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倍数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三倍数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三倍数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三倍数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因数和倍数》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新旧链接,揭示概念。
支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支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同时训练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如当得出2×6=12时,引导学生充分练说,“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12×1=12、3×4=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找准机会,渗透方法。
在新知教学中,支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36有9个因数,如何有序地一个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数,我觉得对于刚刚认识因数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支老师并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作业纸上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在投影上。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各种方法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里教师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因数和倍数》整节课简明清晰,教师语言精练,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课前交流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概念,进一步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突破了重难点。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进而用字母陈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体会数学语言简单明了、高度概括的特点。
练*设计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既巩固了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又把“倍数”与“几倍”,“因数”与乘法各部分名称的区别进行了辨析,很好地理解和巩固了概念。
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老师适时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小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整节课缺乏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调控和引导,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出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用“被除数÷除数=商”和“a÷b=c”表示这一类除法算式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点拨激励,对于学生深入思考、增强自信心、激发学*兴趣将产生积极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又能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
4、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的枯燥体验,让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5、两点建议:
1、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促进理解,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未能体现出练*的层次性。
2、反馈渠道要畅通。要注重课堂反馈,找2和5的倍数反馈时不少学生只停留在乘法算式层面,说明教学找3的倍数时学法指导还不够到位。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说说这两堂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第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其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部分是了解因数和倍数以及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性。第二堂课先建立了整除的概念,理清除尽和整除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最后让学生学会描述因数和倍数。(即4句话: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接着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的上法比较严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因数和倍数并能正确描述,同时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性解决问题。完成了本课的技能目标。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教师用乘算式,让学生先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对7×3=21给出描述性的语句“我们说7是21的因数,3也是21的因数;21是7的倍数,21也是3的倍数。”这个导入,除了在乘法里出现了因数这个词和本课内容有关联外,其他关系并不大,用这样的练*作为切入点,它的用处并没有体现。
其次,教师对学生提醒:“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在这里,我觉得教师给出的定义一定要准确“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0”以外的自然数。”说到这个0是否除外的问题,人教论坛上还有争议,因此对这个问题暂不考虑。在判断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练*题中,对于加和减题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判断,我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题“判断8÷4=2,4和2是8的因数,8是4和2的倍数这句话的对错”很有价值,让学生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第三,在找36的因数中,教师对找的方法进行了指导,要一对一对有序地找。在这里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第四,在最后的巩固练*中,有一题讲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和是20,问学生这个数是多少。这题是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特性的反馈,在这题完成后,我想到了一个练*题“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18,找出这个数的其他因数”,这样整合特性和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两个知识点。还有一题在数轴上面标出3的倍数,在数轴下面标出4的倍数,这里出现共同的点,这样的话能否对公倍数适当地提点一下呢?让学生留点疑问结束课堂教学,为后一课的学*埋下伏笔。
第二堂课的开始教师比较开放,让学生想一个除法算式,然后把这些出发算式归类,分类出除不尽和除尽,在除尽里再分出整除。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对除尽的区分中,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除尽,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会辨别就行了,不需要要准确的语言去定义概念。教师给出的整除的概念不够严密,既然没有向学生说明整除所说的数都不包括0,那么在定义给出时,应向学生说明除0以外的自然数。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精选5篇)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数和倍数评课稿(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听了X老师执教的《倍数和因数》,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中规中矩,目标基本达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法灵活、学法指导较到位、小组活动有效,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这一教学策略,遗憾的是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1、意义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在多次的实践教学中,发现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课中,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分三个层次:
①借助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想像及大屏幕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时介绍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②通过除法算式找因倍关系。
③渗透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性。
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生成
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发现与探索的前台,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师在肯定各种方法合理性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联系,进而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劣,遴选最优方法,提升思维效率。
3、合理组织教材
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满足于答案的寻找,而忽视寻找过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维方法。
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采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数,让学生概括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学*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这样的改变,既达到预定目的,又为学*找因数做了铺垫,引发了学生寻找36的因数的浓厚兴趣。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讨论:每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因数是几?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因数是几?以上安排,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
