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古诗教学环节的衔接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语文古诗教学环节的衔接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语文古诗教学环节的衔接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语文古诗教学环节的衔接语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目标:学*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诗
2.自主识字
3.指导写字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三、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1.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那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⑷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学*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预科教育(先修课程)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方式各有特点,均为*高中教育与大学衔接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国内外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的历史分析
(一)外国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早在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把预科(先修课程)列入高等教育学制。18世纪后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培养工业大革命、机器大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适当改变教育体制,在一些著名的大学设立预科教育,这种预科教育在19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并为世界各地所效仿。
前苏联从1969年起开始在高等学校设立预科,截比到1980年,苏联共有653所、占全国75%的高等学校有预科,每年招收预科生10万多人,为高等学校的本、专科专业输送了大批的合格生源。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联邦颁布了《教育法》改革学校类型,建立新型学校,其中之一就是在高等学校设立预科学校,为表现出天赋才能的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到1993年初,俄罗斯有预科学校*350所,在校生17万人。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现代教育制度也逐渐形成。1878年,东京大学建立了预科学校,学生在预科学*2至3年,学*成绩合格者升入东京大学,能否进入预科成为能否上大学的关键。这种预科选拔制度持续了很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取消。
法国的综合大学(包括短期技术大学)一般不进行入学考试,工程师高等学校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全国性考试。学生需要先进入设在中学的工程师高等学校预科班,接受为期两年的专门教育和训练,经过预科班学*后才能有资格报考工程师高等学校。
英国中学教育体制包括初中(7至9年级)、高中低段(10至11年级)和高中高段(12至13年级)。高中高段就是大学预科,也称为第六学级。第六学级的产生最初是为少数人升学作准备,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最初以文法中学为主。20世纪60年代,大学预科逐渐在综合中学壮大起来。同时,英国成立了专门的预科教育机构第六级学院,专门开设12至13年级的课程。70年代,又成立第三级学院,设置课程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形式,学制变为2年。根据英国教育部2012年1月公布的英格兰预科教育的相关数据,有37万多名第六学级学生参加了考试,17万多名来自第六级学院和第三级学院,占整个预科教育人数的46%.
美国先修课程亦称进阶先修课程或高中生大学前先修学分课程(Advance Placement Pro-gram,简称AP),是目前美国高中生在申请大学前争相修读的一类课程。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相当于大学学院级课程,高中生在修完该课程后可以将课程学分抵作大学学分,同时间接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大学课业。
(二)*现代*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
在我国*代教育史上,大学预科曾列入学制,作为衔接中学和大学的必经阶段。1903年清*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预科。当时的预科教育有三年制和一年制两种形式。三年制的预科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专科;一年制的预科先学*基础知识,到本科学*三年专业课程。
1908年,清*在北京建立满蒙高等学堂,专门设立了满、蒙文预科和藏文预科,开民族预科教育之先河。1912年,*成立,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大学设预科和本科,预科三年,本科三年或四年(1917年改为预科二年,本科四年),预科分三部进行教学,即文、法、商科,理、工、农科及医科的药学门、医学门。此后,大学预科一度被取消,直到1941年,**在延安建立延安民族学院,设立了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普通班,此后预科教育又得以发展,新*成立后预科教育初具规模。
从国内外的预科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有以下特点:一是办学主体的不同,有的设立在大学阶段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有的是设立在高中阶段。二是目的不同,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也有专业和课程的衔接。
二、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国际经验
从各国所设立的大学预科或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有如下几种类型:大学预科列入学制系统,大学制订教学计划,接受大学监督;高中设置具有大学预科性质班级,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高中为某类要求较高的高等学校专设预科班。限于篇幅,本文仅以A-level , AP和IB课程为例分析。
(一)预科教育的学段衔接A-level课程—来自英国的经验
英国2011年公布的较有影响的《沃尔夫报告》调查结果:截至2009年,94%的16岁学生(12年级,UCSE后)在接受预科教育,到17岁时这个比例达到8500。可见大学预科教育己经作为一种普及教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10月,选择大学预科教育的学生中,1/3选择传统的学术教育,达到高级水*,2/3选择职业课程,衔接性是有方向差异的。
1.从准入上存在差异
对于高中的KS4来讲,所有该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直接升入。在KS5的录取时,则是依据学生的UCSE的成绩和学校自身的要求。据2011年英国教育部的调查报告川,各种类型的学校招生的分数线存在着较大差异。就以五门UCSE成绩为例,文法学校录取的*均分为233. 7分,综合中学为209. 5分。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相应的预科准入标准。里丁中学(Reading School)①第六学级录取时要求学生有8科的UCSE成绩,而且其中一门至少为B,8科的总分达到380分。在具体的课程上,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想学数学,必须有一门UCSE为A;如果想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需要两门UCSE为A。同一门课程,各校在选择时的要求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以数学为例,霍特学校要求学生UCSE的数学成绩最低为B,里丁中学则要求学生UCSE数学成绩达到A以上。
2.在衔接上体现差异
(1)崇尚学术。在衔接的方向上,有学术性和职业性方而的差异,但文法学校强调精英学术性教育,更强调与大学学术性课程的有效衔接。以里丁中学为代表的文法学校课程学术性特色鲜明,设立了4个系列,合计23门课程,学生需要从4个系列中各选一门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课指导。
