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蒙古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蒙古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蒙古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蒙古足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描写蒙古草原的诗句
蒙古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是目前*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也是一处旅游胜地,那么关于它的.诗句又有哪些呢?
草原诗三首
(一)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三)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
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附塞北草原诗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
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
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
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塞上行》
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2、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3、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4、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5、三月蓝青腊月黄,无边草色沐秋光。牧歌声里雄鹰叫,风拂葱茏现牛羊。
6、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7、一碧无垠骏马翔,少年鞭响牧歌扬。姑娘舞动裙欢悦,篝火星燃醉晚阳。
8、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9、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10、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11、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12、西岫烧红百丈霞,飞鸦结队急归家。*川渐渐蒙蒙色,草野匆匆淡淡纱。
13、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14、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1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
1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9、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2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蒙古族的谚语
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蒙古族的谚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沟通水渠可以成江河,改邪归正可以成为好人。(蒙古族)
有弊病的人,心虚;长背疮的马,胆怯。(蒙古族)
身染疾病,须请大夫治疗;改正缺点,须请朋友帮助。(蒙古族)
松柏纵然长得好,离开了土地只能当柴烧;个人本领虽然大,离开了集体就会成傻瓜。(蒙古族)
大家动手干,赛过英雄汉。(蒙古族)
船不到岸不松桨。千篙撑船,一篙靠岸。说了的话不要推翻,做了的事不要中断。(蒙古族)
要想吃肉先养羊;要想吃饭先种田。(蒙古族)
不知绳短,只怨井深。(蒙古族)
不识真货的傻蛋,把黄金说成粪蛋。(蒙古族)
有本事能玩狮子脑袋,有胆量能摸老虎屁股。(蒙古族)
羊嫌草场掉肥膘,人嫌饭食必瘦弱。(蒙古族)
离开了山的老虎无能为力,离开了水的鱼儿难以生存。(蒙古族)
如果吝啬箭头,就猎不到野兽。(蒙古族)
帽子小了耳朵冷,靴子小了脚趾痛。(蒙古族)
针往哪里钻,线往哪里穿。(蒙古族)
草场好了牛羊肥,墨汁好了字迹美。(蒙古族)
没有神的地方,从来不会有鬼。(蒙古族)
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蒙古族)
勇敢,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蒙古族)
吃苦味的盼望甜的,受灾难的盼望幸福。(蒙古族)
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蒙古族)
多施肥料苗儿壮,苗旺自能多打粮。(蒙古族)
说的比谁都聪明,做的比谁都糊涂。(蒙古族)
说的比山高,做的比蛋小。(蒙古族)
嘴头的空话连篇,不如用劳动实践。(蒙古族)
靠人家的权势来享福,不如随自己心愿受苦。(蒙古族)
在*手下当将军,不如沿路向人讨饭。(蒙古族)
白马变不了原色,黄金改不了本色。(蒙古族)
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整心胸。(蒙古族)
威武面前不屈膝,困难面前不折腰。(蒙古族)
别被花言巧语哄倒,别被流言蜚语吓倒。(蒙古族)
当你最会骑马的时候,就要防止从马上跌跤。(蒙古族)
艰难时要坚强,欢乐时要谨慎。(蒙古族)
险峻的高山要警惕,曲折的道路要谨慎。(蒙古族)
虫凭蠕动寻食,人凭劳动养身。(蒙古族)
心*气和,五体安宁。(蒙古族)
无耻的人脸皮结实;无病的人身体结实。(蒙古族)
无债富裕,无病幸福。(蒙古族)
