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关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阅读,文学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 苏轼
  •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全文]...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赏析(西江月辛弃疾赏析译文)

  • 古语有云:从来诗酒不分家。古人在写诗之前,往往有饮酒的*惯,也因此做过许多与醉酒有关的诗。其中描写醉态,不顾形象的,大有人在。

    可是到了宋朝,社会风气渐渐改变了,文人们专攻填词,再也不用舞刀弄枪,言行日趋“儒雅”,很少在词作中吐露出自己醉后失态的实情。

    即使豪放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也只是发挥酒醉后的想象,想要飞天揽月。唯有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填了一首《西江月》,把自己酒后失态的样子如实描绘下来。

    《西江月·遣兴》——南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作意译:我喝醉了之后就只想笑,才没有功夫去发愁呢。最*一直在读古人的书,结果却发现读了也是白读,完全没什么用。

    昨晚喝高了,醉倒在松树下。我问松树:我是不是醉得很厉害?当时风吹动了松枝,我还以为它要来扶我。于是呵斥道:“走开!老子不要你扶!”

    这首《西江月》写得特别诙谐,似乎是在回答别人的疑问。比如有人问他:我最*老见你喝醉,你是不是在为什么事发愁啊?辛弃疾就回答他说:嘁!我喝醉过后不知道多快乐呢,哪有时间发愁?

    从前诗仙李白喝高了,就写了一首《月下独酌》,当时他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后还举起酒杯,和月下花影共舞。他内心也许是愁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辛弃疾喝醉了,醉到错以为松枝要来拂自己。但是他倔强地认为自己没醉,还呵斥老松:走开!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内心正在发愁。

    词的头两句说“我才没空发愁”,但是第三、四句就暴露了他的心理,他正是在发愁。他在抱怨:读了好多古人的书,全都白读了,一点用处都没有。

    任凭他自书中读出一朵花儿来,他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抗金的理想。所以说,相信了这些书上之言,除了浪费时间,一点好处都没有。

    从前,梁元帝也曾经发出过相同的抱怨。因为他认为自己读书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国家还是灭亡了,所以“读书无用”。于是,他下令让人把宫里的藏书全都烧掉了。

    不同的人醉酒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一些人会笑,有一些人会哭。还有一些*时锯了嘴儿的闷葫芦,会突然变得话多,特别有表现欲。比如辛弃疾,他喝高了想找人说话。

    没有人他就对着松树说,他问松树自己是不是喝醉了。其实他内心是很排斥这种醉酒的状态的,因为饮酒误事。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一个人心里有事时,才会喝醉。

    辛弃疾不肯承认自己心里有事,所以他不承认自己醉了。见到“松树要来拂”自己,于是马上呵斥对方:走开!才不要你管呢!我不知道有多么清醒。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中认为:王维的诗是“以画入诗”,而辛弃疾这一首《西江月》则是“以戏入词”。辛弃疾经常通过散文化的手法,将青山绿水进行拟人化处理。

    比如他在《贺新郎》中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在《生查子》中写:“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妆?”又写山头明月,每夜来青溪上“听读《离骚》去”。

    不过,在本文介绍的这一首《西江月》中,他是在醉中把松树当成了人,因此才写出潇洒狂放的句子。

    从前,唐代写醉酒诗最好的是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醉酒的状态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美酒给李白壮了胆,连皇帝的面子他也敢不给。

    唐诗豪气干云,诗人们无论是醉,还是醒,笔下都有一股气势。但是到了宋代,文人们的生活日趋精致,不爱舞刀弄剑了,只爱填一些“婉约”词。

    即使苏东坡首开豪放词派,但他也不爱写自己喝高了的样子。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临江仙·夜归临皋》来看,他都是浅醉,思维还是相当清醒的。其实,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因为醉酒会误事,所以我们一般认为,经常喝得烂醉如泥的应该是“闲人”。苏轼中年以后性情变得散淡,后期钻研禅学,偶尔喝高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辛弃疾一辈子都“热血沸腾”,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图谋收复河山。他喝醉了就算了,想不到他还有闲情“反刍”自己醉酒的模样。所以这首词初读的时候,让人感觉有一点想笑。

    从词的首句看来,甚至让人怀疑他在第二天醒来填词的时候,酒都还没醒完。不然他为什么还在死撑着说:我喝高了可开心了,我没空发愁。即使没空发愁,为什么接下来又抱怨“读书无用”呢?

