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关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静夜思的感悟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静夜思的感悟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

  • 夜思
  • 《静夜思》古诗的意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以下是“《静夜思》古诗的意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阅读全文]...
  • 静夜思古诗_静夜思李白

  • 李白
  •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阅读全文]...
  • 静夜思古诗

  • 静夜思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夜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一、复*旧课

       出示学*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

      1、学*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 --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 表示日, 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方法学*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阅读全文]...
  • 《静夜思》古诗详解

  • 夜思,文学
  • 《静夜思》古诗详解

      《静夜思》是唐代古诗人李太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古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古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古诗详解,欢迎阅读。

      《静夜思》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鉴赏: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 古诗静夜思诗意

  • 夜思,诗意
  • 古诗静夜思诗意

      《静夜思》,是世上传颂最广的一首唐诗,全诗通俗易懂,充分运用衬托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于秋日夜晚,抬头望月的场景,为大家分享了静夜思赏析,欢迎欣赏!

      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是李白较早时期所写的一首诗了,大约写于公元726年即唐开元十四年,李白在那时应该是二十六岁。根据史料可考,李白于公元724年时,拜别父母离家远游。李白写下《静夜思》的时候他已经离家*两年了,可想而知,李白是想念家中的亲人,有了思乡之情。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之下只得起身。李白站在小窗边,抬头便能看到天边的一轮圆月。这就样猝不及防的,李白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不知道自己家中的亲人是否安康幸福,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静夜思》全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仅二十个字。这首诗跟李白一贯所写的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运用各种奇特的艺术手法,只是简简单单。但这首诗却有着神奇的魔力,寥寥几字却耐人寻味,吸引着离家远游的游子们为之倾倒。全诗从“举头”到“低头”,生动而形象的揭露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当时思念家乡的心情。千百年前,诗人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在深夜里不能安然入睡。千百年后,亦有离家的游子有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举动。

      李白的生*

      李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唐诗的巅峰存在。李白的为人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尤其是喝完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豪情诉诸笔下。

      李白出生于701年,具体出生地点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在争李白故乡这个名头,而且他的出身也相当离奇,家世、祖上都没有什么记载,有的说他的祖上是李建成或是李元吉。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

      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许氏的丈夫,从此在安陆定居。李白一直想要进入官场,曾多次上书想要求见当地的长史但是因为遭到别人的诽谤都没有成功,后来30岁的时候游于长安,辗转于王公贵族之间都没有收获,失意潦倒的李白最后选择了回到安陆家中,隐居生活。

      恰好之后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诗仙李白是*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大诗人,如果把文学比作一种武器,那么李白的诗歌就是所有武器中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最自由的一种,在他的笔下,没有束缚,不按常理,不按世情,以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信展现着自己的内心。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马未都等人认为“床”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阅读全文]...
  • 《静夜思》古诗及译文

  • 夜思,文学
  • 《静夜思》古诗及译文

      《静夜思》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

      《批点唐诗正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

      《李杜诗选》: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

      《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

      《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

      《唐诗归》: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可了。

      《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

      《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

      《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诗醇》:《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

      《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

      《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楼随笔》: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

      《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李太白诗醇》: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

      【拓展内容】

      作品鉴赏

      李白《静夜思》诗意图《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 静夜思古诗及意思

  • 夜思
  • 静夜思古诗及意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字,但是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相比。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静夜思古诗及意思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静夜思

      唐代诗人: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⑵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二十六岁,写作的地点是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诗人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整体赏析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此诗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阅读全文]...
  • 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

  • 李白,夜思
  • 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静夜思》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句子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语录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说说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名言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诗词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祝福

古诗静夜思的感悟 - 心语

推荐词条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诗还是古诗 重阳佳节话敬老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5字小学 古诗中妇女的称谓 赞美精卫鸟的古诗 背过的课外古诗中描写景色的 浪淘沙古诗的主题 有关竹的古诗带高高低低 古诗小池的背景音乐名称 浪淘沙南唐李煜的古诗拼音 关于窃窃私语的古诗 古诗词中月的形象及其意蕴 从听觉上写雨的古诗词 形容生活很惬意的古诗 带有月字的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雏鹰颂中华的古诗 带月的古诗完整五言 代赠二首其一的古诗诗意 温庭筠的古诗利州南渡拼音版 描写祖国名山水的古诗 富贵有期的古诗词 写出带梅字的古诗 出奇制胜的古诗 21课古诗词三首的学情分析 默写古诗的下载 真情才能打动人的古诗 安慰一个失去长辈的人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古诗表示数量的词 梁甫行的古诗词问题 十首带有月的古诗关于思念的 带有水字旁的大气诗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