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晚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长安晚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长安晚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长安晚秋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下面小编带来的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晚秋》原文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长安晚秋》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晋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长安晚秋》译文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长安晚秋》赏析一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刘学锴)
《长安晚秋》赏析二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渊明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
《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一下他的《长安晚秋》
三、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长安晚秋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长安晚秋赏析,供大家参阅!
原文
唐代: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
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
⑴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què):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
⑷长笛: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⑸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篱:篱笆。
⑹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块陆地。
⑺鲈(lú)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⑻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公元827年,正值唐文宗大和初年,诗人赵嘏到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但不幸名落孙山。在落第之后,他并没有立即归乡,而是客居在长安。在一个秋天,诗人登高望远,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长安秋望》一诗,原文如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凄冷的云雾在拂晓时分流动,长安城中的皇家宫殿巍然高耸,仿佛触动了高高的秋空。在一个秋天的拂晓,诗人登高望远,此时的云雾已让人颇感凉意,映着破晓的晨光,云雾四散流动,在流动的云雾笼罩之下,巍然耸立的皇家宫阙也仿佛随之流动了起来,让诗人产生了宫阙仿佛要触动秋天高远的天空的错觉。在这一联中,诗人总括眼前的风景,以“凄凉”一词衬托出此时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天幕下还有几点未落的星星,大雁排着队从北方飞来。在一声哀婉的长笛声中,我独自倚在楼台中。此时正是拂晓时分,诗人看到,天幕上还有几颗星星没有落山,大雁排着队掠过正在破晓的天空。正当诗人的注意力被眼前这些秋天早晨特有的景象所吸引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一声哀婉的长笛声,看来,在这破晓时分,伤心的人不止诗人一个。于是,诗人在这哀婉的笛声中,独自倚楼,默想心事。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篱笆边半开的紫色菊花静静地散发幽香,池塘中的莲花已经落尽了红色的花瓣。破晓之后,天光渐亮,眼前的景象已经历历可辨,在晨光中,诗人看到篱笆附*的菊花已处于半开半放的状态了,池塘中的红色荷花已经凋落殆尽,只剩下枯荷残枝,已经能够看到以往掩映在荷叶之下的水中的小块土地了。诗人借紫菊半开、荷叶落尽等秋景,抒发了时光蹉跎感慨,表达了渴望归隐的愿望。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此时的鲈鱼正美味,可我却没有回到家乡。在长安城中,我徒劳地戴着南冠充当着囚徒。“鲈鱼正美”是说晋代的张翰见到秋风起,便想起家乡的鲈鱼莼羹正是味美的时候,便弃官而归。在这里,诗人借“鲈鱼正美”表达迫切的思乡之情。“南冠”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人钟仪被囚禁于晋国而坚持戴楚国帽子的故事,在这里诗人借“南冠”指自己身不由己,难以归乡,在长安的生活仿佛是囚徒一般,不知道出路在何方。
此时的诗人名落孙山,客居长安,前路迷茫,在秋天里,他心中有很多无法排遣的愁绪。此时,摆在诗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在长安等待机会,二是归乡。这两种想法在心中交织,诗人无法做出选择。于是,在拂晓时分,诗人登上高处,希望能够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虽然有不舍,但诗人已经做出了选择,他要离开长安,结束这种囚徒般的生活。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长安秋望》
作者:赵嘏;朝代:唐代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注释」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
(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事见《晋书·张翰传》。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
(8)南冠:楚冠。
「创作背景」
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眺望中的见闻,描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思念故乡的心情。
首联“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长安秋望》这首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赵嘏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长安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个古都,这里有着非常繁华的街道,有着最为豪华的宫殿。长安城下就是天子脚下,人们在这里生活,十分的幸福。古时候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来过长安,对于长安的盛况也描写得十分细致。
1、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5、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6、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7、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8、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月夜》
