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日意境相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日意境相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日意境相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日意境相同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诗,有引导学*之意。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诗意
好日子里在泗水河边寻找春天的景色,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无聊的时候发现春天的景色很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天。
《春日》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扩展阅读:《春日》教案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春日》是朱熹的名作之一,也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扩展阅读:朱熹的影响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推崇。
春日古诗的诗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
诗意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忽然
他咯咯笑着,趴在我背上
抱住了我
三岁多的柔软小身体
和无来由的善意
让整个世界瞬间柔软
让春日
多了一条去路
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封面新闻、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 “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刚刚我们听到的是聂权的诗作《春日》。聂权,1979年生,山西朔州人。出版有诗集《一小块阳光》《下午茶》。曾获国内多个诗歌、文学奖项。
诗人李汉超认为,聂权的这首诗以《春日》为题,写的是带领孩子种花栽树的情景,落脚点却放在孩子与生俱来的善意上。
诗的第一小节只有一行,“我种花,他给树浇水”,十分简洁地交代了何人何事。没有过多的铺陈渲染,但却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第二小节,描述孩子的善意举动。“忽然/他咯咯笑着,趴在我背上/抱住了我”,当孩子的善意举动与大人发生直接关联的时候,也能激发大人的善意,想着要好好呵护他,给他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他在爱中快乐地成长。
第三小节,写出善意的力量。“三岁多的柔软小身体/和无来由的善意”,年幼的孩子,善意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让整个世界瞬间柔软’,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展现了善意的力量之大、影响之广,而“让春日/多了一条去路”,则是诗人充满诗意的判断,也寄托着诗人的美好祝愿:春天本来就是温暖的,而一个孩童的善意就能让春天增加一条前进的道路,一条通向人心的道路。
这首诗看似没有技巧,但一种在场的叙述融合于诗人的主观感受之中,朴素的语言显现出情感的张力,给读者带来善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聂权的诗作《春日》今天就赏析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著名度很高,特别是那收尾的一句。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感到色彩缤纷、生机无限的春光仿佛扑面而来,精神不由为之一振。然而对这首诗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真正是应了古人“诗无达诂”之说。
先看古人对此诗的解说。注《千家诗》的清人王相说:“当春之时,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东风荡漾,拂面而来,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皆是春光点染而成也。”(《古注绘本五七言千家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诗写得明白,解也解得明白,而且看得出来在王相眼中这是写景诗。
今人的解读相当深入。《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以下简称“词典”)中说:“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得生动流利,浅显明白,人尽能解。但正是这种浅显明白,将不少人瞒过,引起了人们的误解。晦翁作此诗,其意决不在春光骀荡。诗的首句即道所游在泗水之滨,其地春秋属鲁,孔子尝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晦翁谕人,仁是性之体,仁的外观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深入的解读使得原本浅白的诗顿显深奥了。一首写景诗成了宣讲理学的文字。
再看《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以下简称“大典”):“这首《春日》是妇孺皆知的名诗。从诗的字面意义来看,认为是咏春游之作,也是对的。诗人‘胜日寻芳’,欣赏了大自然的‘无边光景’,于是惊叹于那春色如海的‘万紫千红’。不过进一步考究起来,这首诗还应当有作者深一层的用意。诗中提到了春日寻芳‘泗水滨’。南宋时是金朝的辖区,朱熹根本不可能亲历其地。这样说来,这场春游竟是‘梦游’了。既是梦游必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原来泗水之滨是春秋时代孔子授徒的‘弦歌之地’,是教育史上的‘圣迹’。这首诗第一句表示了对孔孟的仰慕和向往,后三句或有以‘无边光景’、 ‘识得东风’、 ‘万紫千红’喻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最后臻于大成之意”。也是深入的解读,但与上面的“词典”又有所不同:一是对写景诗之说,“词典”认为是误解,而“大典”则认为是浅解(未能体会作者深意);二是“词典”把春光解作圣人之道,是仁,“大典”则认为春光所喻可能是指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臻于大成。“大典”之说以“或”字留有一些余地。
这两典的影响比较大。两典问世后出的《千家诗》注本,关于《春日》的解读大多来自此两典。而此前出的《千家诗》注本,早的如上面提到的王相注《千家诗》,*后的如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张哲永著《千家诗评注》,都是只作写景诗解读。
还读到一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千年霜月千家诗》,作者署名江湖夜雨。其中说:“程颢、朱熹二人写诗,经常把读诗心得写入诗中,说理讲道。这首也不例外,表面上看朱熹是在‘意淫’泗水边的春光,其实他是在讲儒家经典给他带来的欢欣喜悦。此诗其实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泗水河畔的春风啊,吹到我们的心头,吹开了万紫千红的思想之光——孔圣人的教诲啊,如春光一样暖遍了大地,改换了人间——”显然,作者是依据了“词典”而将此诗看作说理诗的。最后作者表示:“朱熹这首诗,只从表面理解还好,深入了解后,‘头巾气’太冲,更让我掩起鼻子来。”这是明明白白地说不喜欢这首诗。
诗无达诂,这是就诗歌而言。若从读者的角度去说,便是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这自是读者的权利。读了众多的解读文字,不免生出一个问题,那些深入的解读是怎么得出来的。可以说这与古人“知人论世”说不无关系。凡作深解者,都是联系朱熹理学大家的身份来说的,有的还着重指出朱熹喜欢借诗说理,并以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诗为证(上面提到的“词典”就是这样)。其二便是借“泗水”的地名做文章。朱熹生活在南宋,其时泗水已在金人掌控之下,朱熹并未到那里游过春,只是想象而已。既然是想象,那为什么不想象其它地方而专选泗水呢?答案自然就是寻找孔学之真理了。
知人论世,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文的圭臬。尽管受到现代诠释学的冲击,但打开今人所编各种解读诗文的本子,可以发现其圭臬地位并未动摇。知人论世者总是企图解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现代诠释学则认为“作者‘前文本的意图’ ——即可能导致某一文本产生的意图——不能成为诠释有效性的标准,甚至可能与文本的意义毫不相干,或是可能对文本意义的诠释产生误导。”(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4月版第11页)。将现代诠释学的观点说得明白些,那就是解读文本是不需要考虑作者意图的。对这两种观点的取舍(或取其一,或兼取之),自然也是读者的权利。然而,对《春日》而言,问题是,有了“知人论世”这四个字,其深解就确实是朱熹的原意了么?
