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胡柚的古诗 >

描写胡柚的古诗

关于描写胡柚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胡柚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胡柚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小儿垂钓胡令能

  • 古诗文
  • 古诗小儿垂钓胡令能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塘边聚精会神的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天真、认真、童心、童趣。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诗小儿垂钓胡令能,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白话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诗词简介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

      作品鉴赏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阅读全文]...
  • 含有胡字的古诗词 带胡字的诗词名句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佚名《风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式微,式微,胡不归?——佚名《国风·邶风·式微》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李白《侠客行》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写怀》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二首》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佚名《行行重行行》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李白《古风·庄周梦胡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徐锡麟《出塞》

    梦绕神州路。——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与谁同坐。——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李白《塞下曲六首》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司空图《河湟有感》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边草》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四首》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老将行》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李白《胡无人》

    言可省时休便说,步宜留处莫胡行。——《醒世恒言·卷十四》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秦观《纳凉》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李白《于阗采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高启《寻胡隐君》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二首》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李白《关山月》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郑板桥《题游侠图》

[阅读全文]...
  • 房兵曹胡马杜甫古诗(房兵曹胡马古诗意思)

  • 杜甫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这时杜甫身处洛阳,正是其游齐赵、裘马轻狂的时期。杜甫自身善骑射,且爱马,对马有真感情,常在咏马诗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就是作者通过描绘一匹神清骨峻、驰骋万里的“胡马”来表达对房兵曹立功万里之外的期望,以及自身锐于进取的精神。

    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胡:此指西域。

    大宛(yuā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宛,读鸳,*声。大宛名是指著名的好马。

    锋棱: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批,削,割。竹批:像斜削的竹筒一样尖锐。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无空阔: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腾而过。

    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疾速轻盈。

    所向无阻,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于它。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阅读全文]...
  •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古诗赏析

  •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古诗赏析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抒写雪中思友之情景,由冬日清晨下雪时作者的所见所感,最后转入想象胡居士雪天高卧,表达出对友人无比的敬仰和深切的关怀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古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赏析

      王维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胡居士:名不详。只知他家境清寒,信奉佛教,住处距王维不远。王维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兼示学人》等诗,从诗中可知胡居士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

      中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中唐山水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唐代〕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

      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

      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

      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注释

      胡居士:名字生*未详。古代称信佛而不出家的人为居士,也指隐者。

      寒更:寒夜的.更点。唐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诗:“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箭:古代计时仪器漏壶中的箭标,上面刻有度数,随着漏壶里的水不断下滴,箭标上的刻度依次显露出来,依据时刻报更。唐薛逢《元日楼前观仗》诗:“千门曙色锁寒梅,五夜疏钟晓箭催。”

      清镜:明镜。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衰颜:衰老的容颜。隋尹式《别宋常侍诗》:“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牖(yǒu):窗户。《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

      洒空:指下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积素:积雪。《文选·谢惠连〈雪赋〉》:“积素未亏,白日朝鲜。”李周翰注:“言积雪未销,白日鲜明。”宽阔的厅堂。引申为公开的场所。广庭:清朱仕琇《送叶蔚文南归序》:“ 颜斶王斗绌世主之怒,笑谑广庭,高揖而去。”

      袁安:东汉大臣。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阴(今河南商水西北)人。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只有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这里用以指胡居士。

      翛(xiāo)然:一任自然,无拘无束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

      鉴赏

      此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首联对仗,“寒更”对“清镜”,“清镜览衰颜”有迟暮之感。颔联写开门所见,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满山”,诗情跌宕起伏,奇趣横生。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晨雪带来的闲静。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寒冷,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势。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此诗中间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如谢道韫)、碎琼乱玉(如施耐庵)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构思,对后来的大历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等名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创作背景

      王维的《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胡居士,名不详。只知他家境清寒,信奉佛教,住处距王维不远。王维有《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兼示学人》等诗,从诗中可知胡居士贤而贫困,王维曾经周济过他。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阅读全文]...
  • 房兵曹胡马杜甫古诗(房兵曹胡马译文及注释)

  • 杜甫
  • 房兵曹,其人不详。兵曹,也是官名,唐代在各卫府州都有兵曹参军事之官,前面提到有法曹之官,则兵曹之官与之类似,都是各地*中一个部门中的官员。此诗创作,据前人考察,应当是在唐开元二十八、九年间,距前几首的时间不远。

    此诗的第一二句:

    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

    胡马,就是西域的马,《史记》中曾记载:天子得乌孙马,号曰天马。后来又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马还强壮,于是称乌孙马为西极马,大宛马称为天马。这一类的马,都属于胡马,比内地的马要强壮善跑。这里具体地说出“胡马大宛名”,可知就是西域最好的汗血马,据《史记》的记载,就是出于大宛的胡马。

    乌孙位置所在,如下图所示。

    乌孙的位置

    乌孙,是汉代西域的国家,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人在今甘肃敦煌、祁连山之间游牧,北与匈奴为邻。乌孙人以游牧畜牧业为主,养马业特别繁盛。

    大宛,古代中亚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汉代西域国家位置,注意其中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

    大宛马如下图

    汗血马如下图

    根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地区),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十分惊人,能日行千里,会从肩膀附*位置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故称汗血宝马。汗血马虽然速度快,但体形纤细,在古代大将骑马作战更愿选择粗壮的马匹,这是汗血马在古代中国消失的原因。

    杜甫说的“胡马大宛名”,应当就是《史记》所说的这种马。对这种马,杜甫形容为:“锋稜瘦骨成”。前人注释说:马以神气清劲为佳,不在多肉,故云锋稜瘦骨成”。可知这一句是说此马瘦而骨锋显露。

    第三四句: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这是继续描写胡马的形象。一是说双耳,一是说四蹄。双耳峻峭,如批开的竹子,表示坚挺有力的样子。四蹄快捷有力,奔腾起来如风一样轻。

    古人认为马耳要小而锐,如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说:“马耳欲小而锐,状如斩竹筒。”所谓的“批竹”,就是《马经》所说的“削筒”。批就是削,指把竹子批削开。古人曾记载,唐太宗的十骥(十匹骏马),其耳根都是尖锐的。对照上面的汗血马的照片,就可看出它的耳朵小,上竖而尖。

    马跑得快,一是如风,二是蹄轻。如《拾遗记》中说:“曹洪乘白马,耳中生风,足不践地。”马蹄的轻快,就是马足如腾空,而不践地。这是从马蹄跑动时的动作,看出马跑起来非常轻快,有腾风的感觉。

    第五六句: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所向,是说马所跑去的地方。无空阔,是说马跑起来能越过沟涧,奔上山坡。不论什么样的险阻,都挡不住马的奔腾向前。

    托死生,是说骑着这样的马,可以把主人的生死托付出马,使主人摆脱危险,救出主人的性命。

    此类情况,在古人的记载中,也是多见的。如《东观汉记》中记载,东汉大将吴汉伐蜀的时候,战败落水,靠抓住马尾得以逃出。又如《江表传》记载,孙权征合肥的时候,乘骏马冲上一座桥,不料桥已被拆毁,桥中间有一丈多长没有了木板,此时也不容后退,于是孙权策马一跃,跳过了没有木板的地方,没有落入水中。《蜀志》也记载,刘备的马的卢,能一跃三丈,跳过檀溪,让刘表的部队没有追上。《晋书》也记载,大将刘牢之的马曾跃过五丈宽的山涧,摆脱了慕容垂的追击。这都是人骑其马,可以托死生的例子。

    这两句是说这种良马具有很强的跳跃力,在危险之时能帮主人摆脱生死困境。

    第七八句: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骁腾,是说此马骁勇而能飞腾。横行万里,是说此马奔跑能力极强,一般所说的千里马也比它差得远。据《庄子》所说,周穆王曾驾八马之乘,一日行万里。五六两句是说马可以让主人托死生,七八两句是说马能让主人横行万里。都是形容马的能力极强,非一般马可比。

    对于此诗,前人曾评价说:

    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

    又说,诗的上半部分描写马之状,下半部分赞扬马之才,最后却是结归到房兵曹其人身上,也就是说房兵曹也像他的马一样,英武有力,非同一般。

    前人还赞扬此诗:前半几句是说胡马的骨相之异,后半几句是说马的骁腾无比,而诗的词语也是极为矫健豪纵,有飞行万里之势,让人读了,马之形象与能力,就像全在目中一样。这样的写法,远远超过只会描写马的形象的写法,所以可称为一首颂马的名诗。

    总起来看,杜甫此诗把超绝的胡马写得极为生动有力,栩栩如生,又在暗中赞扬了马的主人房兵曹其人,起到了意在言外,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

