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商隐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商隐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商隐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李商隐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李白一共写了多少首诗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白一共写了多少首诗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白,想必大家对这个人物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
李白一生博闻多识,写下了许多飘逸优美的诗歌。李白所写的诗,用词精美,字里行间充满了飘逸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无愧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称号。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出生的地点大约是在西域的碎叶城。李白从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背诵六甲,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神童。等到李白十五岁时,他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诗。李白写的诗受到了当时上层名流的赏识,李白也变得愈发有名了。不同于寻常读书人参加科考步入仕途的经历,李白一直很喜欢*武练剑,想要做一名浪迹天涯的侠士。
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在李白仗剑远游的途中,李白感慨于美丽壮阔的自然风景,写下了无数诗歌。等到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已经四十二年岁的李白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唐玄宗在看过李白的诗集后,立即召李白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最后,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随时陪伴在他左右。但好景不长,有许多人嫉妒李白能够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李白自己也厌恶当时奢靡的生活,于是李白便远离了宫廷。
公元762年,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李白因病而亡。李白在临死之前还写下了一篇名为《临终歌》的诗词,这篇诗歌总结概括李白的一生。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诗仙李白是*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大诗人,如果把文学比作一种武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最自由的一种,在他的笔下,没有束缚,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展现着自己的内心。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马未都等人认为“床”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李白一斗诗百篇
唐朝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有不少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喝酒,为此杜甫还亲自创作了一首有名的《饮中八仙歌》其中提到李白时这么描述,“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有人说是“李白一斗诗百篇。”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说明了李白才气过人,他喝酒作诗更是世所闻名。
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是以喝酒为纽带,联系了当时有名的八个人,其中包括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的左丞相李适之等等,这些人的酒量都非常高,比起李白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这里杜甫要重点描述的并不是李白能喝这件事,而是李白的诗才和豪气,杜甫这么写道“斗酒诗百篇”,喝一斗酒的时间能够写出上百篇的诗歌来,可见李白的才气,而且之后更是展现了惊人的豪气。
且看杜甫的描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皇帝来传唤他,他连衣服都不穿好就去了,还说自己是酒中仙,这样的豪迈又岂是一般人能够做到了。从中可以体现出李白不屈服于权贵的霸气豪迈,而且李白的喝完酒之后还随便就睡在了酒家之中,更表现了他的自在随性。这里的着重点不是李白喝了多少,而是他一边喝,一边写诗的才华,和那种自由自在的豪气。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两种说法的意思相*,但是到底当时杜甫写的是“一斗”还是“斗酒”呢?一般来说现在认为原文是“李白一斗诗百篇”,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后来人取其诗意的说法。
李白——一代诗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地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唐代设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西南约10公里)还有一种说法是出生在唐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还有一说是绵州昌隆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
其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诞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更有一首诗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仙李白到底有多能喝?
*是世界上酿酒与饮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诗国,也有四千多年诗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诗与酒结下了难解之缘。文人中,好酒者向来不少。饮酒在文人中被视为高雅之事。钟敬文在谈到茶时说:“喝茶的情趣,无论如何,总未及吃酒风雅……我们只要看诗人们的文集中,关于酒字的题目是怎样的多,就明白茶是比较酒不很常齿于高雅之口的东西。”此话虽有着个人的偏爱,但文人雅士爱酒、饮酒、写酒,把酒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确实很常见,这在古代文人中尤其明显。
三国时曹操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晋代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
人们谈阮籍必离不开酒,《晋书》记载他一口气“饮酒二斗”,且“醉六十日”没醒。王绩在《醉后》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晋书·阮籍传》也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我们暂不考究阮籍是否是冲着三百斛酒去当步兵校尉的,但他爱酒是肯定的,阮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酒里。
陶渊明的诗则几乎“篇篇有酒”,且常用酒作题目写诗,如《连夜独饮》、《述酒》、《止酒》等等,苏东坡“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说的就是陶渊明有一年重阳节苦于无酒,菊篱久坐,欣逢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一壶酒,便立地尽醉而归。还有,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也是一样,也在酒中浸泡,令人尤为神迷、泪落。
李白的一生更是离不开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天子在他眼中也就那么回事。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让他过着“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逍遥无比。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那么“李白斗酒诗百篇”中的“斗酒”到底有多少酒?古代的文人们这么喜欢喝酒,究竟有多能喝?
