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关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古诗带拼音朗读)

  • 一【原文】

    一去¹二三里²,烟村³四五家。

    仄仄(仄)*仄,**仄仄*。

    yī qù èr sān lǐ,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⁴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仄)仄仄,仄仄仄**。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bā jiǔ shí zhī huā。

    二【注释】

    1.去:从所在的地方到远处,这里是指目光从站的地方看去远方。

    2.里:古长度单位,一里500米,1公里=2里。

    3.烟村:被炊烟或雾蔼笼罩的乡村。

    4.亭台:古建筑样式,这里泛指供人休息的建筑物。

    三【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歇脚的凉亭,边上盛开着绽放的花朵。

    四【诗中有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放眼望去,“二三里”指目光远,先把景象放大,接着一些具体的景象映入眼帘了,袅袅炊烟、村庄的人家、村边的亭台、山野的香花,交织出一份动静结合的画面,在静静的原野和乡村中,摇曳而上的炊烟让静的画面动了起来。

    五【诗以言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写作背景】

    写于诗人从涿州迁来辉县但开始游历之间,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二【作者生*】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

    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发展为预测学。

    三【格律初识】

    韵:六麻

    格律:仄起首句不入韵

    注:亭台六七座,六拗。

[阅读全文]...
  • 西塞山怀古注音版古诗(西塞山怀古全文翻译)

  •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wáng)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rán)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xiàng)幡(fān)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gù)垒(lěi)萧萧芦(lú)荻(dí)秋。

    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今逢:一作“从今”。“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孙吴*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阅读全文]...
  • 西塞山怀古注音版(关于西塞山古诗分析)

  •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公元824年从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的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所创作的一首怀古伤今诗。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作者在面对西塞山的古迹时有感于对山河破碎的时局的忧伤,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和颔联主要写西晋统一三国的历史。公元280年,西晋将军王濬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率领水军进攻东吴,楼船自益州顺流而下直逼东吴都城金陵,昔日东吴全盛时的金陵顿时黯然失色。当时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江中布置铁锁以阻挡晋军的进攻,奈何晋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阻拦,很快就兵临城下,无奈之下孙皓只得投降,石头城上顿时布满了投降的旗帜。金陵具有“六朝古都”之称,是最能见证昔盛今衰的都城。而东吴最先以金陵为都城,西塞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沿长江前往金陵的必经之地,作者选取东吴的兴衰历史为题材,更有助于深化全诗的中心思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世间值得人们去伤感和忧愁的往事实在是数不胜数,但任凭历史的长河怎样奔腾而过,西塞山依然紧紧的依偎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世故人情虽然一直在变化,但见证世故人情的景物却依旧如初。西塞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一,是因为它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两句充分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使思想感情更加突出。

    尾联描写四海升*,天下统一的景象,曾经的军事壁垒已化为湮灭的废墟,只有萧萧芦荻在随风飘荡。作者以此暗示割据实力终将走向灭亡的命运,天下统一必将是大势所趋。今日的繁盛与昔日的遗址相对比,读来令人意味深长。

    全诗虽然极力描写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实际上暗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东吴灭亡实为国君孙皓昏庸无道,不得民心所致,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担忧,有借古讽今之感。笔锋一转,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 《西塞山怀古》赏析

  • 细细品味这首刘禹锡的诗,你就会发现,《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西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浚,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浚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 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哀之而不鉴之,亦使*而复哀*”。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 古诗山村咏怀全文教案(山村咏怀古诗词带拼音)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不是像儿歌,脍炙人口又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未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名称。

    这首诗的名称为《山村咏怀》,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数理学家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一生著作非凡,其诗词现存就有1682首,这首《山村咏怀》成为诗词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启蒙孩子的必读诗词。

    全诗总共仅有20个字,其中10个数字,作者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写意的山村画卷:

    一行人去到郊外,看到了村庄里炊烟袅袅,亭台楼阁,鲜花朵朵,满园春色。

    诗人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田园风光。

    既诙谐巧妙,又通俗易懂,而且便于诵读和传播。

    还记得,那个坐在自行车前杠上的小女孩,父亲一边驮着她在沙子路上闲逛,父亲一边教她背诵这首《山村咏怀》。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温馨而又应景的画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当年父亲用这首宋诗,教会了 我数数,还启蒙了我对诗词的热爱。

    渐渐长大以后,发现了父亲抽屉里的《唐诗三百首》、《宋词浅析》,我便开始囫囵吞枣的背诵和揣摩。

    从此我熟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也喜欢上了柳永、陆游、李清照,唐宋诗词伴随我长大、成熟,就像血液一样流进了我的生命。

    这就是《山村咏怀》的魅力,它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数字,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幅自然的画卷,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想象。

    一千多年来,这首《山村咏怀》不知哺育启蒙了多少华夏儿女,

    当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又用父亲启蒙我的方式,把《山村咏怀》当成儿歌和数数传给了我的孩子。

    我想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代代相传,能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开花。

    不仅仅是诗词的简单易记,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笔力深厚,以及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学。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诗人聊聊几笔,就描绘了世代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理想未来。

    如今我们的城市乡村,哪一处不是“亭台六七座、哪里不是“八九十枝花”

    邵雍在一千多年就预言了中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祥和基调

    这正是他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他悟道的智慧体现。

    其实邵雍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学者,更是一个深谙人性与自然的哲学家,他一生两度被举荐,均称疾不赴任,却热衷于著书立说。

    邵臃的诗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心安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阅读全文]...
  • 《西塞山怀古》诗词

  • 《西塞山怀古》诗词

      【原文】: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评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阅读全文]...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 诗人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内容】: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

      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降幡: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赏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借晋武帝时王濬东征灭吴的事例,揭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颈联为名句,言世事频迁,江同山依旧,感慨万千,耐人寻味。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品读《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金陵:吴国都城。

      【韵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拓展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作品鉴赏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阅读全文]...
  • 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

      西塞山怀古是伟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古诗,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原文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阅读全文]...
  •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 菊花
  •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è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é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è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推荐阅读: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指丛丛秋菊。

      舍: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遍绕:环绕一遍。

      篱:篱笆。

      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尽:完。

      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赏析】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延续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于公元807年(贞元十二年)作于长安。

[阅读全文]...
  • 春节乐古诗加拼音101句

  • 春节,祝福
  • 元日王安石带拼音

      引导语: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带拼音版本的,欢迎大家阅读学*。

      yuánrì

      元日

      sòngwángānshí

      (宋)王安石

      bàozhúshēngzhōngyīsuìchú

      爆竹声中一岁除,

      chūnfēngsòngnuǎnrùtúsū

      春风送暖入屠苏.

      qiānménwànhùtóngtóngrì

      千门万户曈曈日,

      zǒngbǎxīntáohuànjìufú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全诗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句子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语录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说说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名言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诗词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祝福

西塞山怀古加拼音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考研祝福词 宝宝一岁的生日祝福语 4s店开业祝福语 文言文新年祝福语 祝福瓷婚的话 伴郎的祝福词 学长生日祝福语 酒桌生日祝福语 考研祝福短信 鲁迅祝福祥林嫂的形象 高考孩子祝福语简短 祝福别人99的话 送书的祝福语 老朋友生日祝福语 祝福老姐的结婚祝福语 朋友祝福情侣的话语 微信结婚红包祝福语 群庆祝福语 新年祝福视频素材 车行开张祝福语 结婚前祝福语 老师送给孩子的祝福语 回娘家祝福语 对毕业大学生祝福语 生日祝福男朋友的话语 出门在外的祝福语 妈妈对新生儿的祝福语 开车*安祝福语 美容院生日祝福语 祝福六十大寿的成语 星期日祝福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