父》
-9-
问君何所适,暮暮逢烟水。
独与不系舟,往来楚云里。
钓鱼非一岁,终日只如此。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
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
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2在做出这被迫的决定之后,她开始了被迫的出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处,作者一改前文的短句紧张铺陈,而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长句,让朗读的`节奏不由得慢下来,进入了一个情意绵绵沉重纠结的意境:
“旦辞爷娘”,一定是这场痛苦长征的开始。出生以来,日日亲人相随相伴,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今天就要离别。而这离别,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知道,这是生离死别。战争意味着死人,木兰还能回来吗?当时征战,“死者十九”,木兰能够经历九死一生再归故里吗?
木兰心中的纠结悲苦更是难以言表:出征是为了保全亲人,保全全家的幸福,能够再与亲人们长相厮守。这一去,生还的希望却是异常渺茫。不能生还,还怎么与亲人们长相厮守?
木兰一定是泪眼婆娑,一次次回首,想把亲人、故土都装进眼睛里带走。她很想时间停下来,停在此时此刻,停在能够与家人相处的时刻。但时间太长了!她必须走。终于,她心一横,毅然决然,转身跃上马背,抖动缰绳。马蹄激扬,亲人,房屋,熟悉的一草一木,都飞快地退到远处,没入迷茫的烟雾之中。她也一定频频回首,向迷蒙烟雾深处极目望去。然而,只有烟雾迷茫。
3耳畔是呼呼的风声。
她在向战场飞驰。但这思念之情,不仅未能减轻,相反愈加强烈,刚才的一切更加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似乎透着熟悉的温热。这正如汪国真的诗句所写:
没有距离/便没有思念//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的启迪长鸣/当汽车的轮子开始转动/当飞机冲出跑道腾空而起/思念便开始了。
是的,木兰一转身,马蹄飞扬时,思念便开始了,并随着距离越远而愈强。这思念,犹如一条牢实的绳索,距离越远,拉力越大,直拉扯得木兰心儿生疼。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分别出现在远离故土的黄河边和危险临*的黑山头。她多么想听到父母亲人的声音啊,多想回到父母亲人的身边啊!这强烈的思念之绳,一定在千百次促使她回望故乡,虽然眼前仍然是关山重重,迷雾无边。
这思念,也一定让疲惫的她无法入眠。她的耳畔是“黄河流水鸣溅溅”,是“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在她听来,却是黄河的呜咽,是马儿的悲鸣。移情于物,物著人情。这景里,溢满了木兰的思家之苦!尤其后者,燕山胡骑之声,是敌人在前的证据,是残酷战斗在前,生命危险在前的警示,但木兰都毫无感知,因为她的整个心思都在思亲的浓浓愁苦之中,哪里还想得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呢?“鸣溅溅”“鸣啾啾”,作者巧用“ABB”词组结构,放在长句的末端,让读者气息难续,形成一种无言的哽咽,极为巧妙地服务了情感需要,达成了词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她还得忍痛赶往边塞。因为亲人在身后。为了团聚,必须离开。这是多么纠结的命题啊!马背上的木兰,就这样矛盾纠结地飞一样地奔赴战场,奔赴一场被迫的战争。
4战争的细节,诗人略去了。仅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概括性语句。
但我们可以洞见木兰的状况:
为了亲人而出征,为了亲人而战斗。残酷的征战中,唯有奋力杀敌,才可以保全自己,才能够拥有回到故土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敌兵呼啸而来,鲜血染红阴郁的天空,浸透荒芜的沙场。木兰咬牙奋力苦战,砍倒逼*的敌人,躲开如蝗的箭矢,冲向九死一生的微茫希望,她只有一个信念:回家!
凯旋时,她成了众人仰慕的英雄。她应该没有想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她只是为了亲人。出征是为了亲人,战斗是为了亲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她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她能够果决地“不用尚书郎”,似乎不需要经过考虑权衡,也从未有过功名利禄的期待。她只想回家!回家,是这位英雄十余年来的一贯追求,因为她是被迫的英雄!
二、可爱的女子
“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明代谭元春)此语甚妙。本文本是战争题材,但作者却着重铺陈木兰的可爱女子形象,让人感慨。
1.重亲情,爱亲人胜过爱自己。
深夜忧叹,因为父亲要被迫去完成兵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却并不期待姐姐出征。她“从此替爷征”,决定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亲人的生命。为维持家庭的幸福生活,木兰愿意牺牲自己。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追求家庭幸福生活的明证吗?
