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的古诗 >

行的古诗

关于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行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行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岁晏行古诗

  • 岁晏行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岁晏行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岁晏行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译文

      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徭人射雁拉响桑弓。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赏析】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灾难深重。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一作云)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潇湘二水、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罟,即网。莫徭,《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杂有夷蜑,名曰莫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故以为名。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诗,足见这种少数民族长于射猎。桑弓,桑木做的弓。开弓射雁有声,故曰“鸣”。三四句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夏历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充军粮。又十一月,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这首诗作于公元768年冬,因此说“去年”。安史之乱*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与吐蕃作战,加之地方军阀叛乱,生产破坏,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人民不堪其苦。这年眼见丰收,米价又太贱,“谷贱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风俗通》说:“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所以,莫徭射雁并不能换来收入以改变穷困处境,等于白害了鸿雁生命,所以说“枉杀”。诗用“汝休”二字,有劝诫之意,语气沉郁,表现了诗人对飞鸿的同情,同时使人联想起民间“哀鸿遍野”的惨境。“割慈忍爱”是指出卖儿女。还,指缴纳。租庸,指唐王朝所实行的'“租庸调”赋役制度:丁岁纳粟稻谓之租,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纳绢绫绵麻谓之调。这里所说“租庸”实际上包括了一切苛捐杂税。说鱼说鸟,直承渔父、莫徭而来;说租说庸,直承农夫、杼柚而来。前面已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又“处处”迫于赋敛之困,以至卖儿鬻女。“况闻”有进层之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写出剥夺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唐初曾禁止私铸钱,规定“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旧唐书·食货志》)。天宝以后,地主商人盗铸严重,在青铜里掺和铅锡,牟取暴利。官府听之任之,所以说“今许”。“刻泥”句,旧注为“以泥为铸模”,意思是:用泥土做成钱岂不更简单,更不费成本!愤激中有讽刺,入木三分。诗人认为官府允许私铸铜钱,百姓吃亏,不该总这样长期蒙混下去。诗通过今昔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朝廷政策。如此仗义执言,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万国,泛指各地。画角,古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发声哀厉高亢,军中多用以报告时辰。吹画角,指战乱不止。天下万国都在兵荒马乱中,处处城头吹起凄凉的画角。天下愈乱,百姓愈遭殃。诗的最后说:这画角的声声哀怨,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首从岁暮所见写起;诗末以岁暮所闻收束,表达忧乱之意,点破题旨,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杜甫擅长七古,多以时事入诗,且善于将时事注入纪行咏怀的作品中。其间,又常用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等,都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杜甫以诗入史,亦诗亦史,其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其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堪称首屈一指。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

  •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 龟峰行古诗

  • 龟峰行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龟峰行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韩元吉