4、增强游戏中数学思维的含量
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为线索,以教材文本为依托,以有梯度的活动展开对知识的深化巩固,并适时、适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归整在一个探究性的课堂自主研究活动中。通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课尾游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体验融入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游戏的`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学*的枯燥体验,让知识在游戏中深化,在挑战中升华。
两点建议:
1、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促进理解,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由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未能体现出练*的层次性。
2、反馈渠道要畅通。要注重课堂反馈,找2和5的倍数反馈时不少学生只停留在乘法算式层面,说明教学找3的倍数时学法指导还不够到位。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1、新旧链接,揭示概念。
支老师在充分估计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如:课的开始,支老师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同时训练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在不动手操作的情况下,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如当得出2×6=12时,引导学生充分练说,“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12×1=12、3×4=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找准机会,渗透方法。
在新知教学中,支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36的因数”,应该说,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36有9个因数,如何有序地一个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数,我觉得对于刚刚认识因数概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支老师并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作业纸上独立写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在投影上。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而有遗漏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各种方法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是本节课新知探究阶段的思维交流。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过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用除法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摆方块的形象思维,又有直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这里教师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说说这两堂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第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其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部分是了解因数和倍数以及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性。第二堂课先建立了整除的概念,理清除尽和整除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最后让学生学会描述因数和倍数。(即4句话: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接着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的上法比较严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因数和倍数并能正确描述,同时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性解决问题。完成了本课的技能目标。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教师用乘算式,让学生先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对7×3=21给出描述性的语句“我们说7是21的因数,3也是21的因数;21是7的倍数,21也是3的倍数。”这个导入,除了在乘法里出现了因数这个词和本课内容有关联外,其他关系并不大,用这样的练*作为切入点,它的用处并没有体现。
其次,教师对学生提醒:“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在这里,我觉得教师给出的定义一定要准确“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0”以外的自然数。”说到这个0是否除外的问题,人教论坛上还有争议,因此对这个问题暂不考虑。在判断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练*题中,对于加和减题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判断,我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题“判断8÷4=2,4和2是8的因数,8是4和2的倍数这句话的对错”很有价值,让学生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第三,在找36的因数中,教师对找的方法进行了指导,要一对一对有序地找。在这里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找到什么时候停?”让学生自然得出:找到两个因数非常接*时就不用再找了。这样一来对学生又是一个知识层面上的提高。
第四,在最后的巩固练*中,有一题讲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和是20,问学生这个数是多少。这题是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特性的反馈,在这题完成后,我想到了一个练*题“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18,找出这个数的其他因数”,这样整合特性和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两个知识点。还有一题在数轴上面标出3的倍数,在数轴下面标出4的倍数,这里出现共同的点,这样的话能否对公倍数适当地提点一下呢?让学生留点疑问结束课堂教学,为后一课的学*埋下伏笔。
第二堂课的开始教师比较开放,让学生想一个除法算式,然后把这些出发算式归类,分类出除不尽和除尽,在除尽里再分出整除。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自己,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对除尽的区分中,教师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除尽,我觉得对学生来说只要会辨别就行了,不需要要准确的语言去定义概念。教师给出的整除的概念不够严密,既然没有向学生说明整除所说的数都不包括0,那么在定义给出时,应向学生说明除0以外的自然数。
《因数和倍数》整节课简明清晰,教师语言精练,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氛围。课前交流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放手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结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概念,进一步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突破了重难点。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进而用字母陈述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体会数学语言简单明了、高度概括的特点。
练*设计体现了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既巩固了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又把“倍数”与“几倍”,“因数”与乘法各部分名称的区别进行了辨析,很好地理解和巩固了概念。
在学生的学*过程中,老师适时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小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整节课缺乏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调控和引导,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出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用“被除数÷除数=商”和“a÷b=c”表示这一类除法算式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点拨激励,对于学生深入思考、增强自信心、激发学*兴趣将产生积极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又能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一、收获
1、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来得更直接。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我自己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再作课中出现纰漏,我以前确实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当一节课在我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作课时,就觉得我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听了这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这节课中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
3、情境——创设贴*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于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4、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教育理念的转变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节课中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在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她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定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那么做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标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人、事,我们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在作练*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5、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我觉得都是好课,其实这位老师的课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在我们学校应用起来未必就很实用,但是在他练*的设计中,他采用了层层递进、小组合作,并让学生进行质疑,我感到了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6、教师素质之高,学生*惯之好。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二、自我反思
