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古诗的传承意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苗族古诗的传承意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苗族古诗的传承意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苗族古诗的传承意义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精选6篇)
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
论文摘要:*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
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 .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 .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
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
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的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造诣及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加速度增长、生活*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3结、语
法国家丹纳认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决于三大因素,即种族、、时代”。民居也应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种族所创造的艺术品,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的差异较大。因此,也成就了我国民居样式异采纷呈的局面。除了以上相关民居的分析外,*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如一朵朵奇葩异草,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等待有心人去欣赏、去研究、去保护、去传承。追根溯源,笔者以为,有必要从“民居”本身出发进行对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反思一一即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摘要:由于我国的地域面积较为辽阔、因此居住的建筑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的传统民居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而且南北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美学的赏析、也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区域的建筑风格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展开分析和论述、主要是介绍传统民居建筑所蕴含的一些美学特征。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美学特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作为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历史的发展中建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分支。*传统民居建筑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个性、是经过了一个必然的漫长过程。各个区域的建筑风格以及文化*俗都各不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住一方人、各个地域的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也是不同的、而建筑的不断发展融入了文化以及地区的区域性特点。为了使得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具有特色、有必要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所具有的美学表现及特征和她蕴含的民族风俗和特色、才能够使得建筑更加和谐自然并且有效的传承我国的风俗人情以及民族特色、使新民居建设更加具备独特鲜明风格、凸显民族区域特色、有效的传承我国的建筑先进技术和理念的精华。
一、中原文化下的北方四合院的美学特征分析
第一、中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华夏或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核心的文化就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还有佛教思想以及宋明思想等理学思想等。主要呈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心理和超越宗教、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所以在*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之下、出现了北方四合院这种标志性的建筑。这种建筑所体现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群体和谐。经过对四合院的分布和布局进行调查发现、充分体现出了群体和谐以及尊卑长幼的传统理念和文化。一大家族集体生活在四合院当中、把家族的相亲相爱、更能够将尊卑长幼以及相敬如宾等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典型的三进式院落正门处、一般在东南角、由外宅前院、内宅正院和后院三部分所组成、进入宅门之后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影壁墙、绕过影壁墙之后就是外宅的前院、位于南方位的房间一般是家谱或者是客人居住的地方。而居中的位置则是正房或者是二房、正房的地基会比其他的房间的地基要高一些、这样就体现出了地位的尊贵和高低。厢房位于正房的东西两侧、主要有儿子或者是兄弟们所居住、主人和长辈会居住在耳房、女儿以及女仆则会在内宅的后院居住。这种住宅的比例及分布、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家族尊卑长幼的思想。而且由于各个宅院的布局都严格的按照中轴线对称的原则来进行分布、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传统中尊卑长幼的思想和理念。也传达了我国古代比较注重家庭和睦、另外也会追求威严以及端庄的美学原则。通过对各个宅院进行错落有致的分布、并且在空间上形成层层递进的态势、充分的凸显出主体建筑的气派、也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厚德载物以及崇德的重要思想。呈现出一派家族和睦、群体生活的世外桃源般绝美境界是四合院建筑所体现的重要美学思想。第二、天人合一。在*传统建筑的过程当中讲究和谐美、也就是个体建筑之间或者是个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之间、一定要体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并且把和谐作为主要的建筑设计理念。所以在进行传统建筑设计师讲究顺势而为、主要是沿着山体或者是水体的走势来进行改造、并且能够与山势的高低起伏以及水势的轮流相呼应、这种灵动的布局方式、能够将整个建筑物与自然紧密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美。第三、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我国一句名言警句、并且也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北方四合院的美学特征一般而言、在北方的四合院中都会在正堂会悬挂中堂对联、名人故花灯则会悬挂在两边的板壁上、房间内的柱子也会雕刻上精细的花纹字画或者是文字。而“岁寒三友”“竹繁松茂”等字体为多。所以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而雕梁画栋上则充分的展示出了个人的喜好和追求、尤其是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代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内涵。
二、江南水乡文化之下的江南枕水民居的美学特征分析
北方主要是以四合院为主、是因为受到了北方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我国南方主要流行的是江南水乡文化、由于我国南方江南水乡有独特的山水位置和特征、所以形成的建筑风格也与北方迥然不同、代表的类型是江南的枕水民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江南水乡文化是由我国北方中央文化繁衍发展而来的、在建筑风格上也表现出了等级制度、而且与当地的山水紧密融合、江南水乡的代表建筑就是枕水民居、而枕水民居体现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和而务实。江南水乡的建筑在进行构造时也会采取局部对称的原则、在布局上也讲究一致性、并且要求整体的构造能够体现出庄严和使用的特征。虽然江南水乡的构造与我国北方的总体对称的方式不同、但是江南水乡的主要风格也体现出了精巧和典雅。江南水乡主要以徽派的建筑为主要的建筑风格、会采用黑瓦白墙、给人一种明快淡雅的感觉、充分体现出了江南水乡的人们能够摆脱世俗的限制、远离世间的浮躁、追求宁静淡雅的生活。正所谓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江南水乡的建筑充分的体现出了我国南方人追求宁静生活的一种观念。在进行建筑时也要求能够充分的运用自然地理的环境。打造出比较有实用的建筑来生活、所以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整齐美和淡雅素净的感觉、让人们觉得南方人更加淡定、追求宁静致远。其次、性格更加轻盈活泼、但是也不乏细腻的性情。江南水乡的民居一般会采用木架作为承重、但是木架结构的雕琢却非常的精细、可以高高的`雕嵌到整个屋顶、让整个建筑物显得十分的轻巧、在外看上去会有明秀的外观形态、而且很多的建筑都是以不封闭的形式来打造的、墙面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在进行建筑屋顶设计时会选择悬山、硬山、歇山、四坡屋顶等方式、而山墙的高度参差不齐、使得民居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状态。走进江南水乡、可以发现民居的内部厅堂的设计也非常的含蓄、但是比较简单端庄、尤其是在细节部分设计更加精巧、活泼、在大门的门楣上或者是厅堂之上采用的是梅、兰、竹、菊或者是琴、棋、书、画等题材的雕刻或者是建筑装饰物。江南民居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凡宅必有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虽为人做、宛白天成”、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形成“一园、尽揽天下美景”、体现了江南文化的丰富多彩、灵秀、清新。南方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细腻儒雅的心理。通过采用这些高雅的设计风格和文化表现能够让南方江南水乡设计的更加具有建筑内涵、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轻松明快和淡泊明志的美学特征。最后、阴阳中和。