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关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徐庶进曹营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徐庶进曹营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 写作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徐庶进曹营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有什么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典故:

      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

      徐庶进曹营的歇后语是:一言不发,即大家所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进曹营 — 简介

      徐庶,刘备早期的谋士,开始时化名单福,初见刘备是为了试验刘备,对刘说:“你坐下所骑的的卢马眼下有泪槽,是妨主之马,你可以先将他送给你记恨的一个人,待妨过此人之后再骑就不会有事了。”当时刘备很生气,说先生怎么可以教我如何去害别人呢?徐庶感动与刘备的仁德,追随刘备。后来曹营中有谋士认出徐庶,告知曹操,曹操为了得到徐庶,将徐母软禁起来,让她写信劝降徐庶,徐母大骂曹操是汉贼,儿子追随刘备是匡扶汉室的正确之举。但是后来曹操手下的谋士还是模仿了她的笔记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徐庶。徐庶是大孝之人,收到信后含泪拜别刘备,投奔曹营,但是到达之后,见到母亲,知道上当受骗。其母刚烈,自尽而死,徐庶痛恨曹操,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徐庶进曹营 — 由徐庶进曹营想到的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

      我军是**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阅读全文]...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是什么

  • 写作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是什么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那么关于徐庶进曹营歇后语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典故:

      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

      徐庶进曹营的歇后语是:一言不发,即大家所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简介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不然根本发挥出来。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我军是**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阅读全文]...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 语文
  • 徐庶进曹营歇后语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歇后语吧,你所见过的歇后语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庶进曹营歇后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出处:《三国志》

      典故: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关于这则故事想到的一切

      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三国时蜀*物,后归曹魏。徐庶本名福,是姓单人家的孩子,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称赞。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他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行前,徐庶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 ”于是便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忠诚与思想、政治、法纪和心理等素质一样,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对人的其他素质如科技、文化等素质,起着驱动和控制的作用,支配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调节控制着人的智力、技能和体力发挥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徐庶的才华不容置疑,但这才华(智力、技能、知识等)皆由徐庶的忠诚所控制。于是便呈现出徐庶的才华在刘备处能甘愿施展、而在曹操处就自抑不扬的.现象。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明翰忠诚于“主义真”而勇于献身、刘胡兰不叛党而慷慨赴难。正是由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诚守信,才有了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传的伦理道德规范。但*人讲的忠诚是以坚实的科学为基础,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不是剥削阶级和私利集团所倡导的“愚忠”。*人这种忠诚以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底蕴,这和徐庶的忠诚底蕴在于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不同。方志敏甘愿清贫、被捕后宁死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完全因为这种忠诚有着坚定的科学信仰为基础。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以科学信仰为底蕴的忠诚,才是最深厚的忠诚。

      我军是**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本质联系一旦割断,军队就会失去人民军队的性质。基于此,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官兵对党的忠诚品质至关重要。理论上的认同是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基础。当前特别需要教育、引导官兵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理解。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含义领会深了、把握准了,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才会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强化对党忠诚的自觉意识。这种培养还要靠组织官兵认真学*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牢记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深刻认识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军存在和发展壮大的生命之源,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官兵对党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

[阅读全文]...
  •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

  • 语文
  •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那么,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呢?下面跟小编来看一下!

      徐庶进曹营的下一句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典故:

      徐庶本为刘备身边的一位大将,为刘备效力,后来却投奔了曹操。他投奔曹操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多年前),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含泪向刘备辞行。

      徐庶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及点评

      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

      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

      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

      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

      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

      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著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这段故事后来演变成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点评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在刘备几乎屡战屡败之时,初聘为军师,便用计杀二吕,设伏反劫营,破解“八门金锁阵”,暗中取樊城。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现与否在刘备处和曹操处大相径庭,这是由徐庶所具备的忠诚品质所决定的。忠诚作为道德范畴,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使之所言所行与内心所想相一致。做人要忠诚哦!

