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关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

  •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出身于十分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因*而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恰经历了这个衰落的过程,从侯服玉食的贵公子,落魄成为贫苦的寒士。这种天堂地狱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怀有不满与批判的态度,从而创作了举世之作《红楼梦》。小说《红楼梦》中纯熟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都相当精彩,不仅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被选用为*高中必选课文,而且整部小说的汉语运用也是最佳典范。《林黛玉进贾府》是介绍《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时的情景,以黛玉的见闻第一次对贾府做了直接叙述,全书的序幕部分。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抛出了贾家的重要人物以及贾府气派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可谓是《红楼梦》整部小说得以展开的精妙之笔。

      作者以林黛玉进贾府大院的游踪为线索,让读者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特征,同时也逐渐推出了贾府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在林黛玉与贾府双方见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双方对彼此的观察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匠心独运,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浓墨重彩,各有千秋,十分精彩。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外形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一、机变逢迎——王熙凤

      作者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手法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并且对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相当成功,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最精妙之处。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采用了工笔式的重彩细绘,同时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精妙的一笔。

      出场曹雪芹先写王熙凤的声音,以声音出场的方式独具匠心,爽朗的笑声体现了王熙凤直爽的性格。之后,作者借用黛玉的心理活动对凤姐进行描写,从黛玉观察到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想究竟来者是何人,这么没有礼貌?作者通过众人对王熙凤的反映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使得王熙凤的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体现了她因为受老祖宗的宠爱而有权力,在贾府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肖像描写,作者运用了非常细腻的手法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描写,不仅有服饰描写,而且更多地赋予了容貌的展现。王熙凤的头上戴有攒珠髻、挂珠钗以及赤金盘螭璎珞圈。在她的服饰上更是做足了文章,佩、袄、褂、裙,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相当细腻。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了王熙凤奢华的服饰穿戴,极力地引出了王熙凤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并对读者暗示出她的多欲而不知足。之后是对容貌的描写,王熙凤有着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苗条,且透着风骚,粉色的脸庞,红色的嘴唇,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不仅将王熙凤描写得貌美如花,同时,通过“三角眼”“、吊梢眉”、“含威不露”以及“未启先笑”四个词语体现了她美丽下蕴藏着丑恶,笑容下透露出欺诈。

      言谈举止,王熙凤见黛玉是一个重点的故事情节,作者通过这个情节生动地描绘了王熙凤的言谈举止和感情变化,反映了她狡黠、虚伪和机变逢迎,更让读者为之折服。王熙凤牵着黛玉的手,仔仔细细地端详黛玉后,说起了一翻恭维的话,表面上她非常用心,可实际上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她知道老祖宗最疼爱黛玉,因此不仅夸赞了黛玉,也暗夸了贾家的姐妹,还提到老祖宗每天心头口头地念叨着黛玉,由恭维而直接演变成对老祖宗的讨好。对黛玉的一翻“体贴”,实际上是她在炫耀自己的权力。当她提到黛玉的母亲去世时,料想到老祖宗与黛玉会伤心,所以便抢先以帕拭泪,最后见老祖宗露出笑颜而转悲为喜,完美地完成了情感的转变。王熙凤的精彩表演不仅讨好了林黛玉,也让老祖宗更加喜欢她。通过回王夫人的话中,作者进一步体现了王熙凤鉴貌辨色、机变逢迎、圆滑狡黠的特点,对她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二、多情可亲——贾宝玉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描写,也是采用了工笔式重彩细绘的手法,与王熙凤的描写手法相同,但有其独到之处。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给予贾宝玉着意渲染的描写,十分的精彩,生动地呈现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作者对贾宝玉的.出场前进行侧面的烘托,通过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予以体现。王夫人将贾宝玉说成是不孝之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又描写了在黛玉母亲的眼中,贾宝玉顽固恶劣,专做坏事,又憎恨读书。通过描写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了解,作者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贾宝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不禁会产生联想。宝玉从外面回来,黛玉和众姐妹一起与老祖宗谈论读书,“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宝玉的出场方式与王熙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通过丫鬟的随性活泼,暗示了贾宝玉与下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友好,是一个十分和善之人,其中描写丫鬟的一个“笑”字就与王熙凤出场时的恭敬严肃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衬托了贾宝玉的古道热肠。此外,作者还通过《西江月》二词来对贾宝玉进行侧面烘托。这两首词看似是贬低,实质是赞扬,将赞扬寄寓于贬低之内,同时,全文两次对贾宝玉的侧面烘托都展露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肖像描写,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依然是通过黛玉的观察,以服饰和容貌来描写贾宝玉的人物肖像。宝玉第一次出场时头饰有嵌宝紫冠、金抹额;服饰写到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以及八团倭缎排穗褂,在宝玉的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宝玉第二次出场已经换了冠带,由红丝结辫,银红撒花的半旧大袄,不过依然带着项圈、宝玉和寄名锁。对于宝玉的容貌也进行了两次细腻的描写,只是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更加显得白净貌美。宝玉的两次出场作者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从“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以看出宝玉非常清秀,而“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一词又赋予了宝玉英俊多情。在黛玉看来,宝玉不仅不是一个惫懒、懵懂之人,反而看起来非常的“眼熟”,洋溢着热情,同时也暗示着黛玉是宝玉的真正知音。言谈举止,作者对于宝玉的言行描写,有三处比较有代表性。当宝玉见到黛玉时,有一刻的发呆,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表达了他与黛玉同样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在其他人看来是胡言乱语,但这从《红楼梦》整部小说来看,却是前后呼应的,体现了曹雪芹的艺术匠心。宝玉通过与黛玉的谈话,得知黛玉“无字”,便送了黛玉“颦颦”两字作为表字。由此可见,宝玉轻易就了解到了黛玉的忧郁。还有就是当宝玉得知黛玉也没有“玉”时,大怒众姐妹都没有玉,偏他有这劳什子,便发起疯的将自己带着的“通灵宝玉”摔了出去。作者对于这段描写,不仅刻画出了宝玉的“痴”,也烘托出了黛玉的“美”。在这第一次摔玉之后,引出了后文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宝玉”象征着天命,而贾宝玉却将玉狠狠地摔了出去,正是他对天命反抗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宝玉任达不拘的性格。

