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人生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谈人生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谈人生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谈人生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赞美座谈会的诗句
(第一首)
谁遣东风戏我襟,春雷隐隐响高岑。
绿浮水面三分玉,黄破枝头一点金。
佳句怡神堪佐酒,茶香沁腹可清心。
缘何放浪忘形久?梦入诗乡醉意深。
------
(第二首)
灿烂霞光照碧岑,佟江水跃一层金。
轻风拂面还梳柳,细雨滋禾更沁心。
叶茂花繁因土沃,词清韵雅赞情深。
为民永远皆宗旨,再上延安把梦寻。
------
(第三首)
骚人雅聚紫来轩,犹入洞天泉水源。
红杏有情容动魄,梅兰脱俗勉为萱。
轻歌曼舞梦吴越,浅唱低吟动楚魂。
翰墨飘香龙摆尾,心田陶冶沐春暄。
------
(第四首)
坠地呱呱已一年,抓周何必测愚贤。
枝繁应有和风熙,叶茂当需细雨绵。
园圃栽培勤灌溉,珠玑雕琢苦铭镌。
方家携手殷勤护,喜看花开色更鲜。
------
(第五首)
三生傲骨傲龙筵,高咏心词汉水前。
翰墨留香香楚韵,江风邀梦梦华年。
夺标不为青云里,对酒飞思钓岛边。
何日戍关招旧旅?金枪直捣大和天。
------
(第六首)
神州万里浴朝阳,词蕊诗花满苑香。
浊水清除扬正气,幼苗培育惠华章。
星飞海宇诚非昨,墨洒云天亦是常。
一缕春风牵绮梦,千枝竞秀颂康庄。
------
(第七首)
金光洒满映朝阳,又嗅黄花缕缕香。
当励精工雕璞玉,莫将低俗捧华章。
衣冠作表宜持变,风骨为魂须守常。
休让权钱污圣殿,扬清激浊驶康庄。
------
(第八首)
风带我入桃园,柳色微黄草色暄。
充耳高吟人摄魄,绕梁天籁客消魂。
玉壶斟水茶先敬,列座传觞酒尚温。
此景何言无觅处,滨河一隅紫来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上赋》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李白《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朱敦儒《水调歌头·淮阴作》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杜牧《感怀诗一首》
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
从容九霄上,谈笑授阴符。——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陆游《好事*·秋晓上莲峰》
从容谈笑间,荡不见府城。——韩维《奉和象之夜饮之什》
谩说简书惟物役,犹将谈笑出风尘。——丘浚《集唐句送魏孔渊御史谪判潼川》
仪刑全古雅,谈笑极*。——方回《夜饮唐子云宅别后简师善》
韬略暇时谈笑裹,勋名他日画图中。——仲并《代人上师垣生辰·直把孤忠动帝聪》
妙龄才气压同升,谈笑端能却五兵。——吴芾《和梁次张谢得酒见寄四首·妙龄才气压同升》
广*策免曲江去,十郎谈笑居台司。——刘克庄《明皇按乐图》
对酌古柳下,谈笑偶忘归。——盛彧《春日出南野》
偶然谈笑得佳篇,便恐流传成乐府。——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
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时为校书郎》
世称谈笑可折冲,万古一羽云霄空。——邵宝《题郭子仪见虏图》
樽罍洒落谈笑地,尘埃脱去文书藂。——苏辙《次韵张刍谏议宴集》
莫言病后妨谈笑,犹恐多于不病人。——白居易《残春晚起,伴客笑谈》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李白《东武吟》
转头沧海作桑田,奉母还乡谈笑耳。——张昱《海盐陈母节义词,并序》
一筵谈笑遂相失,两地离愁各奈何。——黄庭坚《送焦浚明》
朅来谈笑上纹楸,*局中虎口着。——魏了翁《次韵赵制置制胜轩诗》
剚繁治剧谈笑里,兴废补弊千年功。——尹廷高《送永嘉宰王吉卿满任》
尚可学采药,谈笑到天台。——许有壬《和林春野见寄韵·其一》
屠龙事业警狗偷,谈笑定缚吴元济。——邓肃《送李丞相四路宣抚》
窗前共尊酒,谈笑忘羁孤。——陶安《赠李盘居》
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韩偓《梦中作》
又据胡床一谈笑,君不解饮聊开筵。——梅尧臣《送师厚归南阳会天大风遂宿高阳山寺明日同至》
柏酒椒花又盍簪,莫将谈笑枉光阴。——胡寅《岁除示汝霖三绝·柏酒椒花又盍簪》
欢与道路长,顾随谈笑密。——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得志未可测,谈笑济时艰,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秋·秋色关河外》
篇章缀谈笑,雷电击幽荒。——欧阳修《读蟠桃诗寄子美》
从容参步武,谈笑极风流。——陆游《王成之给事挽歌辞·昔泝黄牛峡》
谈笑樽前伏齐虏,旌旗门外听除书。——苏辙《李诚之待制挽词二首·脱遗章句事经纶》
流传后世人,谈笑资口舌。——苏轼《游杭州山》
吾祖方*至君家,丝麟谈笑酌流霞。——王迈《蔡实甫能酒而道中无可口者见其吻噪成长篇戏》
岂知十日轻谈笑,便作千年永别离。——祝允明《哭王麟》
直将谈笑为故事,似与百战争豪雄。——李东阳《徐州洪苏墨亭书坡老石刻后(有序)》
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谈笑简介
导语: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苏轼人生态度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本文即从其旷达词来看其人生态度。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
转折点。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人生态度。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忘躯为之。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正如刘大杰在《中国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一、尊主*,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少年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后因反对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政绩卓著。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如“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富贵一朝名不朽” (《石鼓》),“功名意不已”(《韩子华石淙庄》)。但是,有济世之才、正直不阿的苏轼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乌台诗案”里苏轼死里逃生,被贬黄州。身处逆境的东坡,仍以执着的信念高唱生命之歌。他在《与李公择书》中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于造物。”在苏轼的政治信念和人生态度中,“尊主”与“*”是高度统一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身为京官,忠言谠论,尽“尊主”之责。苏轼在任职史馆和元祐年间高太后摄政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写过很多激扬清议的政论文章和奏议表章,从中足见他忠君报国的赤胆忠心。“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任职州郡,关心民瘼,尽“*”之任。