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古诗的妙用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阅读古诗的妙用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阅读古诗的妙用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阅读古诗的妙用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词阅读题(精选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的身影,阅读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阅读题(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中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语是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3分)
2、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 词语是 徘徊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分)
2、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③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⑴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⑵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4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2分)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2分)
(2)这两句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的手法,以燕舞东风的乐景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手法1分,寓意3分;若写拟人或衬托的手法亦可得分)
阅读练*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阚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小雾笼罩,杏花飘零,人未成脶,宫殿冷寂,月光残照。(3分)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阚的抒情做铺垫。(2分)
2、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2分)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亡国的惨痛现实;(2分)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2分)
赏析
【《白雨斋词话》卷三】陈廷焯曰:凄丽*南唐二主,词意亦哀以思矣。
陈子龙,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这首山花子春恨是首借景表情的怀古词,词意动人,所陈之景冷艳,所表之情凄清,短短四十八字的小令把对惜春春去,恨春不住,的情怀表露的一览无余。但和其他的春词不同,由怨春不留,到怨己凭多闲愁。所有由赋到比兴的过程都是在题内尽述了。就象刘禹锡答白居易的诗,刘、白二人都在格式以内。未出题外之意。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
陈子龙的恨春有何不同呢?不同在用字达意上。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我画在扩号内的字请提问人注意。本来是盎然春意,奈何作者却如此用字?更有下半句的尽、空、无情、等字。(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燕子居然在作者眼中落得无情二字的评语,更甚者还是双燕子。燕好是*人对有情男女爱情的美化词,这里居然被作者灌上无情两字。这里却是作者大有深意呀。不可脱离历史的看人物,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词?
这里给提问的朋友介绍下陈子龙这个人,他是生在明末死在清初的人,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文人,更是个抗清义士,明亡以后多年转战南北追随南明武装反清复明,最后被捕投水而死,死后还被**。
了解这样的背景在看这首春恨想必提问的朋友多少读出了作者的题外之意了吧。落花春去,杨柳迷离,故国宫院(景阳宫明永乐年修的)月照残红,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多情燕子哪知我国破神忧,(一点爱国意思没有,所以被作者说成无情双燕。)只知在东风中呢喃。一首写惜春词表诉的是作者情伤故国的忧思。神交南唐的亡国后主,此处想来亦在情理之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
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有整体意识,首先要审读题目、诗句和注释,其次要用相关鉴赏知识对原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按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思路分析】第一问: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答题步骤: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问: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解题格式: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步骤: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采桑子
迎燕古诗阅读答案
《迎燕》是宋代诗人葛天民所作诗词之一。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迎燕古诗阅读答案,欢迎查看。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阅读试题及答案
5、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分)
6、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3分)
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2分)
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即可)
拓展阅读:
《迎燕》诗意
短暂的阳春三月,普通的百姓人家。
为了迎接新来的'燕子飞入,都没有放下昔日的门帘。
燕翅已被丝雨淋湿,口里仍衔着带有落花芳香的泥土来筑巢。
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时光。
《迎燕》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也是燕子顺利找到主人家的标志。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的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古人作诗作词时很注意遣词造句,往往会因斟酌一个词而苦思冥想,甚至是捻断胡须。于是,许多诗或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或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比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宋祁《鹧鸪天》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动词的妙用都有画龙点睛之妙。下面,笔者也想试举三例,说说点滴在诗文中的妙用。
(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这三句都用了点或滴渲染意境。当然,这三句中还用了比较典型的寄寓愁情愁丝的意象梧桐和细雨,但如果少了点滴就会少了那种清丽、空灵且凄苦的味道。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一些比较。比如,《》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陆甫之《清*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清*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虽然也都借梧桐细雨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愁闷,却不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表达得更为凄切凄冷。这是因为,有了梧桐和细雨这两个意象,如果再巧用点或滴,或者将之叠用为点点滴滴,则可以更好地渲染出词人愁之难以排遣的凄苦心情和空灵清丽的凄冷意境。
先看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闺怨,而且还在写景抒情中借一个滴字,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忧伤的意境。上阕从环境到人物,都烘托了一种秋夜孤寂的闺怨。下阕则为了衬托出人物怨忧的心绪,从听觉的角度写了三更雨,对秋夜单调的雨声作了入微的描写滴到明,衬托出人物忧怨凄清的心绪。抒情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眠,由此可见离情之深。那密密的雨点不断打在枯叶上,发出枯燥单调的声响,已经很叫人心烦了,再加上它滴到空荡荡的台阶上发出的扰人的声音,就更让人心碎了。于是,这秋夜的冷雨便一点也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也不像是滴在空台阶上,倒像是点点滴滴都砸在抒情主人公的心上,声声都在诉说着凄苦之情。空阶滴水空灵而清丽的艺术氛围就这样被渲染出来了,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幽怨伤怀!