      三、谨小慎微——林黛玉

      林黛玉是故事展开的线索,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描写手法与王熙凤、贾宝玉完全不同。曹雪芹通过文中不同人物的眼光,以写意式重韵层绘的手法,非常有层次地刻画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一层一层地揭开林黛玉的面纱。

      不同人物看黛玉,在贾府众多人眼中,林黛玉虽然年龄不大,身体薄弱,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却雅人至深,有着外在的风度。在王熙凤眼中林黛玉是一个极为标致的人物;在宝玉的眼中,作者对黛玉采用了工笔描绘其神韵,体现了黛玉弱不胜衣,柔情似水的特征。黛玉有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对于这部分的描写极其绝妙,时至今日当读者看到这几句话时便会自然而然联想出林黛玉的花容玉貌,娇柔妩媚。作者将林黛玉的神态风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宝玉的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谓是十分具有穿透力。作者将黛玉的出场以如此的手法展现出来,是想到更加独特、深层地衬托出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并且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不用对其进行刻意的装扮就能显露出她自然的风韵。如果描写黛玉的出场与王熙凤、贾宝玉相同就会使文章显得累赘,没有新鲜感。因此,对于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给予朦胧清晰相结合的刻画,可谓是精妙绝伦,更体现出曹雪芹的鬼斧神工。

      言谈举止,作者通过多个段落描写了黛玉的内心活动与举止言谈。见老祖宗:与老祖宗相拥而泣之后,林黛玉补行了拜见之礼。见王熙凤:听到后院的笑声黛玉心想,“是谁这样的放诞无礼?”在见着了面之后依然“连忙起身接见”,老祖宗与黛玉说“只管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可黛玉明白这只是玩笑话,可不能随便叫得,姐妹告诉之后忙陪笑见礼。通过对刑夫人留饭的婉言谢绝,表明了黛玉顾全大局的礼节,也说明她的行事谨慎。还有两次黛玉让座的描写,更是体现出她处处小心,十分仔细。黛玉回老祖宗读书问话时说道:“只才念了《四书》,姐妹都读什么书?”老祖宗说不过认得几个字罢了,当宝玉回来后问黛玉曾读何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认得个字。这表明黛玉已经意识到之前她的话有不谦之嫌,所以立刻留意改口,表明她的教养非同一般。作者无时无刻都在对黛玉的小心、在意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体现了黛玉小心谨慎的态度,也刻画出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四、群体描绘

      作者通过泼墨式群体描绘对贾府众人进行描写。对于老祖宗(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进行实写,做了简单的介绍;贾政、贾赦没有出场,进行虚写;贾家三姐妹中,迎春肌肤微丰,探春顾盼神飞,惜春身量未足,还有一些对丫鬟、奶嬷嬷等,作者都是通过泼墨式的群体描绘,使读者对贾府中的人物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

      五、结语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在安排众多人物出场上运用了多种描绘方式,描写极为精彩,手法匠心独。曹雪芹典型地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运用各具情态、独出机杼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他不仅描绘出了人物清晰的面容,而且还赋予了人物内在的灵魂,使整部小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   林黛玉,*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细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当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

      薜宝钗以往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并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

      林黛玉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

      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感情的共同基础。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一场杯具。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感情存在的。

      于是嫌弃林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感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到达了感情的毁灭阶段。

      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终含屈而死。

      那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完美的梦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感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章,极其哀艳感人。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

      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杯具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杯具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十分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终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

      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杯具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完美梦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经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述,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那里。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感情,她用诗表示*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杯具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并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述感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仅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梦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此刻她对贾宝玉的感情之中。他们的感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感情。这种感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十分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感情而生,又为感情而死,感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他们的感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感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杯具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感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感情最终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感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会对其人物进行评析,许多人认为林黛玉这一人物,体弱多病,心胸狭隘,多愁善感,与薛宝钗相比,他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

      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了解还是源于越剧所演出的越剧连续剧和越剧的的舞台剧,上海越剧团将《红楼梦》这出戏演出的淋漓尽致。在我看来,林黛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还是源于她对贾宝玉的爱。因爱,人会变得小气,变得多愁善感,因被爱而伤害,而会整天病怏怏,没精打彩的。

      这种特质,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很多女孩子都有,尤其是恋爱中的女人。林黛玉在怡红院尝了闭门羹,回到潇湘馆后是心里的愁结解不开啊,对贾宝玉也是爱搭不理的。在独自一人在花园里葬花,看到贾宝玉后就立刻转身就走。这何不是在撒娇呢?恋爱中的女人,如果哪天打男朋友的电话,打了几个没有接听的话,那女孩子就会开始生气了,男孩子如果事后不以为然,没有回电话,那就死得更惨了,起码要两个星期,女孩子不会接你电话,不会和你一齐出去。如果男孩子看到电话后,立刻回,那时候,女孩子也不会理你的,会毅然地挂断你的电话,如果你去见她,她必须是翘着小嘴,说“你来干嘛,我不想见你,你回去吧!”这时,男孩子千万不要当真喔,要坚持,即使她不听,也要将其原因解释清楚,因为她在向你撒娇,她需要你去哄!