所以即使他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幅巾芒履,躬耕东坡,生活困窘,但仍心系民瘼,关注民生。当时武昌一带有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他非常痛心。一面上书太守,希望官方出面,禁止溺婴恶俗。另一方面,又成立救儿会,动员富人捐钱,他自己虽穷困,却每年自行捐出十缗钱。元祐四年苏轼再度来杭任太守,正值“岁适大旱,饥疫并作”,他立即采取各种赈济措施,拯救民难。最著名的是疏浚西湖,修复六井,将湖中淤泥堆成一条直线,这就是当今西湖的一大景观———苏堤。即使远贬惠州,失去了权利地位,苏轼还是凭借当时任提刑的程正辅的友情,对地方颇有建树。如向当地*建议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关心惠州城的诸种改善革新事宜,热心卫生、饮水等公益事业最后甚至贬谪到蛮荒之地、瘴疾之乡的海南儋州,他仍然作诗道:“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谪居海南,作诗示子由》)综上可知,苏轼无论穷达祸福,无论处境顺逆,他始终是“尊主*”,一生积极有为。心存魏阙,心系民瘼,力行惠政,矢志为民。正如评价苏轼的一生:“公不以一生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放翁题跋·跋东坡帖》) 苏轼身上的那种匡时济世的责任感、忧国忧民的情怀、民胞物与的精神,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二、随缘自适,旷达超脱。
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政治打击,先贬黄州,再贬惠州,卒贬儋州。在不断地遭贬被黜中,苏轼没有被悲伤和痛苦压倒,而是及时调适心境,排解悲苦,以一种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处境,这与他在中晚年时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佛道思想中的精神养料是分不开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达形式。他的《定风波》就很好得说明了这一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行路中遇到雨,其他人都狼狈不堪,苏轼独不改乎其度,反而觉得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其趣。这是借眼前经历抒写胸臆怀抱,而笔致轻松诙谐,表达了苏东坡一贯持有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词中的风雨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每个人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坎坷时,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风雨总会过去,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要有诗中“谁怕?”的精神,不要害怕困难,要有“一蓑烟雨任*生”的坦荡和轻视困难的态度。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胸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既不怕雨,也不喜晴,心境恬淡。在生活中,有时也要随遇而安,很多事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忧患所扰,对于困难泰然处之,心胸豁达。苏轼很早就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濡染。
苏轼母亲程氏信奉佛教,父亲苏洵曾游嵩山、庐山诸寺与诸长老交往,苏轼皆有耳闻。少年时的苏轼就喜爱读《庄子》,感叹“今见是书,得无心矣”。所以在经历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狱中遣子由》)的“乌台诗案”后,罪贬黄州的苏轼觉得自己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精神上渐趋佛道思想。“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以遣日,不复*笔砚矣。”(《与章子厚书》)
苏轼开始精研佛学,遍交僧人道士。他摒弃了佛道的虚无、愚妄,吸取了道家的崇尚自然、安时处顺的态度,佛家的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形成了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不为祸福得丧所牵绊,不为苦乐生死所烦扰,从容自若,圆融通达。遭贬的苏轼,善于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寄托,获得超越。他善于用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所以即使贬所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与章子厚书》),还是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的诗句;在惠州,也有“岭南万户皆春色”(《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罗浮山下四时春”《食荔枝》)的佳句。他常常以与各色人等闲谈为乐,以至于“鸡犬识东坡”;他常常以“闲人”自居,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山水的审美中,苏轼获得了超脱。“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据说苏轼的政敌得知他过着如此安适的生活,很不舒服,就又把他贬至儋州。在“流离僵仆”的贬谪生涯中,“佛老思想成为他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精神武器”。
所以无论贬到何处,苏轼都能安时处顺,安土忘怀,求田问舍,把贬所当作亲切温暖的故乡。“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与赵晦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谪居海南,作诗示子由》)饱尝人世苦难,终于在那垂暮之年从南方归来,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完全超脱了世俗的生死苦乐观念,这显然是受庄子的齐死生、齐得丧的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最能体现苏轼随缘自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作品当数《前》和《定风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强烈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性。在他看来,生命既然像霜露一样倏忽易逝,那我们又何必要受外在的羁绊拘蹇地过一生呢?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摆脱物累,自由逍遥,旷达超然才是生命的本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苏轼在与山水的共适中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本真状态。在《定风波》中,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坎坷不*的人生道路上,词人从容而行,潇洒地对待人生中的风雨,何其旷达超脱。