    现在的骏马

    中国著名的山丹马场

[阅读全文]...
  • 小儿垂钓古诗_小儿垂钓胡令能

  •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

      9、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关于柚子的诗句

  • 鸟行黑点波涛白,枫叶红连橘柚黄。——释赞宁《寄题明月禅院二首·积翠湖心迤逦长》

    雨中秋事芙蓉尽,霜后时新橘柚来。——文征明《十月》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枇杷结实暄风里,橘柚垂花细雨馀。——孙蕡《寄高彬四首·其一》

    弹指岁云何,秋风橘柚垂。——仲并《钱检法及代期以诗告别因次其韵》

    四时务锄耰,千村鸣杼柚。——方回《秀山霜晴晚眺与赵宾暘黄惟月联句》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赠二君子》

    橘柚故园枝,随人植庭户。——储光羲《同房宪部应旋》

    东冈松柏老,西岭橘柚秋。——苏轼《正辅既见和复次前韵慰鼓盆劝学佛》

    杞梓橘柚杶干柏,芷蓠椒桂蘼兰荪。——项安世《贺杨枢密新建贡院三十韵》

    子观桔柚,一暠一晔,贵其素华,匪尚绿叶。——左思《白发赋》

    露变蒹葭浦,星悬橘柚村。——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

    斥逐鸿鹄兮,**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东方朔《七谏》

    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东方朔《七谏》

    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东方朔《七谏》

    扁舟几泊洞庭霜,曾见连林橘柚黄。——赵蕃《从王彦博觅洞庭柑三首》

    金堂鹦鹉扫孤塔,苍溪橘柚五出椑。——楼钥《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贡图星橘兼苞柚,宴筯金齑和鱠鱼。——宋祁《盛谏议赴维扬》

    不见关以外,处处空杼柚。——李曾伯《丁亥纪蜀百韵》

    江黄之区橘柚国,细腰宫衣无吴庖。——王洋《郑吏部设川馔招客戏成长言呈诸丈》

    小片慈菇白,低丛柚子黄。——元稹《景申秋八首》

    人烟空橘柚,梅蘤破榛丛。——黄庭坚《三至堂》

    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

    露重芭蕉叶,香凝橘柚枝。——羊士谔《燕居》

    春江连橘柚,晚景媚菰蒲。——李颀《送卢少府赴延陵》

    风飘橘柚香,日动幡盖容。——陆龟蒙《包山祠》

    柚子简介

    柚与橘同时见于中国文字记载的约于公元前3至4世纪,其时长江一带已有橘和柚种植,并都被选为贡品。但是,中国古*载的柚是否与现今所称的柚同属一种植物,曾有争议。田中长三郎以日本一些古书和日本民间都叫香橙为Yuzu来推论认为中国古代所称的柚是香橙而非后来*称的柚。日语的Yu与汉语的柚同音,Yuzu即汉语的柚子。其实,汉语的柚是柚,日语的Yuzu是日本民间叫的香橙,二者有别。不因二者同音就硬要中国人指的柚说成就是日本人叫的香橙,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本末倒置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始于秦汉而盛于汉唐。然而,早在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书已有柚的记载了(见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就是说,柚一名先于香橙。

    16世纪时,一些医学著作,还有少数本草,把柚与橙混淆了,将柚误认为酸橙以至宽皮橘类。因而《本草唐本志》(公元1578年)特为这个问题作了澄清。至于4世纪时裴渊的《广州记》,9世纪时柳宗元的诗文中提到的柚,以及12世纪时《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著作中提及的柚无疑都是与后来所称的柚同为一个物种。因为中国南方不产香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胡柚的古诗 - 句子

描写胡柚的古诗 - 语录

描写胡柚的古诗 - 说说

描写胡柚的古诗 - 名言

描写胡柚的古诗 - 诗词

描写胡柚的古诗 - 祝福

描写胡柚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傻妞的台词 新木乃伊台词 兔女郎台词 李狗嗨台词 吃鸡航班台词 黑寡妇台词 达摩大发明家台词 还珠格格的经典台词 大秦帝国经典台词 时光鸡台词 悟空传的经典台词 绝望的主妇台词第一季 我爱你电影台词 英雄杀王昭君台词 尼尔机械纪元台词 恐怖片台词 哲理电影台词 雨露均沾台词 经典励志电影台词 甄嬛传台词对白 地理图台词 第十二夜台词 你是我兄弟经典台词 经典电影爱情台词 王者英语台词 三国战纪台词 鬼子进村台词 巴啦啦台词 相声我去过台词 大发明家的台词 克拉恋人经典台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