      林黛玉看到贾宝玉和其他丫环一齐嬉戏时,会生气转身就走,或是事后挖苦贾宝玉。那些恋爱中的女孩子们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他们同样都是吃醋了。爱是一种完全的占有,所以当男孩子与另的女孩子玩那么开心时,将自我独自丢在一旁,那一股醋味,自然会飘出来。

      林黛玉是林家的独生子女,家道中落,母亲早逝,自小就缺少家人对自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了贾府后,虽然得到老祖母的怜爱,可是那毕竟是寄人篱下,在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根本得不到那种真诚的爱。而唯独,贾宝玉对这个林妹妹是关爱备至,生怕丫环服侍不周到,每一件事,宝玉都是亲历亲为。能够说宝玉是林姑娘在贾府的唯一知心人。所以当贾宝玉与其他人玩得欢时,林妹妹会悲痛落泪,觉得别人抢走了他的知心人。当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时,林妹妹是悲痛至极,自我的知心人,成了别人的夫君,那她以后留在贾府就没有一棵可倾诉的大树,又没有亲人,悲痛欲绝,郁郁寡欢,在宝玉结婚当天悲痛而死。

      生活中,许多女孩子此刻都为独生子女,*时与爸妈因为代沟,有些事情会放在心里,不表达出来。而当遇到自我心爱的男孩子时,两个人互诉衷肠,所以女孩子会很容易变得多愁善感,变得敏感!当失恋时,就不能很不能接收现实,会恋得很痛苦,有些甚至会做一些伤害自我的事。以往遇到过一个女孩子,听她说想过自杀,因为她男朋友向她提出分手,而她则早已认定那个男的是她的一生的伴侣,在生活中,除了那个男的外,自我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

      林黛玉这个人物性格,就是那些恋爱中的女孩子的性格。一切都源于一个爱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没错,她就是林妹妹。

      书中描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仅如此,宝玉还送她一妙字——“颦颦”。可想而知,她是如何的美丽动人!

      她的人生是极其不幸的,幼时就失去了母亲,而且她自小体弱多病。而当她的父亲也离她而去时,她的心就像在冬天被淋了一盆冷水,冰冰凉凉的,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心之外。而大观园的出现是黛玉人生的转折点。

      世人常说林黛玉孤僻、高傲、刻薄……常用“小肚鸡肠”来描绘林黛玉的敏感和脆弱,在我心里,并不是这样,因为她寄居他人篱下,所以不敢过多说话,害怕他人不乐,十分敏感、脆弱。当她看见了贾府的荣华富贵,想到了自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后将会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才有了人们口中所说的刻薄。

      黛玉有她过人的聪慧和文采。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时,总是艺压群芳,无不体现出她的诗人气质。黛玉虽然吟诗作文无人能比,可她对宝玉的不求上进却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处处暗中帮助,当元春省亲姐妹们吟诗比赛时,黛玉又偷偷地帮助宝玉蒙混过关,这也表现出在黛玉对封建社会的鄙视和厌恶。

      黛玉是受宠的,在贾府得到贾母的呵护;黛玉是幸运的,在贾府得到宝玉的爱;黛玉是幸福的,能得到薛姨妈的关爱……

      提及林黛玉,必想起《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她将自己暗喻成花,比如:“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正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和无能为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写出自己在贾府每天都要应对别人的冷落和抵赖。“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洁身自爱,追求爱情的忠贞不渝。可她一个弱女子终究抵抗不了封建社会家族势力的逼迫,真真可怜!

      她的这一生一世,华丽而至,却终究没能逃出死亡的大门,当我细致的去品她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很是压抑,没有无忧无虑,只有长叹短惜!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做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鸟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所以,林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便泪道不干的。这个性格特征,反映叛逆者同封建主义抗争与苦斗的艰难,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世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她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多疑任性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作赋不让须眉。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渝。但可悲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以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但林黛玉始终保持着和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气质个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引言

      在《红楼梦》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写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个性使她从大观园的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表现了曹雪芹想要描绘的不食尘世烟火、跳出人世间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潇湘馆以衬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却以悲剧收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从何而来?她的悲剧又有什么意义?

      1、气质个性

      1.1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1.2才华出众

      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也有“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1.3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绝对。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1.4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封建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阅读全文]...
  •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的一篇节选课文,它让我们对《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王熙凤泼辣、狡黠,精明干练又光彩照人;林黛玉柔弱、敏感,处事谨慎又神采怜人;贾宝玉率真、多情,随意洒脱又处处惊人;文中对王熙凤的形象塑造重在服饰的渲染,对林黛玉则重其心理与神态的刻画,而对于贾宝玉可谓是出神入化,曲尽其妙。描其服饰,绘其神态;述其狂语,叙其行动;褒其怪异,赞其张狂。让读者在贾府众多面目中不得不对他多一眼关注,多一份思考,也多一份欣赏。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照他们的意识发展。即便不做一个通读经书的儒学至才,也该成为一个薛蟠式的纨绔子弟。但他从没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华贵身份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大家都在走“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随潮流,还要说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制度下得来的财物,心里却想着与众女儿一样*等。在“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观念里,他却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林黛玉鄙视世俗权贵是因为她悲戚的家境与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宝玉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产生了可能,不,是产生了奇迹,焕发了异彩!他背负着求学仕进、显赫门第的使命,却走着与儒学之道相背离的叛逆之路。《西江月》二词就是作者对宝玉又一次有意的刻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宝玉的真实写照。选文中,正说得好好的,听说黛玉没有像自己挂的那块玉,便“登时发起痴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还大骂“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在《红楼梦》其后的章回里,他也是看见植物就伤感,看见动物就动情,看见水中的鱼便和鱼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说话。如此至性至情的一个可爱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传统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于贬的手法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对宝玉真性情的极力称赞!