从《前赤壁赋》和《定风波》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佛禅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在此,苏轼以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来协调自己的内心,这番话正是来自于万物皆空、以心为本的禅宗思想与老庄哲学混合而成的人生观。“变”与“不变”只在于观者的角度不同,一切都是心的幻象。这就使得苏轼不再为人生的无常而烦恼,更无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了。正是这种“精微玄妙而又残酷的人生哲学—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使苏轼调节了不*衡的心理,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再看《定风波》中所写:“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回头一望,刚才下雨刮风的地方,云开雾散,没有了阳光,也没有了风雨,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首词写出了苏轼旷达乐观,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虽然遇到了不曾料想到的风雨,却仍然一边吟唱一边前行。这里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面对骤然而至的生活“风雨”,苏轼表达出惊人的旷达和乐观。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既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一切都过去了,一切仅仅如此罢了。身处逆境的苏轼学会了心理自我调适。当他意识到他的政治生命走入低谷,遭遇黑暗看不到前途时,他便投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请看他笔下的大自然: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些美景让苏轼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生活。苏轼通过对人生风雨阴晴的否定,化解了曾有过的苦难,使心灵归于宁静和澄明,以达观圆融的态度对待人生。对他来说,风雨不会让他愁眉不展,阳光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在这里,他的思想进人佛教的“无差别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无欲无念,超然自得,那么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就像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一样。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又有何不同呢?“一切只不过是心的幻象,所以痛苦可以在内心中化解,欢乐也不必过于欣喜,世事沧桑不过是过眼烟云,求得本心宁静便是红尘的解脱,沉浸于无欲无念的状态便是无上的幸福。”禅宗的一切本空的世界观帮助苏轼调节了不*衡的心理,从而宣泄了内心之苦,达到了随缘自适、澄澈空明的境界。
三、对儒道佛的融通和超越。
宋朝是一个思想大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到了北宋则呈现出“三教合流”的局面。生活在北宋的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兼收并蓄。受三教合一的学术思想大势的影响,苏轼形成了他独特的融通儒道佛的人生观。苏轼所表达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终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他一生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委曲求全,不迎合时俗,不跟风,不苟从。无论*执政,还是旧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便遭遇那么多的磨难,他心中“望美人”(《前赤壁赋》)垂顾的期望一直未能消弭,为朝廷所用的执着也时时撞击心扉。在面临官场的挫折与劫难后,苏轼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被贬黄州之后,基于对命运的反思,开始对佛教进行认真的研读。禅宗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理论原则出发,强调“无法无执”。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正如大乘般若经典《》中有名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物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能执着于它的虚幻表象,执虚为实只会起惑造孽。对于苏轼而言,他人生中的数起数落让人心力交瘁,身心疲惫不堪。禅宗这种视人生如梦幻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苏轼那颗看透人间变化无常的心灵。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 ,那么富贵名利得失犹如过眼烟云,皆为虚妄;更有甚者,整个人生何尝不是有为法之一,又何尝不是梦幻泡影呢? 这使得他长叹“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行香子》) ,“乐事回头一笑空”(《采桑子》) ,“人间何者非幻,南来万里真良图”(《十一日初食荔枝》) 。不仅如此,苏轼更从中认识到在茫茫宇宙和悠悠岁月中,人生的短促和生命的渺小,正如他在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长叹一样,纵使曾有“雄姿英发”的慷慨豪迈、“谈笑间灰飞烟灭”的英雄伟业,却仍只能将这种种功绩消弭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边无际的历史长河中。王者霸业尚如梦幻一场,更何况个人的些微得失?李泽厚认为苏轼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追求的是“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其实,人生梦幻泡影的虚幻性并没有妨碍苏轼去打量和审视内心世界,更没有使他颓唐、消极、避世,反而在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破灭感中找到了豁然开朗的旷达观念。既然人生如同梦幻,那么,面对人生境遇的变迁、外在环境的变化,更应该坦然从容。“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甚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著名的《定风波》之前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在大雨磅礴之中,同行之人个个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柱着竹杖从容前行,无论晴雨,诗人始终泰然自若,处变不惊。这里所写的是诗人经历风雨的真切感受,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与反省?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坛经》) ,只要内心安适,任它外界风吹雨打奈何自己不得。纵观整个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我们常常听到那些拥有独立精神和反抗意识的个体在强大势力压迫下的沉重叹息,可这首《定风波》却能让人看到厄运下的苏轼,保持着旷达随缘的微笑,就像灿烂的阳光穿透层层厚重的阴霾,永恒地温暖着其他士大夫的心。