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关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含有科字的古诗词 带科字的诗词名句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朱子家训·全文》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征圣》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围炉夜话·第二六则》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大江歌罢掉头东》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吕蒙正《破窑赋 / 寒窑赋 / 劝世章》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杜牧《重登科》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杜牧《重登科》

    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李白《日出行 / 日出入行》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吕蒙正《破窑赋 / 寒窑赋 / 劝世章》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李白《上留田行》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官,跪而请酬。——江盈科《外科医生》

    有医者, 自称善外科。——江盈科《外科医生》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

    其五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李鸿章《入都》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袁枚《祭妹文》

    九卿总其纲,百职分其任,抚按科道纠举肃清之于其间,陛下持大纲、稽治要而责成焉。——海瑞《治安疏》

    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总礼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班固《西都赋》

    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王实甫《长亭送别》

    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江盈科《外科医生》

    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幼卿《浪淘沙·目送楚云空》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郦炎《见志诗二首》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王褒《洞箫赋》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阁下其亦怜察之。——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佚名《苏秦以连横说秦》

    *谳翻遗蠹,催科绝胜畋。——徐威《中秋咏怀借杜子美秋日述怀一百韵和寄柳州假鸣桑先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 前出师表》

    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江盈科《外科医生》

    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责我。——江盈科《外科医生》

    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江盈科《外科医生》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李贺《王濬墓下作》

[阅读全文]...
  • 含有技字的古诗词 带技字的诗词名句

  •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聊斋志异·卷二·阿宝》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

    京中有善口技者。——林嗣环《口技》

    人有一技之长,不愁家里无米粮。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周《庖丁解牛》

    技无大小,贵在能精——《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周《庖丁解牛》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三十》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林嗣环《口技》

    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然能抑而为此,犹觉愈于驰马试剑,纵酒呼卢。——《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林嗣环《口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林嗣环《口技》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技盖至此乎?——庄周《庖丁解牛》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

    为一身计,则必操*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曾国藩《曾国藩诫子书》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侯方域《马伶传》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滤无闻。

    黔驴之技,技止此耳;鼯鼠之技,技亦穷乎。——《幼学琼林·卷四·鸟兽》

    且好胜者,人之常情;小艺者,士之末技。——李清照《打马赋》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魏禧《大铁椎传》

    辫贞亮以为鞶兮,艺技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

    秘舞更奏,妙材骋技。——张衡《西京赋》

    撞末之技,态不可弥。——张衡《西京赋》

    鬼技穷,倏然。——纪昀《不怕鬼 / 曹司农竹虚言》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柳宗元《黔之驴》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柳宗元《黔之驴》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苏洵《心术》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苏洵《心术》

    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韩愈《祭鳄鱼文》

    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至 而辐凑。——司马迁《货殖列传序》

    渔网次第张,钓饵各呈技。——刘道著《湘江秋晓》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

    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林嗣环《口技》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林嗣环《口技》

    两儿齐哭。——林嗣环《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林嗣环《口技》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林嗣环《口技》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林嗣环《口技》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林嗣环《口技》

[阅读全文]...
  • 古诗词鉴赏技巧

  • 古诗词鉴赏技巧

      我国的古代诗歌经典作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古诗词鉴赏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阔”,有的版本作“潮**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显得格外宽阔;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科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科字的诗词

  • 藜科(藜科丛生庭中,白露日,割而为帚。是

    饶介〔元代〕

    堂下生旅藜,堂上秋风起。藜生何重重,秋风落无子。子落尚复生,根枯为谁死?朝乘白露降,采割辞蝼蚁。但知伤藜根,谁治藜生地。我非厌为羹,为帚为厥始。

    海上生明月(科试)

    李华〔唐代〕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

    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宋代〕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喜外孙吴仲科戒酒

    湛若水〔明代〕

    尔贤云戒酒,戒酒惟尔贤。大禹恶其旨,其兴也勃焉。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时崔相公、杨尚书掌选)

    刘禹锡〔唐代〕

    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声名自里闾。已是世间能赋客,

    更攻窗下绝编书。朱门达者谁能识,绛帐书生尽不如。

    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西樵大科峰观日出

    欧大任〔明代〕

    明河渐没见长空,海上鸡鸣日已红。地涌千峰元气里,天连诸水大荒中。

    云边乍听罗浮凤,曙后偏惊碣石鸿。便欲乘风到银阙,扶桑东望思何穷。

    南池宴钱子辛,赋得科斗

    韦应物〔唐代〕

    临池见科斗,美尔乐有馀。不忧网与钩,幸得免为鱼。

    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浣溪沙(科斗)

    王千秋〔宋代〕

    灯火阑珊欲晓时。夜游人倦总思归。更须冰蛹替采丝。玉篆古文光灿烂,花垂零露影参差。月寒烟淡最相宜。

    南歌子(时方自佥厅会议催科,事罢即作此游)

    姚述尧〔宋代〕

    误入红莲幕,来依玉树丛。也将尘迹寄东风。忙里偷闲同到、此山中。迥野韶华丽,晴岚秀色钟。凭高凝望倦扶筇。喜见今年和气、满南东。

    赠小儿科胡医士

    邓林〔宋代〕

    种杏年来已作林,知君利济及人深。婴孩疾痛未能语,父母爱怜空有心。

    大德两仪生万物,神丹一匕直千金。旅途相遇无由报,谩把新诗满卷吟。

[阅读全文]...
  • 小学古诗词鉴赏(小学古诗词赏析技巧)

  • 小学
  • 赠刘景文

    苏轼 〔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 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阅读全文]...
  • 古诗词赏析大全(古诗词赏析技巧及方法)

  • 方法
  • 中国的诗词是中华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浩如烟海,优秀的作品数不胜数。

