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关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王昌龄的古诗拼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王昌龄的古诗拼音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从军行》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作者】: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cóng jun1 háng qī shǒu (qí wǔ )

      táng 【zuò zhě 】:wáng chāng líng

      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 ,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 。

      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 ,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 。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分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还记得“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书中写道: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怎样挥舞青龙偃月刀血战华雄,没写,只通过诸侯的惊愕,战场的气氛,关羽的威猛如在目前。但如果单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来看,这种写法却不是从罗贯中开始。800年前的王昌龄《从军行》,已经成功的使用了这种方法。

      由于*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大漠风尘日色昏”中,“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作战,战斗会是怎样的艰苦可想而知。可是我们的军人,不是辕门紧闭,躲避风沙袭击,而是主动出击。为了减少风的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红旗半卷出辕门”,半卷着红旗,顶风前行。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人队伍?飞沙走石算得了什么?强悍的敌军又算得了什么?前两句给人的感觉,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人队伍卷挟着风尘,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诗写到这里,读者的心弦已经给绷紧,人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一场恶战已经迫在眉睫。看下去:“前军夜战洮河北”,写先锋队伍正在血战。读者悬着的心还在空里,援军还在中途,结果捷报传来,“已报生擒吐谷浑。”前锋队伍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活捉了。情节发展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那种大军出征的迅猛,声势的凌厉,已经暗示了我军的士气和威力。增援队伍如此强大剽悍,前锋的战斗力也不用说。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后续队伍,还没有和敌军直接交手;真正决战并且取得辉煌战果的前军,只从侧面带出。如果改成从正面铺叙,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正面描写,而用侧面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读者仍然可以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中,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一场激战,没有声嘶力竭,而是轻快跳脱,通过侧面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表达上的难度,应该说超过了“温酒斩华雄”。

      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仕途坎坷不*,多次被贬官。擅长七绝,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注释】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队伍。洮(tao)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yu)浑:*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阅读全文]...
  • 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范本

  • 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范本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塞王昌龄古诗带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hū sāi

      出塞

      wánɡ chānɡ línɡ

      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āng zài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相关阅读: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阅读全文]...
  • 泛舟古诗王昌龄拼音74句

  • 经典
  •   原文:

      古别离

      作者: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离别拼音:

      qíngyānmòmòliǔsānsān,

      búnàlíqíngjiǔbànhān。

      gèngbǎyùbiānyúnwàizhǐ,

      duànchángchūnsèzàijiāngnán。

      古离别翻译:

      晴空云淡柳*如烟,

      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

      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古离别字词解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古离别赏析: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个人评价:

      1、《升庵诗话》:“晴烟漠漠柳毵毵······”韦端己送别诗多佳,经诸家选者不载。

      2、《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李云:结有余恨。

      3、《唐诗广选》:高廷礼曰:晚唐绝句兴象不同,而声律亦未远。如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

      4、《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扬慎曰:妙品。周珽曰:古色古貌,杂诸王、李,何辨。后二句正是第二句意。与陆鲁望《有别》后联语意相同:陆以留别者言,居人登楼所望,有不堪增愁处;韦以送别者言,行人玉鞭所指,有不胜断肠处。

      5、《唐诗摘钞》:读此益知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倒叙之妙。常建云“即令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与此同意,此作较饶风韵。

      6、《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

      个人资料:

      韦庄(约836—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终吏部侍郎兼*章事。工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五十五首。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阅读全文]...
  • 王昌龄古诗大全

  • 文学
  • 王昌龄古诗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2、《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琴》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5、《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6、《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7、《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8、《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9、《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10、《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阅读全文]...
  • 从军行古诗带拼音版王昌龄(从军行原文鉴赏及翻译)

  • 从军行【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从军行【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译文: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从军行【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阅读全文]...
  •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

  •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1)

      琵琶起舞换新声(2),总是关山旧别情(3)。

      撩乱边愁听不尽(4),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2)新声:新的歌曲。

      (3)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4)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个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个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面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阅读全文]...
  • 王昌龄的送别诗

