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关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望江楼的古诗意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望江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望江南温庭筠古诗意思)

  • 温庭筠,他的花间词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与慰籍,徜徉在他细腻与深情的优美诗词中,或悲或喜,流连忘返。但难免让人质疑的是,温庭筠是不是也如女性一般温柔似水,否则怎么可以写出这般含情脉脉的文字。

    温庭筠出生于没落的世代贵族之家,这样的家庭背景,温庭筠因而具有性格的两面性,一是深藏骨子里的高贵风雅之气,二是难掩的孤单失落与自卑。这样的性格特征,让他很难融入官场,更别谈什么游刃有余。

    满腹才华的温庭筠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遇事不善变通,不喜逢迎,所以才有与宰相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情破裂一事,令狐滈不懂典故“玉条脱”,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令狐滈慕虚荣请温庭筠代写20首《菩萨蛮》,温庭筠断然拒绝。

    两件事本应到此为止,但不通人情世故的温庭筠却将此事公之于众,大有轻视与傲娇之意,让令狐滈大觉颜面扫地,恨意渐生。性格很难改变,温庭筠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是一味厌烦这类人的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弄虚作假,为自己脸上贴金的虚荣。

    温庭筠傲视*和痛恨逢迎,颇有男子的凛然正气,现实中的温庭筠就是这样有个性有血性的男儿。他的诗词则展现了另一面,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柔美温情,婉丽冷艳。我们一起分享他著名的词作《望江南·梳洗罢》。

    《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 〔唐代〕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州。

    这首词写得是女子登楼远眺,期待爱人归来的情景。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断,细腻的刻画了思夫女子的情绪变化,寥寥数笔,将女子的情真意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第一二两句,写女子早早起来就开始梳妆打扮,打理完毕后,独自到望江楼倚着栏杆向远方眺望。这一刻女子是带着满满期待的喜悦的,刻意的梳妆,只为即将归来的他。这与作者在《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是被引用最多的一句。女子站在望江楼,极目远望,每一艘船的出现,都会让她充满希望,爱人一定就在上面,但一次又一次,一艘又一艘,成百上千的帆船驶向远方,依然不见爱人熟悉的身影。

    第四句“斜晖脉脉水悠悠”,女子从黎明已经等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了辽阔的江面上,江水一刻不停地悠悠而流。作者对女子情感的变化把握得极为准确,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下,就有如女子黎明之时的兴奋和雀跃,到傍晚的沮丧与失望。

    最后一句“肠断白苹州”中的“白苹”,意指男女曾经相会或是分离的地方。女子从日出等到日落,期待着丈夫的归来,但空余扫兴,不觉望到两人当年曾经分离的地方,物是人非,更添惆怅,女子愈觉肝肠寸断,心如刀割。

    这首小令是温庭筠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显现出他高超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他以清丽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情景交融,生动自然,颇有新意,特别是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既写现实的场景,又寓意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

[阅读全文]...
  • 登望江楼心情诗句

  • 心情
  • 登望江楼心情诗句

      (第一首)

      清辉如洗醉江楼,楼得骚词意气流。

      流卷心潮追梦影,影随鱼浪逐云悠。

      悠吟苏轼婵娟调,调寄岳阳进退谋。

      谋嵌佳联千古句,句雕思润凤鸾酬。

      (第二首)

      望江楼上韵飞扬,骚客风流意味长。

      儒雅文基增胜雅,墀芳才俊斗芬芳。

      清河大义微言老,渤海豪情满盏香。

      敞胆憨心非醉酒,人生何处不疏狂?

      (第三首)

      酬别最怕上江楼,楼下清波长逝流。

      流去他乡难照影,影来何处恨余悠?

      悠怀常恼荣枯调,调曲应存衰盛谋。

      谋遍今生无古句,句中心意与君酬。

      (第四首)

      虚掷韶华几十秋,烟含暮色又登楼。

      寒消绿浪江凝玉,云落白帆枫系舟。

      曾踞风云闲纵马,今凭诗酒笑封侯。

      栏杆拍罢归何处,香雪斜阳一袖收。

      (第五首)

      滔滔锦水向东流,江岸花丛卧石牛。

      崇丽阁亭花馥馥,薛涛古井水幽幽。

      玉碑刻字怀洪度,修竹参天抱榭楼。

      春色满园谁不醉,煕煕攘攘万人游。

      (第六首)

      蓉城南岸望江楼,纪念薛涛史册留。

      西赴船中别密友,东临阁上唱风流。

      浣花溪畔美娘俏,玉女津边兄弟愁。

      巴蜀*心智广,登高望远乐悠悠。

      (第七首)