总之,观摩了这位老师的课,聆听了教研室教学质量分析,我充分认识到每一次外出学*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通用5篇)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
在*日的学*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例:12=2×2×3
学好数学就需要*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五年级数学知识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欢迎参考!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a=L÷12
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a×a×6
7、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8、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关于因数与倍数的数学知识点
在学*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因数与倍数的数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因数与倍数
具体内容重点知识学生的实际学*困难
因数和倍数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该概念,但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乘法算式:根据因数的意义,有序地写出两个乘积是此数的所有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就是该数的因能数。
(2)列除法算式:用此数除以大于1等于1而小于等它本身的整数,所得的商是整数而无余数,这些除数和商都是该数的因数。
4.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之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1.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奇数和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3.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5.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1.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是出来,就是分解质因数。
4.分解质因数的方法:(1):树枝图式分解法;(2)短除法分解。
拓展知识:因数与倍数
1. 因数和倍数: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3.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 2、3、5的倍数特征
① 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
② 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
③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 整数中,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0是最小的偶数; 1是最小的奇数。
7.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除夕有三倍工资吗
除夕有三倍工资吗,除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除夕有三倍工资吗。
除夕加班并没有三倍工资,有三倍工资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这三天。
因为除夕日、正月初四、初五和初六都属于放假调休,并非法定节假日,如果这些时间加班,那只有双倍工资。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用人单位除了在休息日安排加班外,不能用补休代替加班工资,所以要注意法定节假日加班是不能用补休代替的。
国家规定的加班费计算方法是什么
*时晚上的加班费是本人工资的150%,双休日是200%,国定假日是300%。但这只是国家规定的比例,加班费发放额的关键是工资基数。
加班工资的基数又该如何确定
劳动合同中对工资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在具体折算时,劳动者还需要了解相应的规则。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按月发放的工资中不包括休息日的工资。目前,职工全年月*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20、83天和166、64小时,而全年月*均计薪日和计薪时数分别为21、75天和174小时,职工的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按计薪时间进行折算。
计算方法为: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300%×加班天数,休息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200%×加班天数。
除夕,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具体时间是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是*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各家各户都要准备美馔佳肴,祭祀祖先,在外漂泊的人也会回到家中和家人团聚。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法定节假日。
除夕夜活动: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2、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仄合律、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3、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5、守岁
守岁的*俗在*有*两千年的历史。
6、压岁钱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守岁钱等。 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
7、踩岁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加班有3倍工资吗
据悉,在2007年*出台的节假日管理办法中,除夕至年初二被纳入法定假日,当时除夕加班是有三倍加班工资的。情况在2013年发生了些许变化,新的*令又将初一至初三纳入确定了法定节假日。所以,计发三倍工资的加班时间节点,又被确定为初一至初三。因此,除夕加班且不能安排调休的员工,只能领取到两倍加班工资。而,初一至初三加班的,才能拿到三倍加班工资。随后3天假期加班,仍是以调休为先,不能调休才按两倍计发加班工资。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300%×加班天数。休息日加班工资=月工资基数/21.75天×200%×加班天数。万年历小编提醒大家,2017除夕加班工资只能领取到两倍加班工资,2017除夕没有3倍工资。
除夕节日的起源
除夕是*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英语中表示倍数增加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分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法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法。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法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中表示倍数增加的表达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A is N times as great(long,much,…)as B. (①)
A is N times greater (longer, more,…)than B. (②)
A is N times the size (length, amount,…)of B. (③)
以上三句都应译为:A的大小(长度,数量,……)是B的N倍.
e.g. This book is three times as long as (three times longer than/three times the length of) that one.
这本书的篇幅是那本书的3倍(即长两倍)。
注:当相比的对象B很明显时,than(as,of)B常被省去。
(二)increase to n times(④)
increase n times/n-fold(⑤)
increase by n times(⑥)
increase by a factor of n(⑦)
以上四式均应译为:增加到n倍(或:增加n-1倍)。
e.g. The produc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has been increased to three times as compared with last year. 集成电路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两倍。
e.g. The outpu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has been raised five times as against l986. 化肥产量比1986年增加了4倍。
e.g. That can increase metabolic rates by two or three times. 那可使代谢率提高到原来的2倍或3倍(即提高1倍或2倍)。
e.g. The drain voltage has been increased by a factor of four. 漏电压增加了3借(即增加到原来的.4倍)。
我们猜您可能喜欢以下文章: 雅思写作模板:城市中心区改造怎么提高雅思写作:英文写作绝招雅思写作范文7分经验日语口语资料:表示"愤怒责备"雅思写作网站:中要注意事项雅思写作模板:数据类图表句型突破雅思写作之AIE组合作文法原理和范例雅思写作高分模板:英文写作翻译、英文写作万能公式雅思高分作文:总结2010雅思考试写作72个必备经典句雅思作文预测:雅思作文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1)--小 中考英语动态:中考英语 英语中表示倍数增加的表达方法
注:在这类句型中increase常被raise,grow,go/step up,multi*等词所替代。
(三)There is a n-fold increase/growth…(⑧)
应译为:增加n-倍(或增至n倍)。这个句型还有其它一些形式:
e.g. A record high increase in value of four times was reported. 据报道,价值破记录地增长了3倍。
(四)double (增加1倍),treble(增加2倍),quadruple(增加3倍)。(⑨)
e.g.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chines has been more than trebled or quadrupled. 这些机器的效率已提高了2倍或3倍多。
(五)此外,英语中还有一种用again而不用倍数词来比较倍数的方法,如:
A is as much (large,long,…)again as B.(= A is twice as much (large,long,…)as B.(⑩)
应译为:A比B多(大,长,……)1倍。
A is half as much (large, 1ong,…)again as B.
