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含有规律的古诗 >

含有规律的古诗

关于含有规律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含有规律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含有规律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10大规律

  • 语文
  •   小升初语文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很定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欣赏,先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的《之任蜀州》、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3.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4.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5.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3.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4.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5.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阅读全文]...
  • 语文古诗鉴赏的可循规律

  • 语文
  •   语文鉴赏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很定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古诗欣赏的规律,遇到古诗赏析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欣赏,先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的《之任蜀州》、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2.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3.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4.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5.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3.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4.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5.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阅读全文]...
  • 关于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十大规律

  •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的《》、的《》。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的《之任蜀州》、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阅读全文]...
  • 《找规律》评课稿

  • 礼仪
  • 《找规律》评课稿(通用16篇)

      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提高的重要手段。一起来看看找规律的评课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仅供《找规律》评课稿。大家参考!谢谢!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李晓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儿童节场地布置”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互动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三、体验数学

      这节课把“寻找规律王国”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四、规则的建立

      本节课设计了小组星赛,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为小组争得星星奖励。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

      一.听了宋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

      1、注重学生学*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介绍时,是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构建自己数学知识。在学*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宋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本节课,宋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值得借鉴的是,孙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 复*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学*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 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小编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 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宋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找规律》一课,是一年级小朋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找出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找出下一个物体。还要通过涂、摆、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送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各个教学环节紧凑,又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活泼设计,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的地方:

      一是以游戏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一节课是否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宋老师在教学“找规律”这节课时很自然地设计师生互动“拍掌游戏”,老师示范学生跟做,有意识有规律地呈现,提问学生掌声中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入,有利于拉*师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尝试、参入、思考,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规律的存在,从而达到事倍功半之功效。

      二是准确把握教学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动手操作。宋老师在导入、课件展示、摆一摆、画一画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兴趣,感受自己请自动手带来的快乐,这种体验让学生享受参入的幸福。尤其是摆图形时,宋老师的指导、参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物体排列的规律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就是在让学生动手改一改同伴的学*作业时,小老师的幸福感别提多高兴啦!整堂课教师都在跟着学生学生走,教学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心领神会。

      三是表扬鼓励恰到好处,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信。课堂上师生相互的自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这种自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宋老师从导入开始把对学生的信任放在了第一位,及时的表扬鼓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兴趣。

      四是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完成课堂练*作业时,宋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练*作业,然后由小组自主检查评析,最后全班交流展示学*成果,让学生体验了自己即使学生又是小老师,这种体验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学*的快乐。

      五是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为了促进教学,让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切不可以做秀使学生眼花缭乱。宋老师简单的四张PPT展示恰到好处,既直观形象又发挥了作用。

      整节课教学节奏紧凑,设计合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极具低年级教学特色,确实为一节好课。

      11月7号上午听了崔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崔老师年轻又充满活力,整节课的思路清晰,课堂讲解透彻,教态自然。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教师,但丝毫没有“青涩”的感觉。

      课后,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九个人聚在工作室对这节课进行评课,大家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感觉崔老师在这节课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突破,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最后,高红妹老师给我们做了点晴之笔的点评,肯定了崔老师的教学效果,肯定了老师的教学思路,肯定了本节课的难点攻克得比较好。但也提出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难点的处理还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彻底,才能更好的照顾中下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给出了修改意见:

      1. 给的任务要明确。

      2. 给的合作时间要明确。

      3. 小组每人的分工要明确。

      4. 汇报时学生的语言要规范,要让全班同学都参与。

      5. 对本节课的余数:0.1. 2. 分别代表那个颜色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才能类推和应用。

      高老师不愧是名师,一下子就点出问题的关键,每个人心里一下子都豁然开朗,也能更好的体会到这节课的精采。

      真的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学*机会,要好好的珍惜啊!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担任张xx老师这节课的主评老师之一,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感受很多,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的地方: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张老师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一组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二组没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第一组都能猜对而第二组都猜错了?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第一组是有顺序、有规律的。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给学生的学*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知识。

      二、张老师精心设计练*,使数学知识与语文词语教学相结合。在练*中设计了有规律的词语,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让学生接着说下一个词语是什么。