      酬君把盏上层楼,楼外青山傍水流。

      流曲飞觞托素影,影词逸韵荡轻悠。

      悠扬当赞恒殊调,调适勿劳奇异谋。

      谋断频询天下句,句说新语志亦酬。

      (第八首)

      巍峨照影真崇丽,管领春风女校书。

      五色笺头开妙笔,千重花底锁高居。

      江流恶浪三秋恨,暮色云山百代图。

      锦水桥边独坐处,秋声且听万竿竹。

      (第九首)

      亭台耸翠望江楼,楼上骋怀锦水流。

      流荡修篁万杆影,影筛短笛数声悠。

      悠弹笺页薛涛调,调侃节官元稹谋。

      谋得佳联空下句,句迎才子来对酬。

      (第十首)

      身远五湖心未休,烟含暮色独登楼。

      霞沉碧水江凝玉,月起苍山柳系舟。

      曾据风云闲纵马,今凭诗酒笑封侯。

      栏杆拍罢归何处,白雪斜阳一袖收。

[阅读全文]...
  • 写望江楼的诗句

  • 写望江楼的诗句

      (第一首)

      青苔葳蕤,

      石阶湿滑,

      古老的望江楼,

      在月光的浸润中,

      泛起柔和的光。

      江畔小路冷清下来,

      高大的榆树弯曲的树枝,

      也在夜风的抚弄下,

      有了些许的灵动。

      新植的杨树,

      睁着懵懂无知的眼睛,

      渴求读懂,

      那紧闭门窗内,

      神秘的往事,

      与深邃的哲理。

      夜,

      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

      虚荣与狭隘,

      被星星纤细的明亮,

      刺破。

      黑暗,

      也许更能接*神灵,

      在风中行走的灵魂,

      寻找着怀念的人。

      面对,

      一座古老的建筑,

      面对,

      厚重的历史,

      人们的敬畏与崇拜,

      太少太少。

      欲望的无限扩张,

      故土成为被遗忘的,

      薄薄的过往。

      谁会在月亮的注视中,

      俯身向下,

      去感悟一滴露水的,

      清澈与柔弱?

      谁会在斑驳的树影,

      与青草的'气息中,

      去感谢大地的恩泽?

      又有谁,

      会站在望江楼前,

      仰视那木制的栏杆、

      镂空的花窗,

      在时光的遗韵中,

      缅怀那些用汗水、

      泪水、鲜血

      或是用生命来创造,

      历史的*凡人?

[阅读全文]...
  • 江畔独步寻花的意思诗意(江畔独步寻花古诗意思及注释)

  • 诗意
  • 我们对李白的印象是风流多情的,对杜甫的印象则是郁郁寡欢用情专一的。殊不知,杜甫并非一生都是悲苦的,他也有七情六欲,也向往美酒和美女。

    唐朝时,狎妓成风,文人墨客也不可避免,杜甫亦是其中之一。想当初,杜甫出游丈八沟,而这一场出行,也有很多姑娘陪同。出游归来后不久,杜甫就写下了两首诗作《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其一)落日放好船,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其二)雨来沾*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缆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中有两个名词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调冰水”和“雪藕丝”这两个词是动词,前面一个词是用冰调制冷饮水的意思,而后一个词是把藕上的白丝去掉。不得不说这个“雪”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雪”字既说明了藕丝的洁白,也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似乎不是去除而是轻柔地抚摸。

    而这两个名词前面的搭配就更锦上添花了,“公子”与“佳人”相对,而“佳人”搭配“雪藕丝”更是绝妙,这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佳人洁白的手在轻柔地抚摸着藕丝,眼神在不经意间与调冰水的公子相对,两人向彼此微微一笑,却又沉默不语。

    第二首诗是紧接着上一首诗写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这两句诗被后世广为流传,“越女”、“燕姬”这两个词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美。

    其实,杜甫51岁的时候即使是在外漂泊,也少不了寻花问柳。关于杜甫的风流佳话,当然不止这一、两首诗可以看出来。

    杜甫的这首《江畔独步寻花》还有寻花问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编入小学教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实,这首诗没有我们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就在后两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古代的诗词文学中,蝴蝶常驻于花间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情欲,这种思想在唐朝时期盛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从初唐的一位诗人刘希夷说起。

    刘希夷曾写过一首《公子行》,“花际裴回双蛱蝶”以蝴蝶来比喻寻花问柳的公子哥。在这句诗后面,紧接着又来了一句“娼家美女郁金香”可见寻花问柳的对象就是那柳花烟巷中的*了。

    说到《江畔独步寻花》还不得不说“黄四娘家花溪畔,千朵万朵压枝低。”这里的黄四娘指的是谁呢?