      吾闻灵龟不愿死有用于清庙,但愿曳尾安泥涂。

      所以漆园吏,坐叹清江使者逢豫且。

      龟峰之龟定何物,不在泥涂之下,

      乃在万仞之上高突兀。是耶非耶远莫没,

      安然不动藏其穴。伊昔帝尧有圣德,

      此龟无乃负图出。图成授帝埋其骨,

      犹使琢石志之存彷佛。又疑神禹碑,

      刊在衡山巅。碑高上与日月并。

      此犹其趺弃不取,神鬼守护逾千年。

      我欲诘其端,此事恍惚无迹,

      往往皆在太古前。斗中神人被发立,

      蜿蜒佐之从汝蛰。九阴司存当在此,

      今汝巢南失其职。又闻巢县事,

      颇似伊尹生空桑。母妪避水欲徙去,

      待汝两眼生赤光。遂令万室之邑化作鱼与鳖,

      汝乃遁走至此藏。上天震威汝寿使汝扶服死且僵。

      丑形质磔在石笋上,不可以鑽,

      不可以灼,不可以搘床。

      奈何犹复不自敛,荒崖断壑反以名字彰。

      因思支祁锁颈泗水中,帝以巨镇岌峨压其宫。

      名之以山不以峰,岂有形状与此同。

      吁嗟此山气象槃礴亦雄伟,奇峰罗列三十地瑾如威凤昂其喙,

      或如俊猫立且戏。石钟孤撑危欲坠,

      蜃楼直起见天外。大眺私麽不足记,

      神旗铁壁非一类。何用独取汝之名字,

      岂汝黠且庸。鼓妖衒怪百埯内,

      使汝生存跌宕安可制。我初信汝灵,

      今复如汝凶。江湖波涛汹涌不一濡汝足,

      云雾呼噏阴晴变态犹无穷。不知造物安用此,

      徒以动荡耳目夸儿童。何时巨灵引手掷汝八荒外,

      举头直见天穹窿。

      龟峰行

      宋代 韩元吉

      吾闻灵龟不愿死有用于清庙,但愿曳尾安泥涂。

      所以漆园吏,坐叹清江使者逢豫且。

      龟峰之龟定何物,不在泥涂之下,乃在万仞之上高突兀。

      是耶非耶远莫没,安然不动藏其穴。

      伊昔帝尧有圣德,此龟无乃负图出。

      图成授帝埋其骨,犹使琢石志之存彷佛。

      又疑神禹碑,刊在衡山巅。碑高上与日月并。

      此犹其趺弃不取,神鬼守护逾千年。

      我欲诘其端,此事恍惚无迹,往往皆在太古前。

      斗中神人被发立,蜿蜒佐之从汝蛰。

      九阴司存当在此,今汝巢南失其职。

      又闻巢县事,颇似伊尹生空桑。

      母妪避水欲徙去,待汝两眼生赤光。

      遂令万室之邑化作鱼与鳖,汝乃遁走至此藏。

      上天震威汝寿使汝扶服死且僵。

[阅读全文]...
  • 山行的古诗及赏析

  • 山行的古诗及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的古诗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总结: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 北风行古诗

  • 冬天
  • 北风行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风行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李白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译文及注释】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燕山的雪花其大如*,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1、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2、烛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3、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4、燕山:山名,在河北*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5、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6、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7、鞞靫(bǐngchá):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8、“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9、“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

      10、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

      【赏析】

      《北风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全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它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来刻划思妇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妇“恨难裁”的愤怒心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等,也历来被人们称为诗歌中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阅读全文]...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3、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遥远,无法相见。

      4、阻且长:艰险而且遥远。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意思是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意思是人应该有恋乡之情。

      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离愈来愈远,衣带也愈来愈松了。意思是人由于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缓:宽松。

      7、浮云蔽白日: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蔽 :遮掩

      8、不顾反:不想着回家。顾,念。反通“返”。

      9、思君令人老:由于思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老,指老态,老相。

      10、岁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将过完,年纪愈来愈大,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岁月已晚,指秋冬之际岁月无多的时候。

      11、弃捐勿复道:什么都撇开不必再说了。捐,弃。

      12、努力加餐饭:有两说。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说此话是思妇*,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

      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

      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

      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

      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

      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

      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

      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

      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这里收集的古诗作者已佚。但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长于抒情,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阅读全文]...
  • 行路难古诗(13篇)

  • 行路难古诗(13篇)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的

      学*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金箔清酒斗十千,玉盘差值十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阅读全文]...
  • 山行杜牧古诗

  •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阅读全文]...
  • 行路难古诗

  • 行路难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路难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学*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阅读古诗文,完成问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行的古诗 - 句子

行的古诗 - 语录

行的古诗 - 说说

行的古诗 - 名言

行的古诗 - 诗词

行的古诗 - 祝福

行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老街的句子 描写男子的古风句子 离别车站的句子 景色好的句子 形容人得意忘形的句子 身体好的句子 远方的思念句子 好山好水的句子 致自己生日简单的句子 形容个人能力强的句子 表达心有不甘的句子 望爱却步的句子 男人心里难受的句子 描写秋凉的句子 对生活麻木的感受句子 彷徨无奈迷茫的句子 朋友圈吸引人的句子 刻画羽毛的唯美句子 照样子写句子雪白雪白 梦里惊醒的句子 唯美感性句子 赞美广州小蛮腰的句子 真心对待朋友的句子 晚上好发朋友圈的句子 形容睡的香的句子 我爱祖国句子 表达劳动的句子 告别微信朋友圈的句子 形容秋凉的句子 人活着难的句子 说健康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