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一钟为六斛四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也就是说,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当,大概是现在四十斤左右。东汉每斗两千毫升,建武十一年大司农斛人还把一百粒黍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但是一铢究竟有多重,古人也是说法不一的。有人说,一铢是96粒黍的重量。也有人说,是144粒粟的重量。24铢重为一两。十六两重为一斤。唐代以后,两以下不用铢,改用十进制的钱、分、厘等单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古代将圭也作为重量单位,一圭等于十粒粟的重量。一铢等于十圭。换句话说,一铢是一百粒粟的重量。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按此算来,李白算是比较能喝的了,但古代酒的酒精含量、酒的纯容量没有现在这么高,所谓斗酒之量不算太惊人。
诗经一共有多少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一共有多少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诗经一共有多少篇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诗经》目录
国风:
第一节 周南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第二节 召南
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第三节 邶风
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第四节 鄘风
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第五节 卫风
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第六节 王风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第七节 郑风
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第八节 齐风
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第九节 魏风
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第十节 唐风
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第十一节 秦风
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第十二节 陈风
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第十三节 桧风
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
第十四节 曹风
蜉蝣、候人、鸤鸠、下泉;
第十五节 豳风
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第一节 鹿鸣之什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
第二节 南有嘉鱼之什
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
第三节 鸿雁之什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第四节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第五节 谷风之什
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
第六节 甫田之什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舝、青蝇、宾之初筵;
第七节 鱼藻之什
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緜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
诗经一共多少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一共多少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一共多少篇
《诗经》是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诗经》也叫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就是各地区的曲调,共160篇。雅即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西周时的作品,小雅74篇,大部分是西周作品,少部分是东周时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比较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2、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反映丧乱,针砭时弊。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
5、战争徭役诗
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6、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诗经》在*文化中是什么地位,它对后来*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先河。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诗经》奠定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诗经》的创作奠定了*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 1 )抒情诗的传统。*是一个抒情诗最为发达的国度,*古代诗歌创作是以抒情诗为主的。而正是《诗经》的编辑和成书,奠定了*抒情诗创作的传统,并确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2 )群众艺术的传统。*的抒情诗创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种群众艺术,而这个传统也是由《诗经》奠定的。《诗经》的创作队伍相当广泛,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地位的人,这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 3 ) 现实主义的传统。*古代诗歌创作是直接面向现实的,是现实的世俗的艺术。诗人面对现实生活,把诗歌作为抒**感、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这也正是受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
2 、《诗经》确立了*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遵循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风雅”和“比兴”。它们是后世诗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