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却买不到时间。(蒙古族)
时间能赚来黄金,黄金买不来时间。(蒙古族)
大雪可以封盖山岭,年龄能够压倒青春。(蒙古族)
不要把善良看成愚蠢,不要把谦虚看成懦弱。(蒙古族)
大河是安静的,有学问的人是谦虚的。(蒙古族)
狗的肚皮能喂饱,王公的肚皮饱不了。(蒙古族)
野狗不咬拉屎的,老爷不打送礼的。(蒙古族)
木炭的乌黑露在外表,坏人的污黑藏在里头。(蒙古族)
对盛开的花朵,寒冷的天气是敌人;对亲密的爱情,离间的怪话是敌人。(蒙古族)
枯干的木头容易破裂,虚伪的爱情容易破裂。(蒙古族)
情人哭声都好听,仇人的笑脸难看。(蒙古族)
读古诗词,很明显有两大风格,一类是进士入仕途的诗人写的诗,另一类就是没有考上进士的诗人写的诗。参加科考之前,这两类诗人写的诗基本差不多,可能因为家境不同,也会有不同。总之,入仕途后的诗风往往更豪迈、视野更高,表达出的思想更积极一些,即使消极悲观,也多是忧国忧民的表达。而一生未入仕途的诗人,诗风更闲散、更着眼于身边事身边景,既要表现自己虽未入仕但依然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又要表达怀才不遇的不甘心情,诗风往往更倾向于发泄,更悲观一些。
虽然这样的分类有失偏颇,不能概括所有的诗人,但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陆龟蒙就是比较典型的未入仕途的诗人。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陆龟蒙从小也聪颖好学,但可能不是一个考试型选手,多次参加科考都没有成功。后来干脆回家务农,最终成为一个历史著名的农学家。从事农业还是很受人尊重的行业,士农工商嘛。
熟读《诗》、《书》、精通《礼仪》、《春秋》的陆龟蒙,务农是科考不成后的无奈和不甘选择。心中依然是把自己定位于文人的,甚至比入仕的人更珍惜文人式的生活,凡是能够收藏到的好书,一定要背诵抄录,然后将错误处进行修订,最后再抄写一本,以至他的藏书都有一个副本。农闲时更是会荡舟湖上,必做的也是看书、写诗、品茶、垂钓。
这种心境下的陆龟蒙,不免会生出一种叛逆的性格。体现在诗中,就是为古人翻案,所以写出了《吴宫怀古》为西施鸣不*,“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也写出了《离骚》,感慨历史对屈原的不公*,“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hūn)。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在写西施和屈原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吴宫怀古》和《离骚》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而《白莲》则是借白莲来表达自己遇到的冷落和排挤,表达自己对时事的不满,也是文人一种孤芳自赏和不落俗事的标榜。话语不多,28个字,就像是陆龟蒙的内心独白,白莲花仅仅是一个道具而已,诗人在哀怨着自己的命运,本该是登堂入室之人,却落得田间劳作,任人排挤,哪怕自己一生如此结束,又有谁能懂得自己曾经的豪情万丈和自己的内心愤懑。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本来应该生长在瑶池的白莲花,却生在了俗世间,还被那些鲜而无实的花欺负。直到月明风清白莲花都要凋谢了,也没有人知晓你的情和恨。
草原的儿女,逐水草而居,蒙古族又有哪些谚语与名言呢。小编整理了三十句有关《蒙古族名言》,请欣赏。
1、鲜花嫩草的美丽,牛是从来不懂的——蒙古族
2、钻进土洞的刺狷扎土,飞进眼睛的灰尘刺眼——蒙古族
3、有朋友的人像*原一要宽广,没有朋友的人却像窄狭的手掌——蒙古族
4、枯干的果树上,莫想摘取大甜梨;贪图私利的人,莫想做出好成绩——蒙古族
5、说的比山都高,做的比蛋都小——蒙古族
6、黄鼠狼不知自己的臭味,偏说这是洞穴里的臭味——蒙古族
7、帽子小了耳朵冻,鞋子小了脚趾痛——蒙古族
8、蠢人将自己看成骆驼,将别人看成——蒙古族
9、要让狗儿叫,给它棍子看——蒙古族
10、只要真心干,牛车也能把兔赶——蒙古族
11、贪婪的人饱不了,吝啬的人富不了——蒙古族
12、狮子没有画上的凶猛——蒙古族
13、虫凭蚤动寻食,人凭劳动养身——蒙古族
14、跟野狗吵架保不住衣襟——蒙古族
15、宁可跟着放骆驼,不要闲坐没事做——蒙古族
16、走高山叫马疲劳,怀野心令人基恼——蒙古族
17、黄鼠狼改不了偷鸡——蒙古族
18、骄傲的人像朽木,就是当柴烧也不——蒙古族
19、狗和狗都互相恭维是狮子——蒙古族
20、猫儿不忘悄悄走,蛇细不忘盘着躺——蒙古族
21、只怕无恒,不怕不成——蒙古族
22、蛤蟆跳水出三尺远——蒙古族
23、身教重于言教——蒙古族
24、勇士沿着山峰,可以爬上云端;懦夫沿着宽阔的梯子,也爬不上帐篷顶——蒙古族
25、骆驼把算子伸进帐蓬,不欠身子也会挤进来——蒙古族
26、伪装聪明的人,最难成为聪明人——蒙古族
27、有弊病的人儿鬼鬼祟祟;被砍伐的树木摇摇晃晃——蒙古族
28、好马不在鞍鞯,人美不在衣衫——蒙古族
29、嘴上沾枣的猴子分外得意,翎上插珠的孔雀分外美丽——蒙古族
30、智者的坚定不过是把焦虑深藏于心——蒙古族
蒙古舞的肩部动作
在蒙古族文化中,蒙古舞是非常受欢迎的,而在蒙古舞中,肩部动作更是突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蒙古舞的肩部动作,一起来看一下吧。
蒙古舞肩部动作主要有硬肩、耸肩、柔肩、绕肩等,这些动作都具有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征。
(一)硬肩。
硬肩指的是以胸部与背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肩胛骨做后缩前冲,手腕与手臂也应配合双肩在交替收缩的过程中前后摆动。在运用该肩部动作时,应注意力度僵而不硬,确保以韧性连接,可依据情节、情绪等需要,分为快慢两种,身体也可随着肩部动作做出相应幅度的运动。
(二)耸肩。
耸肩动作是双肩同时下放上端,不仅能单肩交替进行,而且还可双肩连贯进行。在做耸肩动作时应确保肩膀直上直下,并且向上过程应充满力量,向下时应轻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这是因为该动作就像人开怀大笑时两肩发出连续颤动时的动作。耸肩动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柔肩。