再看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确,面对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等情景,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孤独之怨等,词人的愁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些浸满了词人凄苦和哀愁的意象,虽然也都着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愁苦,颇具感染力,却都比不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中叠词点点滴滴所起的表达效果。因为,点点滴滴从声音的角度将无限的愁苦具象化,并以叠字的方式实现了雨声由白昼到黄昏的延续,进而使词人内心无限凄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了。当词人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为国家担忧时,却偏偏从早上到黄昏都在下着绵绵细雨,而且还是一点点、一滴滴都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怎么会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尽的呢?于是,词人只能借点滴传递:点滴是双声词,主要写声音,是以声衬情;点点滴滴一语,更是极富顿挫凄绝感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劈劈*地响着,从早上一直响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虽然作者写的是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但我们却可以从中体会到这雨点其实是实实在在地都打在了词人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都是那么强烈,都在敲击着词人的心,让他不能自抑!
再看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每一点都引发相思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更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听着这声音,无限的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词人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尤其是那一声声、一点点都实实在在地落在词人的心里,那是何等的凄苦啊!于是,我们读来也如闻雨声嘀嗒既抑扬顿挫又能把整个气氛都渲染得十分浓厚,进而从这一声声、一点点中深深地体味到词人内心的凄苦。
诗文词赋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都是由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都表现了出来,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并使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学*和品读精美诗文时,一定要多学*其锤炼字词的技巧,揣摩其所用的深层含义,并品味其所营造的艺术境界。
[“点”“滴”在古中的妙用1200字]
立春偶成古诗阅读
《立春偶成》是宋代诗人张栻地一首七言绝句,采用了借景抒情地艺术手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立春偶成古诗阅读,欢迎阅读。
立春偶成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
字词解释:
律回:即大地回春地意思。
岁晚:写这首诗时地立春是在年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岁晚。
参差:不齐地样子。
作品翻译:
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地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地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地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
作品赏析:
立春偶成,诗名,描写立春是一年之始地景象。
“春到人间草木知”这句运还用了拟人地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故说它们首先知道春到人间地消息。“眼前生意满”是说处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通过春风吹水这种具体物象来表现“生意”。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真实地描绘了春到人间地动人情景。冰化雪消,草木滋生,开始透露出春地信息。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地景象;那碧波荡漾地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地活力。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地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地生活激情。
作者简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从师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一见,知其大器,称赞道:“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地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卒谥宣,葬于湖南宁乡沩山(又名官山,为衡山之麓,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古诗原文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译文翻译
时*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注释解释
立春:阳气回苏的开头,也是一年的最后月份。代表着春季的开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黄帝命伶伦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与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从节气上说,立春即是一年之始,但在历算上,立春之日可能赶在上一年的腊月下旬,即在上一年未尽之时,新一年的春天就已经来到了。古人认为律属阳气,吕属阴气,各代表一年的六个月,律回阴往即言立春。
岁(suì)晚:年终。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生意:生机、生气。
满:遍布,充满。
参(cēn)差(cī):高低不齐。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时,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发青,略见春意了,风也暖了,水也绿了。所以,此诗是诗人有感而作的南方立春日感怀诗。
诗文赏析
诗的前二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写立春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信息,万物仿佛从沉睡中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时令的更新,考虑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蛰虫将要苏醒,草木将要萌发抽芽。
诗的首句写出今年立春的特殊性,在旧岁未尽时已经“律回”,抓住冰霜渐少作为春意萌动的表征,写冰霜显得比往年要少。次句写自然界的变化,以拟人笔法写草木发绿,以代替具体的描写,最先告知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后两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写诗人的悠然遐想:诗人不再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烟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这就使人进入了一个现实的立春境界,向往着那万紫千红、充满生意的春天早日到来。“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
诗的三、四句,诗人借立春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理,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融情人景,十分形象。末句描绘了春水春风的生动景象,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满”字,把春意写尽,也进而折射出了诗人欣慰的心态。
诗人从立春这个节日“阴极阳生”的`特点,命意也不过说“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但诗人在内容上略加提炼,在表达上以“春才到便觉得生意满”的“夸饰”手法,预示春浓的景象,以显示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对春天美景的爱好,使人默默地意会到,诗人所热情歌颂的是:只要有积极的因素,便会有积极的反应。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语言朴质清新,以景句结尾,意味无穷。感情丰富,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诗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表达的是一种欣喜的心情。在写法上,对仗工整,用词传神,而又不露斧凿痕迹。
全诗以“律回”为契机,律一回,就冰霜少,则春天的温煦可知;“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颇含韵外之致,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结,面余味无穷,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染,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思。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忆江南》(唐 )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季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欣赏阅读]