(= A is one and a half times as much (large, 1ong,…)as B.)(11)
应译为:A比B多(大,长……)一半(即A是B的一倍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谋攻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阴符经·下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道经·第十九章》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战国策·齐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圮毁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百战奇略·第四卷·泽战》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20章 节用(上)》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庄棫《相见欢·深林几处啼鹃》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我是垦塞倍客,二十年、软红尘里。——文廷式《水龙吟·落花飞絮茫》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
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纳兰性德《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卢僎《十月梅花书赠》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过陈琳墓》
浮玉飞琼,向邃馆静轩,倍增清绝。——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李觏《读长恨辞》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刘向 撰《唐雎不辱使命》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晁错《论贵粟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怪奴底事倍伤神?——曹雪芹《葬花吟》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常。——方苞《狱中杂记》
水倍源则川竭,人倍信则名不达——《说苑·谈丛》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李白《与韩荆州书》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
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贾谊《治安策》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司马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佚名《鲁仲连义不帝秦》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地不容间也。——周密《观潮》
我来倚棹向湖边,烟雨台空倍惘然。——吴伟业《鸳湖曲》
江山重叠倍销魂。——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白居易《冷泉亭记》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柳宗元《永州八记》
首先,先让小油瓶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中秋节的来历吧。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自古流传,现如今也留存许多:1.水调歌头 【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2.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由张九龄创作。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意境雄浑豁达。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洞庭青草,*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4.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满江红·中秋寄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5.中秋对月 【唐】曹松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等的博爱思想。
6.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几首诗词只是冰山一角,大家可以去积极的了解以及探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与此时此刻不一样的体会。最后,小油瓶先在这里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实用】古诗的作文三篇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人的味道在历史的长空中,我们沉思后,发现空中漂留着一种味道,这是“诗人”的味道。每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的味道。
(一)易安的黄花“索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在中争渡,争渡,到头来载不动满腔愁苦。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了变幻的她,留下了她的味道——勇敢、机智。
(二)汩罗河边的芦苇汩罗边上,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楚王,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思念。屈原留下他的味道——旷达,不畏。
