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登高的古诗歌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登高的古诗歌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登高的古诗歌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登高的古诗歌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登高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条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绘声绘色,而引发出来的慨叹更是扣人心弦。这不只因为写了天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激烈的豪情颜色。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激烈的怜惜。
古人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即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刻杜甫居住长江岸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日子也很窘迫。全诗经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垂暮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歌前四句描绘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象,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润饰,指明晰节序和环境,烘托了浓郁的秋意,景象具有明显的夔州区域特征。这两句不只是工对的联语,并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谨慎,言语锻炼,从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视。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润饰,如闻秋风萧条,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画形状,仍是描述气势,都极为生动逼真。从萧条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中,能够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悲惨心境。诗歌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标明诗人多年流浪不定的境况;“万里”,阐明夔州间隔家园十分悠远,是从间隔上烘托愁闷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痛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终身;“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苦楚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粹,含义极为丰厚,叙说自个远离故土,长时刻流浪,而老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单独登高,不由满怀烦恼。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宦途崎岖,垂暮和忧虑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千般烦恼,也无以解闷。古人重阳节登高按例是要喝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喜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困难”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诗歌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歌《登高》说课稿(精选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登高》说课稿(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最后一首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之前诗歌鉴赏的延伸和提高,对后边的宋词鉴赏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饱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胡应麟推崇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第一。”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掌握古诗鉴赏方法,为提高高考古诗鉴赏作好铺垫。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在初中学过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有一定的古诗鉴赏基础,但对诗的了解较浮浅,除背诵、记忆外,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使其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三、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能知人论诗,把握全诗脉络。
2.反复诵读,学*其寓情于景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深层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怀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郁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2.了解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并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导入法。多媒体展示萧萧深秋,重阳佳节日作者独登高台,忧国、忧民、忧身,无尽悲凉,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2.诵读感知法。反复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想象力,进入诗歌意境。