该动作中,舞者的双肩连贯且交替柔动,展示出一种端庄、优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动作表达主人公深刻内涵、表达情趣、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舞者就用横摆、双摆、柔臂、柔肩动律背向观众拉开了舞蹈序幕。由于舞者背向观众,观众看不到其表情与面容,但是借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优美动作,观众不由自主会想象出她们姣好的面容、愉悦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庄的形态,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四)绕肩。
该肩部动作分双、单两种。双肩动作是舞者两个肩膀同时前上后下绕圆;单肩动作是一只肩膀前上后下绕圆。在做该动作时,应保持颈与头的*衡,双肩自然放松,腰随着以上动作前合后仰,展示出一种含蓄之美。比如,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舞者借助连贯而轻快的绕肩动作,配合灵动的形体变幻及横摆、双摆、绕手、柔臂动律,做出优美的交替压腕击盅、提压腕击盅、压腕击盅等动作,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端庄、细腻、优美的姿态及欢愉喜悦的心情,并且还展现出了蒙古舞灵动、轻快的独特风格。
拓展内容:蒙古舞的风格特色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安代舞的由来,相传很早以前,在*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唱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唱着,舞着。
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古舞有哪些种类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那么蒙古舞有哪些种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蒙古舞有哪些种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太*鼓舞
太*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二、灯舞、盅碗舞
灯舞、盅碗舞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三、达力根巴雅尔
在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日“达力根巴雅尔”。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四、宗教舞蹈查玛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五、安代舞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依据*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六、筷子舞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七、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各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爷。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摔跤舞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拼搏场面。舞蹈动作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身背一长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缝制两个木偶形象的摔跤手,两者身着各色官服,头戴雁翎缨帽,两只假臂相互紧抱,各做摔跤状;木架下遮布幔,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脚,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饰者随鼓乐节奏,摔打起舞。表演动作主要有抱、踢、钩、蹁等。
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盅碗舞
称打盅子,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舞者两手各握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击打出快、慢、碎、抖等声音。腿部有跪、迂回步等动作。舞者起立,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有时头上还顶碗、顶灯。
筷子舞
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牛斗虎舞
流行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一带,距今已有200年历史。舞蹈由四个人表演,一人顶牛头,一个顶牛尾,一人扮虎形,一人扮樵夫。全套舞蹈分四段表演。先由牛、虎、樵出场亮相,牛虎相搏,牛虎卧场小憩,牛虎樵混舞激战等。动作凶猛激烈,生动逼真。整套舞蹈将牛的倔犟,虎的凶猛和樵夫的机智表演的淋漓尽致。
技巧