      “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这在宝玉身上无一处不显。他是贾府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人物。他的夺目不在其华贵的服饰,而是其内在的人性光辉。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出身于十分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因*而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恰经历了这个衰落的过程,从侯服玉食的贵公子,落魄成为贫苦的寒士。这种天堂地狱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怀有不满与批判的态度,从而创作了举世之作《红楼梦》。小说《红楼梦》中纯熟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都相当精彩,不仅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被选用为*高中必选课文,而且整部小说的汉语运用也是最佳典范。《林黛玉进贾府》是介绍《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时的情景,以黛玉的见闻第一次对贾府做了直接叙述,全书的序幕部分。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抛出了贾家的重要人物以及贾府气派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可谓是《红楼梦》整部小说得以展开的精妙之笔。

      作者以林黛玉进贾府大院的游踪为线索,让读者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特征,同时也逐渐推出了贾府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在林黛玉与贾府双方见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双方对彼此的'观察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匠心独运,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浓墨重彩,各有千秋,十分精彩。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外形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一、机变逢迎——王熙凤

      作者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手法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并且对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相当成功,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最精妙之处。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采用了工笔式的重彩细绘,同时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精妙的一笔。

      出场曹雪芹先写王熙凤的声音,以声音出场的方式独具匠心,爽朗的笑声体现了王熙凤直爽的性格。之后,作者借用黛玉的心理活动对凤姐进行描写,从黛玉观察到众人敛声屏气,恭敬严肃,想究竟来者是何人,这么没有礼貌?作者通过众人对王熙凤的反映来表现她的性格特征,使得王熙凤的形象更加突出,同时也体现了她因为受老祖宗的宠爱而有权力,在贾府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肖像描写,作者运用了非常细腻的手法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描写,不仅有服饰描写,而且更多地赋予了容貌的展现。王熙凤的头上戴有攒珠髻、挂珠钗以及赤金盘螭璎珞圈。在她的服饰上更是做足了文章,佩、袄、褂、裙,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相当细腻。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了王熙凤奢华的服饰穿戴,极力地引出了王熙凤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并对读者暗示出她的多欲而不知足。之后是对容貌的描写,王熙凤有着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苗条,且透着风骚,粉色的脸庞,红色的嘴唇,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不仅将王熙凤描写得貌美如花,同时,通过“三角眼”“、吊梢眉”、“含威不露”以及“未启先笑”四个词语体现了她美丽下蕴藏着丑恶,笑容下透露出欺诈。

      言谈举止,王熙凤见黛玉是一个重点的故事情节,作者通过这个情节生动地描绘了王熙凤的言谈举止和感情变化,反映了她狡黠、虚伪和机变逢迎,更让读者为之折服。王熙凤牵着黛玉的手,仔仔细细地端详黛玉后,说起了一翻恭维的话,表面上她非常用心,可实际上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她知道老祖宗最疼爱黛玉,因此不仅夸赞了黛玉,也暗夸了贾家的姐妹,还提到老祖宗每天心头口头地念叨着黛玉,由恭维而直接演变成对老祖宗的讨好。对黛玉的一翻“体贴”,实际上是她在炫耀自己的权力。当她提到黛玉的母亲去世时,料想到老祖宗与黛玉会伤心,所以便抢先以帕拭泪,最后见老祖宗露出笑颜而转悲为喜,完美地完成了情感的转变。王熙凤的精彩表演不仅讨好了林黛玉,也让老祖宗更加喜欢她。通过回王夫人的话中,作者进一步体现了王熙凤鉴貌辨色、机变逢迎、圆滑狡黠的特点,对她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二 多情可亲——贾宝玉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描写,也是采用了工笔式重彩细绘的手法,与王熙凤的描写手法相同,但有其独到之处。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给予贾宝玉着意渲染的描写,十分的精彩,生动地呈现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作者对贾宝玉的出场前进行侧面的烘托,通过王夫人与黛玉的谈话予以体现。王夫人将贾宝玉说成是不孝之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又描写了在黛玉母亲的眼中,贾宝玉顽固恶劣,专做坏事,又憎恨读书。通过描写林黛玉对贾宝玉的了解,作者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贾宝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不禁会产生联想。宝玉从外面回来,黛玉和众姐妹一起与老祖宗谈论读书,“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宝玉的出场方式与王熙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通过丫鬟的随性活泼,暗示了贾宝玉与下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友好,是一个十分和善之人,其中描写丫鬟的一个“笑”字就与王熙凤出场时的恭敬严肃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衬托了贾宝玉的古道热肠。此外,作者还通过《西江月》二词来对贾宝玉进行侧面烘托。这两首词看似是贬低,实质是赞扬,将赞扬寄寓于贬低之内,同时,全文两次对贾宝玉的侧面烘托都展露了宝玉的叛逆性格。

      肖像描写,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依然是通过黛玉的观察,以服饰和容貌来描写贾宝玉的人物肖像。宝玉第一次出场时头饰有嵌宝紫冠、金抹额;服饰写到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以及八团倭缎排穗褂,在宝玉的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宝玉第二次出场已经换了冠带,由红丝结辫,银红撒花的半旧大袄,不过依然带着项圈、宝玉和寄名锁。对于宝玉的容貌也进行了两次细腻的描写,只是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更加显得白净貌美。宝玉的两次出场作者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从“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以看出宝玉非常清秀,而“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一词又赋予了宝玉英俊多情。在黛玉看来,宝玉不仅不是一个惫懒、懵懂之人,反而看起来非常的“眼熟”,洋溢着热情,同时也暗示着黛玉是宝玉的真正知音。言谈举止,作者对于宝玉的言行描写,有三处比较有代表性。当宝玉见到黛玉时,有一刻的发呆,说“这个妹妹我见过。”表达了他与黛玉同样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在其他人看来是胡言乱语,但这从《红楼梦》整部小说来看,却是前后呼应的,体现了曹雪芹的艺术匠心。宝玉通过与黛玉的谈话,得知黛玉“无字”,便送了黛玉“颦颦”两字作为表字。由此可见,宝玉轻易就了解到了黛玉的忧郁。还有就是当宝玉得知黛玉也没有“玉”时,大怒众姐妹都没有玉,偏他有这劳什子,便发起疯的将自己带着的“通灵宝玉”摔了出去。作者对于这段描写,不仅刻画出了宝玉的“痴”,也烘托出了黛玉的“美”。在这第一次摔玉之后,引出了后文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宝玉”象征着天命,而贾宝玉却将玉狠狠地摔了出去,正是他对天命反抗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宝玉任达不拘的性格。

      三、谨小慎微——林黛玉

      林黛玉是故事展开的线索,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描写手法与王熙凤、贾宝玉完全不同。曹雪芹通过文中不同人物的眼光,以写意式重韵层绘的手法,非常有层次地刻画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一层一层地揭开林黛玉的面纱。

