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审美观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审美观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审美观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审美观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审美观是什么
审美观念又称“审美观”。在实践中常指某种美学观点。对某个美学问题或审美现象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种关于美的理性认识,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美观是什么,欢迎阅览。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
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任何一种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正常规律,人体美也不例外。如果人体生理功能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容貌的审美,并有可能形成容貌的生理缺陷,而容貌的生理缺陷又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美感。
人体比例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社会普遍审美要求:人体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形式,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它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同时,人体的审美也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要求。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原则:在人体健康状态和审美评价过程中都应遵循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局部美化,也不可忽视整体的审美和健康。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是实施美容操作不可忽视的原则。
审美共性与审美个性相结合原则: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是在美容技术实施中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体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般的人体形式美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流畅、体形均匀,动作协调。由于年龄、性别、气质、种族与地理的差异,个性审美原则是各有个性、不相雷同。因此,任何审美都是审美共性和个性得到的统一,在医学美容技术实施中既要反映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人体美的个性特征。
审美标准要不断发展:人体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于自身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体审美标准也不断变化。一方面淘汰那些有害人体健康的审美标准,一方面又要对正确的审美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真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科学、尚真诚。
宇宙万物,真的未必都美,但凡美必真。这是一条美的原理。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虚伪的爱情,犹如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绚丽多彩,可惜转瞬即逝;“口蜜腹剑”的人,虽貌似真诚,不过纸终归包不住火。
以善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
无美不善与凡美必真相对应,这是又一条美的原理。人世间,一切恶的东西都无资格跨进美的圣殿,而且还在美的排斥之列。诚然,花花世界,无奇不有,貌美心善的人有之,貌美心恶的人亦有之。然而,披着羊皮的狼与毒蛇化成的美女,只能骗得世人怜爱于一时,岂能迷惑世人于长久。
以纯朴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本色、尚自然。
“人之初”和“物之初”,未经人为的原始状态,就是人的本色、物的本色,质纯形朴,淡雅高洁。庄子赞美这样的本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众美从之”。庄子以为能体现纯朴的人,应尊为大千世界的“真人”。纯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传统美德。
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三者完全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一切科学真理从来就是朴素无华,一切社会道德也从来就是朴素无华。熔真、善、纯朴于一炉,化真、善、纯朴于一体,晶莹圣洁,熠熠生辉,此乃人间的至美。
这些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审美观。
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懂艺术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与一个人的气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从小帮宝贝建立高雅的审美观念,其实上是在培养有艺术气质的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呢?
为什么要塑造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使一个人真正地懂得美和丑并能进行美的创造,却又离不开系统的审美教育。对小宝宝进行审美教育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的基础阶段。美育的好坏优劣也将会同智育和德育、体育一样,影响着宝宝的未来发展。作为个体的人,有内在的方面和外在的方面。智力才能、伦理道德、感情心理是内在的方面,而身体形态结构则属于外在的方面。外在方面与体育相应;而内在的三个方面又分别表现为:知、意、情。
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辨别美丑
美的事物是具体的、形像的、生动的,可以被人感知的。自然美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愉快;社会美使人敬佩、赞叹、感奋,以至于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艺术美则扣人心弦,如身临其境,使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宝宝的日常活动总要同自然社会和各种艺术形式打交道。
金色的太阳、银色的月光、闪闪的星星、繁茂的森林、碧绿的青山、奔腾的河流;儿童、少年、小伙伴的感人事迹,*叔叔保家卫国的战斗场面;影视戏剧中威武雄壮的画面,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壮举。所有这些事物,都会感染教育着宝宝们,激励、撞击着他们的幼小心灵。
要注意培养宝宝形成美的观念
对宝宝进行审美教育,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形成美的观念,使他们能够以内心积淀的美的.知识、美的标准,美的观念去评价、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美和丑。所以审美教育不能满足于宝宝能够在**的指点下简单地分清美丑,还要使之升华为美的观念。推而广之,扩大审美的范围和视野,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审美教育要注意联系宝宝的生活、思想的实际
强调劳动创造美的观点。由于美感是极为复杂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协调的心理过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多层次、多角度,同时也使审美教育的难度增大。为此,对宝宝的审美教育不要好高骛远,搞得玄而又玄,而要紧密联系宝宝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势利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诸如,从宝宝的穿着、打扮,包括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环境整洁入手都可涉及美与丑的问题。这些方面也是宝宝与父母家人之间最易发生矛盾冲突的地方。
有的父母说,最头疼的就是宝宝的衣着选择总是和父母不一致。把宝宝打扮得整洁、漂亮是父母的共同愿望。漂亮就是一种美。它表现为穿着的合体,衣服面料的考究,款式的新颖、大方、入时,颜色的协调等等。在这些方面宝宝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十分欠缺的。需要父母以自己的审美修养来加以教育、诱导和启发。可以结合每件衣物的挑选,每件用品的选择,宝宝房间、床榻的布置以及宝宝的个人卫生等生活方面来充实、丰富宝宝关于美的观念。
★1☆ 你匍匐在地上仰视别人,就不能怪人家站得笔直俯视你。
★2☆ 站的更高,尿的更远。
★3☆ 你就是堕胎失败的最好例子!