(2)体现融合。综合性中学强调的是学术和职业的渗透,注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衔接。以霍特学校为代表的综合性中学设立了5个系列共计34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课程内容来看,既保持了学术学*的需要,同时还增设了商业研究、纺织、产品设计、食品技术、会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从5个系列中各选一门课,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
3.在学*上体现自主
英国的预科课程采取全部选修的.方式。英国教育部在2000年公布了可供选择的72门大学预科课程、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14门课程,2002年又公布了针对预科中前10%的优秀学生的17门课程,学校基于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好校本菜单式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第一年从中选择4门,第二年放弃1门,保留3门学得较好的课程继续学*,数量递减式课程学*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符合高中生学*的特点。
(二)预科教育的衔接AP项目—来自美国的经验
美国中学课程体系分为三级,最基础的是核心课程,中间一级是各所学校自己开设的选修课程,最高一级课程是两个—国际文凭项目和高级课程设置项目(Advanced Placement),二者均反映了学*概念的变化、学科的综合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变化,成为联系高中和大学的桥梁。
1.体现优秀人才培养的导向性
AP项目由美国大学委员会①组织,中学生在校期间修*大学水*的课程,旨在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将中高等教育成功衔接,帮助学生做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具体包括AP课程和AP考试。AP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的课程,由学校提供课程菜单,供高中生自主选修。AP考试采取5分制计分,通过AP考试成绩达到3分或3分以上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大学授予的学分或获得直接进入较高层次课程的学*资格,很好地实现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2002年始,大学委员会每年对AP考试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嘉奖,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如AP学者、AP荣誉学者、AP杰出学者、AP州学者、AP国家学者、AP国际学者等,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为其颁发证书。AP项目学术荣誉激励机制,促使优秀学子能够在自我学*和专业定向、大学专业成长的道路不断迈进。
2.体现大学学术引领的导向性
(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AP课程由大学各学科领域顶尖级的学者参与编制,编者要综合考虑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与高中课程衔接以及学生兴趣和爱好等因素,很好地整合进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观点,代表了大学最先进的教学实践。大学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AP课程包括22个学科的37门课程,覆盖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领域,与高校绝大多数专业高度相关。
大学委员会每年都会依据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市场的需求对课程门类、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添加新的内容,适时淘汰过气课程。如艺术学领域的课程除艺术史外,还开设了美术和素描,增设了二维设计、三维设计和绘画,体现了课程研究的发展性、时代性。
(2)学术研究的引领性。AP课程拓展了高中学生的涉猎知识而,学生能掌握更多相关知识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迁移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加深了课程深度与难度,学生学*现象性知识外,还能主动钻研与思考背后的规律与理论,为今后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高中与大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美国菲利普艾斯特中学①开设AP课程的所有门类和学科供学生选择,课程开设散落在人类学、艺术学、古典语言、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18个院系,学生除选修AP课程外,还能参与学术项目研究。
(3)大学教学的一致性。格伦(Ule1mB.Millewski)研究员通过对三万余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AP教师采用北美大学中评价学生的方法,应用多样的教学材料于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帮助学生在AP课堂体味大学课堂的学*环境和学*氛围,培养学生高等教育学*中所需要的学*能力和学**惯,帮助学生满怀信心进入大学校门。
3.体现基础性和公*性的结合
AP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愈加显著,2005年美国公立中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最喜爱学*的前五名AP课程是美国历史、英语文学与写作、英语语言与写作、微积分AB、美国*与政治,上述五科AP课程考试人次均在10万-20万,占美国公立中学AP考试总人次(155万)的5300。阿肯色州立法规定了至2008-200*年,所有学区必须在核心学科领域(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研究)为学生提供AP课程,确保了AP课程的基础课程在学校落地生根,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选修到这类课程,关注到低收入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的选课学*。
(三)预科教育的衔接IBDP项目—国际文凭组织的经验
1.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
国际文凭项目是为长期不在本国居住的外交官和其他人的孩子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一个国际课程标准,高中最后两年设置大学预科课程。国际文凭项目基本理念是Education for Life(终身教育),即通过综合的*衡的学科及富有挑战性的评估,培养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国际意识、有强烈责任感的公民,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有同情心的思想者和终身学*者,成为既熟悉本国实际又了解世界事务的国际人,这一培养目标与当今世界各国着力培养的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方向保持了高度的衔接性和一致,凸显国际文凭组织项目的高品质和可信度。
2.体现创新性与综合性的融合
文凭学生在具备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6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要通过三门核心课程学*。三门核心课程的完整性、综合性极好地强化IB文凭的核心价值,跨越了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帮助高中生做好进入大学学*的准备的方式,全而考核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进入世界知名高校的有效护照。
3.体现选择性与个性化的结合
IB课程强调了教育的整体均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和程度选择六个领域的科目的水*,每门科目至少学*两年,6门科目中应有3-4门达到高级水*,其余达到标准水*即可。课程的选择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尽可能得到体现,并可与将要选择的大学专业相结合。
