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关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听邻家吹笙古诗赏析 听邻家吹笙古诗翻译

  • 花径不曾缘客扫

    闲花落地听无声

    夜合花开香满庭

    白发悲花落

    芳树无人花自落

    辛夷花尽杏花飞

    疑有碧桃千树花

    唐·郎士元

    凤吹声⑵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⑶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⑴笙: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⑵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⑶重门:重重的大门。

    郎士元留下的作品不多,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诗题可知音乐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古人在描写音乐时,有的把无形的声音比拟为有形的事物,如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来描写箜篌之声,还有的则是以声喻声,用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比喻鲜闻的音乐,使读者能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郎士元如何描绘听到的笙曲呢?

    “凤吹声如隔彩霞”,首句起笔就紧扣题目中的“听”字,把突然传入耳中的笙曲比作从天而降的凤凰的鸣叫声,极言其超凡绝俗。诗人不是从听觉角度展开描写的,而是引导读者展开想象,不仅以凤鸣声为喻,而且这只凤凰还来自天边绚烂多变的云霞之上,营造出一种美不胜收的奇幻之感。

    “不知墙外是谁家”,第二句紧承上句,既然乐曲如此美妙,诗人忍不住对它的实际来处心生好奇。诗人忽闻那超凡绝俗、宛如凤鸣的旋律,情不自禁地问道:这美妙的音乐到底是从哪里传来的?是墙外邻家,还是天外仙人?诗人寻声暗问,不仅点题,也从侧面表现出笙乐的吸引力。

    “重门深锁无寻处”,第三句又承第二句而来,写出了诗人情绪的跌宕。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诗人急欲探究真相,但邻家庭院紧锁,这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这种咫尺天涯之感使诗人心中不免起了惆怅,但越是见不到,他对重门之内就更加憧憬,从而激发出更为奇妙的幻想。“重”、“深”、“锁”三字,极力渲染出了吹笙者的神秘和笙乐的奇美。

    “疑有碧桃千树花”,在诗人想象出来的图画中,吹笙者大概身处千树万树的碧桃红花中,这让人联想到了西天王母的蟠桃园,灼灼的桃花与缤纷的云霞相互交织,吹笙者宛若衣袂飘飘的仙人,他所吹出的笙曲就像仙乐一样令人神往。一个“疑”字,把诗人的心声所闻的乐声巧妙结合,如真似幻,表达出了诗人对“邻家”笙乐的极度喜爱。

    本诗二句紧承首句,三句紧承二句,四句又紧承三句,环环相扣,结构上依次递进而不断宕开。诗人一步步把读者带入瑰丽的想象,虽句句在写笙乐,但这乐声却好像不是诗人通过听觉感知到的,而是看到的、想到的、触摸到的,这是典型的通感手法。诗人以一个“听”字统摄全篇,虽没有直接写“听”,却字字句句都写听到的内容,可谓构思奇特,别具一格。

[阅读全文]...
  • 古诗两首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文本细读: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激发学生彼此尊重,*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阅读全文]...
  • 夏季古诗各两首

  • 夏季
  •   夏天的风是凉爽的。傍晚时分,凉爽的风吹过你的头发,吹过你的耳朵,凉丝丝的,你的心情会格外的好,心里莫名其妙的感到愉悦。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朝家范成大。其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前言】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注释】

      ⑴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á)蝶:菜粉蝶。

      ⑵科斗:即蝌蚪。

      ⑶秋:收成。一作“收”。

      ⑷缲:同“缫”,抽茧出丝。

      ⑸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

      ⑹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少住:稍稍停一会儿。侬: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与:让给。亭午:正午。

      ⑺芙蕖:荷花。

      ⑻蜩螗:蝉。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前言】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晶帘:又名水精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阅读全文]...
  • 冬天古诗两首

  • 冬天
  •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冬天就是这样一个季节,表面上冷酷,其实却孕育着希望。

      《冬夜》

      唐·

      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

      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

      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

      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莫安可过。

      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

      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观放白鹰其一》

      唐·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风雪中作》

      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绝句》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望》