★4☆ 打你就打你,还要挑日子吗?
★5☆ 在课堂上沉睡,就在酒桌上埋醉。
★6☆ 按猪的审美观,我基本算得上是个帅哥。
★7☆ 下辈子我还找你,因为除了我,你是最傻的。
★8☆ 如果回帖是一种美德,那我早就成为圣人了。
★9☆ 看尽天下A片,心中自然*。
★10☆ 自打我变成了一泡屎,就再也没有人敢踩在我头顶上啦。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一种特殊形式,指人界(社会然)形成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
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审美现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关系中的现象。
美是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
审美不同,在于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观点不一致
见仁见智【释义】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用例】见仁见智,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知,同“智”。
后以“见仁见智”谓对同一问题各有各的见解。
本人一向被骂:没有审美眼光。
如果想改变,那么看大众化的杂志,期刊,看他们的衣着打扮。
不要穿得太自在。
另外:哥们,你么体形
身高
体重,肤色。
发型。
这些都有影响。
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外在来搭配才能比较和谐。
比如:胖的穿深色,显瘦,不要太*直的,多点褶皱,可以掩饰。
瘦子穿亮丽,显得有体积,穿横杠衣服,拉伸等等。
看看色彩搭配的书。
看看发型,美容书
比如说相貌
智商,气质类型,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对审美观影响很大,世界上哪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1摆设【指徒有其表而无实际用处】 摆设【把物品按照审美观点安放】
不是…现代年轻女性眼光高而已,比较挑剔
而中年妇女,到达那阶段也不太看重样貌那些了
你五官端正就行了…贵在内在嘛
不是年龄的差异造成,而是思想
我跟我妈妈都经常评论别人的相貌的…意见也差不多,但我妈评价得更精辟…
说“好看”或者说“不好看”,不一定完全是出于“审美”的原因。
构成这种差别的,还包括很多其他心理因素。
也就是说,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
并不是单纯审美的。
尤其是对颜色或色彩的感觉,很多时候未必是完全审美意义上的,比如:红色(血色),晕血的人就很可能会说不好看。
每个人的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阅历不同,身体状况从而心理状况不同,倏忽间的“联想”不同,都可能导致表面上得出“好看”或“不好看”的结论。
而这种“联想”不见得就是纯然的审美“联想”。
换言之,“好看”或“不好看”,不一定就是一个审美的结论。
另外,“好看”与“不好看”,也未见得是有很大的差别。
很多时候,其实只是很细微的差别。
对于“页面”而言,包括色彩、结构、文字(包括文字内容)、图片。
是什么使他们得出“好看”或“不好看”的结论,得做具体分析,才能判定是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的结论”。
*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相关内容。
摘 要:*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里从*古代文学对。
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韵”、“味”、“气”等三方面,试析*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无论是从铿锵顿挫的--节奏形式上,还是从一唱而三叹的情感上,还是从鲜明的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与独特的韵律。
*是个公认的诗的国度。
从《诗经》开始,*诗人代代辈出,诗歌创作成就实为壮观,当然也包括晚唐兴起的词。
*的古典文学,本来就有特定的格式以及固定的*仄,因此,*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自然表现出一种整齐而严谨,铿锵且具有音韵之美。
其实只要从唐诗及宋词中拿出那么一两首来,你就都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乐。
譬如以“**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这四种押韵的方式为基础的*体诗,是*文学样式中特别的形式。
而这种文学样式,从形式讲,它有明显的抑扬的腔调和铿锵的音韵,是*诗歌史上独有的。
因此,这种独特的音韵美,显得十分婉转耐听,当然就更便于抒情了。
在诗歌的黄金时代4朝,不同的诗人呈现出了不同的诗歌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大唐帝国社会现实的图画。
唐初,俊爽风格的陈子昂高举旗帜,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却创造出了一种静逸明秀的诗歌境界;王昌龄、崔颢则创造了一种刚劲爽健的诗歌风格: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创造了一种奇丽悲壮的美;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则创造了一种冲淡*和的美;韩愈、孟郊创造了一种新奇险怪的美;自居易、元稹创造了写实尚俗的美:李商隐的风格则感伤凄艳。
唐代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具具代表性的作家――李白以其洒脱的人格,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运用,创造出自然、清新、俊逸的盛唐之美。
杜甫则因其悲天悯人的儒者情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创造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沉郁顿挫之美。
在*文学中,除了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以外,同样因为音韵的要求而有了独特魅力的文学样式,还有骈文、赋、词、对联等等。
汉代有汉赋,汉赋的特点能表现大汉帝国大一统的思想。
当然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宋代把词推向了辉煌,把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美表现到了极至。
