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明变化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说明变化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说明变化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说明变化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形容事物变化的诗词,快来看看吧。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3、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4、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5、空怀乡音闻笛子斧,到乡翻是烂柯人。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8、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滥外长江空自流。
9、青山依旧在,
10、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遍。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2、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
1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4、人面不知何处去,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形容事物变化的词
1.变幻莫测:是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2.风云突变:风和云一下子变了模样, 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3.波谲云诡:意思是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像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出自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嗺而成观。
4.白往黑来:意思是比喻变化极大。
5.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6.苍黄翻复: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7.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8.此一时、彼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形容时代变化的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形容时代变化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
烟霄难自致,岁月易相侵。
——韦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刘希夷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甫《赠卫八处士》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
——贺铸《六州歌头》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销,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
世事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记得儿时好,跟随阿娘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黄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
——陈白沙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陈与义《雨》
不辞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苏轼
一、定风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
形容时代变化的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形容时代变化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
烟霄难自致,岁月易相侵。
——韦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刘希夷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甫《赠卫八处士》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
——贺铸《六州歌头》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销,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
世事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记得儿时好,跟随阿娘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黄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
——陈白沙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陈与义《雨》
不辞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苏轼
一、定风波·三月七日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
形容事物在变化的诗词集萃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形容事物在变化的诗词,以供参考。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3、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4、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5、空怀乡音闻笛子斧,到乡翻是烂柯人。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8、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
9、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遍。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2、人生几回伤往事,台隍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潇潇芦荻秋。
