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行以上的古诗 >

十行以上的古诗

关于十行以上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十行以上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十行以上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池上古诗

  •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阅读全文]...
  • 池上白居易_池上古诗

  •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阅读全文]...
  •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白居易的池上是写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吧,欢迎借鉴!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是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的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写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阅读全文]...
  • 池上古诗意思翻译(池上原文及翻译)

  •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词语解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子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翻译: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诗中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白居易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李白、杜甫并称唐朝“三大诗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阅读全文]...
  • 池上古诗词鉴赏

  • 池上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池上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翻译:

      译文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译文二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注释①撑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③解:明白,懂得。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可信。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他高兴坏了,兴奋得竟忘记了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跑回家,在湖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把一个充满童趣的画面和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娃形象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那*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阅读全文]...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_古诗江行无题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想信您读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绝句古诗江,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行行重行行》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此诗抒写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意译:

      离开了我,你不停地走啊不停地走,

      我和你虽然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被永远地分离!

      现在,你和我相距万里是多么地遥远啊,

      好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头!

      路途是多么的艰险而且又是那么的遥远啊,

      我和你之间今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

      北方的马儿总是依恋着北风奔跑嘶鸣啊,

      南方的鸟儿做巢也总是向着南方的树枝。

      你和我分别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啊,

      思念你啊我日见消瘦连衣服也宽松了不少!

      飘荡的浮云遮住了太阳啊,

      远行他乡的游子顾不得回家。

      思念你使我变得衰老了啊,

      岁月飞逝又是一年!

      唉!这些伤心的事都不要说了啊,

      只希望你和我都努力加餐各自保重吧!

      赏析:

      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如全句五字都是*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复。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胡马”:指北方的马。“依”:作依恋讲。一说作“嘶鸣”讲。“越鸟”:指南方的鸟。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而我则赞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犹言丢下之意。“勿复道”:不要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对“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 “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

      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因此,对最后两句笔者认为是否应当这样来理解为好:写思妇从相思的哀怨感伤中回到现实后的自我宽慰和勉励。既然一味地痛苦相思,忧虑担心,也于人了无裨益,不起作用,反而只会是使人身心憔悴,容颜易老。因此,不如把相思离愁暂置一边,不要去管它了,你和我都各自努力加餐,保重好身体,以待来日相会吧!若这样去理解,则此句便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品性,即使是在这乱世人生中,也依然显露出了恩爱夫妻间相爱不渝的崇高情感。我想这样理解应该不违诗的本意吧!

      这首了诗语言*常朴实,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在诗的内容描写手法上,是虚实相生,托物比兴;回环往复,转换变化,层层深入;时而写实,使人如见其景其人,时而虚写,使人想象联翩,时而满怀希望,时而忧心欲绝,时而忧怨逼人,时而又宽勉自励使人又希冀顿生。读之使人感情随之起伏变化,且读后也使人意味横生,回味无穷。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认为,读此诗不仅仅能满足我们欣赏的需要,而且它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诗中女主人公遭受如此相思之苦,但她最后并没有沉溺于中,而是幡然醒悟,要把忧伤和痛苦暂时抛却,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能与相爱的人重聚。诗中女人公这一自毅,坚强和明智的行为,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我们敬佩和效法吗?

[阅读全文]...
  • *上古四大僵尸鼻祖

  • *上古四大僵尸鼻祖

      僵尸由来已久,但到底僵尸从何而来呢?*的僵尸始祖又是谁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上古的四大僵尸鼻祖吧。

      *远古四大僵尸鼻祖

      比较权威的四大僵尸是:赢勾、后卿、旱魃、将臣。

      他们的来历也是颇为神秘,民间故事里的僵尸就像行尸走肉一般,无魂无魄,不死不朽,有利于三界之外。

      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

      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一、僵尸始祖后卿:

      后卿是诋的亲弟弟,最初作为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帮助黄帝攻打蚩尤。

      后卿骁勇善战,身强体壮,颇受黄帝重用。

      可惜的是,蚩尤有81个强悍的兄弟,个个强悍,再一次战争中,后卿不幸战死。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后卿死后,曝尸荒野,他的魂魄更实在四周游离。

      长期下去,后卿的怨念越来越重:后卿生前为黄帝拼死杀敌,死后,却没有人来给他收尸!后卿魂魄的心里更为怨恨黄帝。

      碰巧的是,犼的一份魂魄恰好漂游到这里,这魂魄虽然只是三分之一,但是作为和女娲一样的四大古神,其神通也是强大无比。

      犼对女娲心存怨恨,而后卿对黄帝也心存恨意。

      后卿为了报复黄帝,愿意将自己的三魂七魄奉献给犼。

      为了再次复活,犼的残魂吞噬后卿的魂魄,并且利用后卿的残破身躯复活,化为四大僵尸始祖中的后卿!

