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关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中元节*俗不包括

  • 中元节
  • 中元节*俗不包括

      中元节,这是一个很神秘甚至弥漫着让人有一些紧张的节日,在这一天相传是鬼门关大开的时候,人间阴气很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俗的例外,希望大家喜欢!

      中元节各地*俗

      北方城市: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南方城市: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明清时期的中元节

      中元节是鬼门关大开放假,先亡的亲人回到阳间完成自己生前没能完成的愿望的日子,故而多点荷灯,或者在自家祭祖告诉祖先一切安好。

      明代开始焚烧祭品以示给先亡的亲人捎过去东西。明代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明代年间,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

      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与之相比,同一时期的北京地区,中元节祭祀就简单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北京*郊的宛*县城,乡民在七月十五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地竖着缚于大门的两边,另外再缚三丛立于门外,供奉以面果,称为“祭麻谷”。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节要请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藉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这些*俗,在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所体现:“又值七月半盂兰会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点放河灯。”

      中元节的起源,最初是道家认为地官会在七月十五这天下降凡间,定人间善恶,所以在此日作斋醮荐福,后来演变成为了民间的祭祖日。佛教进入*之后,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盂兰盆会,佛教徒用丰盛的祭品供奉三宝,以解先人倒悬之苦。到了唐宋时期,这些仪式都被吸纳成为中元节祭祖的民俗,并延续下来。至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中元节*俗,也有所不同。

      宋初,中元节与元宵节一样,也要四处张灯,以显示节日之隆,此*俗在宋太宗登基后被废止。到了南宋,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店肆就开始售卖纸制的鞋靴、头巾帽子、五彩衣服,供人们焚烧献给亡灵。享祀时,人们用桑叶来铺衬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儿系在桌子脚上,寓意着用收成来敬告祖先。中元节的前一天,人们在寺庙前方的广场上竖立起一根数丈高的竹竿,顶端系一盏灯笼,名为“灯篙”,此为公众性质的祭祀。民间传说,灯篙上的灯笼点亮之后,散布于各处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知道了明天在此处有食物可享用,于是会相约到此饱餐一顿。到了中元节这天,肉坊要*一天,民众也大都茹素食斋。第二天黎明,有小贩挨家挨户地叫卖穄米饭,标志着中元节的供奉仪式已经完成。

      南宋孝宗年间曾任宰相的梁克家,在著作《淳熙三山志》中记叙了家乡福建的一些中元节*俗。北宋时,人们喜欢在中元节这天到神光寺游玩,该寺热闹若墟市,当时的太守王逵还作有《中元燕百丈小楼》诗记载其盛况:“薛老峰南更*西,小楼高阁与云齐。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到了南宋,人们又觉得此举没有什么意思,遂将此俗废止。

      明代,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与之相比,同一时期的北京地区,中元节祭祀就简单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北京*郊的宛*县城,乡民在七月十五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地竖着缚于大门的两边,另外再缚三丛立于门外,供奉以面果,称为“祭麻谷”。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节要请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藉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这些*俗,在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所体现:“又值七月半盂兰会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点放河灯。”

      清代的中元节也非常热闹,不仅家家焚烧纸钱香烛祭祀、放焰口,人们还会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舞狮子。福建一带则流行一种名为“爬孤棚”的游戏。该游戏源于饥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济灾民,在祭坛旁边搭建起一座摆放食物的棚子,让饥民自由爬上棚顶争食。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中元节的民俗游戏。游戏时,竖立起四根十多米高的长杆,杆上到处涂抹油脂,游戏者分为四队,以先爬上杆顶者为胜。台湾地区的一些乡镇,至今依然保留此俗。

      中元节*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俗。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0、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11、入庙祈福

      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阅读全文]...
  • 自然数包括不包括负数?

  • 自然数包括不包括负数?

