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夏天的古诗白居易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夏天的古诗白居易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夏天的古诗白居易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夏天的古诗白居易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夏天炎热的诗句白居易
夏天,用你的热情来感染我的'人生,让我充满希望与活力地去迎接每一个太阳升起后的清晨。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沙夏夜霜。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 白居易《采莲曲》
1、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2、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6、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
7、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8、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9、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0、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11、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12、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13、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1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15、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16、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杨广《夏日临江》
17、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陶渊明《读山海经》
18、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19、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20、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21、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22、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即景》
23、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白居易描写夏天的诗句
诗人描写夏天的诗句有很多,那么大家知道在诗人白居易眼中夏天是怎样的?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沙夏夜霜。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 白居易《采莲曲》
1、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江村》
2、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的《即景》
3、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杜甫《夏夜叹》
5、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
6、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
8、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日杂诗》
9、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
11、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12、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的《纳凉》
1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14、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15、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唐·韩愈《送刘师服》
16、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夏雨后题》
17、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的《观刈麦》
18、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的《题稚川山水》
19、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
20、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的《客中初夏》
21、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幽居初夏》
22、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
2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4、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的《夏日杂诗》
25、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夏意》
2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
27、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的《初夏即事》
28、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的《晚晴》
29、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0、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施肩吾的《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31、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32、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午睡起》
3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小池》
34、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3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的《江村》
36、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王令的.《暑旱苦热》
37、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38、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柳宗元的《夏昼偶作》
39、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0、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4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畿的《三衢道中》
42、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43、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
44、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45、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
4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写夏天的是哪首呢?诗人是如何描绘夏天的?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五古
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翻译赏析:
在东房里面到了傍晚就不会热(东房,即一排房子中靠东面的,比较凉快,日照较短:早晨太阳出来,照它的东房山,此时光照强度不大;下午和傍晚,太阳光照射最靠西的房子的房山,而东房受光照很少故凉快)
从背面窗子里吹过凉风。
整天不是坐着就是卧着,也不会离开这间屋子。(此时天热,为避暑热)
我心里边儿本来就没什么牵挂的,
所以,也就和出门避暑一样了。
作者表面上是写自己在家中避暑,足不出户。但是实际上是写自己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心静自然凉。
作者简介:
一、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二、人物生*
1 简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贞元十八年,于元稹同举书判拔崒科。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贞元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朝政。他能不畏**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回朝任职。十年,因上书请扑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航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行州任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一面的堤,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明年转邢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因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制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把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为其撰写墓志铭。白居易是弥了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望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份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喜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2 为 官
一生以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嗸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症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再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身受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者不与处理,白居易很气愤,上书力主缉拿凶手,以肃法纪。可那些全贵说他是潜越行为;于是被贬为州刺史。后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3 被贬后
贬官江州给百居易以很大的打击,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召回长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门争权夺利,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条长堤,并写了一首《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入何蓄水放水,蓄泻及时就不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假庭背景下,白居易又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白居易家中酿有美酒,每次喝酒必有丝竹伴奏,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名流入裴度、刘禹锡等。他宴请宾客有时宰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多只空囊,内装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一只,直到吃完为止。他是以天酒醉来解除九天疲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已。他在《传》中说:有个醉吟先生,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家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
4 作品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元和初年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值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严惩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至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的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明》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即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琵琶行》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野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妙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了声荤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出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格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或将凄冷的月色、浙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古诗草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草白居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好友,茂密青草代表我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野草一直长到古老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画面。古原草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力量,毁灭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力量,再生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胜利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理想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鸟》古诗