      不同人物看黛玉,在贾府众多人眼中,林黛玉虽然年龄不大,身体薄弱,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却雅人至深,有着外在的风度。在王熙凤眼中林黛玉是一个极为标致的人物;在宝玉的眼中,作者对黛玉采用了工笔描绘其神韵,体现了黛玉弱不胜衣,柔情似水的特征。黛玉有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对于这部分的描写极其绝妙,时至今日当读者看到这几句话时便会自然而然联想出林黛玉的花容玉貌,娇柔妩媚。作者将林黛玉的神态风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宝玉的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谓是十分具有穿透力。作者将黛玉的出场以如此的手法展现出来,是想到更加独特、深层地衬托出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并且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不用对其进行刻意的装扮就能显露出她自然的风韵。如果描写黛玉的出场与王熙凤、贾宝玉相同就会使文章显得累赘,没有新鲜感。因此,对于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给予朦胧清晰相结合的刻画,可谓是精妙绝伦,更体现出曹雪芹的鬼斧神工。

      言谈举止,作者通过多个段落描写了黛玉的内心活动与举止言谈。见老祖宗:与老祖宗相拥而泣之后,林黛玉补行了拜见之礼。见王熙凤:听到后院的笑声黛玉心想,“是谁这样的放诞无礼?”在见着了面之后依然“连忙起身接见”,老祖宗与黛玉说“只管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可黛玉明白这只是玩笑话,可不能随便叫得,姐妹告诉之后忙陪笑见礼。通过对刑夫人留饭的婉言谢绝,表明了黛玉顾全大局的礼节,也说明她的行事谨慎。还有两次黛玉让座的描写,更是体现出她处处小心,十分仔细。黛玉回老祖宗读书问话时说道:“只才念了《四书》,姐妹都读什么书?”老祖宗说不过认得几个字罢了,当宝玉回来后问黛玉曾读何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认得个字。这表明黛玉已经意识到之前她的话有不谦之嫌,所以立刻留意改口,表明她的教养非同一般。作者无时无刻都在对黛玉的小心、在意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体现了黛玉小心谨慎的态度,也刻画出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四、群体描绘

      作者通过泼墨式群体描绘对贾府众人进行描写。对于老祖宗(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进行实写,做了简单的介绍;贾政、贾赦没有出场,进行虚写;贾家三姐妹中,迎春肌肤微丰,探春顾盼神飞,惜春身量未足,还有一些对丫鬟、奶嬷嬷等,作者都是通过泼墨式的群体描绘,使读者对贾府中的人物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

      五、结语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雪芹在安排众多人物出场上运用了多种描绘方式,描写极为精彩,手法匠心独。曹雪芹典型地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运用各具情态、独出机杼的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他不仅描绘出了人物清晰的面容,而且还赋予了人物内在的灵魂,使整部小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 红楼梦,阅读
  •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分析

      分析。比如一个人,做了某件令人费解的事情。于是,我们就开始分析这个人做这件事的原因,有什么动机。为什么去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分析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悲剧性的人物,在曹雪芹未写完的部分中,她娇弱动人,心思敏感,和贾宝玉互生情愫,可是作者却没有来的及给林黛玉加上一个结局。后来再由高鹗等人续写的时候,将林黛玉写的病情加重,最后香消玉殒。那么林黛玉什么病要了她的命呢?很多人都说是肺痨,因为林黛玉最后是吐血而亡的,但是林黛玉真的是肺痨吗?

      “林黛玉什么病”,这也是许多专家讨论的话题,其实从前八十回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只是在季节转换或者受了凉的情况下,才会偶尔咳嗽两声,这本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续写部分,林黛玉的病情突然变得严重起来,有时候更是会咳血,所以才会被大家认为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但是试想一下,肺结核可是传染的病症,在古代肺结核怎么可能被允许存在呢?

      那么到底林黛玉什么病呢?其实在刚进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就已经交代了,贾母问为何林黛玉要每天吃药,身子又这样的瘦弱。林黛玉回答的时候就说,本来就是先天不足,从小吃了许多年的药,看了许多的大夫也依旧不见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的病其实就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以指很多方面,身体抵抗力差,贫血等等,所以林黛玉长这么大身体也依旧不好。但是先天不足是不可能变成肺结核的,若是从小就有肺结核,林黛玉也不可能长这么大。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中的第三回,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林黛玉本来是贾母的外孙女,因为母亲去世家境贫寒这才来投靠外祖母,从这一回开始也正式掀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缠绵爱情。同时也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环境摆设以及主要人物进行了一番细致而特殊的描写。

      林黛玉因为心思敏感,又是寄人篱下,所以难免存了小心行事,但是一入贾府还是被府内的富贵之气震慑到了,不管是丫头婆子还是府内的设置摆设,都通过林黛玉的惊讶而体现出不俗来。最主要的还是同过林黛玉进府这件事,描写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画像。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除了贾母和王夫人等次要人物之外,主要就是通过林黛玉将两个形象的描述出来,还做了特别的处理。描写王熙凤的时候,未见到人就先听到了王熙凤的话,这在规矩严明的贾府是十分特别的,除了说明王熙凤性子泼辣爽利之外,还间接的写出了她十分受宠的身份。接着王熙凤又说了许多的话,除了迎合气氛而怜惜林黛玉之外,还同时奉承了贾母和惜春迎春等人,将王熙凤处事圆滑的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到了贾宝玉这里,除了相貌描写之外,也点出了贾宝玉体贴、和对林妹妹的怜惜之情,这一切都为以后两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也是十分小心和彷徨的,通过她进府后的行为和话语等,都将林黛玉小心谨慎,忧郁多思的性格体现了出来。

      当年林黛玉来到贾府的时候,身边只带着两个人,一个是她从小的奶娘,另一个就是个小丫头,这个小丫头名叫雪雁,雪雁和林黛玉也是一起长大的,感情十分的深厚,但是后文中却提到了一个名叫紫鹃的丫鬟,而且在林黛玉身边的丫鬟中所占的篇幅和地位并不小,那么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