( 1 )风雅。风、雅本是按照音乐不同划分开的《诗经》的一种诗歌体裁,而《诗经》风诗和雅诗中体现出来一种共同的艺术创作精神,也就是诗歌创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和严肃的情感内容。这种创作精神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尤为显著,它引导诗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风雅因此成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时所遵守的艺术原则,成为反对*文风的最好武器。如唐代陈子昂就以“风雅不作”来批评齐梁之时的诗风,而杜甫则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 2 )比兴。比兴原本是《诗经》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此词也”。但是作为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原则的比兴则是一种表现健康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要求诗歌不仅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歌须借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托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严肃。
3 、《诗经》奠定了*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李商隐古诗《霜月》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古诗《霜月》,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霜月》白话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霜月》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霜月》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七夕》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夕
唐代: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翻译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
简析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鸾扇估计是指古装戏里,皇帝出来时,身后由宫女左右打着的长柄圆扇,上面绣着凤与鸾。凤幄是指绣有凤凰的'车蓬或曲柄黄伞一类遮阳的豪华工具。
在校书郎的笔下,全是当时社会上名贵高级的行头,虽然他未必有机会享用,至少当时在朝中为官,这些帝王的豪华车配备设施,没少亲眼目睹。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问,用商量的语气,其实仍然是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既可以认为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才得以再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嘲讽,因为为了一年一度的相见就要忍受无限的分离。
李商隐也写过很多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木兰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一共有多少个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木兰诗字数
第一、二段:97字 第三段:84字 第四段:36字 第五段:50字 第六段:100字 第七段:24字 【字数都包括了标点】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词句注释
①唧(jī )唧复唧唧:一作“唧唧何力力”。唧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②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③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④惟:只。一作“唯”。
⑤忆:思念,惦记。
⑥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⑦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⑧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⑨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⑩为:为此(指代父从军)。市:买。鞍(ān)马:马匹和乘马用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旦:早晨。辞:离开,辞行。
溅(jiān)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暮:夜晚。黑山: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北史·蠕蠕传》:“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但闻:只听见。燕山:即阴山。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一说金为刁斗,柝为木柝。李善注:“金,谓刁斗也。衞宏《汉旧仪》曰:昼漏尽,夜漏起,城门击刁斗,周庐击木柝。”
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明堂:皇帝用来祭祀、接见诸侯、选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均指愿得良骑速回故乡。
郭:外城。扶将:互相搀扶。将,助词。
姊(zǐ):姐姐。
理:梳理。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huò)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一说,刀光闪动疾速貌。
李商隐的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吧,诗的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么什么样的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3、《春雨》
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4、《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5、《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化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花,一寸相思一寸灰。
8、《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9、《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屡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0、《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晚晴》
深居府夹城,
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古诗《花下醉》意思
《花下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宴游诗,诗人寻花而醉,夜里持烛赏花,表达了自己爱花、惜花的感情。格调轻快,意境含蓄,画面清晰,语如贯珠。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下醉》注释
⑴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⑵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
⑶ 日已斜(xiá):指夕阳西下。
⑷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白话译文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