《鸟》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鸟》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意: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的。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 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主旨: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与仁爱之心。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人物生*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之后,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而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
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10]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白居易《除夜》古诗
白居易至少写过三首以上《除夕》的诗。这首诗写于830年除夕。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除夜》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除夜》
唐代: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了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种类别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的,其浅切*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以及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写的古诗有哪些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写的古诗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赏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虽然当初《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选他这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白居易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白居易的真正心意。
背景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开心。
2、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3、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白居易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白居易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白居易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白居易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4、白云泉
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
太*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赏析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白居易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白居易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白居易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天*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白居易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白居易无意描绘天*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白居易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5、登观音台望城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6、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7、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译文
草白居易古诗的翻译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白居易古诗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白居易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白居易古诗的翻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白居易古诗的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白乐天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白乐天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白乐天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白乐天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白乐天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春林初盛,春水初生,春风十里,岁岁年年,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转眼又是一年春风起时。
春风来不远,就在屋东头。
和我一起读关于春风的古诗词,沐浴久远时光里的日暖风和。
01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唐 白居易《春风》
赏析:京城的春天来得早,春风先吹开了皇家园林里的早梅花,然后又让樱桃花,杏花,桃花和梨花次第开放。
春风十里,荠麦青青。春风拂过,乡间田野里的荠菜花和榆荚都欢呼雀跃频频招手,好像再说,春风为我而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春风最是无私,从未厚此薄彼。
不管是园中名花贵草,还是田间地头的无名花草,不管是繁华京都,还是偏远乡野,只要是时节一到,它立刻就会把它们装扮一新,使它们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春风浩荡,在诗人的笔下,春风是如此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灵动活泼,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02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清 袁枚《春风》
赏析:春风像一位尊贵的客人一般,它一到,立刻就会给山川大地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春风来的时候,冰消雪融,河流解冻,山川返青,草木萌动,一切都呈现出了欣欣然的景象。
春风拂过的身后,草木萌发,鲜花盛开,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天已然粉墨登场了。
没有姗姗迟来,诗人笔下的春风是雷厉风行的,它是急速地大踏步地走来,而且一来就让春天马上回归大地,让天地万物都即刻沐浴在温暖和煦的春光里。
诗人简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文笔与纪晓岚齐名,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传世。
03
春风动春心,流木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南北朝 佚名《子夜四时歌》
赏析:阳光和暖,惠风和畅,郊外踏青,漫步在欣欣向荣的春山上,诗人的心情特别舒畅。
放眼望去,群山青翠,山花烂漫,鸟儿欢唱,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春风吹拂,万象更新,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样子。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南北朝 佚名《子夜四时歌 春林花多媚》
赏析:春暖花开,野外林中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鲜艳明媚,可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鸟的鸣叫声却显得有些孤单寂寞。
春风拂面,温暖和煦,令人陶醉,多情的它似乎善解人意,轻轻地吹起游春少女的衣衫。
春林初盛,春花灿烂,春鸟欢唱,春风浩荡,在诗人的笔下,春天是如此的灵动鲜活。
04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 赵令畴《清*乐 春风依旧》
赏析:贺知章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万条垂下绿丝绦。
相较之下,赵令畴眼里的春风可就温柔多了,它是一双温暖柔软的巧手,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轻轻地揉搓着隋堤上的柳条,直到把它们都变成了娇嫩的鹅电影。
春风吹绿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天,诗人想起去年此时和心上人一起流连在隋堤上赏春踏青的情景,那时是多么的美好。
今年的今天,诗人只能独自漂泊在外,归期无望,要相见,隔年期,怎能不倍感忧伤呢。
如果把一个人置于此种折磨之中,用不了多少时日,他就会郁闷而亡。
昔日春风浩荡,幸福甜蜜,而今天各一方,归期渺茫。
隋堤春柳依旧,心中人却天各一方相见无期,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反差,诗人怎能不心绪难*肝肠寸断呢。
人们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依旧,人非昨,这是无可奈何的惆怅和落寞,是人生的无常,唯有且行且珍惜,才不会辜负。
诗人简介:赵令畴,字德麟,自号聊富翁,宋太祖次子燕王之玄孙,著有《侯青鲭》八卷。
春天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花开花落,春风几度,儿时的歌谣还在耳边回响,时光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过了那么多年。
流年似水,多少的的人事已经渐行渐远,许多的无可奈何也已经成了岁月里的云淡风轻。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原来,人生走到最后,剩下的只是生命的顿悟,然后守着岁月静好,闲看春风拂过青草地,一年又一年……
关于夏天的古诗白居易 夏日白居易的古诗 唐白居易的古诗夏至 白居易写的初夏古诗 白居易春天的古诗 白居易冬天的古诗 白居易写的春天的古诗 与春天唐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写的夏季的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古诗夏日的注释 白居白居易的古诗 夏日古诗白居易的拼音 白居易的古诗 与白居易的古诗 有关春天的古诗白居易 古诗白居易的诗 柳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的草古诗 古诗白居易的歌 古诗唐白居易的 白居易的《草》古诗 唐白居易的古诗还 白居易作的古诗 潮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白居易的画 白居易墓的古诗 白居易有月的古诗 古诗白居易的秋 背古诗白居易的 白居易的古诗《草》
夏天炎热的诗句白居易 白居易描写夏天的诗句 白居易《除夜》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写的古诗大全 《草》白居易古诗 2年级白居易的古诗 白居易《鸟》古诗详解 白居易写的古诗有哪些 春风古诗白居易 草白居易古诗的翻译 白居易夜雨古诗 白居易白云泉古诗 古诗草白居易 白居易的古诗池上 白居易放鱼古诗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白居易古诗《鸟》赏析 白居易《鸟》古诗 白居易草的古诗 古诗草白居易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夜雨白居易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形容花 白居易《草》古诗详解 草白居易古诗 白居易的古诗 夏天炎热的诗句白居易 夏天的唐诗白居易 白居易古诗词
带有扎字的古诗词 春节的古诗全 竹子的古诗大全100首 古诗丞相的称呼 古人关于友谊的古诗 古诗冠状病毒的诗 余思亲之情的古诗 有关轻的优美古诗词 与惜别相关的古诗 关于姓氏的古诗不含姓氏 对于梅花的古诗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在哪 关于杜十娘的古诗 与晗寓意相同的古诗词 南音相传的古诗 关于团长的古诗词 元寒韵通用的古诗 图强求变的古诗词 凉州词是不是描写长江的古诗 长军行的古诗大意 关与端年节的古诗 带糕字的古诗 茶的古诗歌曲 带玉字的古诗词大全 古诗词中抒情的最高境界 君莫求的古诗意思 生死置之度外的古诗 影视剧引用的古诗词 老死不想往来的古诗 神话题材的古诗 迁开头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