英国的ACS林顿国际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从1980年开始申请成为国际文凭项目学校,该校所有课程均用英文开设。2012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六组科目*五十门课程,每个科目均有两个不同水*,根据IB官方网站显示,该校学生参加了上述所有学科考试。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学校开设的DP课程与ALS林顿国际学校课程大体一致,只是第二外语课程开设种类只包括了丹麦语、法语、韩语、俄语、瑞典语,这与赫尔辛基地区的移民来源有关。与英国的ALS林顿国际学校相比,*的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汇佳国际学校等IB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选择数学、母语语言与文学等基础课程方而与其他国家学生没有差异。*学生选修第二外语课程方而较少,少数学生选修韩语、日语等语言类课程,多数学生选修了商务与管理、经济学、全球社会中IT、心理学等课程,实验性科学科目选择技术与设计、几何、环境工程方而的课程的较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应用性强课程的重视。
三、启示与思考
(一)提高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必要性的认识
从世界各国的预科教育来看,高中设置预科教育和预科课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我国这方而的研究要进一步强化,这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理念的要求。衔接应体现在不同内容、不同功能和不同方向上,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AP)是具体内容上的衔接,英国的第六学级教育又体现了学术导向、职业教育导向及其双重任务导向的衔接。为了体现高中办学特色多样化,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高中教育应体现这种多重衔接的思想。
(二)增强高中学校课程管理的自*
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学校在设置课程及其内容时有相当大的自*,如参与PISA2003年测试的DECD学校,94%的学校表示有自行选择教材的权力,77%的学校有权决定教学内容,82%的学校可以决定所提供的课程。英国在KS4阶段提供核心课程和系列选修课程供学校自主组织,在第六学级则设计了*百门的课程,供学校自行组合。学校课程的决策就在于组成不同的系列和结构,学科组长带领教师开发校本的学科大纲(Scheme of Work),学校课程结构和校本学科大纲充分体现了学校在课程开发方而的决策权。我国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强调三级课程的落实,强调国家课程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高中考试改革将改变高中课程设置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部门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决策权,学校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指导教师参与学校三级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决策研究。
(三)应加大高中学生自主选课空间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学*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三、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三、学*《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碧玉)
(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
(1)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饱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复*〈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滨:水边光景:风光景色一时:形容时间很短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等闲:*常、随便识得:认识东风:春风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总是:都是诗意:*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8、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教学中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
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中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一系列的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于*时我们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诗〉,让同学们在了解李白在做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级小朋友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开拓时的意境,再现诗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英英学古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了自己积累的古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朗读对话,使学生理清英英学古诗的过程,最后通过看图,联系生活,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时说话一样。
在课前,我还进行了问题预设,如李白在万家团聚的日子,仰望明月会想到谁?学生可能会说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妻子儿女……想到这里时,我考虑李白当时是不是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此时李白离家多久了?经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此时李白虽已26岁,并且离家两年了,但还没有结婚,他是在27岁时结的婚。所以,如果有学生提到他在想念他的孩子,要及时纠正。另外,通过查资料我还了解到,“床前明月光”句中的“床”在当时其实指的是座位,唐朝的床叫“榻”。虽然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 中并没有牵扯到,但因为了解的清楚,透彻,使我觉得上课很有底气,很自信。
这节课板书虽总共只有十几个字,当年头一天放学后我在教室练了将*一个小时,力求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我想,这节课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是一篇对话文章,课文以奶奶和英英的对话的形式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这首诗很多同学都能背得出,可能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对形式上有所不解,结果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确实如此,有个别的同学连几次对话都不知道,因此我就先让孩子们看看这篇课文和原来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地方不同,接着再让他们说说是和谁在说话,说了几次,学生便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与众不同,它是一篇对话的文章,这样,孩子们也就领悟了。
上好这篇文章,感觉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很*淡,当然也有起波澜的时候,特别是在理解古诗意思的时候,有孩子就通过观察想象,告诉了我们,李白在这个月圆之夜,中秋节的团圆之夜,当其他人都在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白却独自一人在他乡,感受着孤独之情,难免会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就结合自身体验说出了身在异乡的特别感受,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拿起书,再读读课文的时候,他们的朗读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也体会到了他们像李白大诗人那样的淡淡忧伤。