1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1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7、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1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6、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杜牧《金谷园》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8、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9、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10、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2、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3、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15、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6、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7、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1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9、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20、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2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3、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2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5、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26、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一 按: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笔者陆续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和台湾大学访问或作客座,教学研究之中,结识了诸多学者。其中成功大学文学院张高评教授是来往较多的一位。张教授赠送的许多著作中,有几种是他老师黄永武教授的。黄教授是敦煌学专家,在诗词理论和鉴赏上亦有独到的心得。我拜读他的《中国诗学·鉴赏篇》、《中国诗学·设计篇》,很是心仪,又觉余兴未尽,继而产生冲动写下这本小书《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其中有些见解和资料就是借鉴黄先生的。拜谢之余,特别道出,以示不敢掠美之意。
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正是从这个几点出发,高尔基才认为“文学即人学”。当然,人并非在真空中生活,南唐李后主说“剪不断,是离愁”,其实,现实生活中剪不断的不仅仅是离愁,人与人、人与山水林泉,与天地万物皆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纠葛。中国古典诗人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常常通过人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反差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种空间变化主要有空间的大小比衬、空间的扩展与浓缩、空间位置的转向这三种主要方式。
一、空间的大小比衬
主要是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居高临下会显得很高大;如果站在操场上,以周围的四百米跑道为背景,他的形象就会缩小很多倍;如果是站在万里长城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那他就会显得十分渺小。中国古典诗人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初唐著名诗人,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举起反对柔弱纤细齐梁诗风,倡导汉魏风骨的大旗。他不仅在文学上开一代风气,被李白称为“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在政治上、军事上更想有一番作为,陈子昂在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右拾遗。为人直言敢谏,切中时弊。两次从军边塞,以博取功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他随建安王武攸宜攻契丹,任行军参谋。武攸宜仗着是武则天侄儿,为人霸道又轻率少谋略,不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分兵合击谋略,恼怒之中将陈降职为军曹,结果大败而归。陈子昂报国无门,只好怀着满腔忠愤辞官还乡,回到四川射洪县金华乡。不久就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这首《登幽州台歌》即是他武攸宜攻契丹途中在幽州台登览时所作。幽州台又称蓟丘,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郊。这座古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昭王登位之初,决心要令燕国强大起来,筑碣石馆,并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贤才。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击败宿敌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陈子昂忠心谋国却遭到贬斥,满腹才华却得不到任用,登览蓟丘时自然会想到那位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他有首《蓟丘览古》就是直接咏歌此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与《蓟丘览古》不同,同时写作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并未直接咏歌此事,而是抒发登览之中的历史沧桑之感,在怀古伤今之中含蓄地倾吐不被理解的孤独情怀。应当说,比起《蓟丘览古》,它的涵盖面更加宽泛,更有种历史的沧桑感,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个主题的凸现,主要是通过画面之中空间大小的比衬来实现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条上下的历史纵线,其“古人”已不限于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也许包括三顾茅庐的刘玄德,也许包括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其“来者”也不仅仅限于帝王,也应包括武攸宜这类执政为上者。“念天地之悠悠”则是一条横线,是诗人遥望悠悠的地*线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历史纵线和地理横线构成了交汇点,交汇点上有座幽州台,台上站着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者,他正在抚今思昔、怀古伤今,满怀感慨而怆然涕下。一面是阔大的背景,那种纵深的历史沧桑感和广漠无声的天地,一面是背景之中孤独渺小的诗人。由于背景的阔大而纵深,就更显得画面中的人物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孤独、这种无助,这种哀苦无告,不仅通过一个“独”字点破,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空间大小的比衬给人留下的深刻感受。