      自然数是指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自然数有有序性,无限性。分为偶数和奇数,合数和质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自然数包括不包括负数?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自然数包括负数吗

      不包括

      自然数是一切等价有限集合共同特征的标记。 自然数包括负数吗

      注:自然数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整数。整数包括自然数,所以自然数一定是整数,且一定是非负整数。

      自然数的定义

      正整数为大于0的整数。自然数中,除了0就是正整数。正整数又可分为素数,1和合数。

      自然数的符号

      表示正整数集的符号:N+、N*、N、N

      或Z+。

      (N表示自然数集,Z表示整数集)

      自然数的分类

      以0为界

      我们以0为界限,将整数分为三大类:

      1.正整数,即大于0的整数,如,1,2,3,…,n,…

      2.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0是整数)。www.aiyangedu.com

      3.负整数,即小于0的整数,如,-1,-2,-3,…,-n,…

      皮亚诺公理

      利用皮亚诺公理可以定义如下:

      ①1是正整数;

      ②每一个确定的正整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a",a"也是正整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 自然数包括负数吗

      ③如果b、c都是正整数a的后继数,那么b=c;

      ④1不是任何正整数的后继数;

      ⑤设S是正整数集的一个子集,且(i)1属于S;(ii)如果n属于S,那么n"也属于S。(这条公理也叫归纳公理,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按约数

      我们知道正整数的一种分类办法是按照其约数或积因子的多少来划分的,比如仅仅有两个的(当然我们总是多余地强调这两个是1和其本身),我们就称之为质数或素数,而多于两个的就称之为合数。

      我认为这样的划分办法应该再进一步地完善,理由一:既然是以约数的个数来划分的,就应该按照这个参照把整个正整数分类完毕。比如按照老的分类办法就把1排除在外了,这么重要的'数结果落的个即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理由二:分类不够详细,有四个及其以上约数的还应该再继续划分下去。理由三:把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包括进去。

      这样的话,正整数的分类就为如下样式:

      自然数的相关结论

      正整数的唯一分解定理:又称为算术基本定理。

      即:每个大于1的自然数均可写为若干个质数的幂的积,而且这些素因子按大小排列之后,写法是唯一的。

      离散不等式:若X,N为正整数,"X>N"等价于"X≥N+1"。

[阅读全文]...
  • 香港高校的研究生越来越难申请的原因

  • 教育
  • 香港高校的研究生越来越难申请的原因

      *年来出国留学,或者去往香港留学,可是香港留学申请越来越难,原因何在?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香港高校的研究生越来越难申请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也希望大家喜欢。

      香港高校的研究生越来越难申请的原因

      第一,港校研究生课程申请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第二,越热门的专业对工作经验要求越高。

      第三,港校对申请人的语言要求很高。

      面对此现状,建议:提前准备 增强实践经验

      申请香港求学的学生应该提早为申请作准备,除了要提高标准化考试成绩及大学本科的*时成绩,对于自己所读专业的认识、相关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因为这些对成功申请港校的研究生课程都有重要帮助。

      对于港校考核的“多重标准”问题,专家建议学生在申请港校时,尽可能以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真实成绩,以免因为成绩标准不统一而被拒录。

      至于住宿紧缺,课时安排欠合理问题,专家提醒同学们不要以为香港就在家门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更少,需要了解求学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周全的申请规划。

      如果更重视学校与专业的排名,只是把香港作为其中一个求学目的地的候选,建议选择英国、香港地区联合申请,因为英国的大学和港校在教育体制和院校申请上都有着不少相似点,这样可增加被世界百强名校录取的机会。

      很多同学单纯以自己的喜好选择联申的组合,这样不仅花费的时间会很多,而且也会降低申请的成功率。在求学地区的搭配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一、申请难度。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申请难度特别高,竞争特别大,比如说香港地区的研究生和加拿大排名靠前的学校。所以如果同时申请这两个地区的研究生课程,难度较大。

      二、申请要求。学生可以选择体制相似的地区进行联申,如果联申所选择的学校,在标准化考试上要求不同,学生在准备申请的时候会比较吃力。

      香港留学的费用和奖学金

      来港修读研究生课程,对于内地学生来说,费用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授课研究生的学费为每学年100000-150000港币,部分专业需要每学年200000港币(如科技大学的国际管理专业)。具体的费用在各校的网站都详细地列出。生活费方面,对于一般的内地学生,每学年的总花费在70000港币左右。如果自行在外租房,费用可能有所增加。(上述费用中,住宿按30000元/年计算。)