阴阳中和是我国江南建筑体现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民居建筑是群体之间的组合、结构方面的整合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让建筑体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尤其是全观整个江南建筑、可以发现建筑群落中不会出现单一的独栋的建筑单体、体现出了一种和谐性、让建筑个体都服从于整个建筑整体、不会追求独立的张扬个性、而建筑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所以江南水乡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出舒适和亲切。尤其体现出了我国阴阳中和的理念、单体建筑在安排上要倾斜于前阳后阴进行分局、不支持中前堂和后院的分布、前堂表现的是一种威严和阳刚之气、而后院则是温婉秀丽的绣楼和闺阁、主要强调的是阴柔之气、所以前堂和后院设计风格充分的体现出了阴阳想互补的思想、这样一前一后的进行阴阳柔和、使得江南水乡建筑更加具有美学特征。南方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与我国北方四合院有明显的不同、只要身处其中就能够感受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并且体现出区域性文化的差异、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雕刻花纹的样式亦或者是给人意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通过对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并且与区域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传统的民居建筑所体现的美学特征也较为丰富多样、主要是包括了中原文化的北方院落、江南水乡文化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而中原文化的北方四合院具备的美学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群体和谐;江南水乡文化下的江南枕水民居、则体现出了精灵活泼、*和而不失、阴阳中和的美学特征。
摘要:闽东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继,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既与中原地区存在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体现了最朴实的审美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内涵;闽东
“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 发展 是社会、 经济 、文化、 自然 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据史*载,闽东居民祖宗多来自中原。因而闽东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继,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也必定与中原地区存在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它们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民居格局型制不但受其时代文化的制约,也顺应生活实用需要发展,而且还流露出了最朴实的审美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特征透视
闽东的民居不是 * 传统民居中的唯一代表,但它是*民居中最为普遍的样式。在闽东的乡土村落中,民宅是一个家族尊严的外在表现,民宅从开始的选址到以后的家族生活,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几乎是把全部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铸到里面去了。造房子之前,请来阴阳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阴阳,风水先生根据住宅型制和选址的地势风水来确定住宅的朝向,然后择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爷,祭祀祖宗,这才动土营造。这时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来帮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也牵儿带女回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中,“礼”对人们的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反映到住宅的型制上。
闽东传统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住宅的主体,它比其他房子都要宽敞高大,在院落中显得特别突出。堂屋分为二部分,中间为客厅,客厅里设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时节下,生辰忌日,都在这里设祭行礼;婚丧大典也在这里举行;*素若有贵客临门,也在这里接待。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定得经过正院门然后进入堂屋拜见父母。由此可见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当地*俗是,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儿子才能继承堂屋。如兄弟折产分居,新屋必须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结婚嫁娶时,女方最为关心的是对象有没有自己的堂屋。闽东传统的封闭性独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保守思想和狭隘心理,同时,这种院落式建筑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闽东的延续。 闽东住宅多为砖木、泥木结构,此类结构的核心则是木结构部分。许多砖、泥筑成的东西山墙,不与其他房屋部分持有建筑上的关联,不承受屋顶的重量。闽东常见的传统民居的楼梯,多沿两山墙的内侧设置。楼梯的内侧,为木结构的墙壁,各房间也用木壁隔成,楼上楼下布局相类。构成任何一间房间的四壁均由木壁构成。屋顶也由木壁中的木柱支撑。住宅中的木结构部分自成系统,可单独构成房屋。砖、泥结构的东、西山墙,就建筑上的意义而言,具有将楼梯与外界隔开的作用,但木壁也可有相同的作用。东西山墙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火灾。以木结构为核心的住宅,适宜于闽东的气候条件。住宅的木结构部分有益于夏季晚间室温的降低,但主要作用在于防潮。以砖、泥构成的墙壁,其土质吸收水分的能力甚强。
闽东传统民居窗的设计也很有特征。一般而言,南窗较大,位置适中。北侧也设窗口,但甚小,位置颇高,靠*天花板。此类窗口的设置,利于夏季夜晚通风,降低室温。夏季夜晚,室内气温均高于室外,较凉空气由南窗涌入室内,室内原有热空气被抬升并向北侧运动,自北窗排出。空气交换流畅,利于热空气的迅速排出。若采用其他设计,均难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北侧窗口较小,利于冬季防寒。冬季,室外南侧有充足的日光照射,室内有一定程度的日照,室外北侧则全无日照。白昼,室外南侧气温高于室内,室内高于北侧。开启南窗可获得温度高于室温的空气,关闭北窗可防止暖空气的散失。
闽东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具**置与自然环境的具体差异,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在闽东沿海与河口地区,以往因潮水侵袭,多毁坏住宅,房屋建得十分简单。许多住宅以竹木为架,屋顶至基部尽用稻草筑成。内陆村镇多位于河流两侧。许多临河人家,在河中竖桩,桩上铺板,板上筑屋,并与岸上建筑连为一体,构成水上住宅。海岛住宅以风暴为首害,住宅多选位于背风向南之处,且墙甚低,以石筑成。屋顶多以茅草覆盖,以石块压背,并结绳网覆之。 住宅的形态、结构、居住*惯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对具体建筑物而言,往往在某些方面与当地的客观要求有差距,但对整体而言。地域特征表现的又十分强烈。闽东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闽东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的地形。闽东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闽东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闽东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如周宁鲤鱼溪古村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闽东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了在艺术设计中的主导地位,但它们仍然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涤,已经失去了原先的主流地位,但是其在现代设计中仍然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依然是完善我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本文对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传承关系进行解读,旨在让广大计师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中传承传统工艺美术,融入*传统文化印迹,使自己的作品彰显本民族特色。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传承
1.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主要代表,它的艺术构造、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多姿多彩生活的艺术写照。在信息复杂、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设计概念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1998年教育部正式用“艺术设计”专业取代了“工艺美术”专业,标志着传统工艺美术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种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领域其存在价值和传承意义仍值得我们当代设计者深入思考与研究。传统工艺美术是一门将材料、工艺与审美充分融合的艺术,不仅要满足人们以使用为目的的生活需求,还需承载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现代设计是以功能为核心,协调产品、使用者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将社会美学和技术科学相融合,有目的和意识的人类生产活动。它遵循了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核心观念,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体现形式美感,是最活跃生产力之一。
2.由此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中完善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结合。历经时光荏苒,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形成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一门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传统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了对万物尊重、包容以及沟通、协调的思想。现代设计则建立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是社会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二者都是对文化的凝炼和运用,都具有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和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设计是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形式,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与历史文化的链接