3.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学生知识积淀有限,难以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因此,做一些课件补充杜甫及当时历史的有关重要信息,并进行必要的点拨。
4.讨论法。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对文本*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讨论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激活课堂气氛。
学法:
反复诵读,使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问题,从感知到理解,从“学会”到“会学”,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又培养想象力,感受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投影画面,配乐欣赏)
在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夔州江边,一个年迈狐愁的老人,在一个本是阖家欢庆的日子,九九重阳节这天,独自一人拖着多病的身体登上长江峡口的高台,寒风凛冽,万木凋零,混浊的江水汹涌奔腾,几只孤鸟回旋在天空,远处不时传来猿的哀鸣。面对这一切,老人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困潦倒,孤独在外漂泊,仍不忘国家的战乱。俯仰之间,咏出一首千古绝唱!大家能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欣赏他的著名诗篇《登高》。
(投影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知人论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展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有《望岳》、《丽人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离开成都,衣食无着,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写这首诗时,虽安史之乱已结束,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互夺地盘,社会仍一片混乱。
(三)指导诵读
(设计依据:学*诗歌重在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何更好地诵读?
1、老师范读
2.学生听读
3.个别朗读
(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把握:理解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
2.感性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四)赏析诗句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让学生思考,这一句中有哪“六景六色”?
明确:对仗工整,语言精炼,十四字写出“六景六色”:“风”、“天”、“猿”、“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描写。
(2)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句式结构契合,渲染出秋天来临的紧迫感。“风急”、“天高”、“猿啸哀”均为仰视,“渚清”、“沙白”、“飞回”,又从俯视到仰视。在这俯仰之间,秋风扑面而来,极目所见,高天在上,猿鸣耳畔,沙渚在下,鸟转空中,使人卷入无尽秋意之中。景物全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
《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出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1、九日登高作胜游,使郡携客此迟留。天连楚观风吹帽,木落淮山菊满头。何处台前犹戏马,几人江上不惊鸥。年来只有身穷健,莫把茱萸浪自愁。——虞俦《吴守置酒壮观为登高之集因赋数语》
2、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彫辇,云回浮绮翼。——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
3、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4、道义相欢胜饮醪,况添流雪见承糟。卧篱一醉陶家宅,不是龙山趣也高。——郑侠《晏十五约重阳饮患无登高处》
5、诗家九日怜芳菊,迟客高斋瞰浙江。汉浦浪花摇素壁,西陵树色入秋窗。木奴向熟悬金实,桑落新开泻玉缸。四子醉时争讲德,笑论黄霸屈为邦。——严维《九日登高》
6、登高回首,叹山河国破,于今何有。台上金仙空已去,零落逋梅苏柳。双塔飞云,六桥流水,风景还依旧。凤笙龙管,何人肠断重奏。闻道凝碧池边,宫槐叶落,舞马衔杯酒。旧恨春风吹不断,新恨重重还又。燕子楼高,乐昌镜远,人比花枝瘦。伤情万感。暗沾啼血襟袖。——柴望《念奴娇·登高回首》
7、重阳何处可登临,独有条山可共寻。世上几人能到此,樽前万事莫相侵。溪风猎猎时吹帽,菊蕊纷纷易满襟。莫为嘉辰频索醉,也须随分惜光阴。——张舜民《九日和检法登高之作》
8、病起逢君作重九,绝顶拄杖相追寻。秋光为我洗林莽,天界自高无古今。笑听野老说城市,坐待山气分晴阴。携壶赌酒少年事,俯视落照同幽深。——俞明震《登高再和仁先一首》
9、南山幽阻剩宜秋,飞盖时临最上头。故国五云回首是,不须重起望京楼。——岳正《丁亥(1)南山登高·其二》
10、老树荒城噪暮鸦,凄凉节气满天涯。绝怜多病相疏酒,又是重阳不在家。浮世光阴易红叶,秋篱晚节复黄花。闭关宁负登高兴,莫遣西风戏孟嘉。——黎廷瑞《九日浮梁有约登高者以病不赴》
11、云际阴阴隔树亭,身凭高处眼双明。苦无黄菊供人摘,只为青山了此行。孤雁飞来风正急,一溪流出水尤清。良辰向复同佳友,不用辞君满酌觥。——朱公迁《登高山》
12、冲暑登高人所惮,云韩龙孟乐相从。眼穷溟海九万里,身在蓬莱第一峰。潮长屿低帆势急,山回路曲树阴重。日斜移*临池饮,戏掬清泉解酒容。——李昴英《同刘朔斋游白云寺二首·冲暑登高人所惮》
13、重阳早露晞,睿赏瞰秋矶。菊气先熏酒,萸香更袭衣。清切丝桐会,纵横文雅飞。恩深答效浅,留醉奉宸晖。——苏瑰《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晖字》
14、乌回何代寺,鸠唤此山晴。心契将军约,肩摩小队行。明年人更健,今夜月初明。更过谯楼饮,偏垂野客情。——董嗣杲《甲戌九日和楼宰乌回寺登高》
15、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6、玄云敛夕煞,青阳舒朝愥。熙哉陵冈娱,眺盻肆回目。——张望《正月七日登高作诗》
17、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蛾绕烛飞。——阳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诗》