从离家的痛苦,旅途的思念,可以看得出她对家人的热爱。而归家时家人的反应更是佐证了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你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相扶将”,说明父母已经垂垂老矣。木兰出征时他们已经年岁不轻,何况还是木兰征战十余年之后呢?年老体衰,却出郭相迎,可见对女儿的思念之深,想见女儿的心情之切。阿姊急忙“当户理红妆”,激动的心情在提示她:应该用一个最好的面貌来迎接妹妹!而已经初长*的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便去杀猪,以农家隆重的礼节表示欢迎。一家人各自忙碌,好一派欢迎亲人的景象!若不是亲情浓郁,怎会有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呢?这番真诚动人的欢迎,也进一步回答了木兰冒着风险出征的原因,也证明了她决定的正确。她为了亲人,值得!而这样幸福的生活情景,又怎不令人羡慕呢?
2.真性情,不做作。
木兰的真性情,让我们觉得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甚至就是邻家的女子,就是我们自己。常人有的离别之苦,她有;离别之后的思念之苦,她有;常人感情与现实逼迫下的无奈形成的矛盾与纠结,她也有。而一般女儿爱美的天性和撒娇的可爱,她更是个性鲜明: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刚回到家,就飞一般地打开每个房间看看,每张床都坐坐。看什么?看变化,看是不是十多年前的模样。为什么坐?这一“坐”,既是了却思念之苦,又是对亲人的关怀之举。其兴奋激动,令人感慨。
看完坐好之后,心情似乎*静了些。突然才明白,自己还是戎装在身。这哪里是面见亲人的样子?“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一“脱”,毫不犹豫,动作麻利。十年征战,枕戈待旦,这身铠甲陪伴了她多少日夜,又多少次保护了她的身体?然而,木兰依然觉得它是多余的,可见铁衣战袍定非木兰所爱,功名利禄定非木兰所求。这一脱,便如释重负,浑身欢畅,“若脱笼之鹄”,归水之鱼。而“著”也急不可待,“旧时裳”才是她日思夜想的装束。一“脱”一“著”,节奏明快,态度截然。其间,可见她的人生选择:不做血腥英雄,而做*凡女子;不喜功名利禄,只愿亲人团聚。你看,红装在身,多么飘逸!铁衣战袍委地,成了令人讨厌的垃圾!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被头盔压抑十多年的长发,马上梳理成亭亭的“云鬓”。 “云鬓”指女子盛发如云。可见发式之美。如杨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还要贴上“花黄”。 “花黄”,古代女子流行额饰,多为金电影。木兰贴花黄,点缀脸庞,增其秀美。这番打扮之后,军人木兰,幻化为美女木兰。难怪“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为什么要“出门看火伴”?
除了应酬的必需外,一定是为了让战友惊艳。爱美,爱打扮,并把美好展示给异性,是多真实的女儿性情啊!真是可爱的木兰!而战友们的“皆惊忙”暴露了他们的惊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他们不由得放下茶碗,停止闲谈,双眼直勾勾地看着木兰:想不到木兰是女郎,竟然还是这么漂亮的女郎!一起征战多年,我怎么就没有早些发现呢?瞬息之间,众人面对陌生又熟悉的女郎木兰,失态之状一定十分滑稽。而木兰也一定抿嘴一笑。
3笑什么?在尴尬之时,木兰又是怎样对答的呢?
作者之笔戛然一转,巧用兔子来设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木兰的口吻,一个“安能”反问,巧妙准确地写出木兰的骄傲得意:你们看,我掩饰得多好!我身为女子,但也能同你们男儿一样征战沙场!穿上女儿装,我又是多么漂亮!比喻一出,俏皮而幽默,含蓄而形象,小女子的调皮可爱天性就跃然纸上了!
但这美丽可爱的女子,只存在于*常家庭生活中。一旦进入战争,就消解得没了踪影。哪怕是用十余年的时间,也难以辨识。可见战争是对美好的摧残和毁灭。木兰在战争与和*环境下的判若两人,正是战争与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区别。要拥有美丽可爱的木兰们,就必须反对残酷的战争。
“一将功成万骨枯”。征战杀伐,古今多少儿郎血洒疆场,真有那么多值得争夺的利益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梦里的幸福生活与沙场森森白骨的残酷对照,撕碎了多少家庭的幸福梦境啊!威灵顿公爵目睹滑铁卢战场的惨烈之后悲戚地说:“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战争的残酷和野蛮是人类的天敌!