蒙族舞蹈的舞蹈技巧蒙族舞蹈中的太*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复杂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转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应该从身体的每个细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然后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八字步、搓步、拖步等。舞者一定要做到这些步伐在舞蹈中运用自如。蒙舞中的太*鼓舞主要是由妇女来表演的,多数舞姿是以腰为轴来支撑做仰俯等有力的动作,这些动作一定要富有弹性,一些小技巧要运用得当,这样观众看了才会随舞者融入其中。蒙舞之中的蛊碗舞,这种舞蹈的技巧性动作是碎步,以前为男子表演,而现在多为女子表演,女子的.动作流畅,将身体舒展开,在夹杂这其中带有技巧性动作的碎步和以“板腰”、“旋腰”为技巧的动作,直接带观众进入演出的高潮。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萨*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登。萨*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的草地上进行。萨*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 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普修尔乐舞
关于蒙古舞的六大种类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讲蒙古舞的六大种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顶碗舞
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筷子舞
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安代
蒙古族传统民间歌舞。是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的演变和发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后广大舞蹈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改编、创新,使古老的安代发展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新的艺术形式。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在广场上自娱性的集体舞,一种是在舞台上表演性的'。
普修尔乐舞
又称托普修尔乐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语跳民间舞称为贝.贝伊勒,汉语意为身体的律动。居住在新疆*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准格尔、陶尔扈特、杜尔别特、和硕特,每一个部落都有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他们具有一种古老的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名叫托普修尔,按巴拉特蒙古的*俗,托普修尔一响必随之贝·贝伊勒,贝·贝伊勒必在托普修尔的乐声中进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间舞蹈又称托普修尔乐舞。
托普修尔乐曲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有12-17支曲,以内容每一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称和不同的动作和跳法,如黑吉马、育老人、慢撤布尔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间舞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有表现劳动的,如剪羊毛、赶毡、**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如梳头、照镜、戴头饰等;有模仿飞禽走兽的,如鹰展翅、山羊跑跳、走马、骆驼步等;有模拟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
形式上分徒手与带道具2种,带道具的有顶碗和双手各拿一双筷子跳。手拿托普修尔边弹边跳,其动作中除硬肩、耸肩、转身之外有反弹托普修尔的舞姿和动作。
跳法有达勒勒恩贝伊勒(招手式,指提压腕动作)、敖德勒恩贝伊勒(缠绕式跳,指绕臂动作)、阿查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双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着甲,二人面对面跳),整个舞蹈贯穿绕围动律,以双滕微微颤动,典型动作:硬肩、耸肩、压提腕、抖手、绕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对舞中动作即兴中可千变万化。
圈舞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盅子舞
流传于鄂尔多斯的一种舞蹈。每逢佳节、喜庆欢宴之际,人们在酒足食盛之时,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来,以表达喜悦之情。每一只手持两个盅子,击打出各种快、慢、碎、抖等声音,随着音乐舞动的双手用盅子击打出各种节奏。
动作有双手横绕八字,上身随左右八字(*字)亦左右摆动;双手上、下、左、右十字形击盅,身体随手上下起伏;双手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划圈;双手向舞台位置的二点或八点抖盅,身体随手起落,脸和视线与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一侧,哪一侧的耳朵便随身探过去听盅声;绕圆动律一一一手在头上方另一手在身前侧由里向外绕圈;双手从身后向一旁慢慢摆出,动作范围在胯旁为小,在身体的正旁为中,一手至头上一手在腰后为大,依次左右做即谓横摆扭动律。
下身动作有双腿跪着,亦有迂回步等各种舞步伴之。头可顶碗、也可顶灯。舞得端庄质朴,韵味持稳雄恽,刚柔相济。