类似的手法还有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漂泊在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尚未*息,诗人避乱四川已经八年。由于好友成都尹严武的去世,诗人离开生活相对稳定的成都来到夔州也已经两年,但安史之乱仍无*定之象,随着严武的去世,巴蜀的州郡长官拥兵自重,相互攻城略地,本来的天府之国陷入战乱之中。杜甫本人已55岁,不但归家无望,而且身体也越来越差,在夔州时又患上肺疾,用以浇愁的酒也只好戒掉。国难、家愁,老病集于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无处无人可倾诉的痛苦,使诗人更觉孤独和伤感,而这一切,通过深秋登台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场景集中表现了出来。同《登幽州台歌》一样,诗人首先刻意营造一个阔大的背景,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孤独:“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画面的上部之景。高天之下,瑟瑟秋风中不时送来凄厉的猿啼,这是仰视;“渚清沙白鸟飞回”则是俯视,画面下部之景,飞鸟盘旋在洲渚的白沙之上。这两句一写高台背景的上部,一写高台背景的下部,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景。颔联则拓展开来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是由*到远,下句是由远及*。有了这两句,画面的背景得到无限的延伸,顿时显得渺远而阔大。在这个渺远而阔大的背景下,高台上的诗人再来抒发秋风万里、年老多病、战乱不息、思亲怀乡的人生感受,就更能突显一生潦倒、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读者也更能体悟到诗人所慨叹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独”字。这种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人生感受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这里要强调的时,杜甫非常擅长这种手法,在他的诗作中曾多处使用,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用一片影与万里云形成大小比衬,更显出这只雁之“孤”;《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诗人称赞诸葛亮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同样是运用空间大小的比衬,将诸葛亮“廻出尘表”(仇兆鳌《杜诗详注》)的清高风致表现的十分明晰,再加上“万古”这个历史的纵深感,更显得诸葛亮的勋业,千古以来无人出其右。
当然,擅长此法的也不仅是杜甫,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都是采用了此法,如马致远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是采用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达到天涯孤旅的抒情效果:倦于宦游的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背景是西下的夕阳,是衰草连天的西风古道。诗人的人生疲敝感、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被反衬得十分明晰。诗人甚至都不如寒鸦,寒鸦在黄昏后还有老树古藤可以栖息,诗人却仍在天涯古道上踽踽独行。柳永《雨霖铃》上阙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也同样是把自己流浪江湖的一叶扁舟,投放到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之中的楚天之下,形成强烈的空间大小比衬,来突显自己离别情人后的孤独和伤感,也使这几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刘熙载曾把它作为词中“点染”的典范。王维的《送贺遂员外外甥》的前四句:“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蒹葭外,云水共昭丘”采用的手法与柳永《雨霖铃》的“念去去”三句几乎完全相同。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为了表现戍守生活的艰苦、单调,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是为国舍家的豪情,边塞诗往往以大漠雪海来反衬戍守中的孤城,如隋代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范仲淹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唐代的边塞诗这更已成为一种定式,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翁绶《关山月》:“笳吹远戍孤城灭,雁下*沙万里秋”;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骆宾王《边城落日》:“紫塞流沙北,*灞水东..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崔湜《大漠行》:“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火绝烟沉右西极,谷静山空左北*”;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结客少年行》:“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雨雪曲》:“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紫骝马》:“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杨炯《战城南》:“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王勃《陇上行》:“云黄知塞*,草白见边秋”;虞世南《从军行》之一:“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沈佺期《塞北二首》:“海气如秋雨,边峰似夏云”,“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袁朗《赋饮马长城窟》:“日落塞风起,惊蓬被原隰”等皆是采用这种大小比衬之法。
二、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空间变化的第二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是不断的放大或缩小;前者是静态的对比,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前者是利用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这样一个视觉原理,后者则是运用另一个视觉原理,即:当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