无怪乎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在《答毕仲举书》中,苏轼说:“学佛老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所谓“静”、“达”,就是处在黄州的苏轼对佛学的期许,那象征着佛教空静与达观的境界,就是既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生,又要在面临人生失意之际,善于开解心结,转换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磨难。道家的“真”,也是苏轼评价一切的准则。苏轼的主体人格有一种独立于世的品质,一种超逸绝尘的性情,因而不苟于流俗。苏轼乐天知命的思想来源于庄子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观点。知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尽人事直到无可奈何而后已。乐天,是一种无信誉外物,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的处世观。因而,素食一生既能竭尽人事,又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由此可知苏轼先是吸收了儒家的“治国*天下”思想,后又对道家思想感兴趣,贬谪黄州后开始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最后融通超越儒道佛,终于得以博辩无碍,浩然无涯。王国维也认为:“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总之,苏轼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并加以融会贯通。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尊儒崇儒的,但又不为儒学所拘囿;他崇尚老庄思想,而不走向虚无和厌世;他喜欢研读佛经,参禅悟道,但又不愿削发为僧。儒家思想使他达时积极有为,尊主*,匡时济世,穷时也心系民瘼;道家思想使他处逆时能淡泊名利,安时处顺,超然物外;佛家思想又使他随缘自适,心境空明,圆融通达。所以苏轼是以出世的态度去做入世的事业,“阅世走人间”与“观身卧云岭”两个自我并行不悖。既积极进取又不迂执愤激,既旷达超脱又不消极厌世。可以说,苏轼是以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作为个体追求的目标,以道家的自然生命观作为调节心境的调节器,以佛禅的一切本空观作为缓冲心理的减压器,从而成就了一个完美而伟大的人生,真正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智慧。
[浅谈苏轼人生态度诗句]
有关赞美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诗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赞美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首)
功勋宝塔镇天干,百艺开疆领袖缘。
战乱熏陶德胜曲,和*淬勉爱辉弦。
飙旗猎染工农血,智库惜存党政廉。
特检浮屠重忆旧,韶华永驻复兴延。
(第二首)
警钟长伴月光斜,七十二年似彩霞。
雨润天青呼盛世,虹翔云舞傲流沙。
*风畅爽担当韵,红叶飘柔明媚花。
歌美创新齐向善,富民强国亦兴家。
(第三首)
一盏航灯七十年,几番浊浪独岿然。
灵魂惟有*,形象并无高大全。
自古撰文皆载道,如今献艺只为钱。
源头活水人民掘,莫听精英瞎鼓弦。
(第四首)
百花争艳映苍穹,雅韵流传举世崇。
文艺凯歌华夏奏,延安讲话彩旗红。
流光七十神州美,荏苒三旬改革风。
锦动山河葱大地。*凡度丽国兴隆。
(第五首)
岁月沧桑乱雨霖,茫茫黑夜向何寻。
延安圣地佳音属,祛雾清风百姓钦。
服务工农根本在,立场坚定意情忱。
秉持正道脊梁靠,仗义为民德艺歆。
(第六首)
宝塔光辉照大千,航程万里向东天。
人民绿地源流远,乧苑繁花硕果甜。
钱眼群钻铜臭重,亭间自醉草黃蔫。
蚍蜉撼树谈何易,双百方针锦绣
(第七首)
五月延河涤旧尘,杨家岭上气清新。
群贤畅快文风议,*精深道理陈。
林鸟贺鸣须靠谱,山花烂漫要争春。
若求艺术登高境,先有胸中亿万民。
(第八首)
文艺为谁先指明,如何服务讲的清。
人民大众是对象,战士工农排首宗。
深入生活获营养,学*马列取真经。
诸多论述富哲理,读后心同再启蒙。
(第九首)
光辉讲话照河山,才子佳人立马蔫。
尊贵小资三破戏,人民大众八神仙。
有情卑贱创家业,无义富崇抛井田。
视角立场差异大,为文屁股坐休偏。
(第十首)
延水沧波涤素尘,枣园杏雨泛清新。
万千气象先贤颂,双百鸿猷领袖陈。
韵响云霄空远古,花芳禹甸绽长春。
注: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时的情况是,在*的一个茶楼里,一诗人约我谈谈诗界情状。期间,披头散发的诗人始终作痛苦不堪状,几*癫狂,谈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儿,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儿,自诩是诗人的话……感染得我也痛苦不堪。痛苦过后,便是深深地思索,感觉仿佛明白了点儿什么,于是便写下来。本想着拿出去发表,又想,群体疯狂的时候,不疯狂自然便成了一种错误。于是,就放下了,想,伺机吧……
一
诗,变得越来越不像“话”。
诗人们仿佛一个个懒于学业而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在世人面前,为掩饰自己空虚怯懦的灵魂,拙劣地装出一幅老于世故、深沉傲然地面目,开口便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用半通不通的句子去唬那些比自己更加无知的人。同时,也在不断地用这个幻觉欺骗自己。
于是,诗人们生产出了一堆梦呓的话、糊涂的话、拗口的话、苍白无力的话,甚至于混账的话。总之,诗成了谁也叫不上名字的“四不像”。
二
诗,背叛着感情,背叛着百姓,同时也在背叛着时代。
公正庄严的时代法庭不得不宣判读者们与它离异。于是,诗被无情地抛弃在无人的角落里呜咽抽泣;诗人们也只好一个各地去“自杀”,以此来乞得读者们再看它最后一眼。
没感情的诗没有精神,脱离百姓的诗没有肌肉,背叛时代的诗没有骨骼。
三
诗,本来是一位*易*人慈祥随和的长者。他饱经沧桑却睿智机敏。他能把沉重的体验化作轻松的童话迷人的讲述。
四
诗人们太偏执了。他们自己吸毒,给自己制造了一幕幕海市蜃楼。于是便上了瘾。可悲的是,他们非要把这虚幻的东西塞在读者的嘴里。
你不信我信!我就不断地制造。
诗人们躲在这个“盘丝洞”里就是不出来,就是不睬洞外的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总有一天,诗人们会成“精”的。
五
“诗人”们自个捡了顶“高雅”的面纱戴上,把自己遮掩起来,并以此唬人。
高雅,成了最好的遮羞布了。
“高雅”的*于说胡话了,就纯粹是扯淡。
六
真正的诗,萌发于真情,植根于民众,产生于时代。
《诗三百》为中华诗祖,其中也有十五国风;屈子行吟泽畔,抒的是真情;《古诗十九首》则大抵是民歌。到了《王贵与李香香》等更是与百姓血肉相连,一脉相承。至于《*诗抄》,那更是为时代立言的血泪篇章。
现代诗中不乏精品,那时诗人们从生活到感情经历了大起大伏大喜大悲之后,从心底流出的血。
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民众带来了多少实惠,民众心里明白。“诗人”们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种种物质,扔下筷子。脱掉衣服,躺在舒适的床垫上,眼睛一闭,硬是说些上不着天下部着地的昏话来。
也难怪,“诗人”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没有在商海里摔打过,没有过黎明和面、深夜点钱的辛劳与幸福……反正,不愁饭吃不愁衣穿——结果,有的自杀,有的*;有的摆小摊卖东西,有的钻大台被人当东西卖……
——醒来吧,诗人!