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欢迎大家分享。
一、比喻
形象思维是古诗创作的特质,比喻则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诗中的比喻手法,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为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从而获得交流,受到感染。小学古诗,有些分别用上明喻、暗喻和借喻,也有一首用几种的。
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就含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这三种手法。现简析一下。
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别出心裁地把柳树借比美女,一个“妆”字,巧设比喻,一个“高”字,衬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丰姿,翠绿的颜色,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饰的晶莹闪亮的玉石;无数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也成了她的裙带,贴切的比喻把这婀娜多姿的柳树写活了。
后两句,设问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把春风比作剪出翠叶的剪刀。这一比喻鲜明而形象,把对柳树的颂扬引向了对春天的赞美,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也让读者容易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夸张
古诗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一诗,正因为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才显突出了山寺的巍峨与超逸。
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突出了山寺的高,第二句“手可摘星辰”说明了山寺隔天之*,更显其高。这种奇景,是诗人巧妙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她既突出了山寺的高势,也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高而超逸的生活情趣。
三、对偶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用整齐对称的形式,和谐匀称的音节,把相对的两部分突显出来,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自然地抒发感情,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且看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的首联运用色彩对仗,先写树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错落有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图画。尾联则以数字对仗,一写时间之久远,二描空间之广阔,体现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目通万里的旷达胸襟。全诗通过对草堂附*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四、对比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关系用比较的方法将对立的事物本质尖锐地、鲜明地揭示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所表达的事物本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一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附诗: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他将“陶者”和“不沾泥”者,“无片瓦”者和“居大厦”者两两相比,一方面控诉了统治者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的悲惨遭遇而鸣不*。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今人读之,更能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感情。
五、拟人
无论诗、文,恰当运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均能使语言形象、鲜明、生动,积极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古诗运用拟人手法,更能让死板的东西活跃起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人读后倍感亲切而为之振奋,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不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附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氧化榆英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诗的前两句,写百花争奇斗艳,各展其才,意欲留住即将归去的春光,给读者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惜春之情。后两句写杨花榆英漫天飞舞的景象,使晚春景色更具魅力,更具特色。
草木无情,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它却能“知”能“解”亦能“斗”,甚至还有“才思”优劣之分。文思巧运,实属罕见,诚令人叹服。
六、衬托
古诗以“烘云托月”的表达方式来渲染气氛,突出被衬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寓意更加深刻,思想内容更具感染力。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运用了此法,才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而成为千古绝唱。
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时写的。诗中流露出被贬后的孤独,也巧妙地反映出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写得那么孤寂凄清,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心情。那披蓑戴笠,冒着严寒在雪中独钓的渔翁不正是作者高清形象的写照吗?
这首诗的精湛,正是用了千山万径的寂静来衬托出渔翁的独钓,才收到以静衬动,静中见动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上述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被作者常常运用,准确、生动、鲜明、突出,起到了极好的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应特别注意理解领悟这些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小学古诗还运用了设问、借代、叠字等修辞手法。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
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
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
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15、“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5分)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B项“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也的决心”错,有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项“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6分)①诗句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2分)②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2分)③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2分)
海棠古诗苏轼阅读答案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这首诗写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所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棠古诗苏轼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样子。
崇光:指高贵华美光泽。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1)诗歌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2)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境界和气氛。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心理。
(2)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却又无斧凿之迹。
阅读练*二:
(1)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什么特点?
