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一下册历史上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初一下册历史上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初一下册历史上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初一下册历史上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在**淡淡的学*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
第三章 秦、西汉、东汉(41-67)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 P60
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 P63
初一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一下册历史的知识点(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
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
②新罗商人来*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此时,西欧大陆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矛盾的日趋尖锐。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思潮由此发展起来,这就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年代的启蒙学说。
启蒙运动的英文单词是Enlightent,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词根是Light(光明),启蒙运动正是一场涤清愚昧,带来光明的运动。启蒙主义者拿起了新的思想武器——新兴的自然科学理论,将人的理性作为判断世间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最崇尚、最神圣的东西——王权、神权与特权。
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只承认人的理性而不承认神的意旨。启蒙运动崇尚知识,尊重科学,提倡人的思考,反对蒙昧主义。封建的王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久的时间里占据统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对理性学说的宣传,实际上正是为了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因为如果上帝的意旨已经不可靠了,那么封建制度下的所谓神授王权与特权也就失去了依据。
在政治学上,启蒙主义者集中宣传人权与法制的观点。他们以一切人生而自由的天赋人权思想为核心,否定天生的特权,强调不分等级、门第的人都天然地享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安全,争取幸福、言论、信仰等自由。社会与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人权,这是人们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建立*的根本出发点。人权自由要依靠法律保障,共同意志、社会契约也要靠法律来维护等。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权和法制的观点,体现了用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及由公民取代臣民的*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1、衣:
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元朝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食:
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多以羊肉为肉食,南方人多吃猪肉、鱼肉。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东京等地烧煤已很普遍。
3、住:
宋代农民多住低矮的茅屋,城市*民住瓦顶*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地而坐的*惯。
4、行:
宋代富人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也骑马、骡、驴。南方水路纵横,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
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
①饮茶*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
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
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
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1、唐朝前期帝王世系:李渊(高祖)—→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玄宗)。
2、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作为: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1、西夏的建立:
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居住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因位于北宋的西北方,故称西夏。
2、宋夏和战:
西夏*建立后,其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虽然多次取胜,但战争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衡。
初一历史上册历史期末复*题
今天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关于初一历史上册历史期末复*题,很快就要到期末了,希望这份资料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吧。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使用火的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 )。
A.云南省 B.北京市 C.陕西省 D.浙江省
3.世界上发现远古居民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
A.美国 B.* C.日本 D.法国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使用工具 B.使用火 C.保存火种 D.制造工具
5.下列远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6.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A.夏商 B.商周 C.春秋 D.战国
7.假如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
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 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C.小孩子们正在学*甲骨文 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
8.图一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
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
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9.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10.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称为( )。
A.原始人群 B.氏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11.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 )。
A.* B.肯尼亚 C.英国 D.法国
1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 )。
A.170万年 B.80万年 C.70万年 D.3万年
1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懂得使用 B.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群居的生活 D.保留着古猿的一些特征
14.下列远古人类在同一地点被发现的是( )。
A.蓝田人和半坡 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D.丁村人和蓝田人
15.最早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还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16.已经掌握原始农耕技术的原始居民有( )。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促使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他们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他们掌握了学会挖掘水井的技术
18.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不符的是( )。
A.用陶器盛水 B.吃猪肉 C.住草屋 D.穿棉布衣服
19.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
A.汤 B.启 C.尧 D.禹
20.下图突出的反映了( )。
A.商朝的风土民情 B.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
C.奴隶地位的极端低下 D.商朝刑罚的残酷
二.材料解析题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很多初一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一直都提不上兴趣,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好要点知识,就能学好这门课。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4、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6、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7、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的管理,*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9、民族融合的发展
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
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
灿烂的宋元文化
1、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两位杰出科学家: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八百多年后,
英国才采用相似的历法。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3、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4、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
5、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6、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7、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代表作是《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也是元朝的书法家。
8、、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②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
3、北*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③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的设臵,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初一历史知识总结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交往
1、郑和下西洋
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冲突
1、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明朝中期,明*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表明戚继光立志抗倭的决心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君主集权的强化
(1)、女真族在明朝前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1644年清军入关,灭亡了明末农民起义,迁都北京,皇帝是顺治帝,逐步建立对国的统治。
3、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为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
4、*的消极影响:
清朝的*,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清初,中央*机构大休采用明朝制度,设臵内阁和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初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第4课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2.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4.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5.公元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6.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5课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级制:贵族、*民与奴隶。宗法制:)
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授民授疆土。 分封对象及受封者的义务:略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第6课
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齐桓公称霸原因:东方大国;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3.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5、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6.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秦的统一。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7.战国典型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长*之战。
第7课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都江堰: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使成都*原变成天府之国。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原因:富国强兵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有关初一下册历史第2课的知识点学*
多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初中频道为您提供初一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希望给您学*带来帮助,使您学*更上一层楼!