      后卿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僵尸,他是第一个死而复生而变成的僵尸!后卿虽然是僵尸始祖,但是却不是吸血僵尸,而是一种会飞的神奇僵尸。

      后卿的身躯并不强悍,他的力量和灵力也不强大,但是他的能力却十分的可怕——诅咒能力极为强悍。

      为了报复黄帝,后卿夜闯军营,在军营里大闹一通。

      虽然后卿的攻击力不强,但是远非一般的神仙能够抵挡。

      后来,女娲感到,将后卿除去。

      后卿也成为四大僵尸始祖中最短命的一个,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个。

      后卿在死之前,用自己的灵魂对所有刚死去的尸体下了一个诅咒:所有含冤而死的人,都可以变成僵尸!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人死后尸体变成僵尸的现象,才会出现后来的火葬。

      二、僵尸始祖将臣:

      将臣,据说原为春秋野史中所记载的,吸血型僵尸的始祖,属一级僵尸,出处不明。

      传说很久之前,犼曾经向昊天要了一根巨大的神树树枝。

      在犼被封印之后,神树树枝接触到犼的躯壳后,居然慢慢的融入犼的体内,成为新的生命体,占据犼的身体,这就是僵尸王将臣!

      事实上,传说中虽然有四大僵尸始祖,却并非都是吸血僵尸!四大僵尸始祖中,只有将臣是吸血僵尸,因此,我们嘴里说的僵尸都是将臣的后代。

      将臣是犼的躯体变化所成,无魂无魄,因此,将臣的后代均没有魂魄,并且继承将臣的吸血特性。

      野史中所记述,将臣与其它三名僵尸始祖(后卿、嬴勾、旱魃)一同诞生于人类未现,洪荒妖兽时期,直到中古才消失不见。

      应注意的是,在*古代神话体系中,四名僵尸始祖的说法中的“后卿、旱魃”都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出现,其中的后卿更是在大战之中死后才变为僵尸为害。

      五千年来,*出现过三个犼,将臣、将帅的将、大臣的臣;蚩尤、也就是被黄帝打败的那个魔君蚩尤;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乌戈国’国君兀突骨。

      《三国》中,兀突骨和他率领的藤甲兵被诸葛亮封山火烧而全军覆没;据史*载,东汉末年云南边陲深山密林之中,确有‘乌戈国’这个邦落,国主兀突骨身高丈二,要知道吕布身高也不过九尺,兀突骨比吕布还高出三尺多,此人‘身长丈二,眼有光芒,浑身鳞甲,刀枪不入、以生蛇猛兽为饭。

      华夏历史和传说对蚩尤的记载与兀突骨极为相似,‘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身长丈余,眼射光芒,食猛兽沙石’。

      将臣最为可怕,相传其有不死之身,活了几万年,为僵尸的最高始祖。

      中原神话传说中,将臣甚至早于伏羲时代,直到中古时期,他突然销声匿迹,有一说为将臣被格萨尔王杀死。”

      三、僵尸始祖旱魃:

      黄帝的女儿原名女魃,长的颇为漂亮,并且也十分的善良。

      黄帝蚩尤大战后,旱魃由于担心自己的父亲,身心俱疲,得了一场大病。

      女魃的病情极为严重,按照当时的巫师的说法,女魃无药可救。

      而在女魃病危的时候,犼的三份魂魄破了女娲和伏羲的封印,逃了出来。

      为了报复女娲,犼的一份魂魄偷偷的潜入女魃的房间内,趁机夺得了女魃的身体。

      而犼的这份魂魄本身就不完整,不完整的魂魄无法占据女魃的身躯。

      犼,为了夺取女魃的身躯,随将自己的魂魄和女魃的三魂七魄尽数融合。

      融合之后,女魃就发生了异变。

      女魃的头发开始变白脱落,她的额头更是变得皱皱巴巴,她的身体水分开始散失,变得极为干枯。

      更为可怖的是,女魃身体散发出庞大的热量!女魃周围数里内,水分快速蒸发,土地变得干旱无比。

      女魃的异变,引来了黄帝和村民的惶恐。

      无奈之下,黄帝将女魃驱逐出去,将女魃流放在北方。

[阅读全文]...
  •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_池上古诗读音

  • 天气,经典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十行以上的古诗 - 句子

十行以上的古诗 - 语录

十行以上的古诗 - 说说

十行以上的古诗 - 名言

十行以上的古诗 - 诗词

十行以上的古诗 - 祝福

十行以上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忆江南温庭蕴的古诗 美丽的姑娘古诗词 交朋友的古诗李白 紫禁城的古代古诗 表示挽留景色的古诗词 最残酷的古诗 儿童田间捉鱼的古诗词 华山的古诗跟着学跟着看 小学生爱劳动的古诗词 写河的7首古诗 背古诗草的图片 写愁的40首古诗 古诗词中的理财 唐诗三百首古诗朗读的视频 形容悬空寺的古诗词 李商隐古诗贾生描绘的图解 描写秋天江面夜晚的古诗 两人第一次相遇的古诗词 出自古诗词的辅导班名字 写给海洋的现代古诗40字 比较对仗的古诗 赞美边塞战争的古诗 唐诗带桥的古诗 形容西施一生的古诗 景色和动物的古诗 人在古诗中的称呼 有没有四言的古诗词 课本中的古诗山行 小学古诗的常见诗人 求表现被人冤枉陷害的古诗 关于昂扬向上的灯的古诗文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