      在林黛玉带着奶娘和雪雁进了贾府之后,贾母十分心疼这个柔弱孤苦的外孙女,于是想要在生活上给她更好的条件。贾母看见林黛玉身边的唯一丫鬟就是雪雁,担心她年纪太小了,不能伺候好林黛玉,于是又下令赐给林黛玉几个粗使和几个管事的嬷嬷。那么紫鹃在这些丫鬟之内吗?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她也知道自己这个外孙女定是受了不少的苦,为了想要林黛玉省些心力,也为了体现自己对这个外孙女的重视,贾母将身边一个二等的丫鬟鹦哥赏给了林黛玉,之后林黛玉又将鹦哥改名为紫鹃。从此之后紫鹃就成了黛玉的丫鬟。

      紫鹃在贾母身边见过很多的世面,又是贾府的丫鬟,对贾府人员和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认识。之后紫鹃果然在生活和出事方面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帮助,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总是难以捉摸的,而紫鹃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相处的时候,提出了很多有利的建议,并且用自己的角度开解黛玉,在一点上,紫鹃做的十分的出色。但是最后的时候,也是让紫鹃装扮成伴娘,好让贾宝玉相信这个新娘子是林黛玉,相信那个时候,紫鹃也是非常痛苦的吧。

      林黛玉在整本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整个人为了爱生又为了爱死,从前世开始,她就是受了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为无法回报,而变得忧郁多情,当然这个多情的对象是仅限于神瑛侍者,也就是后来的贾宝玉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前世,再加上这一世的身世等原因,使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

      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同时在林黛玉小的时候,因为读书很多,所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又有了孤傲这一说法,她目下无尘,不屑于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才常常和大家有隔阂,而让她觉得唯一的安慰就是贾宝玉,所以等贾宝玉成亲之后,林黛玉最终身亡,这应该说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演变而来的。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中还有着自卑的一面,这一点从她刚进贾府时就有所显现,她步步小心,事事谨慎,可还是免不了自卑难过的时候,于是林黛玉用自己超强的自尊心来掩饰这一点,在史湘云笑闹着说有个戏子和林黛玉有些相似的时候,她的自卑或者说是自尊心又受到了刺激,于是在回去之后便和贾宝玉发生了争吵。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促使她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其实这也是早在故事开始时就已经写好了的。

      如果说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注定日日寡欢,郁郁而终的话,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她爱面子。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也不无道理。林黛玉,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能否认她在许多文人中广受好评,也不能否定林黛玉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我认为,这位病态美人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曹雪芹用另一种方式在向世人哭诉,这个人物形象造就了现实与不现实生活中的共鸣。若她从一开始就能不被面子所束缚,又怎会有红楼的‘梦’?

      从进贾府的那一刻起,她那所谓的面子就注定了她日后的悲剧。她无论做什么事,总在心里琢磨半天。她时刻谨记着母亲临终前所说的话:到贾府后要事事小心,别被人耻笑了去。她不敢暴露自己,用面子将自己遮掩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将自己真实的内心尘封起来。

      初见贾母,细心的林黛玉听出贾母不喜欢读书的女子,便立马改口回贾宝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她为了维护在自己面子,不得不去注重那些不必要的礼节。她与贾宝玉、宝钗、贾母等人一起去看戏,以拿我比戏子耻笑为由,故意和贾宝玉赌气,不让来寻她的宝玉进门。当她见宝玉离开后,又觉孤单,以寻袭人为由,视察动静。为了保留面子,她总是在为自己寻找理由。看见贾宝玉时,明明很开心,可却为了那所谓的面子,怄气似的说:你怎么没和宝姐姐在一起?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道歉,最后导致吃亏的仍是她自己。

      贾宝玉脸被烫伤的那一次,凤姐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黛玉脸红了,心里明明十分高兴,却说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她总是如此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贾宝玉喊头疼,心里明明怜惜,嘴上却说该。因为她的不坦白,因为她的好面子,让自己包括爱自己的人都百般痛苦。元春回家省亲时考贾宝玉,他答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求救似的望着林黛玉时,她有因为着所谓的面子,怕在贵妃面前献丑,又让宝钗有了可趁之机。

      当她听说了贾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后,跌跌撞撞地要去找贾宝玉,想问个清楚明白,可走到半路,爱面子的她始终放不下自己尊严,去问一个已经疯傻了的贾宝玉,为何如此薄情,为何不守诺言。她怎知道,即使已经疯傻,贾宝玉的口中还喃喃地念着:我要娶林妹妹但是这些她永远都不会知道。

      当她茫然的会回潇湘馆,为了保留自己那最后的面子,烧了那些多情的诗稿,试图掩盖那个多情的自己。贾宝玉成家的那一天,林黛玉在白日已昏晕过去,胸口只剩一丝微气不断。临终前,当她手已凉,目光已散时,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她说到他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接着便两眼一翻去世了。直到死,她心里也存有怨气。她恨贾宝玉,却不知导致最终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她自己。她自己葬送了自己。而更讽刺的是,当林黛玉气绝时,正是贾宝玉迎娶宝钗的时辰!但是,就算她再恨,再怨,又能怪得了谁呢?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对林黛玉的评价。的确,她聪明多才,美貌秀丽,这样的结局着实可惜。林黛玉,她心境忧郁、敏感多疑、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她这朵孤芳自赏的花儿的凋零都缘于她的爱面子。因为面子,她活得百般辛苦;因为面子,她做事胆怯;因为面子,她死得悄然无息。她就像冰雪总无法承受阳光的爱,只有让自己融化了。

      林黛玉,一个被面子束缚的女子。

[阅读全文]...
  • 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林黛玉的外貌描写赏析)

  • 外貌
  • 林黛玉长什么样子?曹雪芹有描写,但每个人从文字转化为想象,答案一定不一样,可谓千人千面。能不能具体描述下呢?下面简单聊聊。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林黛玉初入贾家,众人第一次见到她,曹雪芹并没有写她服饰如何,也没具体描写样貌,直接用“怯弱不胜”“自然的风流态度”形容。

