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嫌日短的古诗 >

嫌日短的古诗

关于嫌日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嫌日