    其实黄四娘最初只是一个老妇人,她自己也想不到是因为什么原因出名的。有的人一辈子想出名,却不能如愿,而有的人不想出名,却名声在外,黄四娘显然就是后者。

    苏轼流放到海南的时候,某天与朋友外出游玩,路过一户人家,他看到那家的花园整齐美丽,就不由自主地想要进去参观一下。

    可没想到的是,苏轼打开门,迎接他的却是一位老妇人,老妇人衣裳褴褛,苏轼见此情景还专门调侃了一番,没想到却被老妇人给怼了,苏轼自知无趣,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可苏轼心里却很不服气,他回去了以后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诗的后两句“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说杜甫看到的那位黄四娘年纪可能和自己眼前这位白发青裙的老妇一般大。

    其实苏轼这么写不过就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而已,杜甫的诗中确实也有对老妇进行过描写,不过不是黄四娘,而是老妇,比如《石壕吏》中的“老翁之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但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诗中的老者并没有任何看不起人、贬低人的意思,否则他又怎么会自称“少陵野老”呢?由此可见,苏轼的说法更像是一种调侃。

    当时的杜甫,居住在浣花溪,与黄四娘亦是邻居。在杜甫之后的20余年,浣花溪来了一位叫薛涛的才女,她遇到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可这也是导致她单身一辈子的原因。

    黄四娘与杜甫经常有往来,而关于她的身份,我们也不得不猜测一下,她究竟是未婚女子呢?还是寡妇呢?

    其实这两个答案显然都不符合真实,黄四娘既不是未婚女子,也不是寡妇。首先,单从杜甫对她的称呼来看,就不可能是未婚女子,再怎么说黄四娘也不属于那个年纪了。

    而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么简单的道理杜甫也应该明白,所以如果黄四娘是寡妇,杜甫不太可能去到她的家里。

    再从“黄四娘家花满蹊”这句话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蹊”这个字,这个字是小路的意思,既然是小路,杜甫又经常去她家,我们也不难猜出黄四娘的身份,就是伎女。

    薛涛本来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在朝中做官,一家人过得十分滋润。可是父亲薛郧因为得罪了当朝的*,所以被贬,举家流亡,而父亲薛郧也因病去世。为了生活,薛涛不得不做了官伎。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韦皋,她人生中第一个知己。韦皋听说薛涛有才,便召她来府中赋诗。薛涛从容不迫地写下了《谒巫山庙》,她的赋文实在太过出色,韦皋看了之后也大为赞赏。

    后来,韦皋常邀她来府中赋诗,很多人赏识她的才能,她也成了府中的交际花。渐渐地,薛涛的名气开始流传起来。

    薛涛是幸运的,她遇到了韦皋,如果没有这个人,她的一生恐怕只能黯然失色,韦皋有才,长得也英俊,薛涛无数次把他当成自己命中的那个人,可是薛涛也明白,他们俩是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

    后来的日子里,薛涛遇到了元稹,这个年龄小她11岁的男人,元稹不是没有勇气爱一个比他大的女人,可元稹更在意的是自己,他当然明白眼前这个女人为了他可以放弃自己的前途,可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仕途,做了一个负心的渣男。

    自此之后,薛涛不再爱了,索性独自过完一生。多年以后,人们再次经过浣花溪畔,会想起两个人:一个风流的杜甫与一个专情的薛涛。

[阅读全文]...
  • 望天门山的古诗意思(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翻译)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当涂县西南,由两座山组成,东面博望山(也叫东梁山),西面梁山,长江当中流过,两山夹峙如门。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楚江:安徽古代为楚国地域,流经的长江为楚江。

    两座山合起来叫一个名字,在中国不多见。古人不会乱来,这两座山一定有重要特征,就是形状、高度相似,而且夹峙而立,“门”的命名形象到位。

    怎样更形象地描述这两座山像门?

    李白浪漫地认为,两座山原本一体,是因为汹涌的长江冲成一分为二,从当中打断,即所谓“中断”。“开”是“中断”的结果。

    如此一浪漫,天门山俨然神话。

    同时可能断定,此时李白看到的江水一定凶猛,否则不会这样形容,下一句正是解释。

    到了天门山,江面狭窄,波涛更加汹涌,不但产生回旋,而且长江由此北折。

    这两句,类似介绍,比较*淡。

    ②*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读诗,有时候就是读诗人的心,读他的性情,读他观察事物的角度,读他的敏感度。从中也许我们能读出诗人的水*。

    此时此刻,天门山给李白怎样的印象,他敏感到天门山的什么不同?