1.1传统工艺美术既体现人们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又展现了人们对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运用能力。我们研究其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也是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特色造就了种类繁多传统工艺美术,比如北京的景泰蓝、南京的云锦、扬州的漆器、景德镇的陶瓷等,既有独到的工艺特色,又创立了自身品牌,更充分体现了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产品对历史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是在其装饰纹样上。最早的造物多使用几何纹饰及部分具象事物,如菱形纹、人面鱼网纹等,之后逐渐演变为使用图腾纹样,如龙凤纹、饕鬄纹等,后又发展为表现人与生活场景的纹样,如农耕、狩猎、歌舞等,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纹样,如花卉、春夏秋冬等。
1.2这一系列图形纹样的变化折射出人们从最初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转变为对情感和生命的热爱,最后是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意境表现和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展现了*传统文化善于吸收和包融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代设计体是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并已逐步进入成熟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体系。推动和发展*的现代设计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保持与西方设计同步发展,更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特色。*现代设计体系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纳先进文化,使二者高度融合,同时获得时代性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视觉化的产物,传承它的民族艺术与历史文化精华,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印迹和体现民族特色,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传统的借鉴
2.1无论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设计,都具有同时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求和对精神上美的享受,都是精神和物质活动相结合的产物。二者都是在借鉴已成熟的工艺技术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因素,创造新的造物风格与审美追求。它们都以技术为基础支撑,技术因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质量及审美水*,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可行性成为首要因素。无论是*传统造物思想中提出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还是西方现代设计中倡导的“形式追随功能”,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造物和设计活动的进本原则与本质追求,强调了实用性、技术性的重要性。“工业化”与“机械化”是现代设计产品的基本特征,而传统工艺品是指技术上工艺复杂且不易用机器取代,风格上体现地域特色,反映*文化精神的陈设欣赏性手工艺品,主要涉及烧造、锻冶、织染、编扎、雕刻等工艺,历经代代相袭、传承,岁岁沿革、创新,技术越趋科学、合理,产品越趋精美、完善,展现出了手工艺高超的技巧性和对艺术的理想化追求。
2.2现代化社会节奏快、资讯发达,高度的科技化使生活秩序化、机械化,人们厌倦了现代设计工业化、产品化所带来的视觉重复和审美疲劳,希望看见更多个性化、唯一化,既体现人们对自然的钟爱又能寄托情感色彩的设计作品。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尤其是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审美情趣相结合,表现新的造物追求和理想,追求设计产品在整体风格和细节表现上的艺术水准与鲜明特色也已成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新方向。比如在当代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将传统雕刻的技术技巧、形式效果通过现代技术与设备表现在石材、瓷砖、木材、玻璃等诸多装饰面材上,不但保留了材料原有的使用功能,还大大提高了材料的装饰效果。又如当下热议的文创设计产业,那些成功的文创设计产品相当一部分都是以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为蓝本,通过优化其工艺或艺术效果,并与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完成的,给旅游、家居、装饰等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现代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仅体现的是技术技巧的继承和运用,还蕴藏着一系列人文价值和意义。这也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三、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传统审美情趣的发展
3.1陈之佛先生在《应如何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一文中指出:“必须认清工艺美术的本质,工艺美术是什么?工艺美术是一种实用的美术,就因为是实用美术,所以它的内容,必定含有‘实用’与‘美’两个要素。”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最初造物的装饰部分不是附加,而是和使用功能有机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美术产品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造型、材质和纹样等视觉方面,还体现在使用功能的不断优化和提升方面,表达了造物者“实用和美观并重”的指导思想,折射出*传统工艺美术对“外观与内涵”“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等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传统工艺美术产品重视选材,精于运用材料的天然品质,在造型或装饰上充分体现材质美。
3.2同时,传统造物通常会借助造型、质感或纹饰来喻示观念和意义,重视造物带给人们的感官愉快与情感满足,体现了*工艺造物“大匠不雕”“天人合一”的审美诉求。现代设计的独特优势是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机械加工能力基础上,针对于资源逐步匮乏的现象和日益增强的节能环保要求,现代设计更注重使用人造材料和复合材料,产品的特点是在设计上要求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生产上适合模块化和批量化,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且有一定使用周期的快消品。当今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化、多元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人们既要欣赏现代的简约、时尚、科技之美,也需要享受传统的自然、质朴、艺术之美,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情趣恰恰可以弥补现代工业制造造成的技术与艺术的脱节和对立,以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艺术审美趣味的衰落。*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代表着*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更是*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热爱,*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色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
4.1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张道一先生曾说过:“……民间工艺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是最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派和诱发*的艺术精神……”*人民追求和*美好的生活,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而传统工艺美术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恰恰是体现了*精神“和谐、含蓄、内敛、雅致”的文化精髓。自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设计进入*,取代了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主流,并逐步被社会接纳、认可。
4.2由于发展时间短,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现代设计缺乏创新的意识,尚未能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相融合,就可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设计体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有效的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丰富*现代设计的精神语言与表现形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设计产业,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产品,让负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设计真正走入世界先进行列。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既是造物也是传承文明。保护并传承传统工艺美术,明确*设计特色,表现时代人文精神,对*设计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瑞兹曼大卫,王栩宁译.《现代设计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田自秉.《*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程华波.《*传统造物的生命精神及象征性》.武汉理工大学,2008.