我想,好的感受就要引导学生激发广阔的思维,从而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英英学古诗》是一篇“文包诗”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诗句的意思及作者。《静夜思》这首诗绝大部分同学早就都能背诵,但却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对于对话这种形式也没见过,更不会读对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范读引路,以读促悟,利用插图,创设情境的做法,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先进行范读,让孩子们体会出节奏,读出节奏。接着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再进行范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韵味。这样,孩子们易于接受,学得轻松。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话特点时:先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对话的特点,然后再指导读自然、流利,要像*时说话一样。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静夜诗》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我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太过随意。
其次,自己范读的次数有些多,应多给学生们机会。
第三,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处理的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把意思背一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从这节课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精心研究教材教法,精心组织课堂语言,争取让自己的课堂遗憾愈来愈少,亮点越来越多。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 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
三、 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由这堂课看出,我在教学方面,还是非常稚嫩,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与课堂的调控能力明显不足,自己需要不断地锤炼。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我还是从这一节失败的课里学到了很多。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教给学生们的,同时也是我要做到的。
《英英学古诗》是“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对话形式,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饶有兴味地朗读祖孙对话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古诗的意境。教材有意创设具体生活情景,既学*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又蕴藉古诗教学的内涵,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英英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奶奶听,奶奶很高兴。你们有没有学过古诗吗?
生:有,好多呢。
师:那你们愿意背给老师听吗?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 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教学三首古诗词时,我首先让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然后结合注释,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1、年级教研达成的共识:高段大容量的课堂课堂效果好,学生喜欢。
2、学生收集资料提炼信息是课堂效果好的一个前提保证,师生才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应经常训练,并多采用这个方法。
3、一个精巧的教学设计课轻松突破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古诗的朗读指导显得薄弱。
因为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的空间多一点。
古诗的美感学*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
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也许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我觉得适当地加深、加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未必不可行。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让学生在整首诗歌中,在图中理解,“绿丝绦”是指绿色的柳枝,这里比喻成用丝编成的带子。我还让学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话的“裁”“剪”圈起来,告诉他们这两个词语互相解释。弄懂了整首古诗的意思,在煽动学生感情让他们读出感情。
学完这首古诗,我则让学生总结学*古诗的方法:
1、看注释。
2、看图理解。
3、根据语境理解。
4、发挥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诗中的诗眼。
学*《春日》这一首古诗时,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学董古诗。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每当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弄懂了词语或者一句话的意思时,他们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这首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语文古诗教学环节的衔接语 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古诗词的教学环节 古诗词的衔接语 英语衔接的句子 古诗词教学的环节模式 衔接的古诗 巧衔接的古诗 语文教学的古诗 古诗词教学的合作释疑环节 江南古诗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 幼小衔接参观小学标语 适合幼小衔接学的古诗 古诗介绍作者前的衔接语 古诗文的无缝衔接 关于衔接的古诗 有关衔接的古诗 关于语文教学的古诗 高段语文古诗的教学 有关语文教学的古诗 句子衔接 播放幼衔接的古诗 语文教学的名言 初小衔接的古诗 背古诗之前的衔接词 古诗的语文教学设计 幼小衔接宣传标语 中学语文关于古诗的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要求 小学语文古诗的趣味教学
换单位了社保衔接方法 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 复学复课衔接计划 小升初学生的暑假衔接计划 幼小衔接案例 小学教师幼小衔接发言稿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分析 浅谈幼小衔接的论文 幼小衔接方案 职场英语PPT展示衔接句 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语文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英英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9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集锦9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3篇 古诗教学教案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关于交通规则的名言 搞笑的励志名言 智力名言 井上织姬名言 表达深厚友情的名言 校园励志名言 鲁迅的名言中国人 守时有序名言 希腊文字名言 不能高估自己的名言 儿童教育的名人名言 关于幼教的名言 理想与现实名言 言出必行的名言 名言警句大全小学版 自律的英文名言 玄幻小说名言经典语句 顽强的名人名言 理的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大全经典爱情 以梦想为主题的名言 父母的名人名言 四字名人名言大全 关于办法的名言 关于名声的名言 杜峰名言 活着真好的名言 形容人品德高尚的名言 司凤名言 观察名人名言 环境保护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