幸好,木兰不仅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反而如弃敝履般丢弃功名官爵,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的这一选择,代表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不要战争,不要杀戮,只要和*,人人和*相处。
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心愿。《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之间,人们总是*在各种军阀势力的战车上,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之间,成了路边的草芥,成了任人宰割的贱民。然而,农业文明,种植收获的周期漫长,最需要安定和*;华夏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黄河常发洪灾,最需要天下大同。若是多些木兰该多好啊!她不愿战争,但被迫参与战争之后,就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得到战功之后却又不享受战争带来的好处。若人人如此,那么,从此就不再有战争了。这是多好的和*愿望啊!
这愿望愈是强烈,木兰的形象就越是鲜明。因此,在人们心中,木兰是一个反战的形象:她是一位真实可爱的女子,是一缕残酷征战缝隙中难得的美丽,是一份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是一股潜藏于动荡纷争历史中华夏民族对和*的千年企盼,是一贴*息民族纷争内耗的中药处方!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译文
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醒,酒醒。
今古:古往今来。
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应该是在说花木兰哦
! 那么。
从“木兰不用尚书郎”中可以看出木兰淡泊名利、只愿回到故乡的形象。
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不仅能看出木兰孝顺、关心父亲,还能看出木兰的爱国情。
我之举了两个例子,你可以学着写点
替父从军,不怕艰险,勇敢智慧,高尚无畏的精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了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了花木兰的理机智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 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 ――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孝顺,爱国,勇敢,勤劳,忠孝两全, 机智,谨慎,有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的女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体现了木兰勤劳孝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体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体现了木兰归家及恢复女儿身的喜悦,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体现了木兰征途之遥,生活之苦,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体现了木兰的机智、谨慎
木兰诗中关于花木兰英雄豪迈的:万里赴戎机山度若飞。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从《木兰诗》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从军这一鲜活的人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全诗一开始,就描画了一幅极*凡、朴素而又亲切、温馨的生活场面。作者将读者直接置于一个木兰邻里或乡亲的地位上,仿佛你从她的门前走过,首先听到了“唧唧”的织布声,又在一个开着的屋门里,一眼望见木兰正在当门放着的一架织布机上坐着织布。
至少从我这个北方农村出身的人来说,一读到这两句便会想到童年时所看到的种种类似的生活场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温暖。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生活场景的*凡、朴素、亲切和温馨,也就是我们对木兰这个人物的感受,因为这里的场景和人物是浑然一体、没有明显区分的。使木兰从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独立出来的不是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她的飒爽英姿,而是她的叹息声。
“不闻机杼声”不是没有机杼声,而是听到木兰的叹息声后消失了对机杼声的明确感觉。在这时我们感到的是我们对木兰的疼爱和关切,她的叹息声立即唤起了我们内心的感应,想知道她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想安慰她,体贴她,甚至实际地去帮助她。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两个排比的问句,使我们对木兰的关切带着绵长和温婉的色彩,如果只有一个问句,我们便会感到似乎硬了一点。淡了一点,冷了一点。
这两个问句把我们和木兰的关系更明确化、更确定化了:我们是以同情和关切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选择的。她是我们的姐妹或者后辈女性,而绝非素昧*生的路人和外乡人。这对整个诗的基调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正像你的一个参军归来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他可能在别人眼里已是一个英雄,但你却不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感受他、对待他的,对于木兰,我们自始至终像注视着自己的一个姐妹或女儿一样注视着她的一切,使她始终不以一个崇高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紧接问句,作者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在这里,笔调是客观的,但却含着许多属于感受方面的内容:
一、木兰从军没有抽象的目的性,只是一种随机性的自然选择。在作者笔下,木兰从军不是她主动追求的结果,她既非为了报国仇、雪国耻、为国效劳、为君尽忠,也不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才能与抱负、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而是由于具体的生活机遇决定的。木兰在这里的表现,与岳飞在《满江红》词中所抒发的雄心壮志恰成鲜明对照,如果说后者属于崇高的英雄行为,木兰的从军则是自然的生活选择,亲切而不崇高,朴素而不豪迈。