传统工艺定义
*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从事传统工艺领域设计、制作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传统工艺师。
现状及发展
传统工艺面临的现状比较复杂,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是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续无人等,国家已经出台好多政策在挽救,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媒体也在大力宣传,当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以各种方式在努力挽救,希望这些老手艺能够代代传承。
苗族刺绣有什么意义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苗族刺绣有什么意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摘要:苗族刺绣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许多与其他刺绣艺术不同的特殊性质。文章论述了在现代设计中应该从苗绣艺术中借鉴的要点,分析传统的苗绣在现代设计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苗族刺绣 借鉴与模仿 现代意义
一、苗族刺绣源流
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传说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二、苗绣造型的现代意义
苗绣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因苗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了*传统文人文化难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苗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和人格精神。
1.实用性
苗绣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容贴*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质朴、率真。与生活的接*,还使苗族刺绣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活动或生活情景的一体化。在这种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交织,创造了既有实用价值又融合了审美功能的产品,这在我们今后的设计生活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对于生活的精炼正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所被赋予的美的任务。将生活中的美提炼出来,与生产紧密结合,在符合实用的前提下,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苗绣通过依存于各种生活用品中,如服装、荷包以及各种布什物等,充分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是物质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一种审美创造,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信仰的再现。以这种浑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设计的前提与参考,在设计思维中保留着这些精神价值,使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将传统精神赋予现代设计的作品中,使其拥有丰富的内涵。
2.艺术性
苗绣造型单纯素雅,有时甚至渗透出一种天真浪漫的情怀,它所追求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象征意向构成手法,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有多边灵活的表现手法;既原始古朴,同时又现代而前卫,表现出一种在现代艺术中才可能见到的意向构成表现和意形同构空间。在艺术造型方面,不管结构,不讲透视,甚至于不顾比例与虚实;不求形似,甚至不讲事理逻辑,完全凭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幻想,自由发挥,大胆创意。她们都追求形象的自由结合,使自然对象的体积完全被消除了,只剩下彩色的线和面的构成,在空间中有机地堆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造型,画面呈现出一种不间断的运动过程。这种奇特而大胆的形象、空间和氛围、规模往往出人意料,不同凡响。这种构成手法本身,给了艺术直觉和想象以极大的回旋余地,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参照系统,苗族刺绣中抽象、无实际指示的造型,与西方“立体主义”艺术中以视觉想象为构造的特征,可谓是不谋而合。在苗绣的刺绣纹样中甚至能够看见仿凡·高与马蒂斯的身影,隐约还发现了毕加索的气息。这正是民间艺术的独到之处,它否定刻板机械地对现实的再现,在艺术上追求独特、自由的表现个性,体现人的理想与追求。这也与19世纪出现的现代主义主张合拍。它那超越自然的简化与抽象,理念性的造型与象征,正符合现代艺术的表现要求。
3.借鉴与模仿
关于取材的借鉴与模仿,苗族刺绣艺术取材广泛,从有生命的动植物到无生命的河滩卵石、猪蹄印,甚至是土沟等,都是苗族人民手中针线表现的对象。从整体上看,崇拜动物的民族意识强烈,描绘动物图案在苗家服饰中占绝大部分,尤以龙在苗族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她们在龙的形象中给予了善良的心愿和审美的感情,苗绣中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有的龙长着许多足;有的龙由环节组成,体态胖圆,无爪,无鳞,有的龙龙身人首,还长有翅膀,人、鸟、龙混为一体。这些图案都富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并且造型夸张而生动,在现代的装饰艺术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而其广泛性是无可比拟的,这对于我们在设计中放开思路、调整构思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教科书。
关于表现手法的借鉴与模仿,在常年的艺术学*中,难免会产生思维定势,而苗绣艺术表现手法直接而传神,不受自然形象束缚,在造型上大胆地采取变形与夸张的艺术处理,苗家妇女们为了审美的需要,把蝴蝶的翅膀装在鸟的身上,虎的身上还出现鱼鳞,动物的眼可以长在背上,她们能够创造鸟形的花,也能创造花型的鸟。创造了各种看起来不合理而合乎其原始思维的艺术形象。在对其表现手法惊叹的同时,我们会推翻之前对心中意形的理解,从一种片面甚至是呆板的思维中**出来,但是又不完全是混乱而无序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有秩序而有目的'的**,并在创造艺术品中再现这种大胆的想象图形,并将其为我们所用。
研究苗族刺绣艺术是一个对其吸收消化之后并提炼的过程,在初步接触苗族刺绣艺术时,要深入剖析,透彻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再次地创造,创造出具有传统苗族文化气息而又符合我们当下工作要求的艺术作品。我们只有认真而不是敷衍,深入而不是肤浅地研究并学*苗绣艺术,才能把这当中为现代艺术所服务的部分变成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到现代艺术的创作当中。
结语
苗绣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与现代人的艺术趣味,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因而获得了现代观众的普遍喜爱。在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苗族人乐天知命、开朗豁达等性格都是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好精神品质。只要我们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以表现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为己任,同时又大胆创新,用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角度,提炼出本民族艺术的优秀成分,这样,苗绣艺术将永远闪耀着它那独特的光辉。
相关资料扩展:
苗族刺绣特色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颜色。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的工艺给予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苗族芦笙的传说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苗族芦笙的传说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在彩云之南境内的苗族中广为流行,苗族的芦笙歌舞文化源远流长。为什么苗族那么喜爱芦笙呢?芦笙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芦笙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这里讲讲云南少数民族苗族中一直流传下来的关于芦笙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苗族老人死了,不是抬去埋,而是让大家提着刀来分肉吃。就这样分吃了多少年多少代,到了娘嬷和支绍的时候,才改变过来的。娘嬷和支绍两位老人,心地善良,*时夫妻俩对邻居非常好,打得野兽分大家吃,哪家没有饭吃,就把自家的分给哪家,因此深受邻居的尊敬和爱戴。
娘嬷和支绍两老生育有七个姑娘和一个儿子,子女们对两老也十分孝顺。可日子一长,两老慢慢老了。死时,按老规矩,邻居们也要来分他们的肉吃。他们的子女真不忍心呀,于是就跟大家商量,希望能用一条牛的肉来抵父母亲的肉让大家分吃。大家一听,觉得有理,就同意了。子女们就杀了一条牛给邻居们分吃,然后把父母的尸体放置到堂屋中央进行祭悼。子女们天天哭、夜夜哭,一边哭一边诉说着父母在世时的种种好处,诉说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一直哭得眼睛都肿了,喉咙都哑了。这时,大姐就想了个办法,用七根麻杆做成七根吹管,吹出声音来悼念父母。但是由于麻杆小,吹出的声音很小。大姐就砍来七根薄竹,分给七个姊妹,又做成七根吹管。这种吹管的声音较大,就像人悲痛的.哭声一样。于是大姐吹了起来,以此代替哭声;几个妹妹看见了,也学着姐姐的样子吹了起来。弟弟看见几个姐姐用这种办法来代替哭声很好,但他没有找到薄竹,就砍来一节空心树,用牛皮蒙住两头,再用小木棒敲打,与姐姐她们的竹管声和韵,一起悼念父母。
这样吹吹打打了七天七夜,声音传到了“祝纽老”那里,“祝纽老”就问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要和揍出这种声音?他的手下“诗也(Shid Yis)”就到了人间来调查,然后回去把娘嬷和支绍的子女们所做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祝纽老”汇报。“祝纽老”听后认为,人就要像娘嬷和支绍那样,乐于助人,关心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爱戴和尊敬,死后才会得到他人的缅怀。然后“祝纽老”又派“诗也”下到人间,告诉人们以后人死后不要分肉吃了,要像娘嬷和支绍的子女们一样,用竹管声和空心木声和揍来悼念。
从此,各地的人死后都来叫娘嬷和支绍的姑娘们去吹竹管,叫娘嬷和支绍的儿子去敲打空心木进行悼念。后来,大姐死了,有一支竹管没有人吹,二姐就把那支竹管与自己的合起来吹。再后来,姐姐们都老死了,只剩下七妹一人,无法吹七支,她就找来一根空心木,打上六个眼孔,然后把大姐和二姐的竹管合做成一支,其她姐姐的各做成一支,做成六支**孔眼里面,合起来吹,所有的声调仍然存在。就这样,七妹最后做成了芦笙,并一直传到现在。现在,苗族芦笙中短而粗的那支管能吹出两个声音,就是大姐和二姐那两支管的声音。弟弟用牛皮蒙的空心木变成了现在的木鼓。今天,无论那里的苗族,老人逝世后,都要吹芦笙和打鼓,就是这个原因。芦笙和木鼓就是这样来的了。
苗族的导游词