——回来吧,诗!
人生漫谈
(一)、山水画
岁月的河畔,我们总会蹉跎感叹
浓颜的山水画
总会剪去观赏人的身影
而画,依然在山水画中。
(二)、皮影戏
戏中有戏,所有的精彩表演
都在别人手掌的指法
唱完了戏,一张纸收去
至死,没有表演唱出真正的自己。
(三)、木偶
装腔作势,随和幕后的手法
一刀一枪,真有点功夫
唱了一生,一根线收去
四肢,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四)、青竹
没有花容颜浓,没有暗香迷人
总在清幽处,抱一袖清风
而寺塔旁,总见春笋独立
好似千年竹身,丹青一句照汗青诗句。
(五)、镜子
*面打磨,*静的心观察
照出衣冠的正歪与身影的自审
可,镜子只有在光明下,才是镜子
而心镜,却在心灵深处时时照着我们。
(六)、故事
影剧院、舞台、唱词
总是表演、弹唱剧中主人翁的故事
而当,走出影剧院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演好自己的故事。
河南油田培训中心,薛洪文,2016.12.20
希望亲能忘记过去,重新开始,遇到良人祝你幸福!即使我并不是感情那么顺利-但我还是爱情!加油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如果这个女的是陌生人,可能告诉你出RMB可以*啪哦,但是当心是骗子哦,给你来个仙人跳!
浅谈我认知的诗
其实,对于诗,我也犯晕。不过喜欢读,觉得诗是组字工作中最清洁,最生动,最清晰的文体。它没有长篇大论,不用奢侈语言,一目了然,不会让读者眼神疲劳精神厌倦。
最重要的是,诗,允许你读不懂,你可以沉浸于一弯朦胧,在诗人创造的一个意境里,想自己的前尘事非,想文字的玲珑婉转。
诗还允许你似懂非懂,你可以读一次,懂一点儿;再读一次,再懂一点儿。每一次,都可以收获不同的心情。
实话实说,写诗,曾让我头大头疼。感觉指尖都要被磨细磨断了,可就是出不来那个韵那个味儿那个清灵那个浑然。
不过依旧不放弃读。诗,读一些后,慢慢琢磨出一些道道,关于写诗的。
其一,写诗,不是它是什么就写成什么,而是它像什么才写成什么,需用感性的艺术形象去表现生活,求一个形似神肖。诗与文都是贵曲不喜*,但并不意味着为求新奇而造意晦涩,意象怪诞,用语生僻。也就是说,这个像越简单越新鲜越纯粹越好。不能违反艺术规律和人的欣赏*惯。
二,写诗,不是有一说一,而是有一说二,说三,写别人能想出来却写不出来的,要的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灵异,不过譬喻拟人力求简洁明快。能半句话说清楚,就不要说成一句话。半明半昧欲远还*的效果最好。一首诗,具有舒淡的语气,质朴的意象,忧郁的底色,隐忍的.生命痛感,才能让读者心有触动。
上面所说是我对诗的一点浅浅的认知。可叹的是,我一向是理论先行实践滞后,就算这些粗浅认识,我也是没有能力融会贯通在笔尖。这不,有时候很想写段诗来抒情达意,无奈揣摩来揣摩去,还是不得运用要领,所以从不敢轻易说写诗。
我粗浅地认为,诗是指尖在火焰上的舞蹈,一朵蓝色的花朵,似魅似魔,烈焰舔着奔放或深沉的热情,指尖绽放如花的绚烂或清秀。
散文是双足在沙滩上的行走,深一脚,浅一脚,行行复行行,温情,疏淡,像和一个朋友的娓娓交谈。
小说是思想在白天里的梦游。写,把别人的故事当自己的。读,把自己的故事当别人的。写别人的故事潸然泪下,过自己的日子麻木迟钝。
我写诗,常常是火焰烧了自个儿指尖,让我大声喊哎哟。
写小说,我往往还没进入角色就梦醒,整个就是段子堆塑。
散文嘛,还凑合,暂时没有摔跤。呵呵
浅谈中国的诗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之诗的发展兴盛于唐朝,其雏形大概非《诗经》抑或《楚辞》莫属。唐朝之前的历代王朝中古诗未曾真正的以剑拔弩张之势磅礴于当世。那时,诗仅仅是处于一个萌芽与发育期,还未成熟,它正在酝酿和萌动。随着朝代的更迭,世代的变迁,渐渐形成诗的风格与结构,时至唐朝诗便开始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渗透整个文界,最终达到一个绮丽的巅峰,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诗尚。当时唐诗是诗发展到一定程度中最深的造诣,岁月沧桑,时光如梭,时至今日,现代诗的建筑格式不再如从前那么严格,这亦可谓是一种新时代的创新与诗的革新。当代诗人秉承诗的文化精髓,摒弃糟粕,没有一成不变的沿袭古诗的风尚,大胆而毫不夸张,得体而绝不铺张的将诗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将庸俗付诸于纸上幻化为文雅,将情感委婉的寄寓于辞藻见犹显含蓄与浪漫。品诗之意境,身临其境之感,虽甘之如饴,却能亲身体味到诗人那细腻的情愫。或是伤感、绝望、沉沦、孤寂或是欣喜、无奈、悲愤、沮丧等等诸如此类的元素寄托其间。
品诗能净化心灵,能凝结思想,能忘却尘嚣……
诗,宛若一位冰清玉洁的倩女。集冰肤黛发,玉手香腮,明眸皓齿,柳眉殷唇,赤跣纤腰于一身,彰显出诗之水灵与俏丽。当她用那矫健而轻盈的步伐走进你的视线,于是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安静的欣赏着她那令人窒息的.娇艳与柔美。婀娜的身段,绰约的风姿,千情万种,妩媚而灵动,妖娆而惊艳,给人以一种新丽而静美的享受。
品诗如啜茗,赋诗似织绢,泼墨作诗,遂成佳绩,一语惊人,千古咏诵。诗如国粹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精神脊梁,其中寄托了无数风花雪月,壮志未酬,精忠报国等诸如此类的情感。贫瘠的神州大地上无数儿女情长,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用他们的忠诚浇铸而成的勇气已经如排山倒海之势覆盖全城。于是唐末起义爆发,长安一时混乱不安,黄巢作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谨以此诗作为唐王朝覆灭的最后见证,不久便结束了统治百年的固若金汤的唐朝的灭亡与瓦解。
思绪如舟,逆溯历史,从战国高渐离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的凄凉与无奈至唐朝王勃作“藤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鸾鸣罢歌舞”的繁荣与哀叹;从北宋陆游作“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盍棺”的忠诚与抱负至南宋陶渊明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从明初朱权作“举头不见长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的愤怒与不安至清末林则徐作“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精忠与无私;再从*代海子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不羁与憧憬至现代舒婷作《致橡树》的含情与婉约,而*现代蒙胧派,象征派诗人开辟了一个另类诗流派的新纪元,其诗韵风骨,时而高亢,时而沉郁,时而伤感,时而轻跃。