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同样也是满口余香、韵味悠长。
*文学以抒情为主,叙事方面不如抒情,这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翻开*古代文学史,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可看出,抒情诗占的比例很大,叙事诗的比重很小。
抒情诗比比皆是,而最著名的叙事诗却只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两首。
难怪*人喜欢抒情,这和*的文学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学就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美,并将一直走下去。
《左传》中“赋诗言志”的意思,“志”更多的是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等后世许多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自居易,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了这一种说法。
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位置,也可以说是对*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性贡献,“诗缘情”的艺术特征在*戏曲方面表现较多。
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基本就是抒情诗的联缀,抒情的唱段很多,也很美。
不是有“诗剧”之称嘛!而在其他的舞台效果方面,则充分运用了古代文学中我们提到的写意的特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是要灵活得当,所谓“三五步,行经千里;面对面,如隔重山”、“四个龙套,千军万马;几下更锣,长夜即逝”等。
很显然,这些诗意的抒情句子是文学中强调审美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文学之美。
二、审美上,追求“神韵…意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艺术风格在*文学的样式是及其多样的,而且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
*古代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审美可以说是一种中和美,是一种含蓄美。
这种美包含着三个方面即:“韵”、“味”、“气”。
比如,《邺》《庸》《卫》:“美哉!渊乎!”《齐》:“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豳》:“美哉!荡乎!乐而不淫。”我们从“泱泱乎”、“渊乎”、“广哉”、“荡乎”词语中可看出我国的先民们推崇崇高博大的美。
这种美从先民初期开始一直影响了数千年的*文学。
所谓“中和”,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古代文学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含蓄蕴籍的美。
如《诗经关雎》中所表现得那种中和和谐之美一样,“韵”、“味”、“气”就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韵”,原指音乐诗歌的音调,后来干脆用到诗歌中,使诗歌音调和谐,富有节奏,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文解字》中的“韵”更多指音乐。
到了魏晋时期。
“韵”逐渐成为品评人物的一个标准,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第一点就是“气韵生动”,主要是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能够在画中要表现出来。
那么“韵”就又被拿来品评画。
到了晚唐时期,文学家们就又开始用“韵”来评价文学。
清代王士祯提倡“神韵”,这样王士祯的提倡加上一些人的会意,自然把“韵”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影响了诗坛*百年之久。
我们说“韵”在文学中的作用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包括现代的人们。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有关赞美观光农业的诗句
(第一首)
悦水怡山兴未休,观光园里等闲游。
奇葩万种竞芳韵,异果千般惹老眸。
久览耕牛犁厚土,今观科技展头酬。
小酌漫品农家乐,绿色疏肴趣更幽。
(第二首)
累累滔婆挂树头,萧萧落木昌*秋。
喧嚣都市日行马,谧静庄园夜泛舟。
望看神山思句曲,吴葵斗艳竟风流。
新载果菜一千亩,更抵城中万栋楼。
(第三首)
夏风挟霭送清凉,长秉真淳念拓桑。
黄杏冠前尝厚味,樱桃树上吐芬芳。
庄园回照十分彩,大道腾飞万束光。
玉露催吾观绮态,百畦阡陌百畦香。
(第四首)
树绿花红遍野黄,公园窗口见辉煌。
腾空火箭描高远,满地英雄赛悍强。
四品扬鞭追梦幻,三区挥翰绘苏杭。
谁都喜爱珍珠米,天下粮仓北大荒。
(第五首)
东湖紫气满苍穹,改革欢歌幸福同。
混合栽培辞旧艺,循环养殖见新功。
鱼虾水上窥朝日,花果云边醉晚风。
百族和谐齐问鼎,五星闪耀九州红。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我们知道喝茶,但不知道杯小却藏无尽之美,尤其是盛装茶汤后的茶杯,更是光彩照人。茶诗中的茶杯美得让人着迷。下面请一起来欣赏阅读吧!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以茶为诗为画,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等》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多年,据已有资料统计,我国现存茶叶诗词累计达 12600 首,是茶学文化中最为瑰丽的珍宝。古茶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题材和精神载体,饱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志趣和情操抱负。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作为一种饮品,儒、释、道三家也都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中达到一种集体认同,即:和、静、清三则。今天,我就着重来谈谈古茶诗中的清这一审美意蕴。那么如何多角度地认识和领悟清这一哲学理念的旨趣和精髓呢?