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苗族的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到苗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个爱跳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说到苗族,就不得不提他们身上华丽的银饰,特别是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因而苗家除了热烈的鼓舞、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的蜡染和挑花以外,苗族的银饰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喜爱的装饰品。若论及饰银之盛,在*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湘西,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但在这地处偏僻且远离白银产地,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苗族,把价值不菲的银饰作为民族的群体选择,并成为*各民族中的饰银首户,无疑是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苗族的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又叫“长命锁”、“银压领”等。它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之一,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再錾出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细部纹样,在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还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欢银饰?这里的姑娘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当她们盛装出现在歌场、秋场上时,那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不仅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还折射着她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假若将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米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得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佩戴银锁,背后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身上佩戴耳环、手镯等银制品。全身上下只有两只衣袖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她们此时不再是简朴的吊脚楼里走出的小阿妹,而是皇宫里走出的雍容华贵的公主,是九天下到凡尘的仙女,把*凡和世俗的生活抛在了万丈红尘外,真不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些华丽繁复的苗族银饰,均由本民族银铁匠精心作成,世代相传,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出现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实用到趋于华美的过程。明代出现的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展现其审美价值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产物。
在宏伟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就记载了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大抵是迄今见到的该族最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可以肯定,古歌创作者的头脑中还没有以银为饰的观念。然而古歌却折射出苗族先民重视金银的原始心理,这或许对今天苗族酷爱银饰的群体选择不无影响。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安。闻名遐迩的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护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气势。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记录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服饰的刺绣、银饰图案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和压迫,迫使苗族自北而南,长期辗转迁徙,“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正是他们居无定所的真实写照。这就为以方便携带,昂贵白银作为饰物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因而才有了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银饰艺术。因此,苗族的服饰,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衣服上不仅绣上故土的锦绣河山,还要绣上鸟、蝶、花、草、虫、鱼这些苗族人生活中亲密的伙伴。自然也少不了龙和风,他们早期是母系氏族,因此有时凤在上龙在下。龙也不像汉族的一样威严生猛,而是多了些温柔善良。
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逢年过节,苗家女子都要穿花着银,精心装扮一番。身着花衣花裙,披银戴银的苗族少女,从四面八方会集在一起,展示工艺独特的民族服饰。她们以婀娜多姿的舞姿,楚楚动人的容貌,翩翩起舞,显现出“银角海洋”的壮丽景观。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其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苗族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
苗族的银饰,以湘西的工艺最高。湘西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一群心灵手巧的苗族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一件件精美的苗族饰品。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同时根据本系的传统*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因为苗族人对银饰的偏爱,苗族的各个村寨中,都有银匠的踪迹,他们用最古老的方法,最简单的工具,打造出最精美的银饰。仅湘西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千,从事银饰加工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
银饰的制作,无论是粗活或细活,均经铸、炼、捶打、编结、洗涤等几个过程。所需工具主要是风箱、铁锤、钳、丝眼板、凿、坩锅、铜埚、花纹模型等。铸炼过程是将纹银放在坩埚内,于炉子上用风箱鼓风,高温熔化成液体后,就把它倒在长条状的糠糟内,使银水凝固,即取出来捶打。先捶成四方形的长条,再视制作什么而加工。如制银片便将它捶宽,制丝条即捶成圆形的细条,然后用丝眼板拉成各种粗细不同的银丝。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打制银饰。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据《简史》记载:苗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苗族银饰的制作,以湘西苗族工艺最好。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各种图案、款式的银饰,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底蕴。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且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并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社会历史演进的各个特定阶段的信仰追求和生活*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银饰文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有些人家在女儿幼小时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积攒起来,用专门的木箱存放,等女儿长成大姑娘了,在出嫁的喜日或苗族的盛大节日里,便把姑娘打扮得仙女一般,一这身银饰不仅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催开了姑娘胸中灿烂的心花。姑娘出嫁时,所有银饰都为她终身占有,丈夫是无权处理的。
湘西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单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银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手圈、戒指等,背饰有披肩、腰带等。其中的银冠,集银饰工艺之精华,在面积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银花、银铃、银雀、银蝴蝶、银钟、银签等饰物,重约三、四十两,有数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闪耀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
粗犷豪放的苗族,有以多以大为美的*俗,强烈的夸富意识形成了苗族银饰的丰富多彩,银饰被普遍的用于订情、辟邪、祭祖等活动中,构成苗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用金银饰、贵宝石等彰显身份与财富*俗,然而苗族的银饰工艺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将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密切结合的奇特文化现象,由这样工艺饰品中,极容易观察到苗族的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民俗生活等方面的意涵,足以让人透过表相的呈现,体会苗族文化精神方面的本质。“服饰是文明的窗口,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苗族银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而且展示了一个集合着各种观念的精神世界。它记载着苗族文化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
每当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槌牛、过年时,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苗族人聚在一起,他们衣背上、裙摆上连续不断的涡旋纹、几何纹、银饰上的骏马纹图,随着身体的摆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飘扬在蓝天白云下,那种强烈的节奏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