诗是灵感与思想结晶的产物……
诗如一位冷艳傲岸的媛女,其溢散而出的内在气质可以泯灭与扼杀一代枭雄。临摹于纸上,独舞于心灵,那不朽的诗篇曾点缀了多少繁华盛世的宏伟卷帙,那孤傲的品质曾使多少精美绝伦的文学巨制黯然失色,那永恒的思想曾凝聚了多少文人骚客的过往足迹。
品评一首隽永而秀丽的小诗犹如沉浸于诗浸润的那种浓厚的艺术情调与氛围中不能自己。
诗是我的信仰,是我文学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亦是支撑我精神的擎柱,永不倾朽!
谈谈《诗经》中的讽喻诗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而《诗经》中的讽喻诗是现实主义的最好的体现者。我将从讽喻诗的概念、产生背景、特点、创作倾向、地位及影响对《诗经》进行阐释,其中还通过结合具体的作品来比较《雅》、《国风》中的讽喻诗的区别,同样的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诗经中的战争诗也可以作为讽喻诗的一部分。
《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政治面貌、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像读周王朝从后稷开始建立、壮大、发展到春秋中叶衰亡的发展史。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的哀叹。《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民歌,而根本就没有爱情诗。朝廷官吏和士大夫诗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有的赞颂好人好政,有的讽刺弊政,只有几首是表达个人感情的诗。《颂》则为宗庙祭祀歌舞,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虽然在《诗经》中比较著名的是爱情诗,但是其中的讽喻诗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认为《诗经》中讽喻诗的地位比爱情诗更为重要,因为《诗经》的价值在于开了现实主义的源头,然诗经中现实主义最好的体现在讽喻诗而非爱情诗,爱情诗较著名是由于赋、比、兴的灵活多样的运用或是后世爱情诗赋对其模仿的较多或是对婚嫁民俗的研究所致。《诗经》的现实主义从讽喻诗中体现,所以《诗经》中的讽喻诗应值得在此作论。
一、《诗经》中的讽喻诗的概念
一提到讽喻诗,首先要提的就是《小雅》和《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但是《国风》中也有许多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广泛、深刻地展现了周代人民惨遭剥削、压迫的现实处境的讽喻诗。
1.《雅》中的讽喻诗。《雅》中讽喻诗的作者多是贵族阶层中的“公卿烈士”。他们虽作为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但却很不幸地生活于末世与乱世,这使他们不但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要承受自身的种种挫折与不幸,甚至不得不同社会上一切腐朽现象、腐朽势力做斗争。在内外因素的变化和作用下,使他们作诗的目的也不得不因时代条件的变化由颂美而转向讽喻和怨刺。这些诗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另一类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其主要见于二雅,如《大雅》中的《民劳》、《板》;《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等都属于这类作品。这两类诗在内容上又有其共同性,即表现了那一时期的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忧国之情。
2.《国风》中的讽喻诗。《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批判政治和道德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和事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来说,这些诗较多的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抒发了他们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生活的怨恨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也有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
虽然《雅》和《国风》中的讽喻诗有所不同——创作者是不同的团体,《雅》是公卿烈士而《国风》是社会下层人民,但是从性质上来看是有共同点的,即对现实统治阶级的愤恨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的宣泄。《诗经》中的讽喻诗的重点是讽而非喻,喻是为了讽,是为讽作铺垫和服务的。由于讽喻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讽,通过讽来警示、告诫、揭露、批判不公*的社会现象。他们是正视社会、描写社会、揭露社会、批判社会,抒发心中的郁闷、怨恨、忧国忧民之作。《诗经》中的讽喻诗写出了诗人面对现实、关注现实、忧患现实、反映现实,抨击统治者和政治的弊端,讽刺背德违礼,斥责宵小佞臣和统治者的蒙昧无知,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
二、《诗经》中讽喻诗产生的背景
《诗经》产生的年代属于奴隶社会中后期,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生活,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在西周建立之初,统治者励精图治是西周出现了繁盛稳定的局面,而在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致使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的出现。