一、从诗文的茶道精神中,悟出清乃清正廉明之意
从现有文字记载中寻溯,茶道一词最早见之于唐诗僧皎然的那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诗*悟饮茶所能渐次达到的涤昏、清神、得道三个境界。历代文人从茶的品饮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汤的清浊升华到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质清白,由物的清俭深化为人格的象征,由此出现了以茶代酒的清正廉明之风。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可致清导和,苏东坡赞美茶的品格为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清心寡欲、品格清高为君子之风。品茶即品人,谁说醉人唯美酒,清茶一杯也醉人。清茶一杯,是古代清官廉洁的象征,体现了茶道清寂无为的禅味。*年来,*以清茶一杯来招待国内外宾客和同志,既不失礼又体现廉正,为人们所称道。清康熙和乾隆皇帝举行大宴会也只是喝茶吃点心,而不用丰盛酒宴。明李贽写了《茶夹铭》:我无老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代宗曾诏拜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全唐诗》载有他的一首《不羡歌》体现了他鄙夷*,清正不阿的品质。
二、从古茶诗的字里行间,品味清中的清逸况味
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擅长烹茶,作有茶诗多篇,是陆羽的好友,他现存的名篇是《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 40 字,清空如话,陆羽之隐士风韵跃然纸上。白居易作有《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云: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余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惜哉多岁年。
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远。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如此结茅而居,辟茶园,听飞泉,赏白莲,饮酒弹琴,仰天长歌,,诗人感到如倦鸟飞返茂林,若涸鱼回归清池,颇为悠然自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刚正,然目睹官场污浊后,他向往的是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赠博也上人》)那样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王阮的归来世事都忘尽,惟记白云堆里行。孔武仲的我生世味薄,所好唯真茶。这些诗作皆以旷远之笔,造空灵之境,都表现了诗人看破世情、不为尘俗所累的散淡和无欲恬静,超尘脱俗,清幽闲雅的情趣。这时的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清逸是相通的,更揭示了茶与诗文创作、书写性灵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朴淡泊,闲逸修然的隽永境界。
三、从古茶诗展现的品茗世界中,领受清的清雅之意
在中国饮茶史上,茶艺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人是十分讲究品茶的环境的。明代文人徐渭曾说地过: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当然,在现代人看来,品一次茶,要同时具备他说的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陆龟蒙则云: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扫落松枝上的积雪来烹茶,那更是妙不可言。善于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因为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可使饮茶的人多几分雅趣。诗人陆游爱茶嗜茶,会玩当时流行的分茶。这是一种技巧很高的烹茶游艺,不是寻常的品茶。冲泡时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茶盏面上会幻变出各式图样来,若山水云雾,状花鸟虫鱼,类画图,如草书,有水丹青之称。古人品茗时的.悠然清雅之气扑面而来。
白居易有诗云: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鼻香茶熟,操琴伴老是诗人晚年最舒心的享受。弹琴不能没有茶,吟咏更加不可少。白居易十分喜欢边品茶边吟咏。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瓯画等号,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雅趣。唐代以后,禅宗盛行。茶诗也多数都与僧徒有关,僧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和超然世外的心态多能够在茶诗中反映出来。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唐若水《题惠山泉》)
以上两首茶诗为得道高僧所作,寄兴自然,物我两忘。语言浅易朴素,野泉、烟火、白云、青溪、暮潺潺、 松、茯苓香等意象明朗灵动,诗风恬淡空寂,从*淡的字句中显露出深邃高远的禅意。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外部存在的茶作为超脱的内心体验,茶禅一味,显现出僧家茶诗的清静淡雅之美。古人比我们更接*自然的人性,于绿水青山之间汲泉支灶,看清烟飘荡,闻茶香袅袅,享受着与自然交融的乐趣,正如朱熹在《茶灶》一诗中说的:饮罢方舟云,茶烟袅细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在广博的古茶诗境界里,品茶的功效乃为清心
古人云:茶心养性,茶以清心。这里不得不谈到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回文诗: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在茶叶专卖店,往往同时备有做工精细的小茶壶,供顾客品茶用或选购,壶身周围还嵌着几个字:可以清心也。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常喝茶可以有心清气爽的感受。下面本人从茶香和茶水两个方面来解析茶是如何达到清心之功效的。
先来闻茶香。韦应物《喜园中茶》有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法,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道出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写道:鉴赏茶叶,首重风韵。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被世人誉为茶中极品,品饮时应品其韵味在香之胜。冲泡后便是闻香气,闻香气时将杯盖移上鼻端,深吸嗅香,只吸气不吐气,直至换气为止,盖好杯盖后才能吐气。闻香气后立即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一一倾注在小瓷杯中供品饮。杯盖掀起未等茶汤入口,茶香就扑鼻而来。如遇上非常高级的茶,更是满屋飘香,花香四溢留齿颊,令人心旷神怡,有神明凌霄汉之感;心中烦倦自然消除,心境顿时宁静下来,令人臻于修身养性的意境中。因茶叶性杂,能醒脑提神,适合消除疲劳,激励精神,阻止瞌睡,从而达到止息杂类、安静沉思之目的。茶香,能给人的心灵注入一种真正的艺术气质。
再来观茶水。水乃天下至清之物,茶又为水中至清之味,文人追求清雅的人品与情趣,便不可不吃茶,欲入禅体道,便更不可不吃茶。陆羽《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写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水。饮茶既是给身体补充水分,更能使心灵达到圆融之境。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指香气和茶水的味道,花香清清楚楚,茶水清澈,滋味清爽、清滑。苏轼喝茶、爱茶,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曾多次在诗作中提到茶能洗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陆游也在诗中写道: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盏雪涛驱滞思。耶律楚材在从军西域时作有《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写出了诗人饮茶后,了却往昔茶念,西山景色也变得翠烟迷人,两腋生清风。数杯茶后,睡魔卷甲,清兴无涯,思腾八方之外,胸涌诗书千卷。这无疑是茶水有清心之功效的真实写照。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古茶诗中蕴藏的以清为精髓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高雅清心的另一面。让我们透过这丰厚浩瀚的古茶诗卷轴,去领悟茶文化里清这一审美特性的清正、清逸、清雅、清心之意蕴。在纷繁的社会中,静品香茗,修身养性,古人有云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苏轼有一首词这样写道: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路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是他与朋友去郊外游玩,感觉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讲的就是对*静简朴的热爱,品一杯清茶比喧嚣的酒宴更能洗涤心灵。
