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月古诗的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夜月古诗的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夜月古诗的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夜月古诗的画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月圆中秋,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是由于某些原因,还是有许多人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一起团聚,只能在月华初上,天地一片静谧之时,对月思念。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月夜思念的诗词,诗人或望月兴叹,或临江而赋,或对雨而眠……他们将内心的思念诉诸笔端,化作绝妙的诗句流传下来。
在那一个个动人的思念的夜晚,那些真诚的感情是那么美好。今天,一起来读一读八首月夜的诗词,一起来体会那诗味的思念。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唐-李商隐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明月夜留别
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唐-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月夜怀故人
宋-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月夜怀徐冰壑
宋-顾逢
静掩书斋对短檠,夜深风*人清。
遥思万壑千山里,猿正啼时月正明。
月夜怀徐照
宋-赵师秀
月色一庭深,迢遥千里心。
湘江连底见,秋客与谁吟。
寒入吹城角,光凝宿竹禽。
亦知同不寝,难得梦相寻。
月夜怀友人
清-蒋葆元
不作远游客,那知离别情。
怜君年最少,于我谊弥亲。
凉意侵蟾影,秋怀起雁声。
几时酬旧志,烟水订鸥盟。
《》中即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是我们所熟知的佳作。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就情,他选择的"庚"韵,是后鼻韵母,其发音过程较长,客观上拖慢了整首诗涵咏的时间和语调,这恰恰宜于表达诗中喜悦而不冲动、醇厚而不奔放的绵长细腻的情感。
《春夜喜雨》译文一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译文二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夜喜雨》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月亮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不禁想起了关于月亮的。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玉阶怨》
唐·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
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欢迎阅读及参考!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赏析
《静夜思》不过短短二十字而已,还有复字“头”和“明月”一词,不重复的,十七字罢了。一首犯了律诗绝句不能重复很大忌讳的诗,如果没有独特的魅力,是逃不过历代选家严苛的法眼的。
这首诗欣赏的最大关窍就集中在对“床”字的不同解析上。而最*引起了一些争议的地方,也在这个“床”字上。
传统上,“床”当然指的是坐卧之具,如头陀行的戒律就有,“不坐高广大床。”⑴第二种解释,“床”为胡床,就是常说的马扎,也就是交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之一马未都先生在《家具收藏》系列讲座中主此说。“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⑵第三种解释,“床”是井栏,在马未都先生抛出“马扎”新解后,巴蜀鬼才魏明伦指出,“床”是“井栏”⑶。其实第三种解释早就有人提出过,不过一直未能引起普遍的关注罢了。《词源》释“床”第三义项,“井上围栏。《宋书·乐志四·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做床,金瓶素绠汲寒浆。’”⑷
我倾向于最后一种,目前大概也最不为人所知或普遍接受的解释。
只有讲“床”解为“井栏”,才能最好地理解《静夜思》的深长意蕴。其实,就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床”为“井栏”,也非孤证。比如“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孩子,游戏追闹,显然非斗室而可的。况且,在*人的寝食中,作为卧具的床是不会摆在房间中央,任由人“绕床”的。
马未都先生讲座中所说的,“我们躺在床上是没办法举头和低头的,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如果你对*建筑史有了解,就知道唐代的建筑门窗非常小,门是板门,不透光。宋代以后才出现隔扇门。*现存的唐代建筑,全国有四座,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南禅寺,都是现存于世的唐代建筑,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而且,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⑹倒符合*民居发展的实际。除了上述马先生所提的有限几处唐代建筑外,在唐画中尚有描绘当时民居的,籍此可以看出,当时大概的民居格局来。其中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所描绘的两所乡村住宅,一所三合院,一所四合院,最为典型。⑺从画幅上看,这样贯穿几千年的闭合型民居,也实在是没有什么通透宽敞的窗户,可以容人在卧室中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的。
即使今天,在珠三角现存大量的明清以降以迄民国的民居,建筑材料也迥异与中原地带的土木而是砖石——砖石建材已经有足够的张力,可以任由建筑者构建大窗户了。可“君子退藏于密”的思维还是主宰着民居格局,几乎所有的民居,仍然是向内开放。外墙上少有门窗,而向天井开放的门窗,也常常非常狭小。尚秉和先生考证了汉唐对“里间”——也就是卧室的称谓“箱”,并引证了唐代学者颜师古的说法:“正寝之东西室皆曰箱,言似箱箧之形。”并做按语:“此即今正厅之东西里室,俗曰里间屋。古人以其严密似箱,故名。与厢异。厢者,正厅前之东西房,唐《会真记》所谓‘待月西厢下’者是也。”⑻现在民间卧床在内寝的位置,仍然以紧靠后墙远离门窗为主,以避免堂风对人体的伤害。中医传统就认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⑼在阴宅和阳宅的建筑中,就更注意风和水对健康乃至家族运势的影响,“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10)不论阴宅和阳宅,避免风对建筑和人体的直接袭击,还是一条基本原则,如俗话所说,“凉不过穿堂风”也。