      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如在新授环节先学*两个为一组的简单排列,再学*三个为一组四个为一组的排列规律。由易到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张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语言把规律说完整。如在巩固练*环节中的第二个练*中一个学生用了因为所以回答问题问题,张老师鼓励他说“你特别会回答问题,他会说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第三个练*题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学生说出了白天黑夜为一组后,张老师让他继续说,学生想了一下接着说出了重复出现,这样孩子就把这一组的规律说完整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张老师这节课尽管呈现了很多亮点,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过程缺乏趣味性。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贴*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张老师的这节课把教材中节日里用彩灯、彩旗等装饰教室这一情境完全抛开了,设计了狮子大象、蛋糕汉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的有规律的排律。虽然学生掌握了规律的含义、学会了找规律,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了趣味,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

      2、练*的设计过难。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在新授环节我们学*了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在练*中也应以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为主。而张老师的练*中第一个就是以5个为一组的图形的排列,第2个练*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接着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中的第三个小题是四个为一组让学生猜,这两个练*都有点太难了。

[阅读全文]...
  •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

  • 舞蹈
  • *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

      *古典舞有着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舞蹈中最传统、最具代表性、最精湛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古典舞的身韵特点与规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古典”为拉丁文cassi—cus的意译即为“经典的”。*古典舞(又称“新古典舞”)是从我国的传统戏曲舞蹈、武术、古代艺术资料中的舞蹈形象如敦煌舞中的“反弹琵琶”这一舞姿就是从敦煌112石窟壁画中的“琵琶舞”的舞姿,民间舞蹈如《绸舞》、《剑舞》、《胡旋舞》等,古典、诗画等文学艺术中挖掘筛选、整合创造而来的。因此*古典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便具有了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格的训练方法。这种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是在不失传统艺术的前提下,经过李正一、唐满城两为教授的倾心研磨,提纯出古典舞的身韵动律“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作元素和“圆、曲、拧、倾”的动势节律的身法态势。本文旨在从表层到内涵寻找出*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龙蛇蜿蜒——线

      博毅《舞赋》有“蜲蛇蚺袅,云转飘曶”、“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卢肇《湖南观双枯舞》云“飘渺兮翔凤,婉转兮蛟龙”;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咏》“矐如弈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晋《白纻舞歌诗》有“转盻遗精艳春光,将流将引双雁行”。以上历史记叙的舞蹈诗歌辞赋中,无论是描写形体的“婉转如转龙”还是描写眼神的“转、斜、送、回、顾、盼、盻、流”等都十分清晰地证明了*古典舞在形体动态和空间构图上追求一种线型之美。而这种追求是来源于*古人的.抽象意识在造型艺术以线为代表,包括简、空、不似、水墨、笔墨等抽象特征的审美情趣。线的性质在*造型艺术中有着重要位置,作为同样具备造型艺术的*舞蹈艺术来说,追求线型的动律美当然是十分自然的。

      另外,由于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它对*先民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力量,因此形成了*传统文化精神中的“龙崇拜”、“龙意识”。龙是流传跌宕的线条运动的最佳运动形象的对应,所以*古典舞的体势运动也正随时表现为游龙般的线的运动。

      *古典舞十分讲究身段美。其中,腰作为整个身体的轴心,其“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往复回旋必然显示出体态的所谓“体如游龙”、“纤细回翔”,这正是游龙的意象。纵观*传统舞蹈,其中,巾袖的上下舞动、缭绕变化,充分显示出游曳飞动的形态,呈现着电闪、龙跃、旋回之势,带来了有如彩云追月、行云流水般的特殊形式意味。

      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身段的动律要求也是欲进先退、欲直先迂。运用节奏和姿态的高低、强弱、快慢的不断变换,造成舞蹈动作多样,避免直来直去,单调重复,使观者不断产生出其不意、应接不暇的新鲜感。因此,*古典舞的线型运动应成为*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审美心理构成的关键所在。

      二、转似回波——圆

      圆是*古典舞运动形态的本质特征。

      *古典舞的体势总呈现着一种回旋状态,即“圆”——“转”的状态。我们所看到的许多舞蹈形象,其动作的基础构成、造型特点以及动力走向暗示,都显示着“划圆”的特征,其中有的呈几个圆的交叉分布,有的呈8字型,有的呈弧型,有的呈S型。总之,无不体现出“起承转合”以及“终点回到起点”的运动原则。所以,明郑恭王朱厚烷世子朱载堉提出了“学舞,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的理论。