    脂砚斋[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

    林黛玉之美,衣物服饰不能衬托她的容貌。身体娇弱除了年纪小,还有身体弱的因素。妙在“风流态度”出于“自然”二字。

    从来“自然”二字最难得。人工美女怎么弄都有痕迹不自然,后天培养的气质怎么好都有演的痕迹。林黛玉往那一站,是自然状态下应该有的极致美。不矫揉造作,也不刻意屈就。

    八七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为什么深入人心,是因为大多数人心中林黛玉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有人说戏剧王文娟的更好,别忘了戏剧是需要矫揉造作的。怎么可能更好?一〇版《红楼梦》为什么不受认可,不是剧本、拍摄不好,而在于导演一贯的戏剧风格造成的不自然,铜钱头又给人先入为主的矫揉造作,注定就不如生活化的八七版讨巧。

    注:不是否定戏剧,各有表现形式,只从自然以及个人角度论。

    那林黛玉就是陈晓旭扮演的那样么?一定不是。只能说她抓住了林黛玉的几份“自然”神韵。

    (第三回)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贾宝玉眼中林黛玉的样貌更详细,也是林黛玉的样子最能够写入人心之处。

    不过曹雪芹仍旧没有细写。只是从“眉”,从“目”,从“动”从“静”着手,写出林黛玉胜西施三分的容貌,强比干一窍的聪慧。

    林黛玉是美的不消说。但体现在外的,多少有点病态美。中国画中的美人除了胖为美的唐代不适合她,可能明清的仕女图都能找到林黛玉的一丝影子。

    首先,她是单薄的。因为有病,所以清减。现在标榜的好身材,*一定是不存在的。

    其次,“眉若春山”如雾,“眼似秋水”如潭,显露出林黛玉最抓人的气质。一个人眉眼好看,最是画龙点睛。

    其实,从“罥烟眉”就能看出,林黛玉虽然身体弱,但她的头发、眉毛的颜色极其健康。是那种黑到极致仿佛带绿的颜色。

    而“黛”字也就是绿到极致的黑,夏天看远山,就是黛色。

    再有,林黛玉的肤色不算特别白。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看到薛宝钗半截手臂很羡慕,想摸却不敢,还说长在林妹妹身上就好了。证明林黛玉没有薛宝钗那般肌肤胜雪。

    最后,贾宝玉有两个字形容林黛玉最是贴切。

    (第三回)“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神仙似妹妹”,神仙两个字将林黛玉人间少有的容貌气质凸显出来。曹植在《洛神赋》形容洛神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荷出绿波,日映朝霞”之姿。林黛玉不遑多让。贾宝玉第四十三回祭奠水仙庵,也引用了《洛神赋》。

    林黛玉的美,让见惯了美人的薛蟠一见她“酥倒”,令不太懂得欣赏美的小厮兴儿见到后大气不敢喘,怕“吹到了姓林的”,可见其之美。

    其实晴雯的外型就是林黛玉的一种样子。水蛇腰,柳叶肩,身材修长。不过晴雯走路如风,林黛玉却是“摇摇”的走来。这种仪态,最是令古人爱戴。

    不过,中国古人的审美与现在不同。唐代及以前,是以胖为美,尤其唐代。但哪怕东晋顾恺之的画,女子也多是双下巴。到宋代以后的审美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看唐伯虎的《美人图》,身子单薄,双肩下柳,眉毛与肩膀呈*行状。呈现的是一种瘦弱美。

    宋以后程朱理学盛行,对审美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观念。“病态美”逐渐形成。太湖石,迎客松,苏州园林,乃至于女子裹脚……都成了中国人的追求。

    清朝中后期,有一位超级“红谜”,画家孙温耗费三十多年,毕生心血按照章回绘制了《红楼梦》衍生巨制《绘全本红楼梦》,现藏于辽宁旅顺博物馆。

    本人所有的《红楼梦》文章配图都来源于这部巨作。向前辈致敬。孙温画作中的林黛玉,就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对美人的标准。本文所配图也都是孙温笔下的林黛玉。

    林黛玉一定是美的。且气质仿佛神仙,但用现代人的审美,却未必一定好看。时代不同,审美也就改变了。

[阅读全文]...
  • 观黛玉有感

  •   打开画卷  是你那幽怨的容颜  仔细品位你的诗篇  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多愁善感的你如我一般    不同的是你才华横溢生的娇颜  我如小草一样*凡  但是对落花的忧伤不差半点  你为葬花伤怀而泪流满面  我为瓣落行如孤船而忧思难欢    你的敏感恐听闲言  我却任性胡搅蛮缠  曾经恨过自己千遍万遍  遇事淡雅飘去九天  任悔恨把自己狠狠的纠缠    读了你的诗篇  似乎让我悟透而参禅    放下思绪重担  不让伤感文字把自己沦陷  能吗?自己给不了自己一个期限    夜深更惨恨无眠  唯有惊雷与我伴  雨打窗棂如泣如诉似琴弦  为黛玉伤感?  我笑得那么凄然    风儿阵阵吹进窗帘  问我为何如此落寞不言  今夜没有蛐蛐如约的啼鸣相伴  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  困意无法吻住我的双眼    思前想后写下这一篇  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  周公去了哪里渡船  却让我的梦无法搁浅  若再来赴约,让你好看

      编辑点评:

      红楼梦世人皆知,林黛玉世人皆叹。黛玉的形象比诗语更幽怨缠绵,作者的人生观亦如红楼剧人物般个性鲜明,与黛玉比多愁善感,观落花忧思悲欢,偶尔时事也任性刁蛮,却不过是爱的体现,如果一首诗可以参禅悟念,又何必在伤感文字里沦陷。夜无眠,风雨伴。如若释然,一切都是生息自然。观黛玉更应取之温婉有质,赏红学更应效之初心嫣然。因此,周公也叹,人生若重来,当惜之精彩,认真走过,只许笑廒,不留遗憾。诗韵自然,吟咏无限,感谢赐稿,敬祝快乐。

[阅读全文]...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 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本文为关于咏雪的古诗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说新语》之《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分析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阅读全文]...
  •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剖析

  • 阅读,红楼梦
  • 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剖析

      《红楼梦》,*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剖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悲剧性的人物,在曹雪芹未写完的部分中,她娇弱动人,心思敏感,和贾宝玉互生情愫,可是作者却没有来的及给林黛玉加上一个结局。后来再由高鹗等人续写的时候,将林黛玉写的病情加重,最后香消玉殒。那么林黛玉什么病要了她的命呢?很多人都说是肺痨,因为林黛玉最后是吐血而亡的,但是林黛玉真的是肺痨吗?