角斗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跤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跤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跤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
拓展:蒙古舞的肩部动作
蒙古舞肩部动作主要有硬肩、耸肩、柔肩、绕肩等,这些动作都具有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征。
(一)硬肩。
硬肩指的是以胸部与背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肩胛骨做后缩前冲,手腕与手臂也应配合双肩在交替收缩的过程中前后摆动。在运用该肩部动作时,应注意力度僵而不硬,确保以韧性连接,可依据情节、情绪等需要,分为快慢两种,身体也可随着肩部动作做出相应幅度的运动。
(二)耸肩。
耸肩动作是双肩同时下放上端,不仅能单肩交替进行,而且还可双肩连贯进行。在做耸肩动作时应确保肩膀直上直下,并且向上过程应充满力量,向下时应轻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这是因为该动作就像人开怀大笑时两肩发出连续颤动时的动作。耸肩动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柔肩。
该动作中,舞者的双肩连贯且交替柔动,展示出一种端庄、优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动作表达主人公深刻内涵、表达情趣、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舞者就用横摆、双摆、柔臂、柔肩动律背向观众拉开了舞蹈序幕。由于舞者背向观众,观众看不到其表情与面容,但是借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优美动作,观众不由自主会想象出她们姣好的面容、愉悦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庄的形态,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四)绕肩。
该肩部动作分双、单两种。双肩动作是舞者两个肩膀同时前上后下绕圆;单肩动作是一只肩膀前上后下绕圆。在做该动作时,应保持颈与头的*衡,双肩自然放松,腰随着以上动作前合后仰,展示出一种含蓄之美。比如,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舞者借助连贯而轻快的绕肩动作,配合灵动的形体变幻及横摆、双摆、绕手、柔臂动律,做出优美的交替压腕击盅、提压腕击盅、压腕击盅等动作,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端庄、细腻、优美的姿态及欢愉喜悦的心情,并且还展现出了蒙古舞灵动、轻快的独特风格。
蒙古族舞的种类有哪些
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蒙古族民间舞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表现雁为主题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的自由节奏以衬托辽阔草原的意境,摔跤舞一般在节日进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族舞的种类,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蒙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摔跤舞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拼搏场面。舞蹈动作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身背一长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缝制两个木偶形象的摔跤手,两者身着各色官服,头戴雁翎缨帽,两只假臂相互紧抱,各做摔跤状;木架下遮布幔,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脚,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饰者随鼓乐节奏,摔打起舞。表演动作主要有抱、踢、钩、蹁等。
安代舞
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和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灯舞
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
盅碗舞
称打盅子,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舞者两手各握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击打出快、慢、碎、抖等声音。腿部有跪、迂回步等动作。舞者起立,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有时头上还顶碗、顶灯。
筷子舞
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牛斗虎舞
流行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一带,距今已有200年历史。舞蹈由四个人表演,一人顶牛头,一个顶牛尾,一人扮虎形,一人扮樵夫。全套舞蹈分四段表演。先由牛、虎、樵出场亮相,牛虎相搏,牛虎卧场小憩,牛虎樵混舞激战等。动作凶猛激烈,生动逼真。整套舞蹈将牛的倔犟,虎的凶猛和樵夫的机智表演的淋漓尽致。
技巧