      “众妙之门”原为老子语。《老子》第一章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这里“妙”既体现“道”的虚玄无限的一面,而“玄”则事故“道”的另一种说法。*古人把宇宙的运动视为一种按照圆形轨道不断往复循环的运动,因此“转”的概念无疑蕴涵着古典哲学关于宇宙循环论的发现观。而“阴阳相对”这一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则是该发现观的主要理论形式之一。古人认为,一切事物无不是具有正反两方面相互作用循环不止,这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例如,我们在观看*古典舞时会注意到舞者凡是手向前、旁、正、斜、上、下指出时,都要先向相反的方向划出一个圆弧。因此,可以看出古典舞的身韵极强调动作过程中“起承转合”、“终点回归起点”的原则,也就是我们说的十欲,即:

      1、 欲前先后,欲后先前;

      2、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

      3、 欲上先下,欲下先上;

      4、 欲放先收,欲收先放;

      5、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6、 欲直先弯,欲弯先直;

      7、 欲正先斜,欲斜先正;

      8、 欲高先低,欲低先高;

      9、 欲提先沉,欲沉先提;

      10、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十欲中所举例左与右,前与后,提与沉,快与慢等诸多对比和成对矛盾,也就是各成一对阴阳。我们知道“阴”代表一对前后退、下降、静止、柔顺、晦暗、凝固的方面;“阳”代表一切前进、上升、运动、刚健、光明、流动的方面。在身韵动作中,通过一阴一阳的对比,使整个动作强调运动过程中姿态的丰满圆润,以及重心、力度、节奏、角度阴阳变换中的曲折连贯、变化多端。如造型姿态中双臂上举的造型(虎抱拳、双托掌、下垂提襟、按掌、山膀等)都有一种如弓似种的浑圆线条,动作与动作衔接连贯,没有棱角,浑然一体,玉润珠圆。另外如身韵教材中的“燕子穿林”动作,从右抹手到左上穿手,在转体成下穿手,整个动作过程右抹为虚,在加上速度、节奏的快慢处理,是整个动作闪转有序,活灵活现,把“燕子穿林”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另外,身韵里还有许多转身动作存在着所谓“拧”、“倾”的动作方法,一种是身过头留,如“云手”等,一种是头过身留,如“老鹰旋窝”等。这种走上留下,走下留上的运动方法,同样体现了矛盾对立和阴阳转换。在动作过程中,由于上下身的走与留的交错与对立,使身体各部位产生互动,并在借力发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动作,而不能影响动作过程的连贯性,相反却使整个动作过程更为紧凑与协调。由此可见“圆”——“转”不仅成为传统舞蹈的形态特征,而且是*哲理情感的一种符号,它演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其讲究从对称中求得和蔼的观赏效果,达到既富于变化又相互衬托照应的形式美感,成为*古典及其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的美学问题。

      综上所述,“线型圆的动律与外部形态”应作为一种运动规律渗透到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每个环节中。它不仅在规格方法上给我们提供可靠的依据,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掌握身韵动作的风格与韵律,更重要的是它从审美上对*古典舞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古典舞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其传统,既区别于古典芭蕾开绷直的审美特征,又不同于现代舞顺其自然的运动法则,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特征的动作风格和韵律。因此,“线型圆的运动”正是身韵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最终目的。

[阅读全文]...
  • 《找规律》评课稿

  • 礼仪
  • 《找规律》评课稿(精选16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找规律》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月7号上午听了崔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崔老师年轻又充满活力,整节课的思路清晰,课堂讲解透彻,教态自然。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教师,但丝毫没有“青涩”的感觉。

      课后,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九个人聚在工作室对这节课进行评课,大家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感觉崔老师在这节课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突破,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最后,高红妹老师给我们做了点晴之笔的点评,肯定了崔老师的教学效果,肯定了老师的教学思路,肯定了本节课的难点攻克得比较好。但也提出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难点的处理还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彻底,才能更好的照顾中下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给出了修改意见:

      1. 给的任务要明确。

      2. 给的合作时间要明确。

      3. 小组每人的分工要明确。

      4. 汇报时学生的语言要规范,要让全班同学都参与。

      5. 对本节课的余数:0.1. 2. 分别代表那个颜色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才能类推和应用。

