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关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神话传说

  • 古代
  • *古代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即是文学的先河,又是一种证明早期人类为了认知自然、认知自我的积极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神话传说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开天辟地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也累得倒了下去。

      *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女娲造人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补天

      传说*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练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本是天庭王母的女儿瑶姬。传说中居住在仙界瑶池的西王母娘娘有二十几个漂亮的女儿,瑶姬是最小的,也是最美丽并且可爱活泼的,因此,西王母对瑶姬十分的爱护。由此瑶姬拨开了云朵往凡间看去,发现人间极为艰苦,瑶姬偷偷看凡间的`事情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十分的生气,但是这更加引发了瑶姬想要去凡间走一趟的决心,西王母知道自己拗不过自己的宝贝女儿,又怕女儿吃苦,最后只好同意了瑶姬下凡,西王母还想着海龙王的太子十分的搭配自己的女儿,于是不忘让瑶姬去龙宫。瑶姬去了龙宫后才知道这是一场局,气愤之下去了人间,来到人间的时候发现有十二条恶龙作怪,于是瑶姬收拾了他们,但是这十二条恶龙死后还是化为了十二座大山挡住人们的去路,瑶姬又化身入了山,将自己的身体化为万物,帮助了贫苦的人们,最后瑶姬化为了一块玉女石像屹立在山顶,后来河水泛滥,人们苦不堪言,大禹治水经过巫山,瑶姬见大禹为了人们治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英雄,于是制作了一本治水的宝卷,并将其送给了大禹,后来得到了瑶姬赠与的宝书,大禹开辟出了黄河,瑶姬后又开山降水汇成清澈的河流灌溉着百姓的田地,巫山从此青翠。之后便有了巫山神女的故事在民间传播。

      夸父追日

      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精卫填海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东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后羿射日

      后羿,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传说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死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阅读全文]...
  • 论*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

  • 神话,文化,价值
  • 论*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古代神话的文化价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学,是民族精神最早的也是最为质朴的记录。我国上古神话以其永恒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神话、文化价值、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神话是古代人民通过想象或幻想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加以曲折反映,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以征服自然力、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作为人类最初的文学,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最强健的生命之根,其文化价值不可小觑。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1、神话塑造了民族性格

      袁珂说:“神话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的神话,自然也在许多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1]

      其一,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尚德精神”。这是*神话主要的文化内涵,也是*千年以来的文化精神。

      宇宙的开辟者*,从竭力创世直到死去,他的'头成为山岳,气为风云,他的声音成为雷,四肢成为地的四方,血成为河流,肉成为泥土,胡须成为星宿,皮肤和头发成为草木,他的牙齿、骨和骨髓成为金石和珍宝,他的汗水成为雨,在他身上爬的虫子成为人类。女娲是在宇宙业已形成、天地得以开辟的情况下,化生万物、炼石补天、抟黄土再造人类、普及文化的“圣女”。天塌下来,她用五色石把天补好;天柱折了,她断螯足来顶替;洪水泛滥,她杀黑龙除灾祸之根。[2]作为创世英雄,*、女娲这种牺牲自我、高度的奉献精神,受到万民的敬仰。

      *神话中的神是“正义”的化身,代表了最高道德标准。在受到人们膜拜的同时,自然而然以天下苍生为重,把*治天下、造福人类看作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尽自己所能“保民佑民”。创世神如此,始祖神也这样。《淮南子·修务篇》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孟子·滕文公上》有言:“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可见,神农为给人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尝草药;鲧为帮助百姓制服洪水,不惜任何代价偷取“息壤”;大禹也是为治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羿同样为解除民间疾苦,不遗余力。

      毫无例外,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神都闪耀着“道德的光辉”,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民族利益,甘愿付出一切,用自身神力造福天下苍生。正是这种至高至美的“尚德”精神,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形成。

      其二,敢于战斗、自强不息的“反抗精神”,这也是*神话中的主要特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十分低下,人类的力量无法与自然界抗衡,人们就借助神话来表现自己的心愿。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又《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无论是精卫还是刑天,都代表了当时与自然界抗衡的先民。即使力量弱小,即使屡屡受挫,依然战斗不止。这种博大坚韧的精神使其人格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给后人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作用。

      2、神话影响了后世文学

      奇伟瑰丽的*古代神话,它本身就是我国古代独特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其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都从神话中汲取大量的素材,创造出脍炙人口的佳作,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诗歌园地里,《诗经》的《玄鸟》和《生民》篇让我们了解契和后稷诞生的奇异。《楚辞·天问》让我们看到女娲、羿、鲧、禹、简狄、后稷、舜、王亥、伊尹的影子。汉末《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让我们感叹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东晋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让我们折服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斗争精神。盛唐李白的诗歌更是极致地运用了神话典故,《蜀道难》、《把酒问天》、《北风行》、《凤台曲》、《上元夫人》等上百首诗作,涉及到*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舜帝与二妃、烛龙神话、巫山神女、大禹治水、黄帝鼎湖升天、蜀道开辟等众多神话以及玉帝、王母、麻姑等诸多神仙,极具浪漫主义精神。今天,我们还可以在郭沫若的《女神》里,鲁迅的《故事新编》里以及革命领袖*的诗词中,领略到古代神话的瑰丽。