问题之一,写过说理诗的理学家朱熹,其每一首诗都必须是说理诗吗?这个问题如果要引用朱熹的作品来说明,一是费笔墨,二是仍可能有歧见。所以此处只借钱锺书之语来表示存疑。锺书先生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170页)按锺书先生此说,朱熹的诗并非都是说理诗。
问题之二,泗水当时是被外族占去的地方,朱熹会说那个地方万紫千红,春光无限吗?尽管历史上孔子在那里讲过学,但外族占去了还春光无限,似乎总有些别扭。若是搞个*,说有人歌颂敌占区,那就摊上大事了。这个疑问,直到*来读了《对几个与〈春日〉相关问题的辨析》(《现代语文》2009年2期作者张景顺)才得以解决。原来中国之大,泗水不少。山东之外还有6条泗水。其中有一条在朱熹老家江西省婺源县内。朱熹虽然生于福建、葬于福建,但其祖籍却是婺源县。成年后他曾两度返乡祭祖。据考,朱熹两去婺源,都值草木葳蕤、花团锦簇的季节。由此推断《春日》中的泗水是朱熹家乡之河当更为合理。
思考这两个问题,便觉得所谓深解,似难免穿凿之嫌。而所谓“知人论世”在这里真的可称之为“误导”了。至于那种穿凿之后更声称不喜欢《春日》的解读,实在让人无语。
其实诗歌是一种讲究含蓄的文体。它用极少的文字,写景抒情,讲究的是给读者留下空间。《春日》,就是这样一首普通的写景诗,但它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大好春光的空间。诗人对大好春光作了经典的概括,没有、也不可能、也不需要细细地说出其美妙之所在,这种美妙自然也可能包括自然之外的春光。笔者的观点是,既然作者未明说,读者又何必一定要读死呢?把个人的猜测——作者意图若非作者自己说出,便都是猜测——说成事实,恐怕不是可取的读诗方法。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 寻芳:春游赏花。
4、 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 滨:水边;河边。
6、 光景:风光景物
7、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 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赏析: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扩展阅读
少有大志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春日》
宋·汪(wāng)藻(zǎo)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máo)茨(cí)烟(yān)暝(míng)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
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赏析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春日意境相同的古诗 和蒹葭意境相同的古诗 两首意境相同的古诗 与鹿柴意境相同的古诗 和一日看尽长安花意境相同的古诗 关于月亮意境相同的古诗 跟古诗梅花意境相同的画 与秦观写的春日相同的古诗 春日古诗相同韵母的字 东篱相同意境的古诗词 写出与古诗相同意境的成语 与古诗词意境相同的包厢装修 意思相同的古诗 大意相同的古诗 与春晓相同的古诗 与社日相同的古诗 相同意象的古诗 与蜂意思相同的古诗 相同意向的古诗 与渐入佳境意思相同的古诗词 和《蝉》意思相同的古诗 意象相同情感相同的古诗词 三首意思相同的古诗 因意境不同的古诗 和村晚意相同的古诗 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关的古诗 春望主题相同的古诗 两首意思相同的古诗 乞巧意思相同的古诗 于古诗意思相同的画
有意境的古诗句 春日相思古诗词 立春日感怀的古诗意思 《春日》古诗的意思 意境唯美的古诗 有意境的古诗句 古诗春日的诗意解释(春日朱熹这首诗的主旨) 春日朱熹这首诗的意思(春日朱熹古诗的意思翻译) 春日的诗意和注释(春日古诗词语解释) 春日古诗的意思(春日的注释及译文) 相见欢古诗赏析(相见欢古诗意境) 春日古诗意思及注释(春日这首古诗的诗意 ) 春日诗意简短(春日古诗的全部解释的意思) 古诗春日的诗意(春日古诗解释意思) 春日古诗的意思(春日古诗的意思简短) 春日朱熹_春日古诗 春日古诗的意思(古诗春日的诗意解释) 春日朱熹的意思古诗61句 春日古诗的诗意 古诗春日的意思 古诗春日 春日 古诗 有意境的古诗 春日古诗的诗意
夏日山中古诗的拼音 有关高洁情操的古诗 含有千帆的古诗 超越拼搏的古诗 形容现实中奋斗的古诗 描写读书深夜的古诗词 儿童题材的古诗 表达心理学的古诗词 小孩子朗诵的古诗词 初中有关鸟的古诗 古人对饮食的古诗词 古诗形容一个人的好 村打头的古诗 十二个月份的古诗 和时间有关的古诗联唱 古诗中含有山的春 古诗早春的含义 有关古诗文的议论文素材 盘头的古诗 一些暗讽小人的古诗 形容遇见很投缘的古诗 有关府邸的古诗 描述星空的古诗 古诗《山村》的诗意 古时候描写美女的古诗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 有关历史名城的古诗 李白古诗的意境 表示将来会更好的古诗 游玩之后的古诗 古诗池上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