      高老师不愧是名师,一下子就点出问题的关键,每个人心里一下子都豁然开朗,也能更好的体会到这节课的精采。

      真的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学*机会,要好好的珍惜啊!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操比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学生参与了学*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课堂生成的处理。如第一节课有位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了,老师别打断他,应该让他说完,说不定他的发现也有独特之处。

      5月3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齐聚在一年级五班,共同学*了张鑫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张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张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挑战记忆的游戏,第一幅图中的图形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没有学生记住图形的排列顺序,第二幅、第三幅图中的图形有规律,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适时的“引”

      根据导入环节的第二、三幅图引入新课,学生虽然明白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些啰嗦,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张老师适时引导,先让学生听老师说,再由个别学生尝试说,

      三、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张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开放的“摆”

      数学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张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贴画,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有规律排列的图形,重视学生学*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李晓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儿童节场地布置”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互动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三、体验数学

      这节课把“寻找规律王国”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四、规则的建立

      本节课设计了小组星赛,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为小组争得星星奖励。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 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阅读全文]...
  • 荀子关于规律的名言

  • 名言
  • 1.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3.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

    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

    4.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所以优生也。

    5.礼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6.故礼者养也。

    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名言(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4)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这是荀子《天论》中的第三个命题,即:制天命而用之。

    第一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他反对“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等“错人而思天”的谬误,提出了“物畜而制之”、“应时而使之”等一系列“制天命而用之”的正确主张。

    他对“天”和“人”的论述,实质上就是对物质和精神这个哲学基本命题的论述。

    他肯定了物质对精神的能动作用,较为全面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自:*传统文化丛书《<荀子>选读》(邓元煊、李伦、张俐 选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也;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意思:没有站在高山的顶端,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没有俯瞰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厚重;没有聆听先王的教诲,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

    ——《劝学》意思:君子学*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

    ——《劝学》意思: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

    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没有老师,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非十二子》意思:君子以没有修养为耻,不因为被污蔑为耻,以没有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重用为耻。

[阅读全文]...
  • 初中数学规律题复*汇集

  • 教育,数学
  • 初中数学规律题复*汇集

      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时应以课本为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规律题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因式分解同步练*(解答题)

      关于因式分解同步练*知识学*,下面的题目需要同学们认真完成哦。

      因式分解同步练*(解答题)

      解答题

      9.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a2+10a+25 ②m2-12mn+36n2

      ③xy3-2x2y2+x3y ④(x2+4y2)2-16x2y2

      10.已知x=-19,y=12,求代数式4x2+12xy+9y2的值.

      11.已知│x-y+1│与x2+8x+16互为相反数,求x2+2xy+y2的值.

      答案:

      9.①(a+5)2;②(m-6n)2;③xy(x-y)2;④(x+2y)2(x-2y)2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同步练*题目的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因式分解同步练*(填空题)

      同学们对因式分解的内容还熟悉吧,下面需要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下面的题目练*。

      因式分解同步练*(填空题)

      填空题

      5.已知9x2-6xy+k是完全*方式,则k的值是________.

      6.9a2+(________)+25b2=(3a-5b)2

      7.-4x2+4xy+(_______)=-(_______).

      8.已知a2+14a+49=25,则a的值是_________.

      答案:

      5.y2 6.-30ab 7.-y2;2x-y 8.-2或-12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同步练*题目的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因式分解同步练*(选择题)

      同学们认真学*,下面是老师提供的关于因式分解同步练*题目学*哦。

      因式分解同步练*(选择题)

      选择题

      1.已知y2+my+16是完全*方式,则m的值是( )

      A.8 B.4 C.±8 D.±4

      2.下列多项式能用完全*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x2-6x-9 B.a2-16a+32 C.x2-2xy+4y2 D.4a2-4a+1

      3.下列各式属于正确分解因式的是( )

      A.1+4x2=(1+2x)2 B.6a-9-a2=-(a-3)2

      C.1+4m-4m2=(1-2m)2 D.x2+xy+y2=(x+y)2

      4.把x4-2x2y2+y4分解因式,结果是( )

      A.(x-y)4 B.(x2-y2)4 C.[(x+y)(x-y)]2 D.(x+y)2(x-y)2

      答案:

      1.C 2.D 3.B 4.D

      以上对因式分解同步练*(选择题)的知识练*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完成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考试哦。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单元测试卷(填空题)

      下面是对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单元测试卷中填空题的练*,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完成。

      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7.(4分)(1)当x _________ 时,(x﹣4)0=1;(2)(2/3)2002×(1.5)2003÷(﹣1)2004= _________

      8.(4分)分解因式:a2﹣1+b2﹣2ab= _________ .