      在小说领域中,唐代有李朝威的《柳毅》借鉴鲛人神话写柳毅和龙女热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留有古神话西王母瑶池、仙桃的记叙。最著名的当属明代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了,这两部小说大力继承并弘扬了古代神话浪漫主义精神,成为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佳作。

      在戏剧舞台上,京剧的《嫦娥奔月》,取材于后羿与嫦娥神话;川剧的《沉香救母》、京剧的《宝莲灯》,取材于华岳三娘神话;黄梅戏的《天仙配》,取材于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各剧种的《天河配》,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各剧种的《白蛇传》,取材于唐宋时代的传说白蛇神话等等。

      物质文明建设方面:

      对科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之功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3]又说:“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4]

      法玛是希腊神话中传闻女神俄萨的罗马名字,她可以吹着号角传播信息,速度非常快。后来印刷所出现了,法玛就被比下去了。武尔坎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火神和匠神,他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大冶金股份公司罗伯茨公司面前,丝毫没有用武之地。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科学的发明创造,代替了神话的天真幻想。但是神话对科学的启迪之功,终究不可埋没。

      *神话在这方面也特别出色。拿飞行的设想来说,《山海经》里已经有了羽民、羽民国的最早记载,可看作是先民飞上天空的向往。而“嫦娥奔月”的神话,可以说是达到了*神话幻想的最高峰。20世纪60年代,人类载人宇宙飞船已经登上了月球,使“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科学的现实。科学固然伟大,然而,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嫦娥奔月”的幻想,同样值得赞叹。

      在医学方面,《列子·汤问》记载了一段名医扁鹊给两个病人做外科手术的神话,“饮以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各归往见妻子,“妻子弗识”。两千多年前,当然不可能有这样高超的手术,充其量算是人们大胆的设想,是神话。而现代医学则越来越昌明,角膜、心脏、胰脏、肝脏、肾脏还有肺都可以成功移植。

      鲁迅先生说:“昔之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5]由此可见,原始人类创造神话来解释自然现象,实在是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可以说就是科学的萌芽。神话虽是一种虚构,但不是谎言,它通过幻想来“实际地改造世界”。神话所翱翔的地方,总是指引着人们向着知识的海洋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前进。

      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吸收我国古代神话折射出来的文化优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不断夯实实现*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坷.*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4.

      [2]*.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73.

      [3、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5]鲁迅.*小说史略[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9.

[阅读全文]...
  • *古代神话人物帝江

  • 神话,古代,知识
  • *古代神话人物帝江

      帝江是*远古神话中的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神话人物帝江,希望大家喜欢!

      帝江的由来

      “帝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只妖怪,来源于《山海经》中的记载。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在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是天山,那里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在西南方向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就是帝江也。相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帝江神兽。

      首先帝江神兽的出处是来源于古书,而古书中“江”读为“鸿”,也就是帝鸿。所以说,帝江也被称之为是帝鸿。

      但是,在其他的古书上记载,帝江神兽又有着另外的名字,叫做是“混沌”。关于混沌,是四凶之一的神话生物。根据在《左转》中的记载,四凶分别是指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头羊身并且在腋下长眼睛的“饕餮”、长着翅膀的.大虎“穷奇”以及人头虎腿长有野猪獠牙的“梼杌”。

      关于混沌也就是帝江神兽的描述,曾在古书《神异经》说过,混沌的的外表很像是犬,有四个脚却没有爪,有目而不见,行走也是不方便,有一双翅膀。它生*喜欢欺负善良,还喜欢一些残暴的人,因此才会将有些是非不分的人称作是“混沌”。

      可是在《山海经》中,帝江又被称作是浑沌,浑沌的形象是一只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即便是传抄中有可能可能出错,但从各方面来讲都是讲得通的。其大致的原意就是:像太阳一样*坦浑圆,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

      帝江和混沌

      在*的神话故事中,关于神兽的传说中就好像有提到这么两个名字,混沌和帝江。有人说,它俩是同一个神兽,只是名字不同罢了。但是也有人说,它们是不相同的,那么究竟混沌和帝江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关于这疑问,据相关的资料表明,帝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只妖怪,主要是出自《山海经》。可是在其他的古书中,帝江神兽又叫混沌,是四凶之一的神话生物。由此看来,它们是同一种动物。