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夏代作为*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Chinese Bronze Age, the 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a Dynasty bronze utensil prominently is shown on modeling form and decorative design of drinking utensil and weapon. Although this time’s bronze utensil still appeared relatively simple, the modeling with practical function and form esthetic sense, as well as the changed diverse geometry decoration and the dignified grave animal decoration, actually display its bright time esthetic style: Implication symbolic, dignified massiveness and overall compatibility, which prepare both for the arrival of Shang and Zhou bronze prosperous time and the esthetic modeling, decorative design, style.
Key word: The Xia dynasty’s bronze; modeling; geometry grain; animal grain; implication symbol; dignified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 “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 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3],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4]。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
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著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 纹饰意蕴
描写和赞美观音菩萨的诗句欣赏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和赞美观音菩萨的诗句欣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首)
菩萨清凉月,游於毕究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
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
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
即浑即澄彻,个是涅盘门。
——澄心亭颂(黄庭坚)
(第二首)
善哉!圣矣庄矣兮,
青青般若,万皆亨通;
妙矣哉矣兮,郁郁菩提,
亿年无穷。是色是空,
旖旎朵朵;亦真亦幻,
睿达盈盈。
解去尘氛,绝顶来还晚;
超脱纷扰,寒窗枕禅灯。
无量十二愿,祛逐烦恼尘根;
三十二应身,清浊芸芸众生。
六字大明心咒,布禅悟道贻范;
唵嘛呢呗咪吽,夙望玉立临风。
乃尔至慈至悲兮,般若波罗密;
至智至慧兮,大千逸横纵。
目睐而观沧海兮,或异非异;
眉和而以娑婆兮,或同非同。
暮鼓晨钟,加持乐不疲;
朝经夕梵,私欲埋土茔。
传醒珍箴,祈吾多赐福;
昭泰曜煜,随缘重修行。
金虬濡霈,坚守铸就正果;
复还沉浮,方至家国鼎盛。
然乎佛来秘境兮,肇端玄奘,
见魄见魂,洗髓惠感;
紫气萦回兮,花开花落,
且男且女,垂裕虔诚。
源自唐僧取经之西国,升坛驻锡;
传说华夏伏羲之东土,相由心生。
拯拔别具,显造化而穿肠;
礼义兴邦,遍宇宙而大成。
人之初,诚信、正直、
礼孝,与时俱来;
佛本性,谦恭、博爱、
吉祥,惟尔满庭。
至若雕像兮,居巅而拥翠;
古刹兮,殊胜而有情。
龙脊环抱,扬佛祖之仪轨;
莲花座台,洒仁爱之无声。
殿宇雄峙,其势恢弘;
楼阁耸立,遐迩*。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2篇)
在学*、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
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
还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三、如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早在多年前,一个普通的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逢“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事实也证明:真要想“发”,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分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辩论题《竞争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吗》,就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竞争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感受,从而培养其辨析事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审美联想,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镜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就会想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镜子可以还原人的美貌,也可暴露你的污点”等等,还可联想到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写“太阳”,我们可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作。以《时钟》、《窗》、《砖》、《火》、《水》、《雪花》等为题,可拓展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譬如我们可以把“自我”作为线索,感受体验。人生漫漫路,童年的乐趣,少年的忧愁,早已由时间老人撒在了我们记忆的地垄里,等待着我们用思想和感受为它们“施肥、浇水”。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缤纷和灿烂,那份眷恋必将牵着那鲜丽活泼的形象、载着那温馨馥郁的泥土之香向我们姗姗走来,学会了审美感受的学生会欣然拥抱它们。写一些回忆系列的短文,把童年留在记忆中的原始胶片,用感受之液把它冲洗出来,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成功的*作,往往凝聚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我们的“丑小鸭”们,会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变成美丽的“天鹅”,展翅翱翔于人生的天地、生活的田园、*作的乐园。《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生活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一、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的关系,正确对待学*、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和审美的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的。学生在面对日常学*生活中不断增加的压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审美爱好,以排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所制定的目的和目标。同时,新课改提出,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其个性化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在学生学*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等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讨论,突出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为其他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培养;讨论