18、龙山行乐。何如今日登黄鹤。风光政要人酬酢。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江山登览长如昨。飞鸿影里秋光薄。此怀祗有黄花览。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戴复古《醉落魄·九日吴胜之运使黄鹤山登高》
19、苍茫四顾皆陈迹,落日同游戏马台。寒雨满城连夕霁,黄花三径一时开。乾坤秋色留清赏,颜谢风流不再来。烂醉高歌容我辈,夕阳天际莫相催。——方燕昭《重九日登高用少陵九日韵》
20、登高望海县,秋日丽玉京。喧阗车马音,风震入青冥。大明属昌运,戴白不知兵。华衣美酒食,妇织子孙耕。生无系虏忧,乃觉患祸轻。请看五季世,战地犹榛荆。——张耒《感遇二十五首·登高望海县》
21、一山如龙来,起伏力不胜。老夫跨其脊,半空欲飞腾。尚念同游人,一二东南朋。税驾为小留,木末朱栏凭。远水天共阔,秋风响饥鹰。城郭千万家,营壨相依凭。年年重阳节,高处尽可登。南楼与北榭,游览昔所曾。插花楚观上,醉舞仅所能。惊倒地上人,白日看上升。——刘过《九日鄂渚登高楚观分得能字》
22、天借重阳一日晴,因过竹院远寻僧。翠屏晚对无人共,画栋朝飞与客登。旋摘菊花浮腊醖,待分贝叶读秋灯。余生有暇须行乐,漫向松冈叹废陵。——仇远《九日诸友屏峰上方登高得登字》
23、风风雨雨重阳*,肯向东篱漫举杯。阙下每叨黄纸问,林间还喜白衣来。五湖烟月容兼管,百岁风光许独陪。老眼欲舒何处好,与君携酒上崔嵬。——王鏊《重阳前二日东冈人来约登高之处诗以报之·风风雨雨重阳*》
24、佳节一消忧,携壶上斗牛。乾坤有今日,江汉自东流。乱后不多菊,看来无限秋。凭高未能已,更为夕阳留。——陈杰《斗牛山登高》
25、吾家才子推灵运,也向秦淮僦舍居。故国茱萸从插遍,登高作赋已全虚。——吴敬梓《九日约同从兄青然登高不至四首·其三》
26、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李白《古风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27、黄花空向客边开,愁听尊前白雁哀。纵使登高也无益,青山不是望乡台。——徐熥《拟九日客中登高·其三》
28、客至披云揽石龙,乘风飞度最高峰。尊前日出甘同醉,眼下天空信可容。丛菊有缘还对面,文霓何意独摩胸。凭谁记取留题处,千古磨崖是笔踪。——郑廷鹄《九月客至齐云山登高用东泉韵二首·其一》
29、故事登高会,流风落帽文。客樽常满满,篱菊任纷纷。马埒摅衣气,萸囊想旧闻。不须兰作佩,骚客恨如云。——李新《次韵重阳二首·故事登高会》
30、半酣壶矢折,又减两三扶。九日江门有,千年栗里无。山形当晚瘦,脚迹向秋疏。问我登高去,都忘菊与萸。——陈献章《九日嘉会楼登高·其三》
31、群公错落俱琼瑰,胸蟠万古高嵬崔。红尘绝点不涴眼,更上翠壁陈尊罍。天低举手挼斗俩,挹彼钜海倾蠡杯。酒酣咳唾作飞雪,下视不觉苏纮垓。须臾万象著,耿耿见中台。苍生堕崖下,仰首歌康哉。寒芒为一正,昌运行当开。回光更愿亲蒿莱,山林自古多奇才。——陈宓《重九招许真诸友登高和许韵》
32、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33、登高见佳句,意会无非诗。顾视不即收,顷刻已失之。老树踞崖石,腹空犹有皮。顾此有何限,爱玩频嗟咨。侍者一童子,髧如枯发垂。从我仅一饱,万事无所知。岂不亦怪我,徘徊将奚为。——方回《秀亭秋怀十五首·登高见佳句》
34、南来作牧*三秋,碌碌何曾展一筹。不是满篓禾稻熟,敢因佳节出城游。——岳正《丁亥(1)南山登高·其七》
35、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3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7、日莫登高台,浮云结远阴。树木何蒙茏,野雀噪繁林。驱车涉关塞,歧路郁且深。借问子何之,故乡阻崎嵚。曷不暂栖息,蓬藿非所任。隐悯□不发,威迟既前临。脆管促飞觞,鹍弦奋逸音。仗剑从此别,秋风满怀襟。寡立步非窘,薄游志不沉。策马欲俱去,我无当世心。——周砥《赠叶秀才·日莫登高台》
38、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9、九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书生尊所闻,登高乱城鸦。虽无后乘丽,前驱载黄花。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萧条湖海事,胜日一笑哗。兴移三里亭,木影杂蛟蛇。二士醉藜杖,两禅风袈裟。奇哉古无有,未觉欠孟嘉。天公亦喜我,催诗出微霞。赋罢迹已陈,忧乐如转车。却后五百岁,远俗增雄夸。——陈与义《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赋三十韵与义拾余意》
40、殊方复嘉节,对酒重悲嗟。逝水人何处,荒篱菊自花。南楼秋色远,西岭夕阳斜。旧日登高处,于今定几家。——许景衡《九日追怀叔父兄长登高》
41、独上危崖望大荒,老怀应不为重阳。白云红日频回首,萧飒西风两鬓霜。——张宁《画登高望远图》
42、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晋风日已颓,穷途方痛哭。——李白《古风其五十四·倚剑登高台》
43、九九侍神仙,高高坐半天。文章二曜动,气色五星连。簪绂趋皇极,笙歌接御筵。愿因茱菊酒,相守百千年。——阎朝隐《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筵字》
44、三年不去为谁留,十里南山似十洲。心性已成泉石癖,去年风雨不曾休。——岳正《丁亥(1)南山登高·其四》
45、今年九日长洲苑,忽忆去年西楚乡。连山烽火不改色,挥泪故人天茫茫。且须举盏媚芳菊,岂敢登高望远方。此日明年复何处,可堪回转杜陵肠。——郑善夫《九日对酒不登高》
46、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折腰非为米,缩脰岂畏冻。偶作謦欬声,一时答者众。?散非扣钟,弇郁类裂瓮。奥草挂绵络,阴冰凝螮蝀。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一筇偃又竖,两目阑复纵。远山亦献媚,横陈怪石供。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底事急归来,云湿衣裳重。——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
47、九秋光顺豫,重节霁良辰。登高识汉苑,问道侍轩臣。菊花浮秬鬯,萸房插缙绅。圣化边陲谧,长洲鸿雁宾。——陆景初《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臣字》
48、务闲留上客,佳节值重阳。旨酒浮仙菊,清歌绕画梁。高城明落日,疏树觉微霜。且尽登临兴,馀欢尚未忘。——寇准《重阳登高偶作》
49、九日阴阴怯远遨,南楼*压骑台豪。轻颸吹帽何妨落,嚣市登山易得高。烽火太*州送酒,檄书余暇客题糕。归来不尽良夺意,更折黄花照鬓毛。——陈杰《南楼登高》
50、途穷已负菊花期,尚得诸公慰所思。不遣白衣持酒至,共将乌帽入风吹。紫萸秋浅浮觞少,黄叶山高策杖迟。却恨社中人阙一,未将汤饼共追随。——王阮《九日陪金市诸友登高阳山二首·途穷已负菊花期》
杜甫的古诗《登高》带拼音版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古诗《登高》带拼音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的古诗《登高》带拼音版:
dēng gāo
登高
dù fǔ
杜甫
