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关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中秋的*俗介绍

  • 中秋,古代,放假
  • 古代中秋的*俗介绍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秋的*俗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二、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二、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三、赏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四、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六、玩兔儿爷

      *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七、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八、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俗。

      九、吃鸭、螺、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阅读全文]...
  • 古代中秋节的*俗

  • 古代,中秋节
  • 古代中秋节的*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中秋节的*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阅读全文]...
  • 古代中秋*俗

  • 中秋,古代,中秋节
  • 古代中秋*俗

      说到中秋节大家都会想到赏月、猜灯谜、看灯花还要合家团聚一起吃月饼但传统中秋*俗,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秋*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著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市人争饮新有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於天明。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於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困,来欢度中秋。

      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则记载了当时人由赏月进而拜月的*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於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之服饰之。登楼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浙江也於中秋夜放一种羊皮小水灯「一点红」,江面上布满了数十万盏灯,有如天上繁星,十分引人注目。据说水灯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扩展资料: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英文名:MidautumnFestival)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节日起源

      起源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4]”。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发展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假期

      2008年开始*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阅读全文]...
  • 有关于中秋*俗的诗句

  • 中秋
  • 有关于中秋*俗的诗句(精选70句)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于中秋*俗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倪庄中秋》元好问

      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苏轼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苏轼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中秋月》晏殊

      9、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中秋月》齐已

      10、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1、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陈羽

      12、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月夜思乡》佚名

      13、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关中秋夕》薛能

      14、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5、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对月》曹松

      1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17、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中秋待月》陆龟蒙

      18、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陆龟蒙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20、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八月十五夜》徐凝

      21、虽桂华飘下,玉轮移影,归兴犹未。——《尾犯·中秋》曹勋

      22、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中秋月·凉霄烟霭外》方干

      23、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八月望夕雨》徐凝

      24、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25、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26、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中秋登楼望月》米芾

      27、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28、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29、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30、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

      31、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念奴娇·咏中秋月》曹冠

      32、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

      33、娥何事太多情,今宵故误年时约。——《踏莎行·中秋不见月》陈德武

      34、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35、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36、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念奴娇·中秋对月》文征明

      37、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

      38、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丘崈

      39、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陈着

      40、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白居易

      41、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4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43、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1、声直上,蟾蜍窟。

      2、人道是、清光更多。

      3、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

      4、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5、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6、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阅读全文]...
  • 中秋*俗介绍

  • 中秋,放假
  • 中秋*俗介绍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俗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人金易、沈义羚所着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其它中秋节的*俗

      *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江西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追月

      追月也是中秋一*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乞月照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得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时一次丰盛晚餐。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竖中秋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14]

      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咱们微型时候,流行木瓜灯,利用木瓜皮制成得别致花灯,非常有意思,木瓜灯陪我度过整个童年。”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阅读全文]...
  • 中秋节的*俗

  • 中秋节,节日
  • 中秋节的*俗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中秋节的*俗吧。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了解中秋节的*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俗

      *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1、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2、烧瓦塔、燃烟堆

      在农村,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时点燃。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点燃。

      3、祭月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4、走月

      妇女夜游街市称“走月”,俗称“蹈月”。中秋之夜,南京女子三五成群相约夜游,走街串巷,互拜亲朋,赏月看花,此来彼往,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有人也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5、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阅读全文]...
  • 有关中秋节的*俗

  • 中秋节,放假,中秋
  • 有关中秋节的*俗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除此之外,说起中秋节,大家一定并不陌生的就是吃月饼。那么有关于中秋节都还有哪些*俗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各地中秋节的*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有关无锡中秋节的'*俗

      农历八月半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是月圆人团、合家欢聚的日子。在无锡,除了吃月饼、吃团圆夜饭外,还有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八月半为何也称“中秋”呢?唐代欧阳詹曾在文中记载,秋天介于夏、冬之间,八月十五又恰在三秋之中,故名“中秋”。

      无锡人过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俗规矩的: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极了。有些人家中午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重点在于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