现代学校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越来越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音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的日益提高,人们也在不断汲取属于自身的精神食粮。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许多艺术家通过音乐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学生时期音乐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和综合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音乐来了解某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并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升华自身思想人格。在学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情操,带动音乐课堂氛围,使学生都参与其中,促进学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体会到真正音乐之美。
一、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力量和情感。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内心精神体检,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情感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情感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说抒发美,美是促进人精神不断进步的源泉。正如先人所说:“美给与人灵魂与活力”。音乐学*是学*“美”的基础,是建立在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盛宴,音乐教师可对学生加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音乐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学*热爱。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冰心《繁星》的审美解读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冰心《繁星》的审美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冰心是*小诗的奠基人,《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小诗集,也是*小诗的奠基作,收入诗人一九一九年冬至一九二一年秋所写小诗一百六十四首,最初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后结集由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二三年出版。冰心后来出版另一部小诗集《春水》,但《春水》不如《繁星》诗的意味浓,当然也不如《繁星》影响大。所以,《繁星》是冰心小诗的代表作,也是*小诗的最初之作,更是*小诗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之作。
《春水》中有和《繁星》一脉相承的诗质,但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春水》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五四”高潮已过,面对严峻的现实,诗人更多表现人生痛苦的哀歌,同时也讴歌了许多的先驱者。所以,现实的色彩比较浓烈。在这一点上,《春水》和冰心的问题小说有着共同之处。但是,《春水》中的现实性没有更好地融入艺术性,因而它的诗味没有《繁星》浓。冰心是新文化运动之子,初写《繁星》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繁星》中表现的冰心既受时代情绪的感染,又和时代的氛围不完全相融。说其受时代情绪的感染,包括日本小诗、印度泰戈尔诗对冰心的影响;说其和时代的氛围不完全相融,是指“五四”时期张扬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张扬个性**的精神,追求一种狂飙突进的气势,而《繁星》洋溢着一种爱与美、温柔与和谐的气氛。有意思的是,反封建张扬个性**的精神在冰心同时期创作的问题小说中有一定的表现。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冰心有意成为小说家,而无意成为诗人。有意成为小说家的冰心自觉和时代的精神合拍,无意成为诗人的冰心记录自己刹那间的意绪,表现零碎的思想,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然而正是这一自然而然的行为无形中暗合了艺术创作的自然规律。这是一种真的艺术。或许可以这样说,《繁星》中的意绪更是冰心心灵深处真实的意绪,《繁星》中的冰心更贴*真实的冰心。《繁星》更能体现冰心的艺术个性。
冰心创作《繁星》时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体现在《繁星》中。与大自然的和谐,意境的营造,短小精悍的形式等都是鲜明的艺术表征。如果说,问题小说显现了冰心和文学研究会高扬“为人生而艺术”创作主张的一致性,那么,《繁星》则显现了冰心和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不同的艺术个性。《繁星》与传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精神联系和艺术联系。冰心和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冰心的创作方法属于一种“东方古典式的自我型浪漫主义”①。
《繁星》高扬“爱的哲学”,呼唤宇宙的和谐。诗人在“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含蓄中品尝着回忆的甜蜜,建构如花似画的诗的世界,带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情感天空,感受和领略另一种生命形式的精彩。诚如冰心译泰戈尔散文诗《吉檀迦利》中的一段生命体验:
但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贡献他呢?
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摆上我满斟的生命之杯——我决不让他空手回去。
我一切的秋日和夏夜的丰美的收获,我匆促的生命中一切获得和收藏,在我临终,死神来叩我的门的时候,我都要摆在他的面前。
《繁星》是冰心满斟的生命之杯,等待着读者慢慢地、细细地品味。
回忆的甜蜜。冰心的《繁星》充溢着一种丝丝甜甜的滋味,但这种甜不是浓浓的甘甜,而是伴随着微笑的泪水,些微的痛苦,隐隐的烦恼和淡淡的哀愁。它不是在对现实的直接观照实现的,而是在回忆中,在与宇宙的对话中实现的。回忆童年,眷恋童贞,已构成《繁星》的基本格调。
回忆中的甜蜜在诗人对童年精致的叙述中缓缓地从文本中流淌出来。《繁星·二》写道:“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真,是梦,是真与梦的交融,是值得回忆的一切美好:故乡的海波,飞溅的浪花,从前和现在一滴一滴地敲她心弦的盘石;海波,山影,灿烂的晚霞,悲壮的喇叭,都是她时常想到的但现在担心疏远的儿时朋友;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窗外的桂花,一年一度总能引起她美好的回忆。儿时的情,儿时的景,一切都在甜蜜的回忆中。正如二十年代的批评家评论得那样:“《繁星》里的两个特点,一是用字的清新,一是回忆的甜蜜。”②
然而,童年又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也就是说,回忆的甜蜜伴着淡淡的失落的哀愁。童年是一片欢歌笑语,而回忆童年就意味着和童年有了时间的距离,童年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现在还有着童年般的快乐,那就不会感到童年是如此甜蜜。“含泪的微笑”是因为青年成长的烦恼,也是因为**世界的烦恼。冰心在诗中挥洒着她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抒写着青年人“温柔的烦闷”:“青年人呵!/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就知道你的烦闷,/是温柔的。”(《繁星·一一〇》)世界在小孩子、青年人和老年人的眼中是不同的世界,留下的是不同的感觉。老年人面对世界流泪、叹息,感到世界的无味,不忍回忆已经过的事情;小孩子面对世界又唱又跳,感到世界多么有趣;而青年人在世界里只是感到烦闷,有一种无处排遣的压抑和忧愁。所以,世界在诗人的心中是矛盾的。《繁星·一三二》写道:
我的心呵!