      清·洪升的

      寒色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阅读全文]...
  • 赠别两首古诗赏析

  • 古诗文
  • 赠别两首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别两首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文解释】

      本来多情却好像无情,只觉得在离别的酒杯前笑不起来。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人流泪直到天明。

      【词语解释】

      樽前:指别宴上。

      简析:

      这首七绝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一向情深意厚,相聚欢乐是何等多情,而今就要分别,却像全然无情,在这告别酒宴上想强颜欢笑,却笑不出来;那善解人意的蜡烛,露出了依依惜别之情,默默流泪直到大天明。无情是假,情深是真,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深沉真挚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诗文赏析】

      诗人与心爱的`歌女离别,难舍难分。以蜡烛作比喻,烘托人物间离别的痛苦。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全诗深沉含蓄,缠绵悱恻,流畅清爽,耐人寻味。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阅读全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惯。

      3、喜欢学*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读通顺。

      3、合作学*: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阅读全文]...
  •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 优秀
  •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

      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⑴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⑵考虑: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同学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碧玉)

      ⑶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⑴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⑵考虑: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⑶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丰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阅读全文]...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热】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在导入《山行》这课时,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惯。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用这样的模式:诵读诗歌——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布置学生预*了,孩子们的预*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课堂交流的时候,也很热烈,诗歌的节奏,诗歌中字词的意思,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都是通过自主学*或课堂讨论*得的,课堂上我只点拨了几处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望洞庭》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峨眉山月歌》中的“半轮秋”、“流”、“君”、“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但疑惑的是做*题的时候孩子们有些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自己不能组织连贯通顺的语言说清诗句的意思。

      二是题目的形式一变,就无从下笔。如《补充*题》上有一道题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后问:读着这个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就不懂得变通,很僵硬地把诗句的意思写了上去。现在细细想来,课堂上学生的精彩表现得益于他们购买的参考书籍,而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一点。

      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 指导识字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 指导朗读

      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 指导理解古诗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不刻意要求学生人人能叙述古诗的大概内容,而是强调个人感受,达到人人可以背诵就可以了。课堂最后,教师进行拓展训练:背一背自己熟悉的描写春天的诗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课堂的调控,语言的组织及教师机智都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学*《古诗两首》,学生识字和背诵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背诵,意义不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把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读指导。比如,我在指导第二首古诗《村居》时是这样指导的。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有画”。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对照画面吟诵诗句,当学生吟诵不到位时,我范读,让学生体会。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可爱的黄莺在空中自由地翻飞,歌声悦耳动听,堤上的杨柳舒展着嫩绿柔软的枝条,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动腰枝翩翩起舞……”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怀抱,一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时,学生都能根据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他们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读地非常有韵味。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输给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古诗的兴趣,老师可以依据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学*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对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朗读者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不足之处,对于古诗的朗读和理解的评价有些单调,没有更多的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有些学生非常想朗诵,因为考虑时间关系而没有给个别同学机会,在课下我会找时间加以弥补。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一、教材解读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建议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句子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语录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说说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名言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诗词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祝福

有芸笙两个字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简单的人生格言诗句 关于爱国的格言或诗句 时间的警句格言大全 关于梦想的格言警句 我的一句格言 关于劝学的格言名句 言传身教的格言警句 两句与孝道有关的格言 我最喜爱的一句格言 谦虚的格言警句 做人的格言名句大全 写一句爱邻里的格言 赞颂母爱的诗句或格言 关于孝的格言名句 关于时间的格言和诗句 坚持的格言名言警句 一句我最喜欢的格言 描写时间的格言名句 赞美读书的诗句或格言 关于读书的名句格言 关于科学精神的成语格言警句 热爱生活的格言名句 关于老师的格言警句 关于友谊的格言或诗句 写一句珍惜时间的格言 爱我中华的诗句和格言 有关谦虚的格言名句 有关爱国的名句格言 健康的格言警句大全 关于专注的格言名句 关于善良的名句格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