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关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月夜忆舍弟古诗意思是什么(月夜忆舍弟赏析及全文解读)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词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月夜,诗意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m.ju.51tietu.net)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句】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鉴赏】寄信难达,已引起我多少痛苦,况且战乱频仍、难以休兵。

      【全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戍鼓:戍楼上的禁鼓。鼓声一响,宵禁开始,人行即断。边秋:边地的秋夜。一雁声:只有孤雁鸣叫。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这里说一雁声,是在感物思弟。

      2.“露从”句:露是夜夜白,今乱离中人,逢白露节,觉得它是从今夜始白。“月是”句:月是处处明,因心怀故乡,所以认为月是故乡明。

      【赏析】

      [1]这首五律约写于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陷山东、河南,杜甫的两个弟弟都在这一带。杜甫携家避战乱于秦州,与弟弟音讯隔绝,写出这首抒写怀念之情的诗。

      [2]“戍鼓”二句: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秋边,秋天的边地。何义门曰:“‘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瀛奎律髓汇评》)《谜诗谈》曰:“……‘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二句写战争使道路阻断,诗人在深秋的边地听到一声雁鸣,深秋雁声使人想起鸿雁传书,也勾起怀亲之情。

      [3]“露从”二句:《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又曰:“感物伤心,今夜白,又逢白露季候也,‘故乡明’,犹是故乡月色也。”

      〔4〕“有弟皆分散”四句:杜甫远在秦地,弟兄飘零西东,流浪无定,所以说“无家”,既无家,又到哪里去问死生?因而“寄书长不达”,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隐含着弟兄们能否团聚的疑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今夜白”、“故乡明”、“无家问死生”这些凄凉的意象,深化了思念的情切。“月是故乡明”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④问死生。

      寄书长不迭,况乃未休兵。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连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重点字词解析】

      ①合弟:对人谦称自己之弟。②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这天或许是白露。④无家:意指兄弟分散,家不成家。

      【诗歌鉴赏赏析】

      杜甫在对这类思亲怀友常见题材的处理中,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拎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请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人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以上四句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成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诗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迭”,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
  • 公元759年,安史叛军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陷入战乱之中。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乱阻隔了杜甫与诸弟们的联系,引起了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一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驻防军中的鼓角声阻断了行人,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声大雁的哀鸣。在这个秋天,形势危急,秦州地区的驻军高度警惕,时刻戒备着,即使是在夜里,诗人依旧能够听到军营里传出来的鼓角声。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人们都躲在家中,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此时,一声大雁的哀鸣,使秋夜显得寂寥空阔的同时,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看来,这只孤雁仿佛是自己的化身,离群独飞,孤独而惆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颔联承接首联,点明时序,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在这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肃杀之气越来越多,这更能触动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诗人更是如此,仰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却认为还是家乡的月光更明亮。其实,月光无所谓哪里更明亮,诗人把不符合情理的事说得如此郑重,从中可见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乡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虽然有兄弟,但都各自分散,天各一方,不知道他们现居何处,无法打听他们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人们为躲避战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就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诗人与弟弟们失去了联系。此时,叛军已经攻陷中原地区,听闻这一战况,诗人更加为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弟弟们而担忧,但他们却生死未卜。在这一联中,“有”和“无”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我寄出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因为得不到弟弟们的消息,诗人尝试着按照以前的地址给他们写信,虽然希望渺茫,但除此而外,诗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但寄出的家书却因战乱的阻隔而迟迟地寄不到地方,真可谓“家书抵万金”了。诗人无法消解心中的乡愁,又想到目前战乱还没有结束,一时之间,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沉痛不已。

    在白露之夜,孤雁的哀鸣,他乡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乡愁,但战乱使兄弟分散,并且阻隔了道路,亲人之间不通消息,一时之间家书抵万金。诗人知道,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国家局势的动荡,只有国家恢复了和*安定,人民才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月夜忆舍弟翻译及注释)

  • 月夜
  •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图片来自花瓣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图片来自花瓣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图片来自花瓣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赏析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月夜忆舍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原文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 刘方*月夜赏析(月夜唐刘方*古诗意思)

  • 月夜
  • 月 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乃唐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颍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古人写月夜,多属秋天,而此诗所写则是早春的月夜,这就别出心裁,不与别人相类。

    “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夜深人静,月轮悄然西移,庭院一半明亮一半阴影。在熄灯深眠的农村夜晚,这种景致是十分幽寂迷人的。

    “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春天夜空的征象,囿于时代所限,古时的夜晚没有灯光污染,星空就显得特别惹眼,因此,古人对星空十分敏感,每月星空皆不同,古人一一烂熟于心,北斗、南斗相互辉映,正是正月星空的特征。

    这两句合在一起,就造成早春夜晚的静穆悠远,让人想到“夜静春山空”的深邃意境。

    “今夜偏知春气暖”,“偏”字写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多么强烈,那就是:毫无疑问,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作者之所以觉得有几分暖意(更是心中的暖意),是因为他听到了久违的虫声,真乃“一虫知春”也。

    “虫声新透绿窗纱”,一“新”字表明,气温转暖,有些昆虫已经出土了。着一“透” 字,写出早春刚出土的虫声之“脆”之“清”,同时也写出虫声之单之少,因为毕竟是早春而且是比较冷的夜晚,出土的虫子少之又少。着一“绿”字,特有诗意,境界全出。“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作者内心的盎然春意。”(刘学锴)绿色,是属于春天和生命的颜色,使人想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

    更妙的是,这句诗写出了一种发展态势,即花香鸟语、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不久就要来临了,这给人多么美好的憧憬!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草色遥看*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它们都写出了一种发展态势,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季节上的春天是短暂的,人生的青春年华也是一去不复返。但艺术的生命是永恒的,艺术中的“春天”会随时陪伴她的青睐者。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寒冬,每天打开几页书沉浸其中,人生的“春天”就会永驻!

[阅读全文]...
  •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是一首七言律,作者是宋代非常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内容主要是歌咏竹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原文:

      作者: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翻译

      一条小路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这里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自己认为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更加刚直不阿。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乞求乐官学*凤凰。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注音:

      yī jìng sēn rán sì zuò liáng ,cán yīn yú yùn qù hé zhǎng 。

      rén lián zhí jiē shēng lái shòu ,zì xǔ gāo cái lǎo gèng gāng 。

      céng yǔ hāo lí tóng yǔ lù ,zhōng suí sōng bǎi dào bīng shuāng 。

      fán jun1 xī qǔ gēn zhū zài ,yù qǐ líng lún xué fèng huáng 。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赏析:

      古往今来,咏竹诗是祖国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人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注释

      ⑴森然:竹丛浓密貌。

      ⑵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

      ⑶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句子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语录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说说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名言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诗词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祝福

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心语

推荐词条

心受伤句子 没本事的男人说说句子 问候午安的优美句子 一个人真的很好的句子 爱变成恨最可怕的句子 校园小说中的唯美句子 孩子童年的美好的句子 想忘记却忘不了的句子 写阳光的唯美句子 关于追求爱情的句子 描写小松鼠外貌的句子 我姓王专属句子 描写虞山的句子 关于老虎的霸气句子 眼神对视的句子 形容山泉的句子 包容大度的句子 天官赐福句子摘抄 写天气晴朗开头的句子 秋天凉爽的句子和句子 心心念念的句子 泉水写句子 感谢企业的句子 人生交友感悟的句子 身边的人来来去去句子 三字经中关于孝的句子 祝福新人的搞笑句子 割舍不掉的感情句子 树叶黄了的句子 海边日落的句子 微信说说经典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