      研究型研究生通常会有补助金,或者称作研究经费,一般的标准是博士研究生每月15000港币,硕士研究生每月12500港币(实际数目依学校和专业而不同)。这个数目对于一般的学生足以完成学业。授课式研究生不参与研究工作,所以没有补助可拿,通常在学业中期有奖学金可以申请。奖学金的数目差别就比较大了,而且数目很少,如果计划修读授课式研究生,要做好“没有奖学金也能完成学业”的打算。

      相关留学的假期

      在香港修读研究型研究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寒暑假。研究型研究生的工作和研究没有固定的期限,很多时候都是在跟着导师走,如果导师在假期继续工作,那么他的研究生自然不能放假。导师在假期的时候会比*时其他的事情少,此时段开展研究工作尤为合适。如果导师休假,研究生才有可能放假回家一段时间。

      香港留学的硕士的录取率和热门程度

      1、理工类硕士:录取率 ★★★★★ VS 热门程度 ★

      专业简述:理工科类的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它要求申请人之前所学专业与希望申请专业相同或相关,很难进行跨专业申请,未来就业领域比较专业和固定。

      代表专业:电子电机、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土木工程

      推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申请条件:学士学位,雅思6.5分以上,*均成绩80%以上,相关或相*专业毕业

      2、社科类硕士:录取率 ★★★★ VS 热门程度 ★★

      专业简述:社科类专业涉及了社会政策、文化、福利、社会关系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各类知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也是*未来的热门就业专业。

      代表专业: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政策、社会工作、辅导心理学

      推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申请条件:学士以上学位,雅思6.5分以上,*均成绩80%以上,可跨专业申请

      3、文科类硕士:录取率 ★★★ VS 热门程度 ★★★

      专业简述:文科类的专业一般多为*语言类毕业生如英语、中文等专业学生所愿意申请的专业,此专业对语言能力考、社会实践经历要求较高。

      代表专业:语言学、教育、翻译学、文化研究

      推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

      申请条件:学士以上学位,雅思7.0分以上(单科6.0以上),*均成绩80%以上,相关专业或相关的实*经历

      4、传媒类硕士:录取率 ★★ VS 热门程度★★★★

      专业简述:传媒类专业涉及了新闻、播音、编导、广告及媒体等传播的各各领域,要求学生不仅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语言能力、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代表专业:全球新闻、广告、企业传播、媒体管理

      推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申请条件:学士以上学位,雅思6.5分以上,*均成绩80%以上,相关专业,具有相关的实*经历

      5、商科硕士:录取率 ★ VS 热门程度 ★★★★★

      专业简述:商科类专业对于学生的专业背景没有太多要求,但要求学生对于自己要申请的专业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认识,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很好的理解及应用,是*学生的热门选择专业。

      代表专业:金融、国际会计、市场学、国际银行金融、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

      推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

      申请条件:学士以上学位,雅思6.5分以上,*均成绩80%以上,可以跨专业,一般要求1-2年工作经历

[阅读全文]...
  •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 文学
  •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原文及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鉴赏】

      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后,读者终于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后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注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注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暗示: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巧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秋怀二首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朝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

      这组诗,翁方纲校刊的《山谷诗全集》据旧本收在《外集补遗》中,下注“熙宁八年(指1075年)北京作”。公元1075年,作者三十一岁,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阅读全文]...
  • 《阁夜》古诗原文及鉴赏

  • 《阁夜》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阁夜》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诗鉴赏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这首诗感时忆旧,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凉。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备战。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繁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诗人通过对句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宏,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列。这句是说,人事与音书,现在都只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传达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卢世氵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紧扣题目,从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气象雄浑,气吞宇宙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因此胡应麟称赞此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阅读全文]...
  • 古诗鉴赏原文赏析(经典古诗鉴赏)