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
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花下醉》创作背景
会昌二年冬(842)至会昌五年冬这三年期间。李商隐因母丧而去官闲居永乐。在闲居期间,李商隐的生活十分地寂寞颓废,整日栽花植树,游山玩水,终日与酒为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本篇为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首。
《花下醉》赏析1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花。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花下醉》赏析2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光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究竟是因为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芳的过程中因为心情陶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难说得清楚。可能诗人正是要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写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纱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层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觉日斜,似已达到迷花极致而难以为继。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的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象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深一层的表现,正如姚培谦所说,“方是爱花极致”(《李义山诗笺注》)。清人马位说:“李义山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有富贵气象。二子爱花兴复不浅”(《秋窗随笔》)。“雅人深致”与“富贵气象”之评,今天我们也许有所保留,而归结。地到“爱花兴复不浅”,则是完全确切的。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阅读答案:
1.诗歌的标题中应该填入下面哪个字?请选出并说理由,
A.醉 B.眠 C.游
我选( )理由: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选“A”(1分) ,“醉”是诗眼,全诗围绕“醉”字展开,“醉”既有饮酒醉的意思,又有为春景、与客人饮酒之乐而陶醉的意思。“眠”“游”都是“醉”引发的结果,“醉”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1分)
2.暮春(1分,学生答晚春、春末、春天都可以),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1分)
在晚唐,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刻意追求美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除了爱情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也十分出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就是他的咏史名句。
今天,一起来读一读李商隐的诗词名句,了解他的美丽哀愁!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登乐游原》
3.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4.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
——《赠荷花》
5.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
——《别智玄法师》
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10.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1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暮秋独游曲江》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3.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菊花》
14.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15.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1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
17.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8.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忆梅》
1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20.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2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2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咏史二首·其二》
2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24.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宫》
作者:张老师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
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
偷看吴王苑内花。
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尤其是唐诗宋词,更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和结晶,甚至还有很多的抽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解唐诗宋词的时候,就要用到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才能正确读解这些古诗词,而不可以只用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一味的把诗词中的词句往具体事物上去套,那就很难理解诗人真正的本意了。所以,在读解古诗词的时候,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和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缺一不可。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写的是在昨天晚上,星辰和夜风充满了画楼和桂堂的内外。
如果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来看这两句诗,画楼和桂堂都是很高档的房子,星辰和夜风也是挺高雅的,这样的好东西组合在一起,表示昨天晚上的时候,诗人是过得很不错、很雅致的。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字面上看,表示诗人没有凤凰的翅膀,却能通过心灵有所领会。
