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浮云游子意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浮云游子意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浮云游子意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浮云游子意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浮云游子意下一句是什么?以下由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云游子意下一句是:落日故人情。
作品赏析
【注释】:
萧萧:马鸣声。班马:临别的马。
【简析】:
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
[注释](1)北郭:北城门外。(2)孤蓬:蓬是一种草,枯后断根,遇风吹散,飞转无定。此处孤蓬喻孤独远行的友人。(3)故人:诗人自称。(4)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译文]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绕。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酌酒与裴迪》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浮生长恨欢娱少。——宋祁《玉楼春·春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夏景》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王国维《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人珍我弃、人弃我取——《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人之聪明,多失于浮炫——《金史·列传·卷三十三》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杜甫《可叹》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几处溪桥。——晏几道《诉衷情·小梅风韵最妖娆》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纳兰性德《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苏轼《行香子·述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佚名《行行重行行》
这是李白很有名的一首五律。我原来在赏评盛唐五律的时候,曾选此诗冲击五律第一,可惜惜败于杜工部的《春望》。但就诗本身来说,是极好的一首作品。
这首诗的成诗年代和地点不可考,安旗主编的《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而郁贤皓则认为是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但都是*揣摩,并无明证。
不管是南阳还是南京,跟我们赏析这首送别类作品关系不大。好的诗歌,情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起不入韵,押*水韵“八庚”部的五言律诗。李白将景色写的明朗轻快,虽有离别情意,却并不哀怨悲伤。青山白水,红日浮云,色彩明丽,寓情于景。马儿长鸣,尽显活泼生气。景美情重,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不仅仅是李白的个性,也是整个盛唐气象赋予少年诗人的时代特色。
我们知道李白的歌行古风写得一骑绝尘,无人能及,但是在格律诗领域,七绝与王昌龄同高,七律则远不及杜甫及后来的一帮才子诗人。这是他本身性格所定,也是格律诗规则当时还未完善有关。但是为什么他的五律却写得这么好,精品迭出呢?
因为五言律诗相对于其他格律诗体来说,算得上成型最早的诗体了。在隋末唐初的王绩手上,就已经出现了五言律诗《野望》,那个时候,还只有四声一说,*仄概念都没有出来,但是五言律诗的格式就已经在默默流行了。
所以五律可以算是古风的一种,是诗体中进步得最快,也是格律诗大拿们总结*仄格式,取样最多、最寻常、最早的一种格式。而深谙古风创作的李白,对五律的熟悉自然远远超过后来创造出来的七律、排律等体式。
即使是五律,在李白的手中,风格依然与他的道家思想、古风作品一脉相承,是飘逸自然的。这也是他的诗风特别难学的原因。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五律。既然是格律诗,当然从*仄入手详细分析。
首联首句是“青山横北郭”,第二字为“山”,*声。尾字“郭”为*水韵“十药”部入声字,所以这一句是*起仄收,整首诗的*仄关系为*起不入韵格式。具体的*仄关联在格律诗专栏有讲,我们就不重复,这里列出*起不入韵格式,一一对照查验即可。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可以看到,除了“一”、“自”、“班”三个可*可仄位置的*仄异常,其余地方都是严格合律的。所谓可*可仄,我们就可以视之为不出律。有懂的朋友就会说“此地一为别”、“挥手自兹去”都是四仄一*,难道不犯“孤*”吗?
这确实是小出律,但是属于不用拗救的出律,因为它并不会对诵读造成大的问题。而且根据王力版孤*的定义,孤*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押韵的句子当中,所以仄声收尾句,出现一个*声的现象,不算孤*,何况在关键位置上并没有“失替”。
即使李白当时写诗根本没有考虑格律的问题,这仍然是一首合格的五律。格律在当时,就是一种诗歌创作中的进化,而并非很多不懂格律的朋友认为的“削足适履”、“意境枷锁”。
只要你的诗念起来好听,内容又好,不合格律没关系的。可是前人的这些作品,只要音律清朗好听的,自然就合格律了,你看,气不气人?
格律没有限制李白,没有限制杜甫,偏偏限制了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所以,别再用李白来举例反证格律没用了,新手村的不带剑和大神的不带剑看上去一样,但是一旦要亮出来见真章,大神活得好好的,而新手死得不知道多难看。
以前在分析律诗的时候,曾经讲过要想尽快掌握一首律诗的内容,可以使用一种去掉中间二联的方法。
因为中二联对仗,同时在律诗的普遍文法中属于“承、转”两联,而首联起兴、尾联合回来,基本上就能讲清诗歌的目的所在(不绝对,有很多不按起承转合的文法来,就不适合这么操作)。我们去掉李白这首《送友人》的中二联,得到一首五绝(连*仄都是合律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就是一首简单的告别五绝。前面写景,后面写事,马儿萧萧,不舍离别。作为一首五绝,也是上乘之作。
但是李白为什么要写成五律呢?自然是觉得绝句篇幅太小,容纳不下他的送别之情,所以选择了五律,多了四句来进行铺陈,感情描写就更加丰满。
送走的这位朋友和李白的感情一定很深。
绝句的告别太干净利索,就好像老夫老妻,写成五律之后,就缠绵多了,舍不得分手,像新婚夫妇的离别。同样是李白的名篇,甚至更有名的《赠汪伦》,写得干净利落,虽然夸赞汪伦情深,其实李白走的时候并不拖泥带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嘴上说得很漂亮,实际上并没有多用心。
而《送友人》就不一样,这也是律诗和绝句的区别所在。至少写律诗,多了几句,心思也要多花不少,何况还要考虑对仗。不是在确实动了情的情况下,潇洒不羁的李白会舍得多写这么多字?