“他的语境非常清晰,动作清清楚楚,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所以李白说得很清楚:我在院子里坐着。”(11)马未都先生的《静夜思新解》将李白从房间挪到户外,这点应该是没错的。不过讲“床”坐实为“马扎”,还咬定李白先生是“坐在马扎上”举头低头的,那未免太过穿凿。固然,胡床在唐时传入并普遍使用,但“床”做卧具的说法,在唐人诗文中也比比皆是,无需太过征引。马先生讲收藏,确实通达晓畅,启人慧思,而为李白《静夜思》翻案,确也有过人的胆识,不过稍有智者千虑的错失罢。而将“床”解为“井栏”,不仅能避免理解上的歧义,符合唐人生活的场景,而且,这“井”还埋藏着一个今人已经渐次疏远的隐喻。
三
“床前明月光”一句,包含着两个必须留意的关窍:床和明月。床既然指井栏,它围护的就是在*传统社区生活中,最为重要,甚或核心建筑之一——井。而“井”这一与“月”的隐喻,占有同样地位的隐含意象,故乡,就笔者不广的目光所及,基本上为各家赏析者所完全忽略。
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六十四卦中,就专有一卦,《井》卦。《井》卦的卦辞说:“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12)井,是一个聚落最重要的生命之泉。在地表径流比较稀少的中原,在地表径流容易污染的江淮流域,井,是聚落的最重要公共建筑,也是最重要的灌溉水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13)这歌固然可以从*惯的阶级分析角度出发,解为传说中的帝尧时代,老百姓自食其力蔑视统治者的骄傲和不屑。如果结合孔子对尧舜“使民以时”的无为政治的赞颂,似乎更能得其蕴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坤》。”(1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5)安土重迁是农业文明的必然。所以背井离乡在今天,这个成语的意义还是无奈,是被迫甚至凄惨的。从前旅居游宦的人,行囊中往往会装一小包“乡井土”,说是到异地水土不服的时候,那就是患了思乡病,煎服一点“乡井土”就能疗治。这样的说法浪漫而富诗意,似乎是诗家的说法。但根据今天地球物理学的解释,很容易明白的:人体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地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一致,细微的差别,就在不同的地域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了养自己的那方水土,体内的微量元素失衡了,最好的补充办法就是补充故乡的水土了,如此,“乡井土”刚好可以发挥实际而非想像的作用了。
明月在*古典文化中的最大象征,就是故乡和团圆,在李白的诗词中,同样可以找出他借月抒发思乡怀人情怀的大量文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1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8)最后,李白在当涂醉酒,江中捉月而逝,完成了一代诗仙浪漫而失意的最后归宿。也可以说,自从开元中李白仗剑去蜀后,是天上的月光,安慰着、陪伴着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9)
接下来第二句,“疑是地上霜”。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地上霜”这仨字。寻常的解析,不能确定李白《静夜思》的具体季节,所以用一“疑”字。但据我的推测,“地上霜”就是实指。那就是深秋,草木上都已经一片晶莹,泛出冷森的寒意;井栏边磨得光滑的石板,在深秋的月光下一片冷白,与地上的严霜混为一体,无可区分了。这样的肯定,根据何在?如果地上没有霜,李白恍惚的眼中,就不该有这样的联想。毕竟“地上霜”并非一个寻常的物象,也非在所有的季节里都能见到的。一般都在深秋,农历八月的后半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之后,才有霜降这一节气的到来,才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1)
《静夜思》在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中有选,更几乎在所有李白诗选集中有录,但具体写作年代和时间、地点都很少涉及。张一民、王彩琴在《李白〈静夜思〉作年及作地新考》中,比较了涉及这些问题*年编纂李白作品的三家观点:日本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编著的《*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日文版原名《汉诗的'注释及鉴赏辞典》)、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李白选集》。尽管张王对三家观点都有不同看法,比如年代和地点,但对于《静夜思》的季节基本趋同:“秋天作者卧病期间。”(22)更有考证者坐实写作时间是九月十五日左右!(23)不管作地是在湖北安陆还是江苏扬州,深秋的长江流域,晴朗的深夜,室外最常见的自然物象之一就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了。因一“疑”而将实实在在的“霜”而看作是秋月的反光,剥离了《静夜思》的写作环境,当然大大减损了诗味。
这样深秋的季节,最是征夫怀乡、羁旅思归、思妇怀人的季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征夫如是。玉露凋伤的季节,最动愁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6)——游宦如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28)——思妇如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结句中,“明月”与前面一句重复出现。这点,我们固然可以看作是李白大才,完全不为律绝中忌讳重复的清规戒律所约束;又何尝不可以看作作者特别的强调呢?为什么要“举头望”呢?“明月”而又可以“举头”,有过赏月经验的、或者只需关注下月圆月缺的人,都不会陌生,这样的“明月”该出现在一月当中,也就是接*满月的时候,才既需要“举头”复可以见到“明月”——在月亏的时候,人是无需过大动作就可以看到月亮的,至少,不必要“举”这么夸张。而天上的一轮满月或接*满月,给人什么样的联想呢?当然是团圆!可是,诗人却在异乡的土地上,或者仅仅是驿馆中,孤独地站在月下:别说故乡是回不去了,连一个陪伴者、一个可以分享孤寂的人都没有。接*月中而“举头望明月”,显然表面诗人在户外已经呆了不短时间,作者用“举头望明月”的动作,暗含着月到中宵夜色深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夜深不眠?诗人不需要说出来,他将最大的可能都留给读者了。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出这么一幅画面:在寒凉的秋夜,一地寒霜的时候,天上是一轮明月,眼前是动人乡思的水井井栏,连“床前”的月光也和地上的寒霜交织成一片,分不清是霜还是月色,诗人徘徊在异乡的深夜,触目所及,无一不是触动乡思的景象——天上的明月,眼前的井栏,严霜传递的季节信息;眼睛所见,心中所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又岂止“低头”的那一瞬呢?思乡之情,竟然是无可回避的,竟然是不能自己的。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月夜》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杜甫《月夜》赏析,一起来学*一下。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夏天,没有春天的万物复苏,没有秋天的果实累累,唯独有的,便是那炎热的浩荡热情,只有夏天,人们才能尽情地在沙滩游泳,不必为寒冷而担心。