      9.(4分)(2004万州区)如图,要给这个长、宽、高分别为x、y、z的箱子打包,其打包方式如图所示,则打包带的长至少要 _________ .(单位:mm)(用含x、y、z的代数式表示)

      10.(4分)(2004郑州)如果(2a+2b+1)(2a+2b﹣1)=63,那么a+b的值为 _________ .

      11.(4分)(2002长沙)如图为杨辉三角表,它可以帮助我们按规律写出(a+b)n(其中n为正整数)展开式的系数,请仔细观察表中规律,填出(a+b)4的展开式中所缺的系数.

      (a+b)1=a+b;

      (a+b)2=a2+2ab+b2;

[阅读全文]...
  • 《找规律》数学评课稿

  • 数学,礼仪
  • 《找规律》数学评课稿(通用15篇)

      评什么,如何写评课稿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 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规律》数学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xx老师,本周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找规律》。本节课教师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也正是有了导入环节与自主探究环节的有效落实,才创设了合作交流环节的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氛围。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按照这种规律小组同学合作涂一涂。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学*能力。首先是”找“,找规律既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为下面的涂做好了准备。然后是“说”,本节课教师时时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注重表述的严谨性。最后是“涂”,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正是教师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才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欣赏规律带来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xx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题。在巩固练*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认真倾听的*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学校也开过这节课,感觉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不能将移动的规律找到,尤其是后进生。永红小学马丽华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

      1、注重学生学*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彩灯复*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本节课中马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灯、小动物、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方阵排列规律时,马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线形排列规律时,马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6、关注练*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马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最值得借鉴的是,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课堂是每个人的课堂,每个活动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在教学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时,是否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是在一年级所学的找简单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能知道稍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是隐含着数学知识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欣赏规律美的意识。

      公老师紧抓教学目标设计、编排教材,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环排列的数学知识。听了公老师的课,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

      一、课前准备充分。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老师做了非常精美实用的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出循环排列的变化。各种教具、学具,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可以说,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实践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课堂角色定位比较恰当。

      从新授到练*再到活动,刘老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到“你能动手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吗?”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学*过程。整节课公老师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老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作用是恰到好处。

      三、课堂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除了讲授之外,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实践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学*方式。本节课上,公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探究、独立思考找出图案中四种图形是通过循环排列的规律排列的。后面的练*环节,则是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检验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几点建议:

      一、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二、对于这种抽象的规律能不能赋予其生活意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一找这种规律的应用,比如跳长绳、循环换座位等,从具体事物的角度来理解抽象数学问题。

      今天下午参加了翁洋二小的小班化教学研讨会,可惜只有一节王旭晓老师执教的数学课《找规律》,感觉少一些。

      先说说本课中个人感觉的几点亮点:

      (1)注重学生学*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其中复*铺垫环节复*了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行规律。分别以文字、图片、数学三种形式呈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题来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在下面的新课展开学*中,让学生分别选择二个字母,三个字母,或者五个数学来创造规律中,教者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比一比动物排队与图形排行的有什么相同吗?在学*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学*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笔者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阅读全文]...
  • 饮食不规律的说说

  • 个性
  •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不规律也成为常态,导致我们的身体成为一个亚健康的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规律生活。下面ME个性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饮食不规律的说说,希望大家能喜欢!

    1.败给11点的深夜高速作息紊乱,饮食不规律,压力爆棚的最*。果然体重一路飙升54~57,仅剩一声叹息。

    2.中午吃了面条,晚上吃的咖喱饭但是这个孩儿怕是到下午才吃的饭。饮食不规律。

    3.自己之前做的决定,死也要过走的感觉。饮食不规律导致体重飞速下降。

    4.作息饮食不规律导致不停长痘开了一堆药还有中药,自作孽不可活。

    5.通宵上班下班。没有社交,颜值掉线,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规律,胸闷,全身乏力,血压下降。活成了60岁的样子。

    6.最*吃辣比以往多了点,并且熬夜,还饮食不规律没怎么吃正餐,我现在爆痘严重。

    7.最*饮食不规律不正常,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还老是拉肚子,好难受。

    8.最*这段时间,突然感觉生活又失去了控制,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节奏被打乱,想坚持的毁于一旦,想做的有心无力,在这种状态下,便没有安全感。

    9.最*作息饮食不规律,黑头明显变多了,戒糖戒辣多喝水早睡多运动,冲呀!