周人在社会结构上完善了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构建了一套以“礼”为本,以德为基础“尊尊”“亲亲”⑤并重,这样一系列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本观念。而这些观念的不断深化、延展便促成了一种社会的自觉意识 ,显现出它作为长治久安之大计的思想力量。周人注重文德,讲求“作新民”,以观民观俗、风化天下,慎思审观的统治思想治理天下,这已化为社会的自觉意识,它是周王朝意识形态发展运动的主潮。《诗》正是这一主潮与春秋的时代意识相结合的直接产物,它既是周统治者政治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统治思想化为社会自觉意识的必然结果 ,同时 ,它也体现了春秋尊王攘夷,崇尚一统的时代精神。
西周传至厉王,暴虐无道,任用巫礼控制人民的言论,残酷的剥削人民,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引起了国人的反抗,厉王逃亡而死。宣王即位,修内政,定边疆,史称中兴。幽王继位,增赋税、宠褒姒、任小人,也是一个暴虐昏庸的统治者,终被犬戎所杀。厉王幽王时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人民对于统治者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情绪,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和讽刺诗。而西周后期至*王东迁之际,由于戎族的侵扰,诸侯的兼并,统治秩序的破坏,形成社会的剧烈动荡。这时期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为“王事”辛苦劳碌而无所得,有人无所事事却安享尊荣。于是在这时期产生了很多批评政治的作品,这些诗大多都出于士大夫之手。在这一类诗中,有些作者对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现象提出了指责。诗人则是站在旧有的“公正”立场上,希望纠正这一种不可避免的混乱,而更多的政治批评诗,表达了作者对艰危时事的极端忧虑,对他们自身所属的统治集团,包括最高统治者强烈不满。如《十月之交》,据《毛诗序》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人从天时不正这一当时人认为十分严重的灾异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严重警告。
三、《诗经》中讽喻诗的特点
通过对《诗经》的阅读和分析,总结得出《诗经》中讽喻诗具有以下特点:
1、讽刺并非全都直露。
由于周代所形成的一整套礼制以及尽量要避免同他们所属的集团的直接冲突,或者说他们总是感受到集团力量的威迫,使得作者并不敢自豪无畏地同他所属的集团公然对抗,而是小心翼翼对自己的处境充满恐惧,生怕不能见容于众人:黾勉从事,不敢告劳。伟大的恐惧情绪克服着暴力夺权的胜利者傲慢心态的扩张,也制止着*的夺取者将自己膨胀为政治中“无限的超越体”②,将人民贬损为“纯被动的潜伏体。”③全体民众都有“老子打江山老子坐江山”的流氓性政治意识,抱着一种恐惧的心理,正视受其政治统驭者的客体独立性和主动性,是周代德治典则的心态本质。
所以,《诗经》所讽的对象虽以统治阶级为主的,有的直刺统治阶级,但是较大比例的还是间接的讽刺统治者。有时通过间接隐喻的方式讽刺统治阶级,如《昊天》以咒骂老天的方式痛斥统治阶者;有的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讽刺统治者的。
2、以社会政治诗为主。
王国维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生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者,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①
由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致使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的出现。可以说讽喻诗出现的根源是周统治导致政治不稳,而使人民心中逐渐充满怨恨,所以《诗经》中讽喻诗是以社会政治诗为主,社会政治诗是《诗经》中讽喻诗最集中的。《诗经》中社会政治诗主要有三类: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3.书法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3、全方位反映忧患意识。
可以这么说《诗经》是从个人,家庭、社会等诸方面来反应各阶层的忧患意识,其讽喻诗的创作者既有以统治阶级为代表的士大夫,也有以被统治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下层人民,具有集体无意识的表现特征,相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而论,《楚辞》则主要集中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深沉意识,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政治色彩。《诗经》呈现出的忧患意识场面壮观、气势宏大。
4、以统治者作为讽刺主角
《诗经》中的讽喻诗讽的是包括帝王在内的全部统治者和官佞,主要原因在于讽喻诗的作者基本都是受社会政治的影响而心积郁闷之情愤而做诗。这与其相同历史地位的《楚辞》形成鲜明的对比,《楚辞》讽的是针对性的建宁小人,抒发的是屈原自身的爱国忧国之情。
5、现实主义倾向。
《诗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实主义特色,但是我觉得《诗经》中的讽喻诗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体现。他们善于用质朴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反映现实。 如《王风?君子于役》写了一为妇女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她在苍茫的暮色中倚门而望,但太阳落山、羊群归圈、鸟儿归巢、家家团聚,而自己的亲人却不见回来,孤寂之感涌上心头。作者把这一画面用朴素简净、感人之深的语言描绘出来,使人想起了徭役的沉重、野有征夫、家有怨女的社会现象,激起人民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同时也是作者讽刺社会和统治者的体现。《诗经》中的徭役诗虽然体现的侧重点在思乡怀念上,但是其中也包括了浅浅的怨恨和讽刺意味。
四、举例具体分析诗经中的讽喻诗
一、《雅》中的讽喻诗