      除此之外,无锡人还有一个*俗至今仍保留着,那就是在中秋晚饭后每家每户都要在天井或院子里“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暮色降临后,家家户户把茶几搬到屋前,摆放上月饼、栗子、白果等干果点心,桌子中央放一只用香“筑成”口大底小的方斗形香斗,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燃烧。有些人家还将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化掉。香斗燃烧时间很长,点燃的线香在夜空中星星点点,瑞气氤氲,香随风飘,映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

      据老人们说,“烧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赐给人间太*安宁,保佑亲人永不分离。因为无锡地区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妇女儿童拜月。烧天香后,大人就将月饼、干果分给孩子吃,一些顽皮的孩子还会从村头跑到村尾,向邻居讨些自家没有的果品尝尝。

      摸秋,走三桥

      赏月、烧天香等*俗一直在民间延续着,我们依稀可以在其中体会古人的中秋意趣,而“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俗,如今却只存于文稿记载或老者的记忆里了,我听章教授说来感到分外新奇。在无锡古老的风俗中,中秋之夜与元宵节一样,也有“走三桥”的风俗。所谓“走三桥”,就是从跨出家门到回家只能经过三座桥,不能重复。这是一项女孩子的游戏,姐妹们三五成群地比智慧、比谁最熟悉地形,选择的路最*,最早到家。由于八月半“走三桥”时月色皎洁,也有一些地区称“走三桥”为“走月亮”的。

      中秋之夜,除了“走三桥”的游戏,无锡一些地区还有“摸秋”的*俗。所谓“摸秋”,就是摸瓜求子,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麦饼:农村月饼

      至今,很多农村地区中秋节还家家户户做麦饼,用面粉加糖、油和成面团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薄饼,饼面上撒上芝麻,再放在铁锅上烤熟,香脆可口。一些讲究的人家会将麦饼做成芝麻馅、菜猪油馅,那就更美味了。八月半下午,街头巷尾四处飘散着麦饼的香味,很多人家一做就是几竹篮,用于亲朋好友间相互馈赠,也借以拉*彼此间感情。

      说到麦饼,因为农村人很少能吃到月饼,大家只在中秋节里吃麦饼,所以麦饼也被称为“农村月饼”。不过,现在的麦饼在做法和用料上精细了很多,还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倒成了一些年轻人寻觅、追捧的健康食品了。

[阅读全文]...
  • 中秋节的主要*俗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主要*俗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下面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主要*俗,欢迎阅读!

      一、赏月(玩月):

      文人月下吟诗对诗,赏月,喝酒,聊天。民间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荡秋千,喝酒:

      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喝酒在月下吟诗

      三、赏桂:

      桂树下赏月,吟诗,喝酒

      四、拜月:

      妇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还是只有妇女拜。《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

      求爱情,求偶,爱情如月满。

      六、吉祥物兔爷(兔君):

      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有拜兔爷的*惯。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七、焚香:

      焚以桂花香。妇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八、团圆节:

      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团圆饭,赏月。

      九、月宫符:

      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驻丹颜。”

      十、拜新月:

      唐代流行每当新月初生,妇女们便在深夜拜祷,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华常驻。“此只能妇女拜,团扇,又叫月扇

      十一、中秋互赠铜镜:

      既然中秋节也是铜镜的节日,铜镜之上出现中秋题材的月神形象纹饰也就变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赏月已是大众*俗,而秋夜赏镜,知之者不多。但凡知晓者,从见它的第一眼起,便会渐渐迷恋上渗透着亘古的气息的、如月光般明亮的铜镜。

      相耀生辉的明月与铜镜渊源始于盛唐时期,每到丹桂飘香的季节,铸镜师的当务之急便为铸造“双秋”镜——千秋镜、中秋镜,以供佳节之用。

      在中秋题材的若干个铜镜品类中,无论是双鸾瑞兽花鸟镜、双鹊月宫盘龙镜亦或是唐皇夜游月宫镜,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历史意味,凝结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智慧,而这些铜镜,也将成为后代永远追慕的珍品。

      中秋互赠铜镜*俗由来已久

      相传中秋节的前身是“千秋节”,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应百官表请,将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设定为“千秋节”,举国欢庆的节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献美镜珍宝,皇上亦会在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将之命名为“千秋镜”,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进献铜镜和皇帝向大臣赏赐铜镜的惯例。