      “林黛玉什么病”,这也是许多专家讨论的话题,其实从前八十回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只是在季节转换或者受了凉的情况下,才会偶尔咳嗽两声,这本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续写部分,林黛玉的病情突然变得严重起来,有时候更是会咳血,所以才会被大家认为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但是试想一下,肺结核可是传染的病症,在古代肺结核怎么可能被允许存在呢?

      那么到底林黛玉什么病呢?其实在刚进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就已经交代了,贾母问为何林黛玉要每天吃药,身子又这样的瘦弱。林黛玉回答的时候就说,本来就是先天不足,从小吃了许多年的药,看了许多的大夫也依旧不见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的病其实就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以指很多方面,身体抵抗力差,贫血等等,所以林黛玉长这么大身体也依旧不好。但是先天不足是不可能变成肺结核的,若是从小就有肺结核,林黛玉也不可能长这么大。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中的第三回,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林黛玉本来是贾母的外孙女,因为母亲去世家境贫寒这才来投靠外祖母,从这一回开始也正式掀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缠绵爱情。同时也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环境摆设以及主要人物进行了一番细致而特殊的描写。

      林黛玉因为心思敏感,又是寄人篱下,所以难免存了小心行事,但是一入贾府还是被府内的富贵之气震慑到了,不管是丫头婆子还是府内的设置摆设,都通过林黛玉的惊讶而体现出不俗来。最主要的还是同过林黛玉进府这件事,描写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画像。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除了贾母和王夫人等次要人物之外,主要就是通过林黛玉将两个形象的描述出来,还做了特别的处理。描写王熙凤的时候,未见到人就先听到了王熙凤的.话,这在规矩严明的贾府是十分特别的,除了说明王熙凤性子泼辣爽利之外,还间接的写出了她十分受宠的身份。接着王熙凤又说了许多的话,除了迎合气氛而怜惜林黛玉之外,还同时奉承了贾母和惜春迎春等人,将王熙凤处事圆滑的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到了贾宝玉这里,除了相貌描写之外,也点出了贾宝玉体贴、和对林妹妹的怜惜之情,这一切都为以后两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也是十分小心和彷徨的,通过她进府后的行为和话语等,都将林黛玉小心谨慎,忧郁多思的性格体现了出来。

      当年林黛玉来到贾府的时候,身边只带着两个人,一个是她从小的奶娘,另一个就是个小丫头,这个小丫头名叫雪雁,雪雁和林黛玉也是一起长大的,感情十分的深厚,但是后文中却提到了一个名叫紫鹃的丫鬟,而且在林黛玉身边的丫鬟中所占的篇幅和地位并不小,那么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

      在林黛玉带着奶娘和雪雁进了贾府之后,贾母十分心疼这个柔弱孤苦的外孙女,于是想要在生活上给她更好的条件。贾母看见林黛玉身边的唯一丫鬟就是雪雁,担心她年纪太小了,不能伺候好林黛玉,于是又下令赐给林黛玉几个粗使和几个管事的嬷嬷。那么紫鹃在这些丫鬟之内吗?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她也知道自己这个外孙女定是受了不少的苦,为了想要林黛玉省些心力,也为了体现自己对这个外孙女的重视,贾母将身边一个二等的丫鬟鹦哥赏给了林黛玉,之后林黛玉又将鹦哥改名为紫鹃。从此之后紫鹃就成了黛玉的丫鬟。

      紫鹃在贾母身边见过很多的世面,又是贾府的丫鬟,对贾府人员和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认识。之后紫鹃果然在生活和出事方面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帮助,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总是难以捉摸的,而紫鹃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相处的时候,提出了很多有利的建议,并且用自己的角度开解黛玉,在一点上,紫鹃做的十分的出色。但是最后的时候,也是让紫鹃装扮成伴娘,好让贾宝玉相信这个新娘子是林黛玉,相信那个时候,紫鹃也是非常痛苦的吧。

[阅读全文]...
  • 林黛玉的名言警句

  • 名言,励志
  •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我为的是我的心。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 何等眼熟到如此。

    世外仙源匾额。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代倾城逐浪花, 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 头白溪边尚浣纱。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肠断乌骓夜啸风, 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 饮剑何如楚帐中。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

    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绝艳惊人出汉宫, 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 予夺权何畀画工。

    琴曲四章-------------林黛玉。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辍,素心如何天上月.

    好生奇怪 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何等眼熟到如此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阅读全文]...
  • 行路难古诗分析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行路难分析]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句子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语录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说说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名言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诗词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祝福

黛玉叛逆的古诗的分析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妙解最寂寞的时候 赞财神爷的古诗 快快乐乐的古诗 古诗的来源于哪里 制作七夕情人节的古诗画 带王玉的古诗 村居这首古诗的竖版 代表一直都在的古诗 爱读古诗书的拼音 古诗的改造 描写四季美好的古诗 关于江山的古诗文案 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古诗杜牧的清明带拼音 关于思乡的《古诗三首》 写郁李的古诗词 带有谐音的古诗词大全五绝 带永字的古诗题目 星晨的古诗 带多病俩个字的古诗 古诗词的美在于它含蓄 诗经关于家的古诗 日本的古诗文 关于植物古诗的日记 学生写的古诗词创作 说出所有带春字的古诗 带天怡的古诗词 回乡的古诗意思 关于同音的古诗 唯的古诗文言文 秋夕古诗的全部拼音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