(2)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东风袅袅形容春风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春光。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光彩正艳、香气正浓。
(2)诗中睡去与红妆使用拟人手法十分明显。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诗关键句。照红妆呼应前句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娇艳妩媚。
参考答案:
(1)视觉(颜色)、嗅觉(香味)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特点。
(2)采用拟人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主旨。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海棠,着意表现海棠色彩。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光泽。这句诗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照耀下,在微风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海棠清香。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空蒙幽寂夜景描写,暗示是诗人幽寂孤独心理。
最妙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情态;故照应上文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努力而悄然盛放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海棠遭遇就是诗人自己遭遇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胸襟。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时间是春天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抒发诗人因不见古贤的惆怅心情。结尾处熔古往今来历史悲剧于一炉,深沉悲壮,让历代豪杰有泪如倾。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问题:
(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2)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3)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5)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自”和“空”最好。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
(3)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
(4)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
(5)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
在学*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叱奴下车,因*之。*:打死
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
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
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
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
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董宣以其不畏*,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
B.*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
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4:(2分)D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面题目。(10分)
董宣,字少*,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下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叱奴下车,因*之。*:打死B.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据:按、撑C.妻子对哭妻子:妻子和儿子D.使宣叩头谢主谢:谢谢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B.帝令小黄门持之威不能行一令乎C.唯见布被覆尸流血被面D.将何以理天下乎欲何言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2分)
(2)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2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董宣以其不畏*,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B.*湖阳公主家奴是正面描写,京城人送其“卧虎”称号是侧面描写。C.本文虽短,但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叙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波澜起伏,扣人心弦。D.天子因董宣有硬脖子病而称他“强项”,饶他后还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4分,每小题2分)(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分)。
(2)光武帝极为愤怒,要用鞭子打死他。(2分)。
小题1:(2分)D
小题1:D应是“道歉”。
小题1:D中二者都是“什么”。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搏击” “震栗”“箠杀”等。
小题1:D应是“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
阅读古诗的妙用 读古诗的妙用 与阅读的古诗 阅读类的古诗 蜂的古诗阅读 多阅读的古诗 古诗的阅读题 古诗蝉的阅读 关阅读的古诗 山行古诗的阅读 古树的古诗阅读 在家阅读的古诗 古诗的阅读卡 古诗关于阅读的 春望的古诗阅读 示儿的古诗阅读 阅读量高的古诗 古诗关睢的阅读 阅读的诗句 夏的古诗群文阅读 与阅读相关的古诗 古诗所见的阅读 阅读古诗的名句 杂志的古诗阅读 古诗阅读的意象 阅读考级的古诗 赞美阅读的古诗 阅读的古诗文 早春的古诗阅读 有关多阅读的古诗
《长干曲》古诗阅读及赏析 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题李凝幽居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古诗词阅读题 古诗蝉阅读训练及答案 《素心兰》古诗阅读题 古诗词阅读知识小结 古诗文的阅读技巧 海棠古诗苏轼阅读答案 咏柳曾巩古诗阅读答案 《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 中班阅读活动:古诗《悯农》 杜甫《蜀相》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羌村三首》古诗阅读及赏析 迎燕古诗阅读答案 立春偶成古诗阅读 《长恨歌》古诗阅读及翻译 冬至古诗词阅读 阅读古诗词对比赏析完成阅读附答案 关于立夏的古诗阅读 强项令古诗文阅读答案 中班阅读学古诗江南教案 鹧鸪天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塞下曲85句 古诗歌句阅读欣赏 “点”“滴”在古诗词中的妙用1200字 古诗歌欣赏阅读 关于思乡的古诗句阅读 常见修辞手法在小学古诗中的妙用
风吹气球鸟的古诗 有浅和予的古诗词 一念贪欲的古诗 合成髋臼的古诗 赞医德的古诗 简单到极致的古诗少见 含古诗文的歌曲 支持粤语的古诗 我想找一首珍惜时间的古诗视频 古诗闽龙谁写的 杜甫反映战争的五言古诗 有柳条有山水有人在观望的古诗 古诗人物的作品 茨竹山的古诗 乔传载的望天树古诗 古诗好的词段 竹石古诗意思相*的诗 古诗配图的画法 带陌上溪下的古诗 形容庚子待丰年的古诗 形容被泼一盆冷水的古诗 谷雨相对应的古诗 丛木花海的古诗 瓦匠住草房的古诗 有关春节的古诗简单一点的 提到河豚的古诗词 小爱给我放一个狼来的古诗 古诗宋词起名的女孩名字大全 姓张的古诗名言 古诗小池和池上的简笔画 写以动衬静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