颔联就在首联的大环境描写之后“承”续,深化情感。“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里是接着首联说,我们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分手了,这一去万儿八千里,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见面。注意“孤蓬”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是“孤单的乌篷船”,这里是在城外送别,虽然有条河,但是是陆地送别,后面不是写了有马嘛。“孤蓬”是指随风飘转的蓬草,没有根的到处飘零,就是比喻漂泊不定的孤单行者。
我们在这里就分手了,要像蓬草随风一样向万里之外进发。
颈联“转”一下,开始设想朋友走后的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白云飘飘啊,就像你我到处游荡啊。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但很快就消失啊,多像咱们在一起的日子啊。
抒情完毕,尾联仍合回首联送别的场景,直接说分别的挥手,马儿的长啸。
不再想象,回到现实。
从整首诗的情境来看,完成了一整套“起承转合”,并且在景色描绘下想象了各自的未来,即使依依不舍,最终分手还是潇洒地各自天涯。虽然情感至深,并没有悱恻之意,将盛唐时期文人们志在四方、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整个王朝的少年气象展露无遗。
尽管离别让人伤感,但是大好河山,未来可期。
这是李白这首五律不同于其他送别诗的地方,也正是这种简淡却色彩鲜明的写景和正能量的精神内涵让它成为千古名品,打动了一代代文人后进。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游子吟,欢迎参考!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前言】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赏析】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关于古诗游子吟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游子吟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意】: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有关浮云的诗句大全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云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一一《古诗十九首》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一一李白《送友人》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李白《古风》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一一李白《灞陵行送别》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一一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一《周书·萧大圜传》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关汉卿《窦娥冤》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苏武《别诗》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酌酒与裴迪》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杜甫《可叹》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佚名《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佚名《西北有高楼》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秦王扫*》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诗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m.ju.51tietu.net)。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浮云游子意的古诗词 写浮云的古诗词 浮云字的古诗词 浮云古诗词意象的含义 形容浮云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浮云的用法 意境有浮云的古诗 浮云带拼音的古诗词 形容浮云的诗词 古诗中浮云的意象 浮云在古诗中的寓意 浮云在古诗中的意象 关于浮云的诗句古诗词 古诗中的浮云意象 浮云的句子 含浮云的古诗 形容不畏浮云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浮云的浮云 高中古诗浮云的意象 浮云的诗句 浮云诗句 都是浮云的句子 有浮云二字的古诗 浮云半书句子 浮云骤启的古诗 在古诗中浮云象征的意象 名利浮云的古诗 云游的古诗句 古诗中有浮云的句子 浮云的说说
浮云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赏析 游子吟古诗全文意思 李白浮云游子意的诗句下一句 古诗游子吟的意思 神马都是浮云歌词 关于古诗游子吟的诗意 浮云游子意的下一句是什么? 游子吟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游子吟古诗词大全 游子吟这首古诗的意思 有关浮云的诗句大全 有关描写云的古诗词 描写云南的古诗词 诗名含有云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云字的诗词 诗名含有浮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浮字的诗词 含有浮字的古诗词 带浮字的诗词名句 关于浮云的诗句 游子吟诗意简短(游子吟的古诗诗意简短) 古诗游子吟全诗的意思(游子吟的意思全解) 浮云游子意下一句是什么(感受舐犊情深的母爱) 游子吟的诗有哪些(游子吟的古诗词欣赏) 抒写思乡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有关春游的古诗词 浮云游子意的下一句 浮云游子意下一句 描写春游古诗词 游子背井离乡的古诗词 背井离乡打工的诗句 有意境古诗词
考级祝福语简短 祝福帅哥话语 兵哥生日祝福语 对军婚的祝福词 圣诞祝福闺蜜 祝福团建的话语 新年猪年祝福语 结婚祝福语闺蜜 祝福参军的话 给业主生日祝福 老店新开的祝福 老人生日的祝福 祝福蒙面唱将 结婚趣味祝福语 塞尔达祝福神庙 七夕工作祝福 欢送词祝福 生日祝福迟了 王者的祝福配方 祝福自己的话简短 国庆老师祝福 未被祝福的雷银矿石 立冬养生祝福语 新年的祝福字 合成凯的祝福 舍友生日祝福 降温祝福语大全 写给女朋友生日的祝福 女儿定亲祝福语 关心祝福的话 祝bb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