苗族银饰以各种千奇百怪的变形图案为主题,这些图案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蝴蝶妈妈”由蝴蝶演化而来,“脊宇鸟”孵化出了人类的祖先,“牛角冠”象征蚩尤角等。其做工之细,图案之美,凝聚着苗家人的心智,堪称一绝。闻名遐迩的大银角,是对“人身牛首”准确的解释,寓意着“人身牛首”的神农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为其后。因此,“人身牛首”与“人身牛蹄”的文化符号是具象的,有其特定的人文内涵。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苗族银饰的种类之多,制作水*之高,穿戴之讲究,深受中外艺术家的赞赏,堪称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指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浓重的布料,明丽的刺绣与闪亮而质朴的银饰三位一体,互相映衬,构成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达成了视觉上*衡而完美的艺术效果。苗族盛装,美在高雅华贵。色彩上多为红、黄、紫等暖色,红色象征胜利快乐,黄色代表华贵。苗族盛装的富丽堂皇,表现出以富为美,以华贵为美的审美观。
银冠,是苗族银饰的精华。年轻的苗族姑娘多喜爱将*百朵的银质花簇缠在头戴的铁丝架之上,使之成为帽顶,帽的周围则缠以钻花的薄银片,下缘缀上数十枚有银链系着的银坠。还有一种银冠苗族女子无论长幼都爱戴,它将银花、银泡等缀在头巾周围,再在夹层上插以四五束银花簇。花簇的构造,是在银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长短不一的银签,每根签顶都焊接一朵精制的银花,髻后插一把木梳。木梳背包一块薄银片,周边缀满银坠,只留梳齿。髻上插一只银凤和一副银角,其上精钻双龙戏珠。
除了银冠,苗族女子还有戴银角及其他银饰的*俗,有些老人竟也满头银饰,还要缀上彩色羽毛,繁花似锦、富丽至极。银角是银饰中最大最高的,一般高可达0.8米,最宽可达1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银角是将银片加工成水牛角形状,两角弯成半圆形,两角对接中央有一圆形浮雕太阳纹或团花。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飘逸之美。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造型简朴,线条明快,最具古风。太阳图案上边插有银片呈扇形放射状象征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通常装置在帽子上,并与其他银线、银牌配用。发髻用银链缠绕,插上银牛角梳,梳背吊一排小银叶牌和银瓜子牌。脑门及后脑各用一棱形片勒住,银片上雕有蝶、龙、花、草等。银耳环、银项圈也是必备之饰物。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
银扇,是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颇类扇骨的银片。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6只凤鸟,展翅欲飞。
苗族女子头戴银角,是苗族图腾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银冠上的各种造型,生动地体现了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数苗族研究者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头。有关文献中有蚩尤驰骋中原时“铜头铁角”的记载,说明蚩尤部落的图腾是牛。他们把自己的图腾——牛的大角顶在头上,可见对牛的崇拜已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苗族姑娘的银冠有排马、银花草、银风雀、银葵、银蝶、银响铃等,满头银饰繁花似锦、富丽至极,银冠高高戴在头上,十分漂亮。这种华丽考究、巧夺天工的银饰工艺,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在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十分昂贵的盛装头饰——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么你”。往往几个寨才有一顶,需要时可借用。它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使银帽之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3组银羽,共12根,羽长及腰。
银围帕是一种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的装饰物。它将5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其余4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银簪是苗族服饰盛装饰品之一,又是日常便装中用以固定发髻的实用品。最为精细的可谓腰子形银髻和精致的龙头银髻。腰子形银髻因其里层是一块腰子形银片而得名,两面各为银丝连接,有双凤、蝴蝶和银坠,顶部为银丝缠成的龙,底部凹处有长锥,佩时插入发髻中。龙头银髻更为别致,整个造型是一条龙,圆锥形,如筷子般粗细。一端为龙头,一端为龙尾,末端雕有银花,十分精美诱人。
这些绚丽多彩的银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隐含着苗族图腾崇拜、社会历史和*俗,表达了苗家人民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和光明的祝福。苗族的银饰,有如苗家人的太阳,千百年来给苗族生存的世界带来光明与祝福,向寂寥的宇宙和回归的内心投射出灿烂之光,从而产生出支撑苗家人生活美好的巨大精神力量。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其他任何民族银饰艺术能与之相媲美。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这块石碑刻着的“以美丽回答一切”7个字,是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时情感诱发题写的。这条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语谈恋爱的意思。每逢农闲时节晚上8—9点,这里聚满了水灵的苗族姑娘和健壮的苗族小伙,他们山歌对唱让游方街热闹非凡。
历史上,西江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在苗疆实行“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的管辖,一些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的牯藏头和负责安排农业生产的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在观景台上观望整个西江苗寨,像一个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饰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
现在我们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馆,其占地面积3000多*方米,是一座集学术研究、参观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内设有服饰、医药、历史和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参观。
各位游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宾拦路酒,踏着苗族的飞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这里都包括,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苗寨做客!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瑶族文化的传承论文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应不断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瑶族文化接下来要如何更好的传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瑶族文化的传承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中,我们56个民族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演绎着自己灿烂的文明史和发展史,瑶族文化也是如此。地处粤北地区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南岭山脉南麓,是瑶族同胞的集中地,瑶族人口在当地占52.6%,在这一带,到处分布的是瑶寨,因此连南被称为“百里瑶山”。这里有极具原始风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历史的瑶族人文景和其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瑶族历史文化悠久,瑶族风情独特,瑶山风光迷人。
二、连南瑶族文化的特点
民族文化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全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来源、社会制度、经济生活、风俗*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瑶族人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1.建筑文化,种植文化。
独具风情的瑶家山寨,充分展现了瑶族同胞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开山辟岭,在明清时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和青砖瓦房等,房屋排列整齐,村庄供水设施完善,并且他们千年瑶寨还是一处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难攻的半山腰,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说历史上曾多次抵挡住敌方的进攻,同时,他们开垦耕地,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梯田和森林,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山水田园风光的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向往和心旷神怡。
2.传统音乐、舞蹈。
瑶族歌谣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有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有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歌、革命斗争歌,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等等。在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瑶族崇拜*,把*看作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其中《盘王歌》是经典歌谣,是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谜语、谚语等,充分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瑶族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是瑶族同胞的生活组成部分。其着名舞蹈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25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等数十种。现在,瑶族的长鼓舞和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清远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舞马鹿、凤舞、闹花灯、瑶族小长鼓舞、豆腐节、舞被狮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歌舞所用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3.传统民族节日。