9、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唐·李白《听胡人吹笛》。
10、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1、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13、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14、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15、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1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7、闻说长安金紫贵,不奔风雨即红尘
18、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19、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齐安郡晚秋》 杜牧 (唐)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
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
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
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残灯暗淡的雨夜,
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
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
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散后;一作欲散。
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描写晚秋的诗句
【戚氏】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鸣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蝉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棱,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晚,抱影无眠。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杜甫 唐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南湖晚秋】白居易 唐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但惜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
惨淡老荣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象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型消了。那残叶好象晚春的黄碟,这里那里点缀着。————摘选[日]德富芦花 《晚秋初冬》
【晚秋野望】刘沧 唐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
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
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
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写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
《长安清明》是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刻画唐末时期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表现了乱世初定后人们沉溺于短暂安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长安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
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芳草青青美得让人难以忍受。
宫中把清明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大路上骏马乱叫,绿杨丛里,秋千上下飞舞。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时候的盛事,眼前风光和昔年相似,心里不禁隐隐快乐。
注释
蚤:“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意思是不可堪,不能忍受。
芊(qiān)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内官:国君左右的亲*臣僚。又指宦官太监。
初赐清明火:一种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钱:玩蹴鞠游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种“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间的小路,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路两旁草木的颜色。
红叱(chì)拨:唐天宝中从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这里泛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美丽的秋千。
承*:太*。
整体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诗人通过写清明时节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失望。
首联描写自己孤独伤春,而朝野众人则是游春、赏春。开头便暗用了杜甫《登楼》“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意,抒发别有怀抱的诗人的伤春愁绪。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天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添凄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构成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切。
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颔联描写宫中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韩翃《寒食》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稠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此诗“内官初赐清明火”句,即描写皇宫内清明节取榆柳火赏赐*臣的节俗。