首先讲空间的浓缩,我们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在永州任司马期间。柳宗元是一个富有杰出才华又颇有抱负的人物,无论文学上还是政治上他都有革新的愿望。文学上他反对浮艳纤巧、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主张回归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与韩愈一起发起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者。与文学上的极大成功相反,他寄于更大希望的政治革新却失败了。贞元二十一年,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等八个新锐一道推行革新,力改弊政,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仅仅几个月时间,这场革新就在宦官和大官僚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和其它七位新锐一起贬到边远的荒州任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和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之处是永州,即今日的湖南零陵县。零陵在唐代是个偏远的荒凉之地,司马又是个定员之外的闲官,没有任何具体职务。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上一呆就是十年,这对一个忠心谋国又想大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的心中充满孤愤:为什么一心为国却遭到贬斥,为什么绝代风华却得不到任用。在这边远的荒州,又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职务的闲员,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被理解的孤愤,独处荒州凄清幽冷,通过这幅寒江独钓图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其手法,就是利用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画面成倍缩小,让这位清高又孤独的“钓翁”在画面中不断放大,凸显期孤高的人格。诗人从充斥画面的“千山”,浓缩到千山中的“万径”;再从“万径”浓缩到其中一条小径旁的江渚边,再由江畔缩至“孤舟”,由孤舟再缩至舟上披着蓑衣在寒江上独钓的老人。字面上,通过“千山鸟飞绝”的“绝”,“万径人踪灭”的“灭”,“孤舟蓑笠翁”的“孤”,已充分凸显出这是一个凄清寒荒又寂寞无声的天地,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噤若寒蝉,俱在躲避严寒,又都患了失语症。唯有这位老渔翁身披蓑衣,冒着风雪在寒江独钓。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浓缩,这里再用“独钓”二字,将渔翁的孤傲成百倍、成千倍的放大。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称赞柳宗元“虽万受摈斥,不更乎其内”,这首诗就是个明证。诗人就是要借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形象告诉世人、也是告诉那些政敌:你可以将我放逐荒州,可以让世人噤若寒蝉,成为一个无声的中国,但并不能摧毁我的素志,更不能玷污我高洁的人格。当然,通过这幅图画,也可看出诗人无人理解的落寞幽独的情怀。不管是那种内涵,都是通过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成百倍地放大了。
与柳宗元《江雪》手法类似的还有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中第三首。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歌在十才子中却别具一格,比起钱起等人,他的诗作更多反映军幕生活,也更多一些豪宕雄浑之气,这可能与他多年生活在浑瑊军幕之中,熟悉边戍生活并有很深的体验有关,其代表作便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写天空高飞的大雁,再到地面上逃窜的单于。然后将画面浓缩到正在追赶的我军将士,最后集中到将士手中的弓刀之上,形成一个百倍放大的特写镜头:一个堆满积雪的弓刀矗立在天地之间。我军将士追击逃敌的豪气,风雪之夜战斗生活的艰辛,都通过这把堆满积雪的弓刀表现了出来。诗人不畏强敌的豪情和立功边塞的进取精神自然也从中得以流露。
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手法还很多,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样是由塞外的千嶂峰峦、长烟落日,渐渐浓缩到千嶂里的孤城,再由孤城中夜不能寐的将士浓缩到他们手中的酒杯、头上的白发和泪水。词人作为军中主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不仅在这浓缩中得以突显,“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与“志”矛盾,边地之艰和思乡之苦也同时被放大,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唐边塞诗人李益的《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是由回乐峰逐渐浓缩到峰下的受降城,再到受降城内思亲怀乡的将士,最后浓缩到一根正在吹奏思乡曲的横笛之上,它同《江雪》中的钓竿,《塞下曲》中的弓刀,《渔家傲》中的酒杯一样,都被百倍地放大,起到突显主题的作用。
其次是空间的拓展,这是与空间的浓缩截然相反的一种空间关系处理手法。它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如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旄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描绘一位将军在军前发号施令。诗人并未勾勒将军的全貌,而是特写军帅手中的一支令箭“鹫翎金仆姑”:金色的箭身,鹰鹫羽毛装饰的箭尾。强调令箭本身就是在夸饰军威。然后镜头再放大到将帅身后的帅旗“燕尾绣旄弧”:旗呈燕尾型,上部装饰着彩绣的旄头。场面再由帅旗放大至旗下的主帅一个动作:“独立扬新令”。手中令箭一挥,斩截的动作意味着此帅的刚毅和果敢;最后是一幅全景:“千营共一呼”。全军的士气和对军帅的拥戴——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胜!诗人在将空间逐层推展的同时又结合动静相成:前两句是静态的写生,后两句是动态的渲染,把这位刚毅果敢有深孚众望的军帅气质、声威刻画的惟妙惟肖,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
类似的还有戴叔伦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追悔当年没有“踏阁攀林”随友人同去,以至今日隔着沧海云山留下无尽的思念。第三句则将这种思念放大至“数家”。秋天到了,很多人家都在砧上捣杵准备冬衣,这时也更容易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挂念,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就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最后则由“数家”拓展到“一郡”,将这种思念之情推而广之,赋予它更为广漠的涵盖。戴叔伦是唐代诗风由盛唐的雄浑浪漫向中唐的自省内敛过渡时期关键人物,一般都认为他抒写离情别绪、羁愁旅恨之作,“完全涤尽了盛唐余风,流露出低沉、苍老、暗哑的情调,在大历诗中很有代表性”(《吴庚舜等《唐代文学史》》,从这首《登楼寄王卿》来看,也不尽然,至少在手法上,对盛唐诗人的承续还是很明显的。
这类空间逐层拓展的诗作,可以举出多首名篇,如杜甫《旅夜抒怀》前四句“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原野阔,月涌大江流”,由岸边的小草到水中的孤舟,再由细草所在的江岸拓展到整个原野,江中的孤舟拓展到整个大江。诗人漂泊江湘的孤独和伤感被反衬得更加突出。王昌龄的《芦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亦是由眼前的扁舟、溪水拓展至荆门和三峡,将离别的忧伤和深长的思念成百倍地放大。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由松树下面的'小童拓展到小童和松树所在的山中,直到烟云渺茫的深山之中。那渺茫的烟云,隐隐的深山与小童师傅的隐者身份非常贴切;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血点*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由初夏时节坠落在沙地上楝树花的点点落瓣,拓展到楝树旁的槿篱竹屋,再拓展到竹屋边的乡村小路,并一直延伸到小路尽头城郊的卖酒人家。于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他的名作《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空间位置的回旋