瑶寨是歌舞之乡,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瑶家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民间盛会,耍歌堂传诵的瑶经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4.语言、服饰、宗教、婚俗等生活*俗文化。
瑶族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俗等方面有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如服饰,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有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传统工艺如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瑶族男女老幼都能出口成歌,而且歌词精练押韵性强,时逢喜庆佳节歌声遍野,令人神往。很多走出故乡的瑶胞都尽力保存着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俗。在婚俗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另外瑶族也保留自己的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账据。
三、瑶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如何将瑶族传统文化和其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特色的民族经济,这是连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树立正确的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民族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民族可持续发展涉及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发展战略就是要使民族同与其相关的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应始终坚持以瑶族文化保护和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双赢”为目的,瑶族传统文化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策略实施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最重要策略。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我们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时,必须要做到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时,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瑶胞都尽力保存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些既是由民族感情决定的,也是由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决定的。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异彩纷程所在,瑶族人民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俗等方面有各自典型的文化特征。比如在服饰上,瑶族服饰极具特色,在婚俗方面,提倡计划生育,注重男女*等,我们都要极力推崇,另外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如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传统工艺,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又如服饰、建筑、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保留并遗传下来。在开发过程中,还包括瑶族农村的文化既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加以很好的保护。同时,瑶族传统文化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和人类事业进步的,都应积极的奉献于其他民族和外界,这也是瑶族人民本来就具有的传统美德。我们知道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自己和对外界的宣传。一是尊重、保存、运用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的优秀成果;二是向外宣传,有利于吸引和增加其他民族对瑶族人民了解的欲望和关注,加强联系,吸收、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以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瑶族的经济建设。
3.民族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民族性是建造瑶族文化博物馆,依据瑶族传统的文化和传统民居建筑特点而设计的,描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自然资源、生活*俗、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传统体育等部分。这样,该馆不仅可以成为保护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并且可以成为清远重要的民族旅游景点。创造性是指人们利用现有的文明成果进行改进创新,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造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前瑶民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耕生活。但是瑶族人民勤劳勇敢,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每迁徙到新处都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果实生存下来,具有优秀的民族气节。瑶族人民不但适应环境,更应改变环境。特别是要有创造性地学*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尽快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环境,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既要谋求生存,更要谋求发展。
4.融合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瑶族人民由于居住地理环境所限,发展不快,不注重吸收和运用其他民族和外界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是,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内部团结、互助性强,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往来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应不断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他们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发展,使其吸收各种民族的长处和优点,不断完善和进步,与汉族、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使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得以巩固和提高。
苗族的*俗禁忌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民族的禁忌*俗逐渐消逝。苗族的也不例外。今天的人们已经很少感觉到民族禁忌*俗的存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饮食禁忌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二)节日禁忌
3、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4、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5、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大风吹房屋。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三)礼俗禁忌
6、最忌讳的称呼是“苗子”。
7、同姓不通婚。同宗共祖严禁通婚。
8、*时家里来客,吃饭时男主人陪男客,女客则由女主人陪,违反被视为不礼貌。
9、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10、年少者不能在年长者面前跷二郎腿,尤其是不能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
11、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12、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
13、产妇不宜外出串门。家有产妇,便在门前插一个“草标”,暗示外人不可进屋,亲戚尚可。
14、戴孝的人不能进入苗族家中。
(四)建筑禁忌
15、人居住的房屋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单数。牲畜圈若建台阶,数目须为双数。
16、若老人去世,三年内不能建屋。
(五)丧葬禁忌
17、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18、守孝一百天。
19、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六)日常禁忌
20、“草标”是苗族生产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用来对人和鬼神的物示语言标志。六畜产幼畜后,门前悬挂“草标”,外人不可入宅。
21、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22、任何人都不能在屋子内吹口哨,也不能在夜间吹口哨。
23、险恶环境中忌嘻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
(七)信仰禁忌
24、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时则要挂放在“养鼓”人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更禁止随意敲响“牛皮鼓”。
25、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放在神龛下。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品较多的民族之一,其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还有少数在湖北、海南岛散居。
苗族人民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与经济种植业。
苗族人民崇拜多种鬼神以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 由于居住地区辽阔,各地苗族的节日也不完全相同,有苗年、踩鼓、跳芦笙、花山节、吃新节、龙船节等等,节日的规模与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果把苗族各地全年大大小小的节日都算起来,恐怕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