  • 送别
  •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阅读全文]...
  • 王昌龄《*曲》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朝

      【原文】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

      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阳歌舞:*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译文】

      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创作背景】

      天宝(742—756)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淫佚无度。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陈氏数年无子,所以*阳公主就把邻*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阳侯家中,*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都不满意。接着,*阳公主让讴者助兴,汉武帝看中卫子夫宠幸了她,并带入宫中。卫子夫入宫一年多没被复幸。

      【赏析】

      诗写*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鉴赏】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这首诗通篇写*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全诗虚此实彼,言*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全诗写*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阅读全文]...
  •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   1、《小敷谷龙潭祠作》  崖谷喷疾流,地中有雷集。  百泉势相荡,巨石皆却立。  跳波沸峥嵘,深处不可挹。  昏为蛟龙怒,清见云雨入。  灵怪崇偏祠,废兴自兹邑。  沉淫顷多昧,檐宇遂不葺。  吾闻披明典,盛德催世及。  生人载山川、血食报原隰。  岂伊骇微险,将以循氓揖。  奔飞振吕梁,忠信亦我*。  波流浸已广,悔吝在所汲。  溪水有请源,蹇裳靡沾湿。

      2、《段宥厅孤桐》  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3、《失题》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  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  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4、《赠宇文中丞》  仆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量力颇及早,谢归今即已。  萧萧若凌虚,衿带顷消靡。  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  郁郁寡开颜,默默独行李。  忽逢*生友,一笑方在此。  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  为语弋林者,冥冥鸿远矣。

      5、《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6、《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7、《卢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8、《失题》  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  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9、《城旁》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余匹。  甲仗明寒川,霜囗囗囗囗。  囗囗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囗囗囗,囗囗沦狄天。  匈奴不敢出,漠北开尘烟。

      10、《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11、《失题》  主家新邸第,相国旧池台。  馆是招贤辟,楼因教囗囗。  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  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

      12、《秋日》  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13、《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盛才膺命世,高价动良时。  帝简登藩翰,人和发咏思。  神仙去华省,鸳鸯忆丹墀。  清净能无事,优游即赋诗。  江山纷想象,云物动葳蕤。  逸气刘公干,玄言向子期。  多惭汲引速,翻愧激昂迟。  相马如何恨,登龙返自疑。  风尘吏道迫,行迈旅心衰。  拙疾徒为尔,穷愁欲问谁?  秋风一片叶,朝镜数茎丝。  州县甘无取,丘园悔莫追。  琼瑶生箧笥,光景借茅茨。  他日青霄里,犹应访所知。

      14、《送乔林》  草绿*津,花开一水滨。  今君不得意,辜负帝乡春。  口不言金帛,心常任屈伸。  阮君唯饮酒,陶令肯羞贫。  阳羡风流地,沧江避世人。  菱歌五湖远,桂树八公邻。  青鸟迎孤桌,白云随一身。  潮从秣陵上,月映石头新。  未可逃名利,应须在缙绅。  汀洲芳杜色,劝尔暂垂纶。

      15、《还山贻湛法师》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石藉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朝夕海鸥驯。

      16、《横吹曲辞·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17、《段宥厅孤桐》  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18、《咏浣纱溪》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19、《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20、《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句子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语录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说说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名言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诗词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祝福

王昌龄的古诗拼音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字写得好的诗句 对爱人愧疚的诗句 流年的诗句 积极入世的诗句 关于墨竹的诗句 看到瀑布的诗句 关于青春的诗句徐志摩 终于成功的诗句 纪念同学同窗的诗句 赞美桃花源的诗句 赏景的诗句 表示寒冷的诗句 能文能武的诗句 表示苦尽甘来的诗句 小船的诗句 看日出的诗句 乔字开头的诗句 超美的诗句 喝闷酒的诗句 信心的诗句 形容生活无奈的诗句 美人如花的诗句 为了目标而努力的诗句 表达春暖花开的诗句 赞美青岛的诗句 押韵an的诗句 王之涣的诗句 写秋月的诗句 新婚夫妻的诗句 写桥的诗句古诗 写江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