空间的浓缩是由整体或全局逐层缩小,最后突显一个细部的特写;空间的拓展则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空间位置的回旋则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即先由细部逐渐放大,然后在逐渐缩小回归这个细部,形成一个回环照,。如张继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首先显现的是一叶扁舟,扁舟中是位在深秋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诗人。寒霜之下,乌啼声中,从月出东山到玉兔西坠,他面对瑟瑟的枫叶和点点渔火,愁绪满怀,彻夜无眠。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虑?为何彻夜无眠?贬谪路上的幽怨,还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抑或是柳永式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并未就此作出回答,仍然接着描叙:首先点出地点:“姑苏城外寒山寺”,然后点出此时此地的独特景观:“夜半钟声到客船”。直到最后两个字“客船”,我们才明白诗人此时的位置,此时的处境,才明白他要抒发的是“客愁”——一个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整首诗,在空间位置上绕了个大圈:由一条小船中贮满乡愁的游子,放大到附*的江枫渔火,月落乌啼,再到小船、枫树、渔火、乌啼所在的河蚌到附*的寒山寺,让寒山寺的钟声在从远处再回到客船。诗人的乡愁透过秋夜的冷月寒霜,伴着江枫渔火,掺和着阵阵乌啼和夜半钟声,更有种幽寂清冷的氛围,更突显孤孑清寥的感受。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并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回旋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还有许多独到的手法,如典型景色的选取和布局:落月、乌啼、寒霜,最易形成一种孤寂清寥的氛围;秋江、枫叶、渔火,这又是典型的水乡秋夜景色,这对抒发羁旅和客愁自然起了很好的渲染和衬托。从布局上说,前两句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却特别疏朗,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夜半钟声。前两句的密匝,突出了江南水乡秋夜的繁富,反衬诗人独处清夜的孤孑;后两句的疏朗,不仅意在显示江南秋夜的静谧,更在揭示江南秋夜的深永和清寥,他带给客中游子的感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不过这些手法,将是我们下面讲义中所要着重谈到的。
与张继《枫桥夜泊》空间处理手法相*的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是个极富才情又极为坎坷的晚唐诗人,他无意在牛李党争中钻营谋利,却又偏偏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一生襟抱未曾开”。他那深情绵邈、富艳精工的无题诗,不知打动过古往今来多少读者。但这首寄给妻子的小诗,却通俗浅切,既不富艳也不绵邈,但同样深情和精工,与秦观的《鹊桥仙》一样,成为天各一方夫妻之间的爱情绝唱。这个成就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取得的。从时间转换来说,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这将在下一讲提及;从空间转换来说,是巴山——西窗——巴山的回环:诗人此时在巴山写信给远方的妻子,回答她关于归期的询问。根据李商隐年谱,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十年(856),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柳仲郢处当幕僚。既然是幕僚,就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行止自然无法自己作主,所以诗人的回答是“未有期”,三字之中所蕴含的人生苦痛,自不待言。梓州秋夜那淅淅沥沥的雨水似乎就在诉说着诗人的愁绪和思念,它涨满了池塘也涨满了诗人的胸臆!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像其它诗人那样去分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即所谓“对面傅粉”之法,也没有像他自己的名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那样一写自己,一写对方,道出相互的思念,而是来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设想有那么一天,夫妻二人在西窗下相拥而坐,诉说自己昔日在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之情。如果说,由今日相思之苦设想来日的相聚之欢,这还是众多诗人都能做到的话;再跳一步,由来日的相聚再回忆今日的相别,即由巴山跳到西窗下再跳回巴山,这就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水*了。所以清人姚培谦赞叹说: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说“料得闺中深夜坐,多应说着远行人”,“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是予飞到归家之后也,奇绝”(《李义山诗集笺》),清人桂馥也说:“眼前景反做后日怀想,此意更深”(《札朴》),都是在赞叹此诗空间跳跃的处理手法。
下面的两首诗词也都是空间位置的旋转,即由眼前所处之处,转到亲人或情人所居之地,再回到眼前之处,一首是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阑倚。*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眼前之地是驿馆,诗人旅途上暂居之处,高楼危栏则是妻子所居之地,诗人设想她对自己的思念,这就是上面提及的对面傅粉之法。结句的“行人更在春山外”则又回到“行人”自己所处之处——“春山外”。
另一首是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清明的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龙吟
【作者:秦观】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七律·清明祭》
遥知老弟拜新坟,异地同心亦断魂。
事在尊亲思不断,人皆念祖理难分。
清明祭奠随情况,博爱弘扬利子孙。
同悼同哀同告慰,满含热泪报深恩。
《七律·清明》
去年今日宿山村,细雨寒风欲断魂。
父辈音容循幻梦,亲人背影掩尘痕。
焚香揖拜思悠远,泣泪吞声念永存。
不孝儿孙身在外,天涯遥祭忆先尊。
《七律·清明怀古》
往昔战地马狂飞,且看皑皑白骨堆。
壮士捐躯酬热土,黎民失所化烟灰。
改朝换代王旗换,称霸争权鼙鼓催。
遍地冤魂千古恨,苍天暗恸滚沉雷。
《绝句·清明》
东风徐度柳梢青,细雨桃花谒祖陵。
地坼山崩天难老,神州今日祭清明。
《七绝·清明思亲》
清明节日倍思亲,泪洒陵园慰逝人。
祭母带花沉痛悼,忠魂永世定长存。
《七律·清明祭母》
春风难负艳阳天,湖畔孤碑雨夜寒。
脉脉温情浮脑际,谆谆教导涌心间。
二十四孝当铭记,朱子家规有警言。
泣泪女儿歌一曲,在天慈母永*安!