    豪放是李白诗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识别,“*青山相对出”,则体现了他的敏感细腻。

    “相对”,正是说明了博望山和梁山的相似,像门的两个边柱那样的相似,“出”字则说明了江山湍急。

    “相对山”三个字,准确描写了天门山的与众不同。

    这一句,让我想起了赛车游戏,两边景色目不暇接,呼呼而过,或者说呼呼而出。

    人不可能总盯一处,肯定别视,具体选择什么入诗,是我们读诗的乐趣所在,同时也是了解诗人极好的途径。

    “*青山相对出”是快镜头,是*距离,如果继续,会显得拘泥不堪。

    “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慢镜头,是远距离,如此大幅度地蒙太奇,读起来心胸开阔,实际上是诗人大气开阔。

    大日小帆,在太阳底下出发,我看到这样的景色总是激情。江面上虽显渺小,但它敢闯敢搏。有太阳做后盾,怕什么?

    孤帆逆行,不会很快,但顺行的李白一定很快,“来”是相对,也就是说,“来”的应该是李白而不是“孤帆”,但此时的李白忘记了自己的快,而以为是“孤帆”快,与孤帆的距离越来越*。

    李白如此认为,是否将“孤帆”看成了自己?夺日而出,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

    “孤帆一片日边来”,总是让我想到不息的奋斗。

    【古诗写作背景】:

    出蜀漫游的主要目标是吴越,而吴越的重中之重就是南京。离开庐山,打起背包,李白再次出发。

    顺江而下,必经安徽。头枕波涛的李白睡了一夜好觉,天微晓时,准时走出船舱,因为马上就到了天门山。

    又一首名作留世。

[阅读全文]...
  • 望江南古诗翻译(望江南这首诗的诗意)

  • 诗意
  •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①,车如流水马如龙②。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

    【译文】

    多少恨意,昨夜梦魂中。还像以前那样游赏皇宫禁苑,车辆如流水,马匹如长龙。是夜花好月圆,春风微拂。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作于词人降宋被囚期间。

    “多少恨”三字劈空而来,直抒心中恨意,这股恨意由何而来呢?“昨夜梦魂中”昨天夜里的梦引起了他的满腔怨恨。“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由“还似”引起,铺陈梦境,深入陈述“恨”之缘由。梦毕竟不是现实,因而用“似”;“旧时”指南唐亡国以前。且看看词人身为国君时,过的是何等惬意的日子吧:他率领着众王公大臣及后宫的妃嫔们游赏精巧别致、风景如画的皇宫禁苑,一路上车马如流,队伍盛大,好不热闹。那时春风和煦,花开正艳,月光皎皎,一派欢乐景象。因此词人的“恨”来自于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他的恨更是一种悔恨,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对于亡国词人来说,除了悲哀,还有反思,他是为自己的荒淫误国而悔恨不已。

[阅读全文]...
  • 江雪古诗的意思

  • 江雪古诗的意思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江雪古诗的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原文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创作背景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将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并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将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将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将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将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将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并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并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将“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将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将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然而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将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是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阅读全文]...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 古诗文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其原文如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艺术手法:

      1、动静结合

      2、虚实结合

      3、景入理势

      4、全文对仗

      作品评价:

      1、《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2、《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3、《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4、《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5、《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6、《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作者资料: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阅读全文]...
  • 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古诗意思(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 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学*要点解析

    一、原诗的背诵和默写。(必考)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狐狸)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解题。

    (1)芙蓉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3)题意: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三、诗句意思的理解。(重点)

    1、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1)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2)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3)吴:三国时的吴国。(4)*明:天亮的时候。(5)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6)楚山:楚国的山。指现在的南京一带。

    (7)孤:独自,孤单一人。

    第一句的意思是: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洛阳:地名,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2)冰心:比喻纯洁的心。(3)玉壶:这里指诗人自然无为的虚无之心。

    第二句的意思是: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四、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诗人为友人践行的情景,作者寓情于景,表达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与分别时的惆怅之情。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亲友们深深的思念之情。

[阅读全文]...
  • 寒食古诗意思(寒食的意思及诗意)

  • 诗意
  •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句子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语录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说说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名言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诗词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祝福

望江楼的古诗意思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男女之事的句子 唯美伤感句子 我姓边的的专属句子 描写春天赏花的句子 表达对家人失望的句子 爱情共勉的句子 菊花形态的句子 认真工作的女人的句子 一个人在黑暗的句子 搞笑屈原端午句子 赞美母校的句子 形容异地恋离别的句子 希望两个人长久的句子 失眠的搞笑句子 描写玉米苗的优美句子 骂人虚伪的句子 你可以看不起我的句子 写给肚子里宝宝的句子 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句子 逛书店的唯美句子 关于手语的唯美句子 阴险狡诈的句子 跟男友发嗲撒娇的句子 极度失望悲观的句子 表达对妈妈的爱的句子 活着没有意义的句子 乐观积极的句子 繁荣的句子 形容美景如画的句子 用顽固和顽强写句子 眼泪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