二、木兰从军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绝不带有任何卑屈的性质。这里的关键是木兰所难为的只是父亲年迈而无子嗣,并非把“可汗大点兵”当作额外的负担,也不把“卷卷有爷名”视为对自己家庭的不公*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她才面临着让年迈父亲从军还是自己替父从军的单一抉择。因此,在这里我们无法引
进统治者横征暴敛、抽丁拉夫的观念。否则,木兰的抉择便不再是合理的果敢抉择,而成了被迫无奈的懦弱服从了。
三、这几句诗仍然呈现着气脉贯通的特点,它的直接思想效果是:它使我们感到木兰是一个思理爽然的女子,而绝非没有主见、犹疑不决的人,并且在她的抉择中,不包含对替父从军的畏惧和犹疑。她的“叹息”是在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之前的一种心情表现,不是她做出决定后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她做出了决定,便立即投入了忙碌的准备工作,心情也变得爽快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是从军所需用品,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将这时的准备工作分割成了一次次的连续性行为,“买”则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一个为统一目标服务的整体。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使人直感到木兰的准备工作是紧张忙碌的,但又是条理井然的。这同时也是木兰从军的一种态度: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在这时,作者和读者都是以*静而又欣悦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行为的。这里的叙述方式不会使你觉得木兰非常高大,也不会使你觉得她庸俗而又怯弱,一个果敏、爽利、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人们面前生气蓬勃地活动着,从事着出征的准备工作。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是“万里赴戎机”的过程描写,但又是一个复调音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是“关山度若飞”的具体描述。在这种描述里,透露着木兰的雄健和飒爽,它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飞马疾驰的女战士的形象。但作者却将这统一过程分别阻抑了一下,使它的速度和节奏变得相对缓慢和柔和了。以“不闻爷娘唤女声”为首的两联,让我们在外部的刚健中透视到内部的柔情。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交织,使这一过程的描写没有给木兰从军罩上惊世骇俗的英雄色彩,也不会让人感到木兰只是一个柔情蜜意的闺阁女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按照句式,我们应把上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下面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划归在这一段,但就其过程本身,实质上只有这两句写的是战场生活本身。我认为,我们把这一句单独标列出来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描写木兰的英雄行为,也不在于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因为正是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木兰的英雄形象才会以直感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全诗中,战场生活描写与其说是全诗的*,不如说只是一个过渡段乃至过渡句,它连接的是木兰的两次生活抉择:在前的代父从军和在后的辞官还乡。从军时她没有痛苦和彷徨,还乡时也没有失落感。这才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真正意图,是他的核心意向。而木兰,也主要不是建立了多少丰功伟绩的英雄的木兰,而是怎样对待这两次生活转变的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从这里,我们“知道”木兰在战斗中确实是立了累累战功的,但显而易见,在这里它起的作用不是让我们感到她的崇高和伟大,而是为了体验她的心灵的朴素和自然。她的累累战功使她有可能获得厚禄,但她不需要这些,重返故里是她的真正心愿。“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的句式的变化,实际把木兰的内心情绪有效地传达了出来。它的格外的流利自然,能使我们感到厚禄根本没有给木兰的思想造成任何芥蒂,还乡是她的心流所注,畅然无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里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场面。它的外部的活跃是由情感的活跃发动起来的。爷娘由于对女儿的爱,彼此搀扶出村遥望;阿姊由于对妹的爱,穿上*时*的新衣裳等待妹妹的到来;小弟更是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霍霍磨刀准备宰猪杀羊。木兰回到家里,也像鱼儿得水,东屋坐坐,西屋看看,赶快卸下男装,着上女妆。他们内心的喜悦体现在他们的外部动作中。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作者没有宣扬木兰还乡时的.庄严,更没有衣锦还乡时的荣耀,她仍是我们的一个亲人。在爷娘眼里,她仍是一个女儿;在阿姊眼里,她仍是一个妹妹;在小弟眼里,她仍是一个姐姐。而我们也是随着这些人的眼光感受着她的,“亲切”则是所有这些感受的总特点。木兰这时的表现恰恰也证明了她并不以英雄感受自己,并没有想到别人应当对她表现出异于原来的态度。她所乐意的便是周围人对她的这种亲人的态度。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人们往往只注意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而不注意它的情味特征。作者没有用骏马、苍鹰这类雄健的动物做比,而用了雄兔和雌兔,分明是把木兰只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年轻女性对待的。在作者的心目中,木兰主要不是个像骏马、苍鹰一类的雄健有力的英雄人物。
我认为,通过全诗的赏析,读者会感到我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不是没有根据的,但当离开对诗本身的实际感受返回对它的整体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不能不按照原来的理解归纳《木兰诗》的思想意义:我们不能不把木兰视为一个英雄形象,不能不从保卫祖国的目的性上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高尚行为,不能不承认它反映了当时连年战争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不能不认为木兰的辞官还乡是她热爱和*劳动生活的结果。除此之外,我们似乎无法感受它的思想意义,无法说明我们对诗歌本身的整体感受。在这时,我们对《木兰诗》做进一步的文化阐释便有了必要:文化阐释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解决的是在何种文化背景上、用何种文化价值标准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实际描写的问题,解决的是整个作品的文化语境的问题。