      曾在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就记载了庄子叙“七窍出而浑沌死”故事。其中的大意是这样的:南海的有一帝王名叫做“倏”,北海的也有一帝王叫“忽”,在他俩中间的帝王则叫“浑沌”。据说有一天,南海帝王“倏”和和北海帝王“忽”在浑沌的地方相会,浑沌对待他们很好。于是“倏”和“忽”想报答浑沌的友好之情,见大家都是有眼耳口鼻的,可以用来看听吃闻,而浑沌却没有七窍,于是为了报答他就为他凿七窍。谁知每天凿一窍,直到在第七天的时候,由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

      另外,然而这篇《庄子》的文章中,其中的浑沌形象据说更接*于《山海经》中的神帝江,关于它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他的形状很像是黄囊,红的好像是一团火,它有六个足四双翅膀,但是又没有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总之,事实上混沌就是帝江,帝江就是混沌。

      帝江山海经记载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除此之外,《神异经》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阅读全文]...
  • 古代神话人物介绍:八仙

  • 神话,古代,语文
  • 古代神话人物介绍:八仙

      八仙是*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古代神话人物介绍:八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起源一

      八仙的传说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种说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汉淮南王刘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药,后世传其为仙,淮南八仙之说可能附会此事而起。五代时道士作画幅为蜀中八仙,所画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唐朝杜甫写的《饮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能诗善饮的文人学士。今之所谓八仙,大约形成于元代,但人物不尽相同。

      至明代吴元泰作《八仙出处东游记》,铁拐李等八仙过海的故事日渐流传,八仙人物也在流传中稳定下来。正式定型为汉钟离(或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八仙人物出处不一,时代不同。最初见于史籍且确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时道术之士张果。

      五代宋初,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流传甚盛,与道教内丹修炼法的传播相煽助,两宋之际即盛传“钟吕金丹道”。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

      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时期,当时民间已有“八仙图”,在元朝马致远的《岳阳楼》、范子安的《竹叶船》和谷子敬的《城南柳》等杂剧中,都有八仙的踪迹,但成员经常变动。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并没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有张四郎却没有何仙姑。明《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则以风僧寿、玄虚子取代张果老、何仙姑。

      起源二

      所谓“八仙”,乃是*传统民间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钟离权、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然而这个排名及八仙的组成,其实有多种说法,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现在汉代,是号称“淮南八仙”的八个文学家,当时称作“八公”。《小学绀珠》记载:“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

      由此可见,淮南八仙只是八个文人,并非神仙。但后来因为有淮南王成仙的传说,后世便附会在他门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称作“八仙”。

      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闬,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与后来所传的八仙,都毫无关系。

      八仙的事迹多散见于唐、宋时的书籍中,但当时还没有形成“八仙”这样一个群体。真正集八人合称“八仙”的,是在元人创作的杂剧中。这些杂剧都并称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尽相同。

      马致远的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吕洞宾的口吻,依次介绍八仙道:“第一个是汉钟离权,现掌着群仙箓;这一个是铁拐李,发乱梳;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撤云阳木;这一个是张果老,赵州桥骑倒驴;这一个是徐神翁,身背着葫芦;这一个是韩湘子,韩愈的亲侄;这一个是曹国舅,宋朝的.眷属;则我是吕纯阳,爱打的简子愚鼓。”上述八仙,均为男性,没有后来所传八仙中的何仙姑,却多了个徐神翁。

      自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一书问世后,“上洞八仙”才选定了。吴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顺次:一、铁拐李,二、钟离权,三、蓝采和,四、张果老,五、何仙姑,六、吕洞宾,七、韩湘子,八、曹国舅。这八仙的组成及排名次序,已经与后来所传八仙完全吻合,说明大多数人接受了吴氏的说法。

      形象来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并非生而为仙,而且都有些缺点,例如汉钟离袒胸**、吕洞宾个性轻佻、铁拐李酗酒成性等等。八仙也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也因此,一般道教寺院都有供奉八仙的地方,或是独立设置八仙宫,而神明庙会也有八仙出现。八仙也常出现在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相传八仙也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大会祝寿,所以“八仙祝寿”也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的祝寿题材。民间戏曲酬神时,也经常上演《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所谓“八仙戏”。

[阅读全文]...
  • 关于火的神话故事有哪些(中国古代关于火的神话故事)

  • 火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火元素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昧真火、南明离火、六丁神火等都具有非凡的威力,神兽本身就具有强悍的防御力,如果能够掌控火焰,那无疑为其战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那么,古代神话中可以控火的神兽都有哪些呢?