      唐玄宗作诗《千秋节赐群臣镜》以纪之:“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亦有臣子张说的五律《奉和圣制赐王公千秋镜应制》:“宝镜颁神节,凝规写圣情。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不承悬象意,谁辨照心明。”

      逐渐数年,千秋节便演化为互赠铜镜的节日,也被称为千秋金鉴节。这一时期的千秋镜可分为赐镜和献镜两类,其中凡带“千秋”铭的都属赐镜,装点龙或衔绶鸾鸟,华贵大气。孔祥星先生所编著的《*铜镜图典》双鸾瑞兽花鸟镜,钮左右立一鸾,振翅翘尾起舞。钮上一奔驰的瑞兽,钮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实,一鹦鹉展翅立于葡萄串上。边缘为两两相对称的四种纹饰,一为盛开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为如意云头纹,三为二叶一苞折枝花,四为方胜。千秋镜的`铸造与流行充分反映了开元至天宝初年大唐盛世下人们祈求玄宗福寿愿望和渴望太*长久的心理。

      惟“诗”“镜”佐证千秋之景

      唐玄宗诞辰之后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唐朝百姓迎来普天同庆的中秋节,这同样也是铜镜的节日,铸镜师将不同的中秋传说熔于铜镜的铸造,诞生了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如图所示“双鹊月宫盘龙镜”,双鹊夹钮衔绶,展翅飞翔,月中有一株桂树,两侧有月兔捣药与蟾蜍纹,钮下一蟠龙飞于海上,间隙饰四朵祥云,葵花瓣缘与月饼形似。月宫镜,镜背纹饰主要刻画有蟾蜍、玉兔捣药、嫦娥、桂树。蟾蜍因其冬眠周期与月亮盈缺相似而被先民视作月宫代称;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故事流传,可见玉兔亦甚早成为古人对月宫的遐想代表;战国时期成书的《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六朝之后,嫦娥的地位逐渐升高,美丽婀娜得嫦娥超越玉兔蟾蜍,成为月宫中最吸引人的仙子,描绘嫦娥的铜镜也将其美丽的形象刻画得。

      表现于铜镜之上。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乘云漫游月宫,并得听仙乐,使唐玄宗终得《霓裳羽衣曲》。

      安史之乱后,唐代国势转衰,盛世千秋之景不复存在,回观历史,曾经的起伏波逐淹没于时光的长流之中,如今,惟遗“诗”“镜”佐证

[阅读全文]...
  • 陕西中秋节的*俗

  • 陕西,中秋节
  • 陕西中秋节的*俗

      江苏中秋夜得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陕西中秋节的*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陕西*俗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陕西的中秋节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拜月

      拜月,也叫做“圆月”。当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悄悄地升起来的时候。这时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人们按传统的风俗*惯,在庭前、院落设立香案,摆上应时的瓜果,如西瓜、甜瓜、枣、梨、苹果、石榴、葡萄、山楂、板栗等,还摆上节日的特制食品——月饼,以及毛豆等熟食品。面对明月,全家人等,焚香礼拜,这就是相传已久的拜月活动。

      中秋拜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寄托着人们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祝福和思念。

      所以在外工作的人员,要尽可能回家参加圆月活动。如果路途遥远,不能回家,家里人会给留下一份“团圆饼”或月饼,作为节日的礼品送给他。

      拜完月后,全家人等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瓜果、月饼,一边谈叙天伦之乐事。介绍生活知识,谈论生产经验,内容十分丰富多采。特别是从外地归来的家人,谈及外地风光、文物、传说,是多么生动而有趣的啊!小孩最爱听传奇式的故事。拜月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阑人静时分。

      中秋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和礼品。吃月饼的风俗,始于唐代,到了宋代兴盛起来。《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宋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那时的月饼,已经和现在的月饼,不差上下。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月饼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增加。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秦式月饼等。