    但百花争艳,总有高低。今天,就让诗词君带大家一起了解下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水*最高的10首诗词吧!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初唐诗*新人物之一。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阅读全文]...
  • 中秋节的古诗10首(教科书必背的10首古诗词)

  • 中秋节
  • 中秋节秋高气爽,又有皎洁的圆月和馥郁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里,它就像春节一样格外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春节是送旧迎新,而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和思念。

    古人因条件有限,对自然现象不是很了解,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有一种自然崇拜。并把它神秘化,创造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很多神话传说。

    随着人们的月亮崇拜,中秋节就应运而生。到了唐代中秋夜观赏月亮和桂花就非常盛行。宋代以*们更是焚香拜月,对月许愿祈福,家人围桌而坐,共庆团圆。

    诗人们也是举杯对月,借此良宵思乡怀亲,抒发豪情逸兴。前面我们欣赏了不少诗人的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品赏十首七言绝句,看古人中秋佳节如何观赏月亮和桂花。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中秋不见月》。灯烛摇曳,窗外传来淅沥的风雨声。本来是要赏月的,天宫却同情月宫里孤独寡居的嫦娥,因此特意派云朵遮没了月亮。

    不许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无情。

    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

    这首诗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中秋不见月》。好不容易盼来中秋节赏月,但天公无情,用云朵遮住了月亮,蟾蜍指代月亮。什么时候拨开云雾,让月亮放出万里清晖呢?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中秋节在灵隐山寺庙里观赏桂花,月下的桂花像碎玉一般,还带着露珠,这应该是嫦娥抛向人间的节日礼物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很有名。地上的月色,树上的乌鸦,露水打湿的桂花,给人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抬头望月,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互相思念。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宋代诗人晏殊的《中秋月》写的是游子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异乡人看到梧桐树上缓缓移动的月光,内心好不寂寞。由此他联想到月宫里的嫦娥也只有桂花和蟾蜍为伴,肯定会对当初的误吃长生不老药离开人间感到后悔。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中秋月》是苏轼写他和兄弟苏辙的久别重逢。中秋之夜云气消退月色如水,碧空中游走着一轮明月。但是像今夜这样的团聚是难得的,明年这个时候两人又不知道都在哪里。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这是宋代诗人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淮海无比广阔,月光泛出道道白光,相传珍珠都是在这种光芒里孕育的。可是这月亮也是有很多像吴刚这样的人修理的,否则桂花树早把它撑破了。

    玉宇秋光无一尘,人人共喜桂花新。

    看来世态炎凉尽,唯有月明无贵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崇森的《玩秋月》,借中秋之夜来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赞美月亮的公*正大。月光如水,桂花飘香,只有月光摆脱了世俗的眼光,不分贵贱,把清晖照到了每个角落。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秋之夜天高气爽,人们目睹着月亮从海面升起来,它的光辉不只是落到帝王家,而且是一直照耀到天涯海角,每家每户。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莹的《中秋》诗。一年三百六十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人生不过百年,却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不要太吝啬,还是登楼赏月吧,这美好的月光有可能马上就会被乌云吞没。

    古人写中秋节的诗歌不只是以上这些七言绝句,还有很多的律诗和古风歌行等,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有大量的中秋明月之作,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做介绍。

[阅读全文]...
  • 古诗词赏析大全(赏析古诗技巧及方法)

  • 方法
  • 人活一世,长则百年,短则几十年。一路走来,既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热血激昂的青春;从奔波忙碌的中年,到闲适清静的暮年。

    不论是经历了大起大落,还是*淡温馨,最终都化为古诗词里的云淡风轻。

    – 01 –

    童年,最是天真烂漫

    人总是在长大后,才会异常留恋童年时光,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散学后,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花丛里,抓蝴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馋嘴时,偷莲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唐·白居易《池上》

    莓台上,学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那时我们有无数的奇思妙想,把擀杖插在土里,希望长出红花;把石子丢在水里,希望长出尾巴;把纸压在枕下,希望梦印成图画。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

    童年

    罗大佑 – 2015浙江卫视跨年演唱会

    – 02 –

    少年,枕着书香入睡

    十年寒窗,只为一朝上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父母的期许,良师的鞭策,梦想的鼓舞,促使我们在书海中奋力一搏。

    寒窗苦读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王贞白《白鹿洞诗》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袁枚《寒夜》

    金榜题名日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少年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少年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

    少年

    许巍 – 爱如少年

    – 03 –

    青年,开始崭新的一页

    青春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慷慨激荡,却又弥足珍贵。

    在这段时光,我们会遇到那个厮守终生的伴侣,相恋于青年,相知于中年,相守于暮年。

    遇到佳人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你情我浓

[阅读全文]...
  • 水的古诗词

  •   1、《夜渡湘水》  唐·孟浩然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2、《问淮水》  唐·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3、《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4、《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5、《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6、《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句子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语录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说说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名言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诗词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祝福

关于科技篇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安静独处的句子 鼓励销售的句子 爱我的句子 赞美饭店菜好吃的句子 怀念当初的句子 表示心有灵犀的句子 代表分手的句子 形容照片很美的句子 关于乡村风景的句子 谢谢你的句子经典 形容高考辛苦的句子 对感情迷茫的句子 英语请假条万能句子 红酒一句人生的句子 环境污染句子 关于喝水的句子 形容事情顺利的句子 写初心的句子 代表心情的句子伤感 形容重色轻友的句子 爱情宣言句子 夸男人歌声好听的句子 三周年结婚纪念日句子 形容自己生病的句子 骄傲自满的句子 让自己忙碌的唯美句子 文言文表白爱意的句子 描写思念亲人的句子 穷人句子 想念她的句子 关于未知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