(三)东坡的明月谪居黄州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东坡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挫折,的偃塞,旋涡的挣扎,满腹的难鸣。于是,东坡将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唱“大江东去”,感到人生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留下他的味道——淡泊名利。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一切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只因空中漂浮着“诗人的味道。”"
夏天悄悄地来了,瞧!太阳像个大火球,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它发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地面上热气腾腾,连风都是热的,晒得林中的.大树、小花、小草没精打采。远处一个骑在老黄牛背上身穿蓝色布褂子,下穿绿色短裤,*脚丫的牧童。正在兴高采烈地鼓着腮帮吹着竹笛,脚随着动听的笛声一晃一晃的好似在打节拍,听老黄牛正随着笛声发出哞哞的叫声,尾巴一甩一甩地好像和牧童一唱一和的向林中走来。
一阵阵悠扬地笛声就像清风飘过树林,大树爷爷听了,它的叶宝宝摇了摇似乎在伴奏呢,喜鹊姐姐听了,好似在说:这真是我听过世界上最好的歌声。小草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懒洋洋的,但听了这动听的笛声,突然精神抖擞似乎跳起了舞……
这时,蝉也来凑热门按捺不住心中那份激动发出了知了知了的声音,牧童听见了,用那灵敏的眼睛四处搜寻,不一会儿就发现了一只又大又肥的蝉,可爱极了!他那灵敏的眼睛顿时睁得老大死死地盯住了它,心想:这么可爱的蝉,我一定要捉住它。于是便轻轻跳下牛背,悄悄地走到树下,又轻手轻脚地爬上大树,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树干,以免自己摔下来,另一只手慢慢伸出去,他还在给自己创造最好的时机。一分一秒过去了,他认为蝉已放松警惕,一抓,不料蝉早已发现牧童扑的一声飞到了另一根树杆上。他一点也不甘心,又向上爬了一节,屏住呼吸,眼疾手快,猛地一抓,蝉被逮了个正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抓住你了!牧童激动地说。
而此时正在大树下乘凉悠闲吃草的老黄牛,也发出了哞哞的叫声,似乎也在给它的主人喝彩呢。瞧!太阳落山了,黄昏来了,小牧童又吹起了悠扬的笛声,不过他现在又多了个新朋友———蝉。
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这首诗中,有太多的事物让我们感到快乐,而让我最难忘的却是古诗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明月夜光下,年幼的我便常坐在床沿,一边抬头望着月亮,一边聚精会神地听母亲读古诗词。母亲读了一首又一首,可我仍然不知疲倦,仍缠着她继续读。于是母亲从李白的读到王之涣的,又从王之涣的读到杜甫的……古诗词,已经成了我幼年月光下最好的伙伴。
待我又大了些,我便格外喜欢在第一缕阳光洒进屋里的时候,捧几卷唐诗在窗下读着、背着。令我开心的是,一首首唐诗仿佛是我阔别多年的好友,而我在诵读时与他们一个个握手言欢。每到此时,我的脸上便荡漾起了笑的涟漪。那段时间的每日早晨,母亲望着我因读唐诗而又忘了吃早饭,总笑着嗔怪道:“这丫头真是走火入魔了。”唐诗真是有魔力,让我格外向往唐朝,向往唐朝的诗、唐朝的人、唐朝的物。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我已经12岁了。我特别喜欢看原版《红楼梦》,格外羡慕林黛玉的才情,羡慕她能写出“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那般的句子。于是,我也准备写一首诗。我闭上双目,不一会儿便拟了一个题目《梦回潇湘馆》。接着,我仿佛走进潇湘馆,看到了那青青翠竹,看到黛玉悲凄抚琴的模样,便提笔写下“翠竹瑟瑟静悠悠,似闻颦颦抚琴弦”。然后我仿佛听到琴声的悲凄婉转,看到黛玉一滴一滴清清的泪水,难怪她一笑值千两黄金呀!便又写下“悲凄婉转清清泪,潇湘一笑贵千金”。终于写完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古诗词是优美的,她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她的韵味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我的童年因为古诗词而美好!
三倍数的古诗 用三或三的倍数写古诗 古诗画鸡的倍数 古诗含三和三的倍数诗句 因数和倍数的古诗 有关倍数的古诗词 表倍数的英语句型 表示倍数的英语句型 数字有三的古诗 含倍的古诗 含倍字的古诗 古诗带倍字的 十倍的古诗 古诗中的三虚数 页数三四的古诗 和倍有关的古诗 倍思亲的古诗 好记100倍的古诗 书香与倍伴的古诗 带数字三的诗句古诗 一二三数字的古诗 古诗三百首中的数字 加倍奉还的古诗 马驾十倍的古诗 关于数学的古诗三百首 含有数字三的古诗10首 带倍的古诗文 三表示多数的古诗文 带有一二三数字的古诗 含有三个数字一的古诗
含有数字的古诗句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 有关数学的古诗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数学练*题 关于因数与倍数的数学知识点 英语中表示倍数增加的表达方法 除夕有三倍工资吗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2022年春节三倍工资是哪三天 古诗三百首 含有倍字的古诗词 带倍字的诗词名句 带有数字的古诗有哪些(关于数字的古诗大全) 含有数字的诗句古诗(古诗词中带数字的诗词) 中秋思念亲人的古诗(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 古诗的作文三篇 古诗的作文三篇 古诗的作文三篇 古诗的作文三篇 元宵佳节倍思亲的古诗 *的古诗之三首 关于数字的古诗 古诗词三首 古诗三首
关于鸡鸣狗吠的古诗词 刚好72个字的古诗词 用古诗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关于自责和感动的古诗 战队_七个字的古诗 选出一首描写母亲的古诗 田家的古诗内容 适合古诗江雪的音乐 春夜喜雨的古诗词照片 月的古诗词象征含义 最难写的古诗十首 蜂蜜恋花的古诗 古诗词中桂花的别名 两首都带地点的古诗 古诗中的开口音 形容心情很糟糕心情的古诗 沉醉东风的古诗词 母爱最长的古诗 红豆写雨巷的古诗词 有关南宋战争的古诗 辜负深情的古诗词 关于红绿植物的古诗词 形容三兄弟的古诗 知识大集结的前十首古诗 江上捕鱼人的古诗 望天山门的古诗视频 两则孝亲敬老的古诗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聚的古诗 李白的诗描写梅花的古诗 白居易的白鹭古诗意思 一个放牛童和老人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