如果用归纳综合的思维模式,再结合前面两句,就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诗人具有彩凤双飞翼的话,那就马上可以称心如意了。虽然诗人没有这个能力来达到称心如意,但却有了与别人心心相通的感觉,说明诗人在昨天晚上还是有所收获的。
在这里,又引出了另外的人,就是能够与诗人心心相通的人。那么,这又是谁呢?跟诗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送钩和射覆,是古人聚会时的高雅游戏。再从春酒暖和蜡灯红来看,表示他们点着红蜡烛,边喝着美酒边做着很开心的游戏。
我们再用归纳抽象的思维模式,把星辰、夜风、画楼、桂堂、送钩、射覆、红蜡、春酒综合起来看,表示诗人在昨天晚上参加的,是皇宫或者王府贵族组织的一次高雅活动,诗人对于这个活动,以及活动中诸多丰富多彩的节目,虽然还有一点小遗憾,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大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称心如意,但整体感觉还是很满意很开心的,而且还与别人心心相通了。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虽然昨天晚上的活动很雅致很热闹也很开心,但今天还得要按时去上班,还得继续在办公的地方走马灯式的处理公务。就好像现代人,昨天晚上刚参加过一个高档的酒会晚㝠,兴奋劲和满足感都还没有消去,第二天却仍旧乖乖的该干嘛还干嘛,该打卡上班的还打卡上班,该开门守店的还开门守店,这样的生活际遇,给心灵所造成的落差,多少还是有一点的。诗人似乎还在回味昨天晚上的活动,似乎还沉浸在高档雅致的情景中不愿意出来,第二天再去老单位上班的时候,觉得心里有点淡淡的失落。
但诗人李商隐肯定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不可能会对这样一场活动而留恋,而且还要特意为参加活动而写诗。
我们运用归纳抽象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能够让诗人觉得有必要写下这首诗的,只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和事。
至于能与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是一个还是多个?是男是女?究竟是谁?在诗人的这首诗中,找不到更多信息,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似乎是个女子。好在诗人为了补充第一首诗的内容,又写了《无题•其二》,那我们就可以从第二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诗人曾经听说过,在仙境有个阊门,在阊门有一个名叫萼绿华的漂亮仙女,诗人也曾经想像过,在遥远的仙境中这位仙女的样子。
诗人在这里说到了一位漂亮的仙女,我们结合第一首诗就可以知道,能与诗人心心相通的人,也许就是昨晚活动中的一位漂亮女子。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一夜,无疑是指昨天晚上。
秦楼,根据百度百科介绍,是传说中秦穆公为女儿弄玉所建之楼,也就是萧史乘龙这个典故中的秦楼。一夜秦楼客,表示诗人只有一个夜晚的时间,来到了有美女的地方作客,而且还跟美女相处得不错。
吴王苑内花六个字,很自然的会让人想起吴王夫差宫内的最漂亮的美女西施。
偷看吴王苑内花,表示诗人看到了这场活动中最漂亮的女子,还偷偷的跟这名女子互有好感。
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终于点出了整个事情的原委,原来诗人在昨天晚上的活动中,遇到了一名漂亮女子,而且还是最漂亮的美女,而且还跟这名美女互相很有好感,两个人都有了心灵相通的感觉,这让诗人非常的高兴。
当然,事情的发展也仅限于互有好感而已,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也不至于发生什么,活动结束之后,也许两个人就很难再见面了。但诗人的内心里,不免稍微有点想入非非,从“彩凤双飞翼”五个字来看,多少也包含一点比翼双飞的味道。但诗人也是理智的,不可能真去做出什么事情来,因为对于诗人来说,在等级森严的官场之外,还能够在这样豪华高雅的活动中,见到最漂亮的美女,还能够跟美女心心相通一下,毕竟是很兴慰很满足的事情,这也是点缀在生活中的一朵浪漫小浪花。
于是,诗人写下了《无题•二首》的诗,其意义就跟现在有的人一样,在参加旅游活动时,总喜欢跟漂亮的女导游拍个合影,然后在朋友圈发一发,应该是差不多的。
诗人在写作上,用了大量优美的词句,星辰、夜风、画楼、桂堂、彩凤、灵犀、送钩春酒暖、射覆蜡灯红、阊门萼绿华、秦楼苑内花,反复衬托了这次活动的豪华高雅,更衬托了这名美女的漂亮,而诗人能与这样漂亮的美女心有灵犀,这也够诗人兴慰满足了。
由此看来,诗人李商隐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也难怪在另外几首诗中,当他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会如此的深切。
李商隐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 初中李商隐的古诗有多少首 李白的古诗一共有多少种 宋朝的古诗有多少一共有多少 陆游的古诗一共多少首 古代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 范仲淹的古诗一共多少首 现存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 全世界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 长恨歌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集啊 北京祝福你一共多少人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一共多少首 小学生背的古诗一共有多少首 高中考的古诗默写一共多少篇 地图里的古诗词一共多少字 初三的文言文和古诗一共有多少 现在小学生学的古诗一共多少首 李商隐的古诗一首 李绅的古诗共有多少 一片李商隐的古诗 古诗词李商隐李商隐的为有 李商隐的古诗 李商隐的为有古诗 李商隐泪的古诗 李商隐的咏古诗 李商隐的蜂古诗 李商隐的诗古诗 风李商隐的古诗 蝉的李商隐古诗 蝉的古诗李商隐
题鹅李商隐唐古诗赏析 岳阳楼记一共多少个字 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一共写了多少首诗 诗经一共有多少篇 李商隐《落花》古诗原文及鉴赏 李商隐《贾生》的古诗原文赏析 李商隐的诗 诗经一共多少篇 《嫦娥》李商隐古诗赏析 李商隐古诗《花下醉》意思 李商隐的诗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李商隐古诗《霜月》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木兰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李商隐古诗大全 李商隐咏史诗有哪些(李商隐最著名古诗鉴赏) 嫦娥李商隐古诗赏析(嫦娥李商隐诗意) 嫦娥李商隐古诗赏析(翻译李商隐的嫦娥) 无题其二李商隐赏析及译文(李商隐的无题三首古诗) 李商隐诗集叫什么(李商隐写的古诗大全) 李商隐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李商隐经典古诗词大全) 李商隐的诗 有关秋愁的古诗李商隐《无题》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木兰诗一共有多少个字 关于李商隐七夕古诗(诗二首)
修禅心的诗词古诗文网 形容弹奏很好的古诗 说事业蒸蒸日上的古诗词 少和宁在古诗中的含义 描写冬天人懒的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作者是谁 敢于指出问题的古诗词 古诗杏花的作者 描写春天的古诗10首 关于新学期开学的古诗 含有四十的古诗词 冬天准备新年的古诗 表达被录取的古诗 写秋天的古诗简单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拼音 画的古诗宝贝牛 描写初冬清晨的古诗词长 元稹的小寒古诗 比较伤感的古诗文五言 yu字音结尾的古诗词 最能宽慰人心的古诗词 形容女孩子上进的古诗 开导心情不好的古诗词 描写雨一直下的古诗词 古代表白的故古诗 寒假背诵的10首古诗 寒假里的一件事开头用古诗 古诗读后感的格式 忘不掉你的古诗 告别大海的古诗词 含有林字的古诗可以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