  • 经典
  • 常建,唐代诗人,河北邢台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由于生性耿直,不愿和光同尘,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堕落,随挂冠而去,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他一生沉沦失意,交游无显贵,仅仅与王昌龄交往相对密切,有诗作酬赠。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在盛唐诗人里,常建的诗多不被*注意,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也不多。但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山水诗这方面,盛唐是有“王孟储常”并称的说法的,可见,常建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是有相抗衡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水*的。其代表作主要有 《塞下曲》 、《题破山寺后禅院》、 《宿王昌龄隐居》 、《岭猿》 、《送李大都护》 等。

    今天复*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走进这古老的破山寺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高山处的树林。小路弯弯,竹林掩映,一直通向幽静深处。禅房肃穆,前前后后,花木繁茂,缤纷森然。山光明媚,使得鸟儿更加欢悦。潭水清澈,倒影如画,临潭照影,令人神爽心静,欲念全消。此时此刻,各种声音都沉默静寂下来了,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题壁诗,描绘了一幅景色迷人、幽深寂静的画面,抒发了常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炼,“意境”精绝,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具有很好的美感享受,是唐诗中独具一格的山水名篇。而且,还为*留下了两个著名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整首诗始终突出了一个“静”字,从幽静的景物,到宁静的心境,诗人在静中感悟,在静中升华,从俗世的烦忧中解脱出来,走向*和与豁达。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应有所感悟。世事沧桑,无论忙与不忙,都要经常抽出时间,经常静下心来,去观一场花事,去赏一场风月,不为消遣,不为风雅,不为诗意,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得简单一些,把颜色还给岁月,让自己保有一份纯真。

    2021年2月12号晚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朝大历时期的一个诗歌群体,他们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以前介绍过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今天介绍一下同样是“大历十才子”的钱起。钱起,今浙江湖州人。唐玄宗天宝十年参加科举考试,如有神助地创作了一首《省试湘灵鼓瑟》,成功登科及第,并一举成名,可惜只担任了一个叫校书郎的小官。四年后,他被派到蓝田县担任县尉,也就是负责治安的官吏。不久,就赶上了安史之乱,县尉当了八年,一直无法升迁,头发都愁白了。其诗技巧纯熟,风格清奇。他与刘长卿并称“钱刘”,与郎士元并称“钱郎”。

    今天复*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原文如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的大意是:人世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常常听说,尧帝的女儿,也就是舜帝的妻子,她被封为湘水神灵。而且,她擅于弹奏一种名为“云和”的古瑟。河神冯夷不懂瑟声中的悲凉,听到乐曲,开心得翩然起舞。但是,像屈原、贾谊等楚地忠义之士的魂魄,却闻瑟而伤心,不忍卒听。袅袅曲声,哀婉深沉,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清音嘹亮,响遏行云,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优美的乐曲飘到了苍梧之野,九嶷山舜帝的墓旁。舜帝的魂魄听到爱妻鼓瑟的声音,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禁不住赶到湘水的上空,侧耳倾听,重温他们往日的旧情。清音传到了屈原投水的汨罗河,河岸上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露出更多的芬芳。乐声随着流水,回荡在辽阔的湘江水面上空,以及湘江的*。最后,乐声化作一股悲风,拂过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湘灵早已不知所踪。烟气消散,湘江的尽头,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这首诗诗题“湘灵鼓瑟”,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不已,而投湘水殉情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钱起紧紧围绕“湘灵鼓瑟”这一命题,用典颇多,想象丰富,极力渲染湘灵瑟声的悲怆,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诗作技巧,在会试考场上写了一首“试帖诗”,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并一举夺魁。后来这一首诗成为历代科考场上诗作的范本,走红了一千二百余年。这首诗最为出彩的就是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画面唯美,意境高远,意味悠长,言虽尽,而意未尽,带给人们无限的幽思和遐想,可谓千古绝唱。

    2021年2月13号晚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安徽省祁门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浪迹江湖,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42岁那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望驿时,不慎在*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今天复*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浙江湖州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或高或低,盘旋上下,飞来飞去。时值桃花汛期,江水在不停地流淌,上面漂浮着鲜艳而饱满的桃花,肥美的鳜鱼伴着桃花欢快地畅游。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竹制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他迎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依然故我地垂钓。他沉迷于眼前美丽的春景,就算下了雨,都不回家。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时任湖州刺史,受其邀请,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二人一同出游,恰好赶上暮春季节,春光尚好,白鹭翻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面对大好春光,不禁兴致盎然,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有明丽秀朗的山光水色,有怡然自得的渔翁形象,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既体现了张志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词坛绝响。