屈原《渔父》原文及译文
《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屈原《渔父》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渔父
先秦:佚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⑸淈(gǔ):搅浑。
⑹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⑻沐:洗头。
⑼浴:洗身,洗澡。
⑽察察:皎洁的样子。
⑾汶(mén)汶:污浊。
⑿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⒀莞尔:微笑的样子。
⒁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⒂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⒃濯:洗。
⒄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⒅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⒆不复与言,复:再。
内容拓展: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等。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牡丹象征高贵、富贵;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代指音讯。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4、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5、燕子(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2)燕子眷恋旧巢的*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渗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取的意象有: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宫殿、鹧鸪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或“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器乐类: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2)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表思念。古诗十九首:明月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自然类:白云、明月、水、冰雪
1、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场所类:南浦、灞陵、长亭、西楼(借代)
1、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却有多种不同的意味。
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性休《渔父图》全诗赏析
渔父图
清初 性休
东西南北任遨游,万里长江一叶舟①。
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大地忽新秋②。
注释
①遨游:本意为游乐。此处意为游荡奔波。一叶舟:一条小船。以其小如树叶来形容船小。
②梦里句:源自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句。醒来句:谓渔父不知时序变化,一觉醒来,发现已到秋天了。
作者:
性休,清朝初年江南诗僧。字尺木。俗姓朱,明宗室后裔。生卒年、籍贯及其他事迹均不详,大约公元1660年前后在世。
鉴赏
渔父图是描绘渔民生活的一种画图。休公此诗即是描写一位长期在长江中捕鱼为生的渔民的生活。作者把自己的`诗称为图,是想生动形象地有如图画那么直观地把渔民生活刻画出来。这一点,应该说是做到了。从这简单的四行诗中,读者约略可以看到,一位不论春夏秋冬,不分东西南北,活跃在长江波涛中的渔夫形象。渔夫是辛苦的,但却自由。这一点,尤为作者所看重。
古诗中的那些渔父形象 有渔父形象的古诗 古诗词的渔父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古诗渔父二首李中的 古诗中的形象 关于渔父的古诗 古诗中菊的形象 古诗中帆的形象 古诗中竹的形象 渔父二首的古诗 渔父的古诗质量 古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江雪古诗中的形象 古诗中的母亲形象 渔父的古诗拼音版 渔父唐张志和的古诗 古诗中凤凰的形象 古诗中瘦马的形象 古诗中燕子的形象 古诗中的女性形象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的农民形象 古诗中商人的形象 古诗中嫦娥的形象 古诗中的女人的形象 古诗中的动物形象 古诗中的教师形象 古诗中描绘的形象 古诗中梅花的形象
描写老师形象的古诗句 古诗中写秋雨的诗句有哪些 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_绝句行古诗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屈原《渔父》原文及译文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古诗中描写春的诗句有哪些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形象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写秋雨的诗句有哪些 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音(渔父词全诗翻译) 描写雨的古诗有哪些(诗中带有雨的古诗)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 渔父古诗原文(渔父古诗拼音版张志和) 木兰诗中描写花木兰形象的句子 渔父·偶向芦花深处行_绝句行古诗 古诗中描写雨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117句 性休《渔父图》全诗赏析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古诗中形容雪的诗句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2019早上好的句子 流产后忧伤的句子 人心恶毒的句子 纪念父亲一周年句子 春天下雪的句子 不能交心的句子 空间说说经典句子 2017我们一起的句子 趁阳光正好的句子 春游宝宝心情的句子 城市的霓虹灯的句子 写煤矿工人辛苦的句子 关于恩师的句子 有关于时间的唯美句子 赞沙漠的句子 形容打鼓的句子 描写麦子的句子 污句子大全长句 关于爱学*的句子 跟亲人吵架的伤感句子 关于佛珠禅意的句子 超短的句子 期待未来的句子 赞美军嫂的经典句子 人生中的过客经典句子 大实话句子 讽刺老板的虚伪的句子 描写樱桃树的优美句子 赞美天气的句子 描写老师幽默的句子 关于燕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