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夏吟的注音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夏吟的注音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夏吟的注音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夏吟的注音版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元日古诗注音版
元日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古诗,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元日古诗注音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元日古诗注音版
yuán rì
元 日
sòng wáng ān shí
(宋)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春,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春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春。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春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端午古诗注音版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古诗注音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端午》注音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 ,
忠魂一去讵能还。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
国亡身殒今何有,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
只留离骚在世间。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
《和端午》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端午》简析
北宋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俗。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 ,
忠魂一去讵能还。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
国亡身殒今何有,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
只留在世间。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
《和端午》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 ):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端午》简析
北宋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音版
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就有匡有奇秀甲天下的赞誉。庐山的飞泉源布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先瀑、玉帘泉、黄龙潭、鸟龙潭等,下面是关于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音版的内容,欢迎阅读!
望庐山瀑布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 yáo kàn pù bù guà qián chuān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指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即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之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诗中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与抒情的范例。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版,欢迎阅读
mèng yóu tiān lǎo yín liú bié
梦游天姥吟留别
lǐ bái
李白
hǎi kè tán yíng zhōu , yān tāo wēi máng xìn nán qiú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yuè rén yǔ tiān lǎo , yún xiá míng miè huò kě dǔ 。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tiān lǎo lián tiān xiàng tiān héng , shì bá wǔ yuè yǎn chì chéng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tiān tái sì wàn bā qiān zhàng , duì cǐ yù dǎo dōng nán qīng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wǒ yù yīn zhī mèng wú yuè , yī yè fēi dù jìng hú yuè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hú yuè zhào wǒ yǐng , sòng wǒ zhì shàn xī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xiè gōng sù chù jīn shàng zài , lù shuǐ dàng yàng qīng yuán tí 。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jiǎo zhù xiè gōng jī , shēn dēng qīng yún tī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àn bì jiàn hǎi rì , kōng zhōng wén tiān jī 。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qiān yán wàn zhuǎn lù bù dìng , mí huā yǐ shí hū yǐ míng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xióng páo lóng yín yīn yán quán , lì shēn lín xī jīng céng diān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yún qīng qīng xī yù yǔ , shuǐ dàn dàn xī shēng yān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liè quē pī lì , qiū luán bēng cūi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dòng tiān shí fēi , hōng rán zhōng kāi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qīng míng hào dàng bù jiàn dǐ , rì yuè zhào yào jīn yín tái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ní wéi yī xī fēng wéi mǎ , yún zhī jūn xī fēn fēn ér lái xià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hǔ gǔ sè xī luán huí chē , xiān zhī rén xī liè rú má 。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hū hún jì yǐ pò dòng , huǎng jīng qǐ ér cháng jiē 。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weí jué shí zhī zhěn xí , shī xiàng lái zhī yān xiá 。
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shì jiān xíng lè yì rú cǐ , gǔ lái wàn shì dōng liú shuǐ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bié jūn qù xī hé shí huán ? qiě fàng bái lù qīng yá jiān 。 xū xíng jí qí fǎng míng shān 。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ān néng cūi méi zhé yāo shì quán guì , shǐ wǒ bù dé kāi xīn yán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舟夜书所见_查慎行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夜书所见清朝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译文