你昨天告诉我,
世界是欢乐的,
今天又告诉我,
世界是失望的,
明天的言语,
又是什么?
教我如何相信你!
昨天是欢乐的童年,今天是烦闷的青年失望的世界。越是在现实世界里感到深深的失望,越是感到童年的甜蜜和美好。童年世界已成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故乡。所以,回忆童年既有甜蜜的微笑,又有失落的泪水。冰心非常关注青年人的烦闷,这是一种时代的情绪。如果说,《繁星》里的这种情绪表达得比较委婉,这种情绪的存在还不是很普遍的话,那么,到了《春水》那里,一切都比较明朗化。另外,她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青年的烦闷》更直接表达了这种情绪。回忆的甜蜜是因为童年的真,童年的纯,是因为**世界的烦恼。所以,在冰心的内心深处,**世界与童年世界构成了潜在的对比。
冰心回忆童年的甜蜜,还在于童年的生活已离冰心远去。距离产生美,如朱光潜先生说:“为了引起人们的审美态度,客体必须多多少少脱离开直接的现实,这样才不致太快地引出实际利害的打算。一般说来,在时间和空间上已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比那些和我们的激情及活动密切相连的事物更容易形成距离。”③童年的生活和冰心已经有了时空的距离,美就有可能产生。而当冰心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美感就油然而生。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童年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已经根深蒂固地留在诗人的记忆深处,成了诗人无法挥去的眷恋情结。冰心在《童年杂记》中这样写道:
一九八零年的后半年,几乎全在医院中度过,静独时居多。这时,身体休息,思想反而更繁忙,回忆的潮水,一层一层地卷来,又一层一层地退去,在退去的时候,*坦而光滑的沙滩上,就留下了许多海藻和贝壳和海潮的痕迹!这些痕迹里,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
诗人的童年是充满爱和被爱的幸福童年,童年时代的往事是她回忆中最深刻、最清晰的痕迹。因为有了距离,童年可能成为美;而美好的童年在诗人诗化的叙述中就成为美的存在。
童年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初的记忆,因为生命的不可重复性,童年这最初的记忆就显得尤为珍贵。所以童年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二十世纪的*作家,鲁迅、丰子恺、萧红等在他们的散文和小说中都写了童年生活,而冰心用小诗的形式表现了自己的童年。童心是冰心意识深处的上帝,她和其他作家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其他作家虽然也表现童趣,但伴随着更多的**的视角和成熟的味道,而冰心更多是以童年的视角表现纯洁的童贞。童心在冰心的笔下形成内在和外在的高度统一。
《繁星》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虽然是伴随着其他滋味的甜蜜,但毕竟是一种甜蜜。“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它深深地潜在诗人的心底,所以当诗人拿起笔时,这种滋味和情趣就流露笔端。正如诗人自己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下,从指下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自自然然写下的这份甜蜜是冰心创作初期的一份抹不掉的记忆。
写作《繁星》时的冰心是二十岁左右的童心未泯、稚气未脱的少女,她感受时代的风雨,抒写自己的性灵。冰心老年这样概括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写文章有四个时期。开始是甜的,因为那时年轻,天真,家庭和学校的环境都比较顺利,等到三十年代以后,我就写了一篇小说《分》,内容就很酸。苦的嘛,我到现在都没好好写,比如说反右的时候,十年动乱的时候,我们经过好多事情,我觉得我们好多封建主义并没有砸烂,个人崇拜也很厉害。辣的我现在开始写。
冰心晚年把自己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的.创作说成是“甜的”,这不仅是作者的自我的真切感觉,也是作品文本的真实表现。作者的小诗和散文表现这种感觉最具体、鲜明。尤其是《繁星》中这种甜的滋味更与众不同。有评论家从创作主体心理变化的角度这样形容冰心,她从一个冰雪聪明的少女到一个幽默达观坚定的妇女,再到一个循循善诱的教育者,最后成为一个忧国忧民、旷达善感的睿智老人④。一个冰雪聪明的但还没有彻底长大、还没有成熟的女孩,她对世界的了解还处于非常感性的阶段。写《繁星》时的冰心尽管感受到一些烦闷,但她不会像时代的先驱者们那样呐喊,也没有先驱者们特有的孤独,她只是觉得心理的某些不适应,再加上她一路顺畅的童年和和谐的家庭环境,所以,她表现的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花之情缘。冰心以童心去表现童心,她同样以童心去表现自然,表现世界。在冰心的视野里,自然是一个海的世界,一片花的海洋。冰心爱花,写花,以花表达自己的心志。在冰心的心灵世界里,有一个爱海的情结,也有一个爱花的情结。对于海的爱恋,评论的文章较多,这里我们主要说她和花的情缘。
