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关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山行古诗有拼音的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山行古诗有拼音的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山行》古诗拼音及赏析

  • 《山行》古诗拼音及赏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山行拼音

      《山(shān)行(xíng》

      远(yuǎn)上(shàng)寒(hán)山(shān)石(shí)径(jìng)斜(xiá)

      白(bái)云(yún)深(shēn)处(chù)有(yǒu)人(rén)家(jiā),

      停(tíng)车(chē)坐(zuò)爱(ài)枫(fēng)林(lín)晚(wǎn),

      霜(shuāng)叶(yè)红(hóng)于(yú)二(èr)月(yuè)花(huā)。

      [原诗赏析]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 了引人入胜的效应。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 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 “停车”观赏。“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诗境

      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

      “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第一 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 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阅读全文]...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古诗带拼音朗读)

  •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阅读全文]...
  • 华山古诗拼音版55句

  • 华山,经典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jiǔyuèjiǔrìyìshāndōngxiōngd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úzàiyìxiāngwéiyìkè

      独在异乡为异客,

      měiféngjiājiébèisīqīn

      每逢佳节倍思亲。

      yáozhīxiōngdìdēnggāochù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chāzhūyúshǎoyīrén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阅读全文]...
  •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拼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作者简介:

      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注词释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今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其中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古诗中的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相关内容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阅读全文]...
  • 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 写作
  • 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长歌行》这一首汉乐府诗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长歌行》带拼音,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2、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阳春:温暖的春天。

      5、布:布施,给予。

      6、德泽:恩惠。

      7、秋节:秋季。

      8、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9、华:同“花”。

      10、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11、徒:白白的。

      12、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

      这一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一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一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了“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中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一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历史评价

      1、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此诗说:“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2、宋郭茂倩引:“崔豹《古今注》曰:‘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

      3、清吴淇《选诗定论》评此诗说:“全于时光短处写长。”

[阅读全文]...
  • 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 古诗长歌行带拼音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长歌行带拼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译文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在写法上被称为“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这样,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好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好像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 山中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

  • 送别
  • 山中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山中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shān zhōng sòng bié

      山中送别

      wáng wéi

      王维

      shān zhōng xiàng sòng bà

      山中相送罢,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míng nián lǜ

      春草明年绿,

      wáng sūn guī bú guī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赏析

      本首诗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本首诗与其他的送别诗有所不同:第一,一着笔,就开始对读者道出了离别相送。没有其他送别诗的那样缠绵惆怅,没有送行时的话别场面和惜别情怀,仅仅以一个看似毫无着墨的“罢”字简单带过,为后面的“归不归”做铺垫。第二,时间跨度大,从相送到送罢,作者跨越了一段时间直接写入日暮时分,作者在这段时间离别情怀剪去,给读者留下淡然的印象,也与后面的“归不归”形成更长的时间段。

      众所周知,但凡对送别有所经历的人,都会觉得送别后的当天会有离别的惆怅之情,难以得到排遣、释怀。就连*时经常做的极其*常的事情都会让人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而作者正是如此,他之所以将与送别毫无联系的‘掩柴扉’的行为相联系,就是为了突出*时天天重复的“掩柴扉”与往日不同的韵味,从而寓离别于行为中,将寂寞惆怅之情显现出来。

      第三四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从屈大夫的辞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中化用而来的。这里的王孙是指贵族的子孙,也指前来送别的挚友。诗句的`大意是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浮云般的游子啊你是否能够归来?作者以“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本应在离别时提出的,可作者却在友人离去已久才涌上心头,成了一个没有问出口的自问句。至此,作者在友人刚离别,就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还中,才将送别后的内心情感加以表露,说明了作者一直到日暮还为离别所带来不舍、惆怅、思念所笼罩。这正是王维的诗蕴,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别运,高人一筹,善于从生活中拾取*淡无奇的素材,运用自然无雕琢的语言,彰显深厚诚挚的感情。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阅读全文]...
  •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原文

  •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原文

      《长歌行》是一首经典汉乐府诗歌,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词。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原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长歌行》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青园中葵,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春布德泽,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物生光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恐秋节至,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黄华叶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川东到海,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时复西归?

      shǎ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壮不努力,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呢?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的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其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于《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阅读全文]...
  • 关山月古诗拼音版(关山月拼音版全诗阅读)

  • 阅读
  • 品读唐诗《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天山",指祁连山;"苍茫",旷远迷茫。此联意为:明朗的月亮在祁连山顶上升起,运行在旷远迷茫的云海之间。此句写战士们眼中空旷、凄凉的天山景色。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大风吹过几万里,才能度过玉门关。玉门关外已是西域,战士们戍守的地方离家乡还有"几万里",可见离故土之远。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汉",指西汉;"下",指出兵;"白登",山名;"窥",侵扰;"青海",湖名。此联意为:当年雄才大略的汉高祖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凶残的吐蕃军队如今正凯觎着青海湖水湾。并举古今战场名,意即我们现在戍守的地方是充满危险的战争地带,两者并列以言古今战争都一样给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些地方从来都是战争的频繁爆发地带,前去这里戍边的人还不曾有过生还回来的。此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揭露了战争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手段,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悲惨的死亡。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戍客",防守边塞的战士们。此*意为:士兵们望着边塞凄凉了夜色,因思念归程,彼此都流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高楼"指兵士们所想象的妻室、亲人居住的地方。此*意为:在这样的夜晚,高高的楼头,亲人们的叹息恐怕也没有停过吧。这一自然而然的想象更见士兵对亲人真挚的思念,也正是心中还有这一丝憧憬,才能让士兵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屹立不倒,他们的英勇作战也正是为给亲人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唐诗一万首》)

[阅读全文]...
  • 山中送别古诗带拼音(拼音版及注释翻译)

  • 送别
  • 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下了,把柴门关上。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来?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王维的诗歌,艺术特征很明显,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送别诗,实际上也是一幅山中送别图。

    画中有山、日暮、柴扉、送别的人。看似寥寥数笔,实则留白极多,意味无穷。

    送别诗很多,五言绝句能超过这首的,我想天地间找不出第二首来。

    政治上的失意,对于隐居山林的喜爱;自然真性情,胸怀大气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技巧,造就了王维这首诗极高的艺术性。

    山中送别而不出山。这是对隐居生活的留恋。

    日暮掩柴扉而非人掩。这是对于知音的渴望。

    春草明年绿而非*期。这是对于时间的控诉。

    王孙归不归而非早日归。这是对人生道路的憧憬。

    王维此诗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脱胎而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又从王维《送别》来,虽意境高远,然终不够自然。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句子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语录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说说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名言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诗词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祝福

山行古诗有拼音的 - 心语

推荐词条

小学生励志句子 关于袜子精辟的句子 老师的句子 校运会加油句子 形容天亮的句子 吃饭的句子 表达想念的句子 人在落魄时候经典句子 不要脸的句子 快手句子 描写鸟的句子 永远十八岁的唯美句子 形容冬天的句子 关于看透人心的句子 关于劳动节的句子 报*安的句子 一边一边写句子 自励名言和句子 外婆一路走好的句子 静的句子 幽默笑话句子撩妹 早上起床的句子 描写委屈的句子 形容自己胖的搞笑句子 很无奈的句子 跑步句子 西游记优美句子摘抄 四月是你的谎言句子 描写雨过天晴的句子 描写春天郊游的句子 让自己快乐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