蒙族舞蹈的舞蹈技巧蒙族舞蹈中的太*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复杂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转姿等。随着节奏的变化,舞者也应该从身体的每个细节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然后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八字步、搓步、拖步等。舞者一定要做到这些步伐在舞蹈中运用自如。蒙舞中的太*鼓舞主要是由妇女来表演的,多数舞姿是以腰为轴来支撑做仰俯等有力的动作,这些动作一定要富有弹性,一些小技巧要运用得当,这样观众看了才会随舞者融入其中。蒙舞之中的蛊碗舞,这种舞蹈的技巧性动作是碎步,以前为男子表演,而现在多为女子表演,女子的动作流畅,将身体舒展开,在夹杂这其中带有技巧性动作的碎步和以“板腰”、“旋腰”为技巧的动作,直接带观众进入演出的高潮。
蒙古国怎样过春节
大家知道是蒙古国怎样过春节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国怎样过春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蒙古国怎样过春节?蒙古国也过春节,春节在蒙古语中称“查干萨尔”,意为“白色的月亮”,因此有人*惯称蒙古国的春节为“白月节”。 “白月节”是蒙古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国家法律规定“白月节”放假3天。
蒙古国的“白月节”是按藏历确定日期的。每年春节临*时,人们总要为哪一天过“白月节”而争论不休。入冬以来,今年的“白月节”日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寺院的*、星相师和市民们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后,蒙古国科学院院士、星相学博士特日毕希,根据成吉思汗制定的年历,结合天干、地支、五行等原理,算出今年2月25日是“白月节”,与*牛年春节正好相差一个月。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除夕夜是蒙古人合家团聚的日子,人们准备了美味佳肴,有煮熟的整羊、摆成塔状的点心、包子、饺子,还有奶茶、酸奶等。大年初一,总统、*、议长要出*一系列节日活动,他们首先要去乌兰巴托最大的.寺庙——甘登寺参加新年祈福活动,祝福全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随后再去国家宫参拜象征着战无不胜之神的“九尾白纛旗”;当天,3位领导人还要分别前往长寿老人家拜年,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普通百姓从初一开始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还有的去寺庙祈福,或到郊区的“幸运敖包”祭拜,祈求一年的幸运、*安。
蒙古人的拜年风俗特别有趣。我曾到蒙古朋友家拜年,他们的热情好客和真诚朴实令我难忘。那是2008年“白月节”初一下午,我们全家前往巴特尔大哥家拜年。一进家门,就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客厅餐桌的正中间摆着一只整羊(用水加盐煮熟),蒙语叫“乌赤”。餐桌旁边摆着塔状点心,蒙语叫“赫云包布”,共9层,代表吉祥如意,点心摆放层一般是单数,最少3层,第一层代表幸福,第二层代表痛苦,第三层又代表幸福,依此类推。点心上面撒满各式各样的奶制品、糖块等食品。这些都是家家户户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
拜年“仪式”开始。巴特尔大哥身穿崭新的褐色蒙古袍,头戴礼帽,腰系银腰带,站立在主人的位置,我则用双手托在巴特尔的胳膊肘下面,巴特尔一一亲吻客人的左右面颊,互相致以新年的祝福。然后我给巴特尔大哥2万图格里克(约合100多元人民币)的压岁钱。蒙古国送压岁钱是晚辈送给长辈。压岁钱多少不定,少可500图格里克(约3元人民币),多则几百万图格里克。大家入座后,巴特尔拿出蒙古最好的白酒——成吉思汗酒招待我们。酒过三巡,主人又拿出自己心爱的玉石鼻烟壶双手递给我,我双手接过后用小勺取出烟末闻了闻,然后交还巴特尔。互敬鼻烟也是蒙古人春节期间一种重要的待客礼节。
其实,在蒙古人的传统风俗中,过去拜年不给压岁钱,尤其在牧区,拜年时大多是晚辈向长辈赠送哈达和自制的奶制品等。如果拜年时遇到新生儿出生,客人可以送小马、小羊,赠送由参加那达慕的赛马生出的小马是最珍贵的礼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蒙古国的“白月节”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文明元素的注入,赋予节日更多的活力。
附:春节简单祝福语
1.没有阳光,哪来的四季芬芳;没有风霜,哪来的百花挣香;没有安康,哪来的人生豪爽;没有春节,哪来的万家合唱。短信打开,春节快乐!
2.我愿:新年的第一颗露珠因你而美丽晶莹,新年的第一个黎明因你而惬意宁静,那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因你而温暖舒心情。衷心祝愿,新年快乐!
3.新年到,吉祥话必须到;短信带着问候到,心中祝福也送到。祝:新年新气象,事业步步高,财神福神对你笑,生活顺利处处好!
4.我的祝福跨过重重高山,掠过条条小溪,跳过大马路,窜过小胡同,闪过卖冰糖葫芦的老太太,钻进你耳朵里-新年快乐!
5.除夕傍晚最后一抹夕阳是我对你真诚的祝福,大年初一第一缕阳光是我对你衷心的问候,狗年第一声鞭炮声是我对你美好的祝愿,愿你狗年幸福快乐。
6.爆竹声声打破旧日的烦恼,礼花缤纷迎来新年的吉兆。大红的灯笼映照在每个喜悦的脸庞。鸡年到了,愿你事事顺心,快乐常在!
7.羊年到来好吉祥,生活多姿笑开颜。加丁添口喜事多,牛羊成群马儿壮。愿你健康寿绿长,子孙满堂家业旺。如同住在黄金屋,一生辉煌洋财赚。
8.支持你,支持他,支持合作你我他,小人肚量“断人肠”,伤了朋友伤智商,携手共赢创辉煌,积极进取不相忘,相信对方互帮忙,互相合作悠远流长,祝咱们的合作愉快!
9.马年来到,预先为你定制一份羊年祝福,祝愿你生活洋洋得意,幸福无限;事业大发洋财,财源滚滚;爱情洋洋洒洒,甜蜜无限;日子阳光明媚,红红火火!
10.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轻轻的问候,祝元旦快乐,新年大吉!
11.愿美丽陪你散步,愿健康陪你用餐,愿幸福陪你休息,愿快乐陪你聊天,愿*安陪你工作,愿开心陪你休闲。愿我的祝福陪你迎接新的一年,预祝新年快乐!