《雅诗》中的讽喻怨刺诗产生在“王道衰”、“周室大怀”的西周中,从内容上看又可以看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这两类诗在内容上有共同性,即表现了那一时候的卿士大夫的们的忧患意识和忧患之情。刘熙载《艺概?诗概》所说:“《大雅》之变具忧世之怀;《小雅》之变,多忧生之意”,忧世,也就是忧国忧民;忧生,也就是感慨个人遭遇。一般来说,由于《大雅》的作者多为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宗法血缘关系已把他们个人的命运同周王朝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他们对于国家兴衰所具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使他们对于宗周的倾圮有焚心之忧、切肤之痛,故出于这个阶层之手的诗多表现为讽喻和规谏。《小雅》的作者地位较《大雅》为低,其血缘层次和等级身份虽使他们也关注国家命运,但是在等级制度中他们某些人或处于受压抑的地位,或有不幸的个人遭遇,因此在他们抒愤述伤的诗篇中,便感慨个人的遭遇而每多“忧生之意”,相应的这些诗的主调也主要表现为怨刺于批判。下面我们就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讽喻规谏诗
在讽喻规谏诗中,《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这首诗相传为周厉王时的老臣凡伯所作,全诗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由天道变化,人民遭难说起,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当政者没有政治远见、王道无常所造成,所以诗人要进行讽谏。第二章接写天降灾难,乃是由于为政多变、国家政策不得人心。第三章责备那些当政者,他们本与诗人是同僚,但是却不听诗人的劝告。古人曾说为政者还要向割草砍柴的人请教,“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可是现在这些持证者连我这样同僚的话都听不进去。第四章进一步以一个老臣的身份来责备周厉王,说自己如此真诚恳切地劝导,可是你却如此的骄傲无礼,“老夫灌灌,小子蹻蹻”,以至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第五章劝周王要正视天的愤怒,要关心民生疾苦。第六章告诉周厉王正确的治民之方,那就是为政的和谐,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像乐器的合奏,像圭与璋的相得益彰。并且告诫周厉王,百姓们之所以生出邪癖之事,主要是由于当政者做出了坏的榜样,“民之多辟,无自立辟”。第七章再告诉周厉王为政之方,要正确地认识天子也群臣诸侯之间的关系,要把他们团结再自己的周围,而团结的根本在于“怀德维宁”,否则就会自毁城墙,就会是国家灭亡。最后一章,再一次告诫周厉王要敬畏天怒。整首诗就这样以一个旧臣老者的身份,反复地向周厉王陈说,促其猛醒,其拳拳之忠,溢于言表。
《诗经》中这种讽喻规谏之诗的言辞,有时显得非常激切,这在后世的诗中很难出现。而在“以德辅天”与“敬天保民”观念深植的周代社会,以诗规谏当政者却是一个良好的传统。据《国语?周语》记载:“故天子听证,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蓍艾修之,而后王酙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这说明在周代“公卿列士”献诗本属礼乐文化内容之一,而备“王斟酌”以使“事行而不悖”的讽喻诗,若到“尽规”、“补察”、“教诲”的作用,也自然成为那些进步的贵族思想家用以辅政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宗周亲倾圮,国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们更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向统治者进言,忧时感事之意溢于言表。本诗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多有揭露,但箴诫规谏的精神还是寓于全诗。
2.讽刺批判诗
这一类诗篇大多出自受到当权者打击迫害的卿士之手,表现出强烈的讽刺批判精神。其讽刺批判的对象由地上的当权者而及天上的主宰者,还有那些宵小和权臣。《小雅》中的《十月之交》是代表性诗篇之一: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日不时。胡为我作,不卿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汙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谈人生的诗句 谈笑风生的诗句 谈笑风生诗句 喝茶谈生意的诗句 谈谈人生的句子 谈谈健身与春天的诗句 谈生命的古诗 谈论人生的句子 谈恋爱的诗句 谈谈师生关系的古诗 谈及人才的诗句 相谈甚欢的诗句 畅谈人生的句子 古诗谈人生的 纸上谈兵的诗句 谈情说爱的诗句 想谈恋爱的诗句 谈笑人生的句子 谈生意的经典句子 形容畅谈的诗句 谈生命句子赏析 古人谈古诗的诗句 古诗谈人生的诗 谈论人生的古诗 谈及人生的古诗 引用古诗谈谈对人生的体会 谈人生的经典句子 谈人生的说说 谈开头的诗句古诗 畅谈人生的古诗
余生不谈感情只谈钱的句子 赞美座谈会的诗句 余生不谈感情的句子 往后余生,不谈感情 学生谈话记录 学生谈心谈话记录 谈谈诗歌的意象 有关赞美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诗句 关于谈笑的诗句 跟朋友畅谈的句子(谈论人生朋友的句子) 谈论人生的经典句子 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短句(谈谈对生命的理解与看法) 谈谈诗歌创作 余生不谈感情的句子 往后余生,不谈感情 沙月谈诗 一己之见,谈谈好诗 诗之漫谈 人生漫谈(组诗) 咏月诗句漫谈散文 浅谈我认知的诗 浅谈赵丽华的诗 浅谈中国的诗 谈人生的经典句子 有关赞美和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诗句 贾岛推敲诗句故事趣谈 浅谈诗词解读与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 浅谈苏轼人生态度诗句 谈谈《诗经》中的讽喻诗 谈谈诗词的魅力 余生不谈感情的句子26句 余生不谈感情只谈钱的句子 余生不谈感情的句子说说
李清照关于月亮的诗词 赞美小溪的诗词 含林的诗词 胜利的诗词 形容云的诗词 关于奉献的诗词 骂人不带脏字的诗词 关于开封的诗词 赞颂名人的古诗词 表达真诚的诗词 关于幸福的古诗词 劝学的古诗词 56字的古诗词 关于诗词的题目 赞美睡莲的古诗词 形容重庆的诗词 告白的诗词 讽刺小人虚伪的古诗词 悼念去世的长辈的诗词 家乡的古诗词 形容等待漫长的诗词 李清照给丈夫写的诗词 雪的爱情诗词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大全 忧国忧民的诗词 形容蓬勃发展的古诗词 亲情的诗词 积极向上的古今诗词 感谢朋友的诗词 美人依旧在的古诗词 初冬的傍晚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