      中秋节送月饼的礼仪十分讲究,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新结婚的女婿给丈人家送节礼,至少要送四色礼(礼馍、月饼、烟、酒等四样礼),丈人家招待女婿视家境情况摆宴*,和过红白喜事一样的体面。其他亲朋的送礼,根据亲疏关系、家境情况送礼,但都得有月饼,月饼是中秋节具有特色的礼品。

      团圆饼(馍)

      团圆饼(馍),即家庭自制的大圆月饼,用精麦面做制三至五层的大圆饼,每层周围雕塑着各式各样的花朵,用鏊锅烙制而成。此饼看起来十分美观,象征着家庭大团圆。拜月时作为向月亮的献礼,拜月后分而食之。一家有多少人,切成多少块。合起来是一个大圆饼(团圆);分开时一人一块,表示大团圆,全家人通力合作的意思。

      烙团圆饼,在延安有传统的*惯,佳节将至,家家户户忙个不停,用芝麻、核桃、花生仁作馅,用铁锅或月饼鏊子烙制。

      陕西乾县人民于每年中秋节、烙制“团圆馍”,大似锅盖(铁锅口径1尺8寸以上),形圆光边,号称“乾县锅盔”,是驰名国内的食品。中秋节这天,祭罢月后,按全家人数切成若干块,每人一块,在外工作的人员,也给留一块。

      其它风俗

      在农村,群众还有“烙团圆饼献月亮”的*俗。晚上月亮刚一升起,一家烙一个大圆饼,内夹糖芝麻,压有云、月图案,做上花边。最大着直径2尺有余,连同红枣、水果一起盛在大盘内,放在院子正中,全家人围坐一起,老人给小孩讲常娥奔月的故事,大人们则话丰收团圆,直至月上中天。祭月完毕,老年人才将饼切块分给每个人。以庆贺全家的团聚,如有人外出不在,就把那一份留下,表示牢记亲人,虽走犹在。

      城里人没有祭月的*俗,但有八月十五送月饼的*惯。儿女给父母送去月饼,晚上聚在一起,边吃边赏月。

[阅读全文]...
  • 中秋节*俗的介绍

  • 中秋节,放假
  • 中秋节*俗的介绍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节*俗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月十五中秋节,来源已久,可能在原始时期就已经有了。古代民族在中秋节前后举行丰祭,同时也祭祀月神,有文字记载中秋之事亦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记载更多,后来加上吃月饼杀*的传说,中秋节成为有民族意识的节日。明清以来成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现今成为国定假日。

      (一)赏月:

      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明亮与圆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更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

      (二)吃月饼:

      吃月饼的*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

      中秋应景的品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月饼是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

      (三)团圆:

      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小区之 —土地公等*俗,都在祈求人生圆满光辉,家庭团圆幸福,小区*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秋节的*俗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我国农历秋季的七、八、九三 个月中,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 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明清以 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 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俗,月饼象征着团圆。象葡萄、西瓜等象征着团圆的水果也被人们摆上餐桌。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俗多与月亮有关。

      传统活动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节传统食品,在中秋节赏月时,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俗。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树中秋

      在广东一些地方,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举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

      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两广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拜祖先

      广东潮汕地区中秋节*俗。中秋节当天下午,各家厅里就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祭毕,把祭品逐样烹调,合家同食一次丰盛晚餐。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听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句子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语录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说说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名言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诗词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祝福

中秋*俗和对应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篮球祝福语 迪丽热巴生日鹿晗祝福 洋气的生日祝福语 给姑父的生日祝福语 盖亚的祝福 端午节祝福朋友短信 对远方亲人的祝福语 不能到场的结婚祝福语 端午节给群里的祝福 老师对孩子生日祝福语 三十岁的女人生日祝福 双扇舞祝福祖国 对5岁女儿生日祝福语 二人转祝福顺口溜 四个字的结婚祝福语 送旧祝福语 给大四学姐的祝福语 金婚祝福图片 60岁的生日祝福语大全 给姐姐的新婚祝福语 对大学毕业生的祝福语 好友纪念日祝福语 宝宝4岁生日祝福语 给恩师的祝福语 上市祝福语 送苹果的祝福语 元旦快乐的祝福语 有小孩的祝福语 广场舞扇子舞祝福祖国 真心的祝福你歌词 生日祝福rap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