12.当我把神灯擦了三下,神仙说我可以许两个愿望。我说我希望看短信的这个人春节快乐,而且越来越漂亮。神仙说,我只能满足你第一个愿望。
13.写一副春联,满满的全是吉祥,挂一盏灯笼,照亮的全是幸福,燃一挂鞭炮,炸响的全是快乐,送一段祝福,饱含的全是真诚,愿你春节愉快,大吉大利!
14.新年的钟声就要响起,愿这吉祥的钟声能为您及家人带来*安、幸福、健康和快乐!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一年又比一年强。
15.飞雪送蛇归,骏羊迎春来。百花齐开放,龙马精神扬。竹梅品格刚,踏雪羊蹄香。万家笑开颜,盛世大联欢。羊年已来到,愿友开怀笑。
16.带着祝福来拜年,愿你今后多赚钱,好运不断喜事紧相连;带着开心贺新岁,愿你春花开富贵,工作不累,生活陶醉!
17.鸡年新年即将到,我送祝愿到身边。*日忙里又忙外,为我分忧解心烦。春节假期发誓愿,让你休息心开怀。送你一张美容卡,愿你永远青春在。祝新年快乐!新春祝福送四方,东方送你摇钱树,西方送你永安康,南方送你成功路,北方送你钱满仓。四面八方全送到,金银财宝当头照。春节快乐!
18.装一车幸福,让*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您环绕,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您微笑!大年三十吃饺子!春节快乐。
19.祝好运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新的一年开始,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祝春节快乐!
20.祝你:位高权重责任轻,事少钱多离家*,每天睡到自然醒,别人加班你加薪,领钱数得手抽筋,靓女爱你发神经。新年吉祥!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是什么呢?*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吧。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1、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2、蒙古舞的种类
2。1、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
2。2、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
3、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藏族舞的特点
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藏族舞的谐与卓
简介
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谐
藏族人民把*的最高处,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迦以及阿里一带,统称为“堆”,流行在这里的农区自娱性圆圈舞,被人们称做《堆谐》。《堆谐》的最大特色与区别,是在人们以歌唱伴舞的同时,添加了乐器六弦琴。后因从《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渐盛行于*等地。
《堆谐》的历史十分久远,至今可见在公元10世纪时,建于*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宫堡*议事大厅的壁画,绘有身着长裙、体前交叉连手、右脚在前左脚略后,面向左转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状与仍盛行于当地,被称为“旋”的《堆谐》舞蹈姿态几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娱性圆圈舞中,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是《堆谐》所独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来自于《堆谐》。公元17世纪以前,《堆谐》只由歌曲伴舞,后来六弦琴“扎木年”作为伴奏乐器进入后,逐渐担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声的演奏,使原来的《堆谐》随之在舞蹈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谐》渐渐摆脱了原有受唱词、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为能随不同节奏乐曲进行多种舞步变化的舞蹈。
至17世纪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上,各地藏戏团云集*。当时,在后藏“穷巴藏戏团”的藏戏中,穿插了由六弦琴进行伴奏的《堆谐》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欢快、热烈,引起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新奇和惊喜。从此,这种舞蹈开始传入*。后经民间艺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提炼,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强调了后半拍起步,并创造了用脚踏出节奏响声的新步法,对舞蹈结构和套路进行了重新的规范,从此,一个新的舞种——男子《踢踏舞》便脱颖而生。以后,在伴奏乐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铃等,使男子《踢踏舞》成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们喜爱。
以后,一人们为了丰富《踢踏舞》的音响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脚腕或小腿上缀满响铃,使响铃和踏脚声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铃声在踏脚过程中起、落的高难技巧,已成为衡量《踢踏舞》水*的一项标准。
《谐》,是即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曾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但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弦子》。
每当节日,人们聚在一起,跟随着一位或几位手持胡琴,边拉琴伴奏边频频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后,甩动如云长袖在歌声和琴声的相互变换中,翩跹起舞,乐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令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陷于无尽的陶醉而难以自拔。
卓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