[阅读全文]...
  • 七步诗曹植古诗

  • 七步诗曹植古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作者曹植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残酷斗争与作者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步诗曹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步诗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意思是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萁与豆来比喻同父共母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作者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表达了曹植内心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比较有理。他以为曹植《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以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愿文】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阅读全文]...
  • 关于徐庶的歇后语

  • 语文
  • 关于徐庶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 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徐庶的歇后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徐庶的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 ———— 一言不发

      曹营的徐庶 ———— 人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阅读全文]...
  • 《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

  • 曹操
  • 《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诗

      《蒿里行》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又互相争杀的事。诗中描绘了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见战争的时间之长,死的人就难以记数了。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说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处处在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这样的一个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钟嵘的《诗品》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读此诗,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阅读全文]...
  •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 曹操
  •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8)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天河。

      (13)幸:庆幸。

      (14)甚:非常。

      (15)至:极点。

      (1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

      《观沧海》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阅读全文]...
  • 含有徐字的古诗词 带徐字的诗词名句

  •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传*录·卷上·徐爱录》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后汉书·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左传·昭公·昭公二十年》

    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庄子·杂篇·徐无鬼》

    霜降水痕收。——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破帽多情却恋头。——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不扶自直,不镂自雕。——《后汉书·列传·周黄徐姜申屠列传》

    未有知而不行者。——《传*录·卷上·徐爱录》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录·卷上·徐爱录》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萧绎《采莲赋》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传*录·卷上·徐爱录》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杨基《天*山中》

    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辛弃疾《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传*录·卷上·徐爱录》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屈原《远游》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传*录·卷上·徐爱录》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郎老,恨断肠声在,离镜孤鸾。——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录·卷上·徐爱录》

    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庄子·杂篇·徐无鬼》

    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苏轼《浣溪沙·徐州*园中》

    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吴文英《荔枝香*·送人游南徐》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苏轼《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浮云连海岱,*野入青徐。——杜甫《登兖州城楼》

    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吴文英《荔枝香*·送人游南徐》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阅读全文]...
  •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

  •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篱落:篱笆。

      3、疏疏:稀稀疏疏。

      4、径:小路。

      5、深:深远。

      6.树头:树枝头上。

      7.未:没有。

      8、阴:树叶茂盛浓密。

      9、急走:奔跑。

      10.黄蝶:电影的美丽的蝴蝶。

      11.寻:找

      译文:

      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我——杨万里怎么抵制得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我蹲下身信手搂过一束金灿灿的油菜花,清幽淡雅的香味扑鼻而来,仔细一瞧,电影的花瓣中还带有一丝淡白,透出一沫浅绿,片片花瓣薄得有几分透明,透几许晶莹。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映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小女孩并没有灰心,又开始抓起蝴蝶,而那些蝴蝶悠闲地飞着,时而在她眼前晃过,时而在她头上盘旋,时而落在枝头,时而叮住草叶……好像故意在逗她。眼看小姑娘就要得手了,那黄蝶却“呼”地一声飞入了菜花丛中,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本诗作者一生写诗两万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写景诗。他的诗清新风趣,构思巧妙,语言通俗,自成一家,在当时与陆游等人齐名。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诗题暗示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诗人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新市镇,一个姓徐的人家开设的客店的时候,看到一片盛开*鲜花的油菜田野。那里跑着高兴的儿童。他们在追扑电影的蝴蝶。电影蝴蝶飞进*的油菜花中,孩子们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黄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诗人用简捷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了大好的祖国山河。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句子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语录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说说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名言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诗词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祝福

徐庶进曹营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蛀牙的古诗 四个关于夏天的古诗小学生 九个字的名言古诗 心不在此的古诗 白云泉古诗的作者 描写描写边塞风光的古诗 中考考的古诗默写考课内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的内容 带雪的5字古诗词 含有赞字的古诗词 描写秋的古诗词的古诗 古诗有方子的 登黄鹤楼古诗的简笔画 关于兰花古诗的封面 杨万里的古诗观蚁 龟虽涛的古诗 描述对方人品不好的古诗 带翅字的古诗词 冬夜赶路的古诗 描写湖北的古诗歌 与琴师有关的古诗词歌赋 古诗的的视频大全连续播放 高中古诗的教案 莲花坞的读音古诗带拼音 醇的古诗 枫桥夜泊的古诗创作背景 21世纪家国情怀的古诗词 好的古诗情诗 小学被背的50首古诗词 对友谊真挚祝福的古诗 祝老人康复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