节日为苗族青年提供了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许多青年就是通过节日中的对歌、对芦笙传达爱情,结成美满婚姻的。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还有父子连名的*惯。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相当发达。另外,苗族还是一个喜歌善舞的民族,苗族的山歌与芦笙舞都很受群众的喜爱与欢迎。
苗族人民的主要食品为大米、玉米、红薯、燕麦等杂粮,并喜食酸辣口味的菜肴。
苗族居住的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房屋的形式各地不同。最著名的要数山区的“吊脚楼”,既科学、舒适又美观,形成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之一。
苗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灿烂多彩的服饰之一。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有一种标志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基本特点为“男子服装或短衣长裤,或大襟长衫;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服饰配件多,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苗族服饰一般都有盛装、常装、性别、年龄等之别。又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生活*惯、支系差异等不同,各地的苗族服饰有很大的区别,省与省、县与县、甚至寨与寨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可以说苗族服饰有百余种之多。
苗族在我国分布地区很广,他们的年节,称“冷酿廖”。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当地的传统*俗,选择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
女: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请欣赏三(8)班诗朗诵的四季诗。
男:春,多么迷人的字眼,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
女:满天飞舞的风筝,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领)《村居》清 高鼎
(合)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男:夏的脚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女:夏天是那牛背上牧童的歌声,是那声声叫着夏天的鸣蝉。
(领)《所见》清 袁枚
(合)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男:秋天是登高远望的季节,天高云淡。
女:满山红叶,那满山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海更加迷人。
(领)《山行》唐 杜牧
(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男:冬天来了,带来了皑皑白雪的圣洁,带来了声声爆竹的喜悦。
女:在无比的严寒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期待:
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领)《江雪》唐 柳宗元
(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男: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四季动人的风景。
女: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
(合)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你是文字绽放的永恒载体
你记录着人类璀璨的历史
甲骨文印证了你最早的身躯
竹简的演变成为今天的书籍
生命的诞生,你成为语言的唯美标记
社会的进步,你刻下人类辉煌的足迹
纸张的诞生,你真正扬起惊世的传奇
活字的印刷,你进入划时代的新天地
你传承着*灿烂文化的唐诗宋词
你闪烁着世界人文历史的辉煌业绩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虽然家规、家教的形式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家风家教文化,让我们一起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家教。谦和礼让
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叫张英,在他的老家安徽桐城,有一次老家人跟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为两家宅子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子的界限谁也不肯相让。双方把官司打到县衙,因为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到信后就回了一首诗。
张家人见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于是退让了三尺。邻居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直到现在,如果您去安徽桐城依然能看到这个六尺巷,巷子的两端还立着石牌坊,牌坊上刻着 “礼让” 二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小故事其实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精神,它的 “宽” 不是宽在 “六尺” 上,而是 “宽” 在心上。其实,在现代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此,俗话说远亲不如*邻,就像张伯宏在《北京土著》这首歌里唱的:做人要厚道,斤斤计较只会自寻烦恼。
勤学苦读
教育子女勤学苦读,历来是家风家教中不可或缺的一面。陆游有一首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写给小儿子陆聿的。当时是冬天的一个寒冷的夜晚,陆游一个人沉醉在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突然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哲理诗送给了儿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五月天在《倔强》里唱的“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互爱互敬
兄友弟恭,也就是兄弟之间互爱互敬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身上,彰显到了可以立碑立祠的程度。在苏轼的生命里,弟弟苏辙是最知心的朋友。在苏轼为数众多饱含亲情的诗词文章中,与苏辙相关的数量最多,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一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表达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邓丽君则根据苏轼的这首词改编演唱了歌曲《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收录于邓丽君1983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与其他专辑不同,这张碟中的十二首歌都选自宋词名作,是经过了上千年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配上现代流行音乐后,由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感染,对人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对于家这是风范,对于国就是脊梁。历史也证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本期内容选自央广经典音乐广播即将于12月1日21:00-22:00播出的《当诗遇见歌》,欢迎锁定收听。
感受音乐与文学的碰撞
回到晴耕雨读、书能换酒的美好时代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原文:
蒹葭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思: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我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蒹葭》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赏析: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蒹葭》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蒹葭》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苍苍”、“萋萋”、“采采”*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总之,《蒹葭》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蒹葭》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蒹葭》为本改写的。
苗族古诗的传承意义 传承的意义古诗 传承古诗词的意义100字 传承古诗歌的价值与意义 传承古诗词的意义好处 传承经典古诗文的意义 古诗词歌曲的传承意义 古诗词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阅读古诗词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描述苗族的古诗 苗族姑娘的古诗 赞美苗族的古诗 家族传承名言 家族财富传承的古诗 描写苗族蜡染的古诗 描写苗族文化的古诗 苗族的诗句古诗词 描写家族传承的诗句 描写苗族的古诗词 形容苗族姑娘的古诗 传承忠义精神的古诗 传承家族精神的句子 关于传承民族精神的古诗 赞苗族姑娘的古诗词 赞美苗族的古诗句大全 描写苗族姑娘的句子 龙族古诗的意义 描写苗族祖先的古诗句 传承寓意的古诗词 有传承意思的古诗词
苗族舞蹈串台词 苗族芦笙的传说典故 苗族的禁忌有哪些 苗族服饰中的头饰 苗族的导游词 苗族风俗*惯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白居易的鸟古诗意义 奋斗传承的诗句 传统工艺美术传承意义 有关苗族的风俗*惯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苗族刺绣有什么意义 古诗文经典传承 苗族传统节日社节 瑶族文化的传承论文 学*古诗意义 苗族的*俗禁忌 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苗族的有什么风俗禁忌 苗族传统风俗*惯 苗族舞蹈串台词 关于家风的诗句(传承良好家风的古诗) 关于传承的诗句古诗词(传承经典古诗词分享) 形容苗族舞蹈优美的句子 描写苗族女人优美句子 关于传承民族文化的好句子40条 奋斗传承的诗句 古诗经典传承 诵读古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用欢字的古诗 我最喜欢的古诗词及原因 韩山山寺的古诗 最后一个字词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山的形容词 写一月一日的古诗 1到7的古诗 请写出关于秋天的古诗 *凡的爱古诗 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出现的情感 写梅花品格的古诗词 形容爱情没有关联的古诗 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古诗 古代描写猫的古诗五言 笑赠友人的古诗 光阴中独坐的古诗 带樟字的古诗词 逢罗隐的古诗拼音 浪淘沙的古诗背景20字 关于美德的古诗整篇 恐字的五言古诗 含春生的古诗 代表长辈生日的古诗词 元旦这首古诗的内容 形容不真实的爱情古诗 形容岁月变迁的古诗词 关于花蛤的古诗 含有带山的古诗 包容意思的古诗词 想要的是儿童动画片不是古诗 古诗词的韵律和诵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