漆黑的夜晚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好像无数星星洒落在河面上。
《舟夜书所见》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舟夜书所见》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诗经葛覃注音版
这首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由归宁引出“澣衣”,由“衣”而及“絺绤”,由“絺绤”而及“葛覃”。诗辞却以葛覃开头,直到最后才点明本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诗经葛覃注音版,欢迎借鉴!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ɡě zhī tán xī,shī yú zhōnɡ ɡǔ,wéi yè qī qī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huánɡ niǎo yú fēi,jí yú ɡuàn mù,qí mínɡ jiē jiē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ɡě zhī tán xī,shī yú zhōnɡ ɡǔ,wéi yè mò mò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shì yì shì huò,wéi zhǐ wéi xì,fú zhī wú yì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yán ɡào shī shì,yán ɡào yán ɡuī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báo wū wǒ sī,bó huàn wǒ yī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hài huàn hài fǒu,ɡuī nínɡ fù mǔ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婉转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心想回娘家。快把内衣洗干净,
快把外衣洗干净,无论洗还是不洗,回娘家去看父母。
注释
女仆采葛制衣工作完毕,告假回家探望父母。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覃(tán)(音谈):延长。施(yì):蔓延。维:语助词。萋萋:茂盛貌。中谷:谷中,凡是诗言“中”字在上者,皆语词。
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于飞,即正在飞。灌木:丛生的树木。喈喈(jiē)(音接):鸟鸣声。
莫莫:茂盛貌。
刈(yì)(音义):斩,割。濩(音获):煮。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粗的葛纤维织的布。斁(yì):厌。
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一说专司教导之职的贵族女师。
薄:语助词。污(音务):揉搓着洗。私:内衣。衣:上曰衣,下曰裳。浣:洗。
害(音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注,《诗经》中言字有很多应读为焉。言与焉古通用。《小雅·大东》:“睠言顾之。”《荀子·宥坐》引言作焉。
【讲解】
人们常爱用“多义性”来解说诗意,这其实并不准确。“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当诗人作诗以抒写情志之时,其表达意向应该是明确的,不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多种含义。但是,诗人用以表达情志的词语,却往往是多义的。倘若在诗之上下文中,那多种含义均可贯通,说诗者就很难判断,究竟何义为作者所欲表达的“原意”了。为了不至过于武断,人们只好承认:那首诗本有着“多种含义”。
我们对于《葛覃》,遇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难题。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我们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你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不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么?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你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又透露着辛勤劳作后的多少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无疑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你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你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本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她的勤勉和劳苦,固然已被“归宁父母”的自豪和喜悦所消解。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是否还能从这份自豪和喜悦中,体味到一些连女主人公自己也未意识到的,那种曲从妇教、取悦父母夫婿的无奈和悲哀呢?
赏析
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这是自然法则。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对文意的感触
可能接触到这篇诗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女子来到河边,端着盆来洗衣裳,而且是唱着歌的,歌的内容就是葛覃,周围有葛、有黄鹂、有山谷,因此她首先要唱,因为从事的是葛织布,所以熟练地唱出“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最终的心意是什么呢,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洗净衣服,收拾行装好回娘家看望父母。另外做为诗经来讲,不仅是诗,还涉及到“经”,就是出嫁的女子,她的内心深处是装着她的父母的,特别是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也是出嫁的人,母亲经历的事儿对女儿是有借鉴的,这是出嫁女子最能感悟的事,而且母亲的为人处事,母亲的教诲,是一位出嫁女人最记挂在怀的,而且告诉后人,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只要说出我要回娘家看望母亲,一般是不会受阻拦的,这是人的天性;一位女子到一定时期要回娘家看望自己的“妈”,这也是自然法则。整首诗充满了女子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那种喜悦心情,读起来给人以细腻、轻巧、淑美的感觉。
蜀相杜甫注音版
《蜀相》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杜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一起来学*一下古诗蜀相杜甫带拼音版,古诗蜀相杜甫阅读答案,以及古诗蜀相杜甫的意思吧!
1、古诗蜀相杜甫带拼音版
shǔ xiāng
蜀相
dù fǔ
杜甫
chéng xiāng cí táng hé chǔ xún ,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 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 liǎng zhā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 chá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古诗蜀相杜甫阅读答案
1、哪两句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简要赏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的好处。
参考答案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3、这两句运用议论,既写出了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业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蜀相》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杜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一起来学*一下古诗蜀相杜甫带拼音版,古诗蜀相杜甫阅读答案,以及古诗蜀相杜甫的意思吧!