    《孟子》中说:“尽信书,则不无书。”古人著书,写下的其实也是一家之语。对于书中的话,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能死脑筋照搬。现实中的处境,比书中描写的复杂百倍、千倍,遇到不一样的情况,你得学会变通。

    难道辛弃疾没有读过《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吗?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因为自己的事业不顺,就责怪古人的书不可信呢?可见他还处于宿醉未醒,胡思乱想的状态之中。

    然后他又自叙,昨天他的确是醉了,然后他又问松树自己醉得怎样。最后还疑心松树看不起他,觉得他醉了,想上前来扶。这么看起来,他仿佛又是醒着的。

    这一忽儿清醒,一忽儿又醉的样子,你说他到底是不是在上演一场醉汉撒酒疯的好戏呢?所以说他是“以戏入词”,让人忍笑不能。

    不过,笑过之后,当我们想到辛弃疾*生的志向,和他的遭遇后,又有一点笑不出来了。甚至,更多时候都想替他哭一场,哭他报复无法施展,哭他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的性格是非常倔强的,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抗金报国,但是阻碍他实现理想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所以,他痛苦的时候就想买醉,但是喝醉了之后,他又不肯承认自己喝醉。谁叫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良臣呢!

    他的性格让他宁愿去做孤芳自赏的屈原,日夜唤“湘累”共舞,也誓不向那些投降派低头。因此,他唯有“以戏入词”,吐露自己倔强的心声。

[阅读全文]...
  • 苏轼:西江月

  • 苏轼
  •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赏析:

      这首词题或作《梅》、《梅花》。《野客丛书》:“盖悼朝云而作。”苏轼侍妾朝云,随词人徒岭南,不久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秦观曾写诗说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苏轼把她比为“天女维摩”。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苏轼另有诗悼念她。此词通过咏岭南梅花,赞扬朝云“玉骨”、“冰姿”和“仙风”,敬仰她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素面”、“洗妆”两句写朝云天然丽质,不敷粉脸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红。“高情”句,是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梦”写与朝云互为知己的情谊,而不能“同梦”,点明悼亡之旨。全词既是咏梅,又是怀人。咏梅中能以“绿毛么凤”、“唇红”、“海仙”、“瘴雾”等突出岭南特色,并以绿羽禽是海仙派来“探芳丛”的神话般情节和细节表现,让作品带有浪漫色彩。构思缜密,立意超拔脱俗;境象朦胧,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构之一。杨慎云:“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词品》卷二)《耆旧续闻》卷二引晁以道言:“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六首

  •   西江月·江梅开晚    正是江梅开晚,  又逢蜡雪轮番。  竹窗时听野鸡喧,  更有鹿鸣柳畔。  日月交辉离坎,  阴阳相变尘寰。  长生妙药在田园,  风雨春秋参伴。    西江月·峥嵘    皎皎银河夜冷,  悠悠玉宇风清。  晚风入梦晓窗明,  淡月闲云宁静。  烽火五关秋色,  人生十载峥嵘。  山斋好了入长亭,  推盏往来人影。    西江月·梨花带雨    菡萏载池羞涩,  长虹跨水连天。  梨花带雨淡寒烟,  鸭戏啄粼波浅。  霜竹偶传秋信,  红蕖难换春妍。  推窗惊起柳鸣蝉,  门外东风似箭。    西江月·桑麻迷雾    点点枝头细雨,  重重柳下*湖。  玉虹饮水润如初,  向晚桑麻迷雾。  且喜堤前花好,  又见塘中金鲈。  夜阑人静月轮孤,  俯仰人间几步。    西江月·田园    渺渺长汀香桂,  潇潇暮雨风枝。  尖尖竹笋露青迟,  坝上芭蕉滴泪。  野渡群峰苍翠,  舟横几度涟漪。  绿茵深处鹭双飞,  细品田园滋味。    西江月·梦想    绿浸晓云冉冉,  红酣朝雾蒙蒙。  推窗熄烛锦苍穹,  翠柳风中拨弄。  雨后残阳如火,  燕来点水鸣虫。  争名放下贯长虹,  说与三年美梦。

      编辑点评:

      六首西江月。江梅一首,妙药在田园,吟咏出了田园悠然自得,休养生息;峥嵘一首,将峥嵘岁月与山斋相和既有艰苦奋斗又有淡泊之志;梨花一首,吟咏了群芳之美艳;桑麻一首,吟咏了夜阑人静,俯仰人生的静逸;田园吟咏了笋,芭蕉等田园美景;梦想,寄情与景,吟咏了寄情山水之志。全词音韵流畅,词藻功力极佳,推荐共赏!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 诗意,阅读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常中就显得不*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阅读全文]...
  • 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作者:张孝祥

      原文: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释:

      1、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

      2、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3、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4、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着名乐舞名。

      翻译: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

      行驶在广阔*展的江面上。

      行船被风浪所阻,

      微风吹起鳞鳞波浪,

      泛起波光。

      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

      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

      当到达岳阳时,

      准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赏析: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稳,远远望去,就象“*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理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m.ju.51tietu.net)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阅读全文]...
  • 《西江月》贺铸词作鉴赏