夏夜追凉
宋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幽居初夏
南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池上早夏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戏题
徐夤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初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淮安道中
萨都剌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端午古诗配画
端午最适合欣赏着古诗,看着配画,一起吃个粽子了。好不文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端午古诗配画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连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日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 杜甫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
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
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
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和中甫端午韵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黄茅古道外,羸马发南州。
有客嗤齐鲁,何人念楚囚。
岁年付流水,风雨满沧洲。
手把菖莆看,黑头非所求。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作品全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关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白话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作品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正月十五夜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月十五夜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译文翻译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注释解释
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此句对后世影响甚大,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有:“东风夜放花千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楼梦》十八回:“只见庭燎绕空,香雪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
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 。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连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区与洛北禁苑的天津桥、星津桥、黄道桥上的铁锁打开,任*民百姓通行。
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
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
游伎:歌女、*。一作“游骑(jì)”
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落梅:曲调名。
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汉代置。《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创作背景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元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夜月古诗的画 夜月古诗的诗配画 古诗夜月的诗配画 夜月古诗的画面 月夜古诗的诗配画 月夜这首古诗的配画 描写月夜古诗的画 夜月的古诗动画片 月夜忆舍弟的古诗画 月夜古诗的简笔图画 十月夜望月的古诗配画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诗配画 月夜刘方*的古诗配画 月夜唐刘方*的古诗诗配画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古诗配画 月夜这首古诗描写的场景画 夜晚月下美景的古诗配画 你能画出古诗静夜思中的月亮吗 咏夜古诗的画 十五夜望月古诗的黑白画面 含有夜的古诗画 夜泉的画和古诗 画夜宿山寺的古诗画 月夜的古诗月夜的古诗 冬夜的古诗配画 咏月的古诗画 霜月古诗的画 画乡夜晚的古诗 村夜古诗的绘画 夜雪古诗的绘画
春天的诗句古诗配画 一年级古诗配画静夜思 端午古诗配画 正月十五夜古诗词 王维古诗《画》的诗句 古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清明的古诗配画 正月十五夜灯古诗赏析 春天的古诗配画 秋天的古诗和画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画鸭古诗原文及翻译(画鸭古诗的视频与解释)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月夜古诗刘方*赏析(月夜古诗有怎么样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十五夜望月》古诗诗意) 描写月夜的古诗有哪些(分享月夜古诗配画)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春晓 古诗配画 春夜喜雨古诗配画图片 古诗春夜喜雨配画图片 思乡古诗配画 冬天古诗诗配画 关于月亮的古诗配画 夏天古诗配画的 夏天的古诗 配画 秋天的古诗和画 王维古诗《画》 正月十五夜古诗词
古诗词改写的散文 关于秋的古诗大全5言诗 百忧集行的古诗 关于描写花开的古诗词 中国古诗文中雪的意象 描写漫天风雪的古诗 励志类描写深秋的古诗词 生命珍贵的古诗词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 能演讲的古诗 关于花的七首古诗词 城南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题材的校刊 美酒美女的古诗 指明季节的古诗 重阳的现代诗不要古诗 有七色花的古诗吗 秋雨季节的古诗 中秋有关的古诗词对仗 描写春天柳树和燕子的古诗 十月份的有关古诗 重阳节的古诗祝贺词 古诗文中的常用意象 轻易得到的不被珍惜古诗 关于古诗文朗诵的串词 形容才艺高超的古诗 带别经年的古诗词 孟郊的思念母亲的古诗 表达故乡情感的古诗 中秋节的原创古诗 讲公司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