3、古诗蜀相杜甫的意思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碧草呈现一片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可惜出师伐魏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寰宇记》等*载,*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七律・长征
作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简介
*(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在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他们从中央革*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一路上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历时一整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据地,取得了长征的决定性胜利。《七律•长征》一诗,不仅是*对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的回顾,也寄托着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篇,阐明了本诗的主旨。“远征难”是指长征路上遇到各种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艰难险阻。而面对着重重困难,“不怕”二字,则表现了在*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大无畏的气魄。“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对前一句的深化,“万水千山”是对行军路上艰难险阻的诗意表达,“等闲”是不大介意、不予重视的意思,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写有:“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与“不怕”呼应,进一步表现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志气。
颔联和颈联由两组对仗构成,既工整谨严,又气势磅礴。颔联之中,“五岭”和“乌蒙”是红军长征路上崇山峻岭的缩影。在红军的眼中,由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组成的群山蜿蜒起伏,回望就像掀起的小波浪一般。乌蒙山虽威严高耸,却也仅仅像滚动的泥丸。这是以俯瞰的视角进行的书写。
与颔联写法相似,“金沙”和“大渡”是长征路上红军战士渡过的最为困难的河流。“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水拍云崖”就是指水急浪高,拍击着岸边高耸入云的山崖。但最后的“暖”则暗示了红军巧妙渡过金沙江后内心轻松喜悦的心情。“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大渡桥”即为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这座桥由13条碗口粗细的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但是当红军到达的时候,木板已被敌人拆掉,在急流之上高高悬挂着的铁索难免令人感到寒意,但这没有难倒红军战士,先头部队的英雄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敌军密集炮火的封锁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消灭了敌人,打开了通道,使后续红军部队顺利通过,这是长征途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它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尾联的两句是对首联的呼应。以明快的笔法描述了红军战士走完最后历程时的喜悦心情。“岷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跨甘肃、四川两省,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终年积雪、鸟兽不栖,人迹罕至,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险恶环境。当越过“千里雪”的岷山之后,红军终于迎来了新的局面,他们到达了中央红军的落脚地——陕北苏区。于是“三军过后尽开颜”,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长途跋涉后都笑逐颜开。
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颔联和颈联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具体化。颔联语句雄壮,颈联则多了一种温和、淡然。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云:“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这里显然就使用了这种“浓”“淡”对比的高超艺术技巧。
*以如椽巨笔写下的这首《七律·长征》,波澜壮阔,尺幅千里,既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涵括了广阔的历史空间,赋予了长征如史诗般的文学品格。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wáng)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rán)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xiàng)幡(fān)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gù)垒(lěi)萧萧芦(lú)荻(dí)秋。
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今逢:一作“从今”。“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孙吴*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古诗夏吟的注音版 关于夏天的古诗注音版 经的古诗注音版 苔的古诗注音版 蝉的注音版古诗 屏古诗的注音版 泣墓的古诗注音版 晓日注音版的古诗 春涧的古诗注音版 古诗杜日注音版的 古诗贾生的注音版 闻虫古诗注音版的 山行古诗的注音版 赤璧古诗的注音版 古诗春望的注音版 溪村古诗注音版的 秋词注音版的古诗 归雁的古诗注音版 古诗画鸡的注音版 采薇古诗的注音版 古诗雨晴的注音版 示儿古诗的注音版 夜雪注音版的古诗 屈原的古诗注音版 赤壁古诗的注音版 注音版的古诗菊花 拜年注音版的古诗 古诗边词带注音版的 王维的古诗注音版 长干行的古诗注音版
琵琶行注音版 注音版古诗夜雨白居易 春分日古诗注音版 《诗经·蒹葭》带注音版全文 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音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音版 绕口令注音版 《诗经·兔罝》全文注音版 木兰诗注音版 滕王阁序注音版 元日古诗注音版 王勃滕王阁序注音版 《离骚》注音版 诗经葛覃注音版 端午古诗注音版 《大学》注音版原文 春夜喜雨古诗注音版 蜀相杜甫注音版 相思王维注音版古诗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和解释) 少年行王维古诗赏析(少年行注音版古诗) 西塞山怀古注音版古诗(西塞山怀古全文翻译) 夏日绝句古诗带拼音(夏日绝句注音版带拼音) 西塞山怀古注音版(关于西塞山古诗分析) 泊船瓜洲古诗带拼音版大全(古诗泊船瓜洲注音版) 题屏古诗注音版79句 慎行古诗注音版69句 木兰诗的注音版 木兰诗注音版 端午古诗注音版
描写立冬的诗句 描写退休的诗句 描写祥云的诗句 描写神情的好句 描写苏武的诗句 描写蘑菇的诗句 描写乌鸦的诗句 描写华山的诗句古诗 描写常州的诗句 描写水杉的诗句 描写心情不好的诗句 描写景色的排比句 描写山水的名句及赏析 描写星星的好句 描写怀才不遇的诗句 描写井冈山的诗句 描写单身的诗句 描写虞姬的诗句 描写三清山的诗句 描写襄阳的诗句 描写红颜的诗句 描写枫叶的诗句古诗 描写雁荡山的诗句 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句 描写草原的诗句古诗 描写乌龟的好句 描写雨很大的诗句 描写紧张的好句 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描写深山的诗句 描写格桑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