    祸斗,也叫“食火兽”,传说中的灾难之兽,通体漆黑,以雷火为食。祸斗外形和一般的狗没有什么两样,通体的毛都是黑色,并且泛出特殊的光泽。祸斗之所以被称为食火兽,是因为只要看见大火,祸斗就会向前吞噬。它吃的是火,排出来的也是火。祸斗担任着火神助手的工作,极度擅长驭火,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

    毕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大火之兆。毕方的外形像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周身燃烧着淡蓝色火焰,其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后来,毕方被称为火神的侍宠。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毕方相遇蚩尤,心生爱恋,但阵营不同,只能互相攻伐。后蚩尤战败,黄帝御龙升天,毕方则留在人间,等待蚩尤转世归来。

    烛龙,《山海经》中神兽,人面蛇身,乃钟山山神,生于开天之初,与天地同寿,是世上最古老的生灵之一。烛龙身长千里,通体赤红,居住于章尾山,口中衔一先天火精,其光可照亮世间最黑暗之地。烛龙不吃、不喝、不休息,还有掌控着时间的本领,它一睁眼,黑夜就会变成白昼;一闭眼,白昼又复黑夜。现代人在洪荒流小说中还杜撰了烛龙创世的说法。

    麒麟,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但是不要因为麒麟是祥瑞之兆,就忽略了它的战斗力。作为走兽之王,大地之主,其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乃是上古最强神兽之一。火麒麟是麒麟中的异类,身披赤红鳞甲,周身火焰缭绕,能散发极高温的火焰,吐火吞金,所到之处,万物尽数焚化。传说,火麒麟是炎帝神农氏的坐骑,它的鳞甲刀枪不入,一手麒麟真火,更是让人*身不得。

    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南方七宿和火的代表。 朱雀掌管一方天地,天下之火都能够驾驭。朱雀本体是一只火焰神鸟,全身是红色,并覆盖着火焰。朱雀是火中帝王,禽中之王,天生掌控神火南明离火,有毁灭天地之能。它跟凤凰不一样,凤凰是先天而生的神兽,没有神位在身,而它却是天地火之大道孕生的神明,是南方天地至高无上的赤帝。

    三足金乌,又叫“太阳鸟”、“三足鸟”,是火之神兽,金羽,生有三足,可以化身大日,普照大千。相传,在远古的天上原先一共有十只三足金乌,也就是十个太阳,掌控着太阳真火,灼热笼罩得人间大地干旱,使得百姓人民难以安生,后被一个叫大羿的神人用神弓神箭一连射下九只,因此留下了独一无二之日。传说中天地间第一位天帝帝俊,统御诸天,手掌光明,乃是最古老的太阳神,而这帝俊的本体便是三足金乌。

[阅读全文]...
  • 古代儿童古诗

  • 古代,儿童
  •   古代写儿童的,抒发了作者对儿童的无忧无虑生活的感叹之情。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陇lǒng:古同“垄”,土埂

      【译文】

      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

      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

      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尔ěr:你,你的:~父。~辈。~汝rǔ赏析: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

      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遥yáo远:~远。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pãng:散乱:~乱。~松。~头垢面。 稚zhì:幼小 纶lún:钓鱼用的线:垂~。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 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阅读全文]...
  • 春节古代祝福古诗

  • 古代,祝福,春节
  • 春节古代祝福古诗(精选18首)

      我期盼这春节,春节是新的开始,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新的一年,我长大一岁,我有了新的.希望,我将要播下美丽的种子,收获幸福与爱的果实。下面是关于春节古代祝福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o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J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樱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阅读全文]...
  • 古代感恩父母的古诗

  • 古代,感恩,父母
  • 古代感恩父母的古诗

      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让我感受到幸福与甜蜜,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一起来看看感恩父母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阅读全文]...
  • 古代爱国古诗大全2017

  • 古代
  •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明·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阅读全文]...
  • 古代经典的冬天古诗

  • 古代,经典,冬天
  • 古代经典的冬天古诗

      《早冬》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负冬日》

      唐·白居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冬夜》

      唐·白居易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风雪中作》

      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句子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语录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说说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名言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诗词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祝福

有关古代神话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成就感的句子 遇上你是我的缘的句子 写从少年到青年的句子 心情舒畅的句子励志 和沧海桑田对仗的句子 真心换不了真心的句子 发表照片用的好句子 职场励志的句子 关于天黑的句子 难得的安静句子 意大利情话句子 情真意切的句子 感恩婆婆辛苦的句子 英语现在时句子 表示校园美丽的句子 听老公话的句子 陪孩子在一起幸福句子 笑着活下去的句子 香火旺盛的句子 关于男人心累的句子 形容女儿的唯美句子是 描写在乎一个人的句子 关于眼睛描写的句子 关于树的好句子 对的起自己良心的句子 有关人生道路的句子 人生感慨的句子伤感 深夜了睡不着的句子 表示很嗨的句子 有隐约出柜意思的句子 表达瑜伽美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