    据资料介绍,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就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是首创。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效仿,但与该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史,每个文人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都有在烟波浩渺之中泛舟的梦想。古代文人,从来就存在着两面性,做两手打算。始终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得意之时希望居庙堂之高,失意之时则向往江湖之远。做自由快乐的渔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种理想。

    2021年4月17号

    刘方*,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今河南洛阳人。据资料记载,刘方*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才貌双全。妻子出身书香门第,有些才华,年轻时,生活还算幸福,随后,他热衷于四处游玩,其妻不甘寂寞,生活出轨,以至于私会期间冻死雪中。他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终生未仕。他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性较弱,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代表作《采莲曲》、《月夜》 、《春怨》 、《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今天复*刘方*的《月夜》,原文如下: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阅读全文]...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 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阅读全文]...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 送别,文学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原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道”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原, 绿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此诗首状原草之貌,继摄原草之魂,复绘古原春景,结以古原送别,真是一波三折,联联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 又无不息息相关,互相映衬, 完整一体。诗而至此, 实不愧为 “赋得”体中上品, 亦不愧为*千年诗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虚在 《滹南集诗话》中写道: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 入人肝脾, 随物赋形, 所在充满, 殆与元气相侔”。可以说,《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正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 清*调·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 清*调·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调·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调·其三》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诗文解释】

      高贵的牡丹,倾国的美人,两相映照,使得各自愈加流光溢彩,更赢得了君王的欢心,他面带笑容时时瞻看。而今这春风无限惆怅,它深深感到它已到了可告消解的时候了。你看,君王正倚靠在沉香亭北边的栏杆上出神地望着名花和美人呢!

      【词语解释】

      ①名花:指牡丹花。

      ②倾国:指杨贵妃。

      ③解释:消除。

      ④沉香亭:亭子名称。在唐兴庆宫龙池东

      【诗文赏析】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看。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2];《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主要成就

      一、诗歌

      (一)综述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二)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三)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四)代表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二、词赋

      今传李白词大多出于《尊前集》,但由于《尊前集》本身的成书年代及真伪都成问题,故李白词的真伪也许仍会继续争论下去。按照词学界的一般看法,至少《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和《清*乐》的前四首,在没有发现有力的证据之前,应该据宋人的说法,看作李白的作品。

      不管李白是否有词作,“李白词”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这一名称代表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而这些词到底是不是李白所作倒是次要的事情了。就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白在词坛上处于开山祖地位,这是词学家的共识。即便传世“李白词”确实全部是伪作并不属于词体,李白仍然是词体发展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无法全面地说明词体的发展史。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13]

      三、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四、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喜欢剑术。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三次,“剑壁”一次,武器之“剑”犹有一百零三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一次、“吴钩”一次、“吴鸿”一次、“湛卢”一次、“干将”一次、“莫邪”一次、“青萍”两次、“秋莲”两次、“霜雪”两次、“匕首”三次、“龙泉”四次。总计,“剑”字共出现了一百一十八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一次),分布在一百零六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五、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阅读全文]...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

  • 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周啸天)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句子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语录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说说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名言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诗词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祝福

古诗鉴赏研究的原因不包括 - 心语

推荐词条

退休祝福 大学毕业祝福语 祝福原文 祝福电影 给老婆的生日祝福语 晚安祝福语 侄女生日祝福语 婚礼的祝福 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大年初九祝福语带图片 考试成功的祝福语 给同学的祝福语 感恩节祝福语 婚礼祝福四字成语 同学结婚祝福语 简短祝福语 红包祝福语 祝福武汉图片 小公主5岁生日祝福语 乔迁新居祝福语 开业花篮祝福语 祝福的英文 祝福语生日 劳动节快乐祝福语 妈妈对儿子生日祝福语 给男朋友的生日祝福语 父母生日祝福语 乔迁之喜祝福语 公司乔迁祝福语 生日搞笑祝福语 母亲对女儿生日祝福语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