初一下册历史第2课的知识点学*
1.唐朝前期帝王世系:李渊(高祖)—→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玄宗)。
2.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宋璟。
作为: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就是唐玄宗。他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宋朝的时代特点:
政治上:多民族*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一、两宋时期各族*比较表:
多民族*并存的时代
各*关系特点:“战”与“和”
二、重要事件:
1、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局面。
2、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
3、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解: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失吞吴",不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
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
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解: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失吞吴",不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拓展延续
*历史上被误会的八大名人:
*历史上的名人众多,有被后世歌颂、流芳百世的,也有被后人唾骂、遗臭万年的。那些舍身为国、战死沙场的英雄被后世歌颂理所当然,那些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牺牲别人利益的小人们也是情理之中。但历史上有些人明明很有作为,却往往被后人唾骂,比如下面这8位,被后人抹黑的最严重。
第一位是商纣王。
商纣王是*历史上第一个被抹黑的帝王,抹黑了三千多年。其实真实的商纣王并非如此。
据正史记载,商纣王此人见多识广、力大无穷,不用武器,仅凭双手就可以杀死猛兽,还能把九头牛拉倒着走。商纣王继位后,定都于沬,后改沬邑为朝歌。他在位时期,讨伐东夷,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
第二位是秦始皇嬴政。
后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多为贬责或者贬损。除明代思想家李贽赞誉秦始皇嬴政是“千古一帝”外,褒义之词犹如凤毛麟角。后人一直贬损秦始皇是推行苛政的残暴之君主。
其实,秦始皇嬴政作为*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他在39岁时就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大的国家,并奠定*本土疆域。
秦并天下后,秦始皇嬴政又忙着构建秦帝国。尤其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续了文明。
秦始皇嬴政对*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第三位是曹操。
曹操被抹黑是众所周知的,把曹操抹黑最严重的就是《三国演义》。
我们知道曹操历来被人称之为“奸雄”,是一个奸诈之人,而且还说了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事实上,曹操根本没说过这句话。
其次,奸雄也来历不明。当时魏晋时候流行品人,于是曹操找到当时名流许劭给自己作评。最后许劭评价曹操是“清*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结果后来变成了“奸雄”了。
其实,曹操是一位非常能干人,他能文能武。曹操的戎马一生,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北方。
同时,曹操的文学成就非常之高。而且曹操唯才是举,打破了魏晋时代的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现状,为寒门人士上升提供渠道。这样的人真不应该称“奸”。
第四位是周瑜。
周瑜跟曹操一样,也是被《三国演义》抹黑的。在三国演义里,周瑜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叫“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但真实历史并非如此,正史上记载周瑜“性度恢廓”意思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刘备说周瑜“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第五位是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其实,隋炀帝杨广一生在位15年,做了很多大事。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科举,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和大运河,至今都在影响,影响一千多年。
而且隋炀帝还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打击豪门世家,且大力开拓西域,使四方诸国诚服。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第六位是潘仁美。
在任何一部有关“杨家将”的文艺作品中,潘仁美都会出现,并且永远都是反面人物,以小人、奸臣的形象出现,与杨家作对,公报私仇,致使杨业自杀殉国。
可是作为潘仁美的原型,宋朝名将潘美应该是一个屡建战功、有勇有谋的忠臣良将。至于潘美致使杨业死亡这一说法,也被史学家否定。《宋史》记载,杨业的死主要不在潘仁美,主要在于监军。事后潘仁美也收到了降职处分。文艺作品中所说的潘仁美公报私仇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第七位是庞太师。
初一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的知识点
在*日的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居住着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党项族。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因位于北宋的西北方,故称西夏。
2、宋夏和战:
西夏*建立后,其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虽然多次取胜,但战争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衡。
在北宋中断向西夏的粮食供应后,西夏统治者被迫提出议和。
1044年双方订立和约:夏对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拓展】初一历史考点
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木兰诗初一下册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木兰诗初一下册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 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创作背景
木兰生世
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2.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1.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2.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3.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故事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歌,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木兰诗》很有特点,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诗人杜甫《草堂》诗抒写迁居草堂的欢欣情景,明显汲取了《木兰诗》描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表现手法。至于元稹《估客乐》“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以及白居易《戏题木兰花》“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可以看出《木兰诗》在中唐已经脍炙人口。
木兰的故事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据《太*寰宇记》载,黄州黄冈县(今湖北黄冈)有木兰山、木兰乡、木兰庙。据地方志所载,在今安徽亳县、河南商丘、河北完县等地,都曾立庙奉祀木兰。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初一下册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古诗的推敲 历史上古诗的名人 好的初一下册古诗 初一下册的五首古诗 初一下册课本上的古诗 初一下册的必背古诗 历史上带酒的古诗 初一下册必考的古诗 历史上古诗中提到臭虫的 历史上的六圣古诗 宋朝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萧县的古诗 开封历史上的古诗 历史上有袁字的古诗吗 历史上失败的古诗 初一下册的语文书上的古诗 初一下册练字的古诗 历史上出名的古诗 历史上落榜的古诗 历史上奇遇的古诗 历史上最穷的古诗 山东历史上的古诗 初一下册学的语文古诗 初一下册要背诵的古诗 初一下册学的古诗词 历史上的古诗发展史 初一下册的古诗歌曲 初一下册背的古诗词 初一下册的古诗卷子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初一历史上册必备知识点归纳 历史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是谁? *历史上的四大丑女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知识点小结 历史上姓袁的名人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 初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初二历史上册重要的知识点 *历史上著名围棋诗词 历史上的兰陵王 新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一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的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一下册开学周记 初一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情诗? 初一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历史期末复*题 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历史上的十圣 有关初一下册历史第2课的知识点学* 历史上最悲伤的情诗 初一下册语文木兰诗 初一下册木兰诗知识点 木兰诗初一下册
下大雾的心情说说 你还好吗说说 舍不得也要说再见说说 关于狗的说说心情说说 晚上害怕的说说 下雨天的好心情说说 生活煎熬的说说 格桑花说说 说说钱来讲讲钱 室友说说 快生孩子的说说 感谢朋友盛情款待说说 你我不是一路人的说说 晚安简单说说 关于天气热的搞笑说说 没了心的爱的说说 没出息的说说 吃饱在减肥的说说 希望快点好起来的说说 赞美雪景的说说 出去透透气的说说 qq空间心情说说 当兵走之前的说说 关于朝霞的说说 想变瘦的说说 结婚14周年的心情说说 学校运动会说说 倒霉事情的说说 关于吃药的心情说说 因为有你我很幸福说说 qq自己发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