冰心写感性世界里的花,如向日葵、白莲(《繁星·二四》),轨道旁的花儿(《繁星·五二》),野花(《繁星·九二》),小小的花(《繁星·一〇二》),寒花(《繁星·一二一》)等;她也写理性世界里的花,如言论的花儿(《繁星·四五》),成功的花(《繁星·五五》)等。她通过感性世界中的花表达生命的顿悟,通过理性世界里的花升华生活的哲理。花成了冰心小诗的一个特别意象,它承载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
冰心不是因为单纯的爱花而写花,花是美的存在,更是有生命的美的存在。花是一种有生命的形式,在这个对象物上,诗人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繁星·二四》写道:
向日葵对那些未见过白莲的人,
承认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白莲出水了,
向日葵低下头了:
她亭亭的傲骨
分别了自己。
诗人通过向日葵的感受写白莲的傲骨。白莲出水前和出水后,向日葵有不同的感觉。尤其是写白莲出水后,向日葵自惭形秽,被白莲的傲骨所折服。这一拟人化的描写分别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由此看出诗人的价值取向。
花是自然中的真实存在,但诗人通过对花的概念化的抽象抒写理性世界中的哲理,从而使花具有了理性的色彩。《繁星·五五》写道: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抽象的哲理在诗人的笔下变成具象化的存在,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概括出成功和奋斗、牺牲的关系,用芽到花的自然的洗礼过程说明成功得来不易。冰心小诗的哲理意味就从文本中流露出来了。
冰心不是单纯地表现花的感性世界,也不是单纯地表现花的理性世界,她经常把感性和理性统一于一个文本当中。从感性的自然花起,以理性的哲理意蕴结束,形成了小诗的双层审美结构。《繁星·十》写道: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有关审美观的古诗句 中国的审美观古诗 从古诗词中探寻中国人的审美观 审美的句子 审美主体的古诗 审美的名言 审美价值高的古诗 评论古诗的审美 古诗的审美教育 审美爱国的古诗 关于审美的句子 审美疲劳的古诗 赞美观音的诗句 古诗中的审美鉴赏 具有审美内容层的古诗 古诗审美评判的方法 初古诗词的审美取向 古诗枕屏的审美意蕴 古诗中的审美意象 低段语文古诗的审美 赞美观赏鱼的诗句 有关审美的名言 关于审美的名言 古诗宋诗的审美特征 主体审美取向的古诗 跟审美有关的古诗词 赞美观灯的古诗 论古诗句中的花卉审美意识 古诗词中的意象审美 古诗词里的一维审美
描写和赞美观音菩萨的诗句欣赏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古典舞的发展与审美特征 论新闻传播中的审美诉求 *古代文学的审美特征 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要点 审美观是什么 《诗经·谷风》鉴赏及审美 描写和赞美观音菩萨的诗句欣赏 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西古典舞审美的差异 关于*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 《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鉴赏 浅论*勒的“审美假象” 浅析建筑艺术审美 冰心《繁星》的审美解读 有关审美的名人名言 审美与表现的自我评价 *古代服饰审美思想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逗比的搞笑说说:按猪的审美观,我基本算得上是个帅哥 形容审美观点不同句子 关于审美鉴赏的名言 一首抵达审美与永恒的诗歌 唐诗中和谐意味审美的分析总结 有关赞美观光农业的诗句 古茶诗中的“清”之审美意蕴 诗词审美意蕴研究论文
炉石dk台词 宫锁心玉台词 王者阿珂台词 经典外国电影台词 宋丹丹小品台词 小学生快板台词大全集 天才眼镜狗台词 电影二十二台词 谎言西西里台词 花鸟卷台词 择天记陈长生台词 英雄杀穆桂英台词 择天记电视剧台词 源计划林台词 大鱼海棠湫的台词 卡路里台词 lol英语台词 吃鸡搞笑台词 结婚的司仪台词 炉石传说随从台词 最美的时光台词 演讲开场白台词 大男当婚经典台词 asmr台词 阴阳师茨木台词 皇帝经典台词 未生台词 英雄杀孙权台词 仙剑奇侠传1台词 王者张良台词 爱情睡醒了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