    10.暑假开始的这几天以来饮食不规律有时候一天都吃不进什么东西,每天还熬夜每天干最多的事就是睡觉玩手机还有做无谓的挣扎。

    11.晚班上的我脸上冒痘,生物钟不见了,还饮食不规律,我好惨一女的。

    12.当我不能熬夜、饮食不规律胃就痛、压力大情绪暴躁、浑身乏力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老了真的不能和从前比了看来我要保温杯里配枸杞了。

    13.一天三顿饭,不吃就是饮食不规律好像没有科学依据,还是饿了就吃比较好。

    14.每天躺在床上看小说让我的饮食生活非常不规律,我决定打电脑游戏让自己规律起来。

    15.上个月作息和饮食不规律,这个月给大姨妈虐得不要不要。

    16.一礼拜的饮食不规律加上睡眠不足,导致长了一脸的痘30年来第一次长了这么多。

    17.刚刚疼的都哭了,一定是之前饮食不规律,现在一饿就受不了。

    18.饮食不规律的结果就是 看见啥都想吃,但就是没有胃口,吃啥都像吃木头。

    19.每天三点睡,七点起,有时候一整天停不住嘴的吃,有时候一天才一顿饭饮食作息全都不规律脸上居然开始冒痘了。

    20.熬夜,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安慰自己的理由是之后生活会无比规律。

    21.睡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已经让胃不是自己的胃了。

    22.每天过得浑浑噩噩的,千篇一律却又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作息不健康,饮食不规律,加班成常态,却都是无用功。

    23.因为饮食不规律加熬夜,体重迅速降到了84。

    24.放假之后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脑袋昏昏开始有点不喜欢放假了。

    25.一到周末饮食就开始不规律了,满满的罪恶感。

    26.好痛苦啊,最*饮食不规律,临晨个3:30去医院,肠胃有炎症,痛死我了。

    27.过劳肥: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作息不科学、情绪不稳定等导致的以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8.真的绝了,最*一直饮食不规律,要么暴饮暴食,要么一整天一口都不吃,我肠胃真的越来越差了每天拉肚子拉到腿软,外卖也不敢乱吃。

    29.真的不能饮食睡觉不规律,我现在脸也肿眼也肿整个像一个猪头。

    30.要回家了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凌晨三点的海底捞 ,吃到睡着。

    31.我本身胃口就很好,能达到暴食,很可能是饮食不规律,饿懵了突然又吃暴多。

    32.这几天的中暑,闹肚子,饮食不规律可以让我瘦到100斤以下吗。

    33.今天称体重竟然88斤了,我明明一天天的饮食不规律还经常只吃一顿?怎么会长了4斤??这难道就是幸福肥吗?

    34.一到放假,就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饿到胃疼才去吃饭。我想回家。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含有规律的古诗 - 句子

含有规律的古诗 - 语录

含有规律的古诗 - 说说

含有规律的古诗 - 名言

含有规律的古诗 - 诗词

含有规律的古诗 - 祝福

含有规律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小孩的辫子古诗 有团年的古诗 歌曲带有古诗的歌 适合年会朗诵的古诗歌 家乡的民族风情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情感 叫雨快走的古诗词 古诗75首写儿童的诗 春夏秋冬的幼儿古诗词大全 先写情再写景的古诗 再不见的古诗 元旦的古诗是谁写的 还是写边塞风光的古诗 爱情的古诗词朝朝暮暮 终是错付了的古诗 防止疫情的古诗 离别故居的古诗词 古诗文中的悲世不遇 思念的古诗有名 相互尊重人的古诗词 春联关于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古代有门的古诗 盲目听从意见的古诗 老年恩爱的古诗 岁寒四友的古诗描写 表达困难时陪伴的古诗词 爱上古诗的三衢道中 赞美莲花洞的古诗 古诗的风景图片大全 心疼不好的古诗词 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题目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