*的山南地区流行着一种身挎扁圆形腰鼓,双手持马蹄形鼓棰边敲击边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谐》,就是人们极其喜爱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鼓舞。据说,这种“大鼓舞”产生于 8世纪左右,藏戏创始人,白教*汤宗杰布为修建铁桥造福于人民,组织歌舞表演班子四处义演过程中,所创作的。当年击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鸢寺金城公主殿内,硕大的“庆贺桑鸢寺落成图”壁画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挥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与《卓谐》的舞姿几乎仍无所出入。
《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流传在昌都、工部地区以及云南、四川省的藏区。
而《热巴卓》则是以表演“铃鼓舞”和各种高难技巧的舞蹈。《热巴卓》的表演,在由专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乐的祝词后,由男持铜铃、女持扁鼓和马蹄槌翩跹起舞中,拉开舞蹈的序幕。他们先以围圆圈跑动的舞蹈打开所需用的场地然后,由女子先表演集体鼓舞,在人数不限,刚柔相济的少女舞蹈中,以“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鼓技,表现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风采。之后,是在女子击鼓伴奏下的男子单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飒爽的健儿们,一个个在呼叫声中,以“躺身蹦子”、“躺身*转”、“踢腿跨脖”、“单腿跨转”和“兔子跳”等动作,博得在场观众的连连喝彩。在观众的要求下,随伴奏鼓点,还可以增加表演有着不同套路和高难技巧的女子“鼓舞”。舞蹈的快速、激烈、翻腾旋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舞动,与节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体“鼓舞”形成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的强烈对比。无论是《热巴卓》还是《热巴》中的“铃鼓舞”,因演出内容的丰富和舞姿的优美、技巧的高难而被人们所喜爱。
新*成立后,流浪四方的《热巴》没有了,但文艺工作者曾根据《热巴卓》编创的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却在世界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铜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蒙古舞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山傍水,以畜牧为主,同自然搏斗,这些生活特征便构成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舒展优美的动作勾画着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境,热情豪放的动律使人感受到骏马的驰骋,含蓄沉稳的性格流露着牧民的憨厚,深沉等特点。
舞蹈应当是人民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必然表现,蒙古族舞蹈正是因为它蕴含了具有民族风俗特色的舞蹈动作而更加吸引人和感染人。从蒙古舞蹈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蒙古舞多是歌颂草原,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同时他们赞美勇敢,赞美自然,赞美顽强不息,展示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
蒙古舞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安代舞的由来,相传很早以前,在*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唱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唱着,舞着。
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四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萨*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登。萨*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的草地上进行。萨*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关于蒙古足的古诗 关于蒙古袍的蒙古诗 蒙古蒙包的古诗 以蒙古马主题的蒙古诗 蒙古的歌古诗 蒙古诗句 用蒙古语朗诵的蒙古诗 蒙古包的古诗 感动的蒙古诗 描写蒙古的古诗 播放蒙古的古诗 感人的蒙古古诗 蒙古奶茶的古诗 描写蒙古诗的剧 我的母语蒙古诗 姓舍的蒙古诗人 蒙古古诗的诗意 家乡的风蒙古诗 关于蒙古的诗词 关于蒙古族的古诗 蒙古族的古诗句 内蒙古的古诗美 蒙古皇帝写的古诗 写妈妈的蒙古诗 关于草地的蒙古诗 鸿蒙古诗的典故 蒙古诗歌的变化 蒙古诗春天是谁写的 内蒙古诗句 最悲壮的蒙古古诗
描写蒙古草原的诗句 蒙古族名言 描写内蒙古大草原蒙古人的句子20条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过春节*俗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草原狼》导学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关于蒙古舞的六大种类 蒙古族舞的种类有哪些 有关蒙古族的谚语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国怎样过春节 蒙古族的风俗*惯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内蒙古游景点大全 蒙古族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谚语 蒙古舞的肩部动作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有哪些种类 白莲陆龟蒙古诗赏析(白莲唐诗陆龟蒙) 蒙古语赞美牛的诗句93句 描写蒙古包的句子及图片 描写蒙古大漠的句子 描写蒙古女人的句子 描写内蒙古大草原蒙古人的句子20条 描写蒙古草原的诗句 关于描写蒙古族的诗句
个性签名带图片的说说 心情烦躁的个性签名 注孤生的个性签名 关于中秋的个性签名 清风与烈酒的个性签名 怀念过去的个性签名 爱笑的女孩个性签名 有对象的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大全英文 yy个性签名大全 霸气女王范个性签名 女人的坚强的个性签名 最新唯美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搞笑霸气 关于姐妹个性签名 最新女生个性签名 最霸气的个性签名 温柔的个性签名 女生幸福个性签名 霸气个性签名男生超拽 毕业个性签名小学 个性名字签名设计 伤感签名2016 生意的个性签名 2015最新个性签名 正能量的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图片 超短很污的个性签名 男生个性签名冷淡霸气 女人成熟稳重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女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