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 bù jìn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 lǎ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白话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登高》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点,范闲虽背过数百首古诗,但对一首诗却评价极高,连庆帝都感同身受称赞不已。那就是少陵野老杜甫的神作——《登高》,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在剧里更是艳压“诗仙”李白的一众名诗。
到底是怎样一首齐诗?竟被传的如此邪乎?“它”究竟配不配这个称号呢?废话不多说,我们来一探究竟。
搜狐找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么这一期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从青年杜甫写下的《望岳》到暮年杜甫写下的《登高》,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另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依然逃不脱。
同时小编也要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诗,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俗话说“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很难分出谁胜谁败,到底谁好谁坏往往只能各凭己见。有时候大家相信“公认”,多数人都说好的一定是好的。但高明的作品往往不会大面积传播,只有少数人欣赏的来。
那么,少数权威的意见就一定可以作准吗?倒也不是,时代风气和个人喜好都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吗?人总是要前进的,你当下的判断不一定还能得到明天的认可。
这样看来,要想选一首可以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必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真的可以选出一首,那就是杜甫的《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当时他因故流落在夔(kuí)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难,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传诵的巨作。
当时杜甫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来”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与压迫感,足以使人停止呼吸。仿佛渺小的自己*、无依无靠,眼睁睁看着排空巨浪扑面而来,而自己却无处可逃。
说完杜甫对人生感慨,我们再看无边的落叶,那是自然界的秋景。暮年的杜甫对这样的景象非常敏感,他看到的是无情的岁月。无尽空间里的萧萧落叶和无尽时间里的滚滚波涛,压迫着诗人那颗饱经沧桑的心,让它生发出日常环境里不容易生发出来的感触,这才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反思。
杜甫的《登高》不但是登高主题里的千古绝唱,也因为把对称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成为最有资格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篇。
*体诗是唐朝的新兴诗体,特别讲究对称美和音色美。
杜甫是*体诗领域里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
这首《登高》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登高情调,那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好啦,小编这次就分析到这里,您还有其他意见可以评论告诉小遍哦!
《登高》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诗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着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着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m.ju.51tietu.net)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有关登高的古诗歌 古诗登高的诗 登高古诗的诗境 登高看雪的古诗 登高说愁的古诗 以登高为主的古诗 登高的有关古诗 登高望景的古诗 登高的古诗教读 社甫的古诗登高 登高来蜂的古诗 吃瓜登高的古诗 仿写登高的古诗 登高望愁的古诗 登高往远的古诗 与登高有关的古诗 登高怀情的古诗 登高的古诗串词 登高的诗词 登高诗句 登高是谁写的古诗 登高的古诗句 登高的古诗全首 有登高的古诗句 登高的诗句 登高登楼的古诗 古诗登高的句子 登高古诗的毛笔 古诗登高的解析 和登高有关的古诗
古人登高诗句是什么 登高望远励志相关古诗句 唐诗《登高》 登高古诗赏析 关于登高望远的古诗句 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 登高的诗句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的古诗《登高》带拼音版 《登高》古诗赏析 《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古诗《登高》的赏析 诗歌《登高》说课稿 描写登高的古诗词 登高的诗句 登高眺远的意思(关于登高远眺的古诗) 登高古诗的写作背景(杜甫登高背后的故事 ) 杜甫登高赏析(登高唐杜甫古诗评价) 重阳节登高古诗(重阳节登高诗句古诗大全) 登高的诗意 古诗欣赏之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登高的诗句 登高的诗句 登高望远古诗 登高的诗词
伤口痛的说说 今生陪你一起走的说说 不在乎我的感受说说 怀念长头发的说说 他不爱我的说说心情 跳舞心情好的说说 对男友失望的说说 离家出去打工的说说 女孩说说心情 自己受伤的说说 树叶落了的说说 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说 很想老公的说说 蛋糕朋友圈说说 游玩乌镇的心情说说 难受香菇的说说 努力上班的心情说说 得瑟的说说 随手拍照的说说 流浪狗的说说 适合晚安的说说 好男人说说 12月幽默说说 十月旅游说说 关于自杀的说说 一个人的日子说说 上火的图片说说心情 今天开始闭关修炼说说 为一个人改变的说说 老公贴心的说说 伤感的歌词说说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