一个“初”字,暗示了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上相闲分白打钱”句描写宫中蹴鞠游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宰相却无所作为的状态。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这里的色彩鲜艳夺目,所见所闻热闹非凡,一“乱”字、一“高”字,都尽显出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尾联展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他们觉得如今的热闹喧闹,就像是昔年的升*风光,又可以忘却动乱的痛苦记忆,无所顾忌地享受眼前的快乐。然而,所谓的“升*”却是表象,诗人正是透过这虚假的繁荣,感受到了国势岌岌可危的形势,深藏着浓重的现实忧愁。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以看似闲淡的笔调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热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伤心”的悲郁之情。
名家点评
清代朱三锡《东岩草觉评订唐诗鼓吹》:曰“早是”,曰“可堪”,皆触景感怀口吻也。“内官”、“上相”,皆追忆昔年升*之事;“叱拨”、“踿跹”,皆追忆昔年升*之景:独是升*虽异,而风光不改。曰“暗喜”者,乃游人暗喜耳。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一起宕漾有神(首句下)。
清代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伤乱而作此,故佳。若正序承*而为是语,则无味矣。
晚秋组诗
《分娩的田野》
分娩的田野有些消瘦
有如那残留的三寸禾蔸
一年怀孕两次的农田是该休息了
养精蓄锐去迎接来年的丰收
让秋阳去给她补钙
让秋雨去给她润喉
让冬雪去给她除病
让寒风去给她结一些淡淡忧愁
秋光里是谁还在田野劳作
那是主人在挖蓄水的排沟
另外还要撒一些红花草籽
让绿色肥料给土地以无公害索求
早霞和晚霞特别眷恋黑色泥土
就像早起的老农一样安详恋旧
有事无事都要在田间遛一遛
把身影映入那清浅的水流
任小鱼小虾扑捉他们的憨厚
《棉花,曾温暖过革命》
深秋,棉桃们齐刷刷咧嘴笑
举万千白云向季节报到
在广阔的*原上笑傲蓝天
采棉的是一群杨花结果的阿嫂
辽阔的土地允吸了农民的纯洁
才结出这样洁白的棉桃
它的棉杆虽然消瘦,但直着腰
它的.每一颗棉桃都敞开心扉
*出农民一年的辛劳
当年的南泥湾也种了许多棉苗
硝烟战火浇灌出无数延安棉桃
战士们穿上自己种的棉花做的棉袄
开赴北上抗日的远征火线
大雪纷飞里传来一份份胜利捷报
而今,化纤品越来越多
纯棉布越来越少
多种些棉花少征些土地吧
让人间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寒潮
《寂静的桔林》
阳雀子在桔林放纵歌喉
产后的桔树伸展了枝头
它的每一片绿叶都云卷云舒
秋风阳光和她耳语交流
还记得城里人也来采她果实
说是要体验收获的感受
满园金黄托住满山欢笑
满山笑声切割着白云悠悠
果农们不知赚了多少称頌
城里人人来人往车载车流
时代在变经营的方法在变
农家乐乐得笑容舒展眉头
1.《长安古意》唐朝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2.《长安春望》唐朝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3.《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朝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4.《长安遇冯著》唐朝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朝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长安秋望》唐朝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7.《 长安春》唐朝
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前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消不得。
8.《长安九日诗》隋朝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9.《长安晚秋》唐朝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0.《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朝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
11.《长安寒食》唐朝
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但看*地游,亦见摧辀死。
12.《题长安壁主人》唐朝
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13.《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宋朝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岛 一作:鸟)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14.《长安秋夜》唐朝
李德裕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15.《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唐朝
李白
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 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 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
16.《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唐朝
李商隐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17.《长安春》唐朝
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长安晚秋的古诗 长安晚秋古诗的特点 长安晚媚语录 唐朝长安的夜晚古诗 长安秋望古诗的配图 晚秋的古诗 关于深秋长安的古诗 长安秋望古诗的作者 关于长安秋景的古诗 长安中秋诗句 临晚秋的古诗 带拼音的古诗长安秋望 长安秋望古诗带拼音的 秋天长安的古诗句 晚秋的古诗句 秋天长安的诗句 长安的古诗关于长安的古诗 晚秋诗句 七绝晚秋的古诗 晚秋的古诗词 晚秋江上的古诗 晚秋的诗词 晚秋的诗句古诗 晚秋伤感的古诗 还有长安的古诗 长安道的古诗 带长安的古诗 长安市的古诗 晚秋的诗句 古诗写长安的
描写晚秋的诗句 长安清明_古诗清明全文 写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唐诗《长安晚秋》原文及赏析 长安晚秋赏析 关于晚秋的诗句大全 长安清明_古诗清明全文 关于长安的古风句子 描写长安的古诗词 长安秋望古诗译文(长安秋望古诗翻译及赏析) 齐安郡晚秋杜牧赏析(杜牧齐安郡晚秋古诗题) 长安听百舌翻译赏析(长安听百舌古诗全文翻译) 长安秋望赵嘏赏析(长安晚秋的诗歌赏析文章) 长安遇冯著古诗翻译(长安遇冯著翻译及赏析) 《长安秋望》赏析 杜牧《齐安郡晚秋》 《长安古意》 盛世长安的诗句和名言(描写长安的8首经典古诗) 赞美长安古诗有哪些(形容长安繁华盛世的10条诗句) 长安秋望古诗(长安秋望翻译) 关于长安优美的诗句(赞美长安最出名的古诗) 古诗中关于长安的优美句子 关于晚秋的诗句大全 晚秋组诗 关于长安的古诗词有哪些 诗句古诗大全最新整理 长安清明古诗词 写清明的古诗词之《长安清明》 八月长安夜正长开头的古诗句原创 八月长安夜正长诗句签名
关于心烦的图片和说说 关于梦到前男友的说说 关于退出qq的说说 仪式感的说说 找工作难的心情说说 我真的很喜欢你说说 关于不顺心的说说 想有个依靠的说说 关于眼睛的伤感说说 狗狗丢了的心情说说 想念孩子们的心情说说 闺蜜吃饭的说说 来例假的说说 感情拿得起放得下说说 佛系心情说说 感觉委屈的说说 关于值不值得的说说 友谊朋友圈说说 想念爸爸的说说 伤感的说说配图 想好好爱一个人的说说 头发换了个颜色写说说 晚上出来玩的心情说说 跟个风的说说 关于小气的说说 友谊长久的说说 关于欲言又止的说说 报复说说大全 配说说的图 初恋的说说 初恋说说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