《极相思·念梅香》
寒天山顶芬芳,铁蕊笑穹苍。
霜中挺立,雪中不败,历尽沧桑。
疏影盼来春光灿。轻轻去、谁解情长。
桃花也好,梨花也好,怎比梅香·
《七律·清明祭》
严慈耕作背朝天,忙碌终生尚坦然。
孝敬双亲知冷暖,养活子女度时艰。
久经坎坷身心碎,历尽沧桑肝胆寒。
作古只留荒冢影,清明祭扫泪长潸。
《清明抒怀》
年年清明今清明,先烈换得国新生。
从来英雄不怕死,赢得神州永太*。
清明古诗词20首
导语: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民间重要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3、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5、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6、清明(唐)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7、清明(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8、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9、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0、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唐)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
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清明节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2、《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3、《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彻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6、《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7、《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8、《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9、《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是谁,满眼蓬蒿共一丘。
10、《浣溪沙·春情》
清明节的古诗词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宫词》
五代.花蕊夫人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R的费贵妃,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有清新朴实之作。清明之际,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还用十床被子当做赌注,可见玩兴极浓。千载之下,让今人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江城子》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肩山)人。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境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悼念亡妻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十分恩爱。然而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已故十年的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慨万分。
《风入松》
南宋.昊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口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瘗(yi):埋葬的意思。本词作于清明,既伤春又思人。
上片写愁风雨,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练,感人至深,显出同人密中有疏的特色;下片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但是思念久别的情人,叫人如何忘怀。伤春、伤别交织交融,形象丰满,意蕴深厚。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关于清明的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的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2.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4.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5.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6.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7. 黄昏疏雨湿秋千。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8.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9.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彦《兰陵王·柳》
10.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高翥《清明日对酒》
11.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2.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 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3.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 白居易《清明夜》
14.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15.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6.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 张继《闾门即事》
17.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18.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 孟云卿《寒食》
19.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20.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1.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 ——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22. 清明时节雨声哗。 ——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3.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 杨万里《寒食上冢》
24.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 杨万里《寒食上冢》
25.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 王安石《壬辰寒食》
26.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7.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8.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 —— 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29. 梦回山枕隐花钿。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31.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韩翃《寒食 》
32.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3. 淡荡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4.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35.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36.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7.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王禹偁《清明》
38. 听风听雨过清明。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9.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0.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 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1.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黄庭坚《清明》
42.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 高翥《清明日对酒》
43.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44.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45.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 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6.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孟云卿《寒食》
47.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48.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程颢《郊行即事》
49.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 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说明变化的古诗词 表明世事变化大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字的变化 变化很快的古诗词 云雾变化的古诗词 古诗词的物质的变化 心态变化的古诗词 岗位变化的古诗词 瞬间变化的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化学变化 环境变化的古诗词 有关于变化的古诗词 古诗词读音的变化 天气变化的古诗词 四季变化的古诗词 感情变化的古诗词 古诗词的发展变化 情绪变化大的古诗词 要接受变化的古诗词 声音变化的古诗词 描写变化大的古诗词 时间变化快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词性的变化 关于变化的诗词 描写化学变化的古诗词有 有关物态变化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 描写变化很大的古诗词 关于事物变化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读音变化
清明古诗词20首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词 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词及赏析 形容时代变化的诗词 清明节古诗词 清明古诗词 有关清明的古诗词 清明节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词大全 形容事物在变化的诗词集萃 诗名含有化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化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变字的诗词 含有化字的古诗词 带化字的诗词名句 含有变字的古诗词 带变字的诗词名句 有关清明的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词 明妃曲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词(15篇) 清明的古诗词15篇 清明节的古诗词 形容时代变化的诗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间变化表达 形容事物变化的诗词 光明古诗词 长安清明古诗词 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节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词 清明节的古诗词
李白的古诗多少字 描写繁体字的古诗 *的古诗读后感 好背的古诗大全朗朗上口的 和红米经有关的古诗 哲理的励志语录古诗 形容米字的古诗 写给哪吒的古诗 描写血本无归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中有水的 适合端午节朗诵的古诗 体现细心钻研态度的古诗 关于泪的爱国古诗 寄托对结婚新人的祝福古诗词 爱国主题的古诗导语 分手狠心拒绝的古诗文 妻子死前庭院植树的古诗 关于美德的古诗谚语 儿童念古诗的小视频 贺喜得外孙女的古诗 关于退出的古诗 写孙策和周瑜的古诗 关于爱国的古诗两首 有关春天的古诗新唱 出自颐和园的古诗 金辉酒的古诗 三亚南山的古诗 关于蚂蚱的古诗最有名 气节比较高的古诗 古诗中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形容冬意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