  •   【原文】

      西江月⑴

      携手看花深径⑵,扶肩待月斜廊⑶。临分少伫已伥伥⑷,此段不堪回想⑸。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⑹。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⑵携手:手挽手,形容很亲密的样子。深径:花丛深处的小路。

      ⑶扶肩:肩并肩。

      ⑷临分少伫:临别时少作伫立,表示不忍分离的情态。伫,久立而等待。伥(chāng)伥:迷茫不知所措貌。

      ⑸此段:*来。《宋书·谢庄传》:“此段不堪见宾,已数十日。”

      ⑹难销:即难消,难以经得住。

      【白话译文】

      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

      欲寄书信,却恨人如天远;难捱长夜,漫漫夜似年长。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

      【作品介绍】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是宋代词人贺铸创作的一首情思缠绵的小词。此词主要写相思之苦。上片追忆昔日欢会的情景。其中“携手看花”、“扶肩待月”言其感情之深。后二句写别时即“已伥伥”,而今回想自当是更为悲伤凄婉。下片抒别后相思之情。全词构思精到,用笔句句紧逼,词意层层深入,末尾一句,尤见悲凉哀婉,堪称词作中描写爱情的上品。

      【原文】

      西江月⑴

      携手看花深径⑵,扶肩待月斜廊⑶。临分少伫已伥伥⑷,此段不堪回想⑸。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⑹。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⑵携手:手挽手,形容很亲密的样子。深径:花丛深处的小路。

      ⑶扶肩:肩并肩。

      ⑷临分少伫:临别时少作伫立,表示不忍分离的情态。伫,久立而等待。伥(chāng)伥:迷茫不知所措貌。

      ⑸此段:*来。《宋书·谢庄传》:“此段不堪见宾,已数十日。”

      ⑹难销:即难消,难以经得住。

      【白话译文】

      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

      欲寄书信,却恨人如天远;难捱长夜,漫漫夜似年长。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行舟江上的风雨长夜,或以为系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贺铸赴任太*途中所作。

      【赏析】

      此词写与情人的别后相思。上片起首二句以极其工整的六言对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这两句极其生动而概括。

      接下来两句一反起首二句追忆欢会时的热烈缠绵,陡然转入当日回想时的悲凉,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动魂荡魄的艺术效果。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别之际,稍作延伫,已经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下句又以“不堪”二字相呼应加倍写出当日回想时的痛心疾首,凄婉欲绝。这两句与李商隐《锦瑟》诗中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谓意境相类,但各尽其妙。

      上片四句,两句一层,情调大起大落。词人一开始就将欢会写得缠绵热烈,细腻逼真,然后当头棒喝,由热烈缠绵一下反跌到悲凉凄惨,形成情感洪流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词作含义深远,余味无穷。

      下片四句,笔法又有所不同。词人如剥笋一般,层层深入地具体说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说自己主观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别之后,羁宦天涯,见面固然已属痴想;然而不料就连互通音问,互慰愁肠这一点愿望也由于人如天远,书无由达而落空。主观的愿望被客观的现实无情地击碎,这种情况下去回想旧日的欢会,这是一“不堪”。第二句“难”字,是客观环境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一个人对着孤灯,凄清寂寞,百无聊赖,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当然会产生长夜如年那样难以销磨的无限感慨。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风雨”是耳边所闻。听着风雨敲打窗扉之声,词人不禁肝肠俱碎。“碎”字极炼而似不炼,情景两兼,可称得上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词,以“更”透进一层,指出以上之种种,全发生;“孤舟枕上”,把羁旅愁思、宦途枨触与恋情打成一片。这是四“不堪”。这四“不堪”齐于一身,已使人难以承受,何况又纷至沓来,一时齐集。

      全词用笔句句紧逼,用意层层深入,沉郁顿挫,情厚意婉,将主人公与恋人的别后相思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不愧为爱情词中的佳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句子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语录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说说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名言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诗词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祝福

根据西江月描绘古诗的画 - 心语

推荐词条

蜂的诗古诗 描写电影的古诗 坚持到最后一秒的古诗 表达舍身取义的古诗 柿子关于秋天的古诗 读古诗词段位考评的感想 与江南有关的古诗都 带有殊恩的古诗 或开头的古诗 等待出嫁女子的古诗词 处于绝望中对幸福渴望的古诗 含邪字的古诗 查找古诗和诗和词的区别 古诗赞美五月的美景 我还知道其他的写景古诗 关于夏天的古诗天的古诗 写春笋的古诗词 形容峡谷的古诗词 有关新年的古诗送给宝宝 形容神勇的古诗 关于听的五字古诗 歌颂母爱的五言古诗 新春景的古诗 自编古诗词书的前言 写爬山虎的古诗脚 含有一和人的古诗词 古代最疯狂的古诗 夜雨古诗的图片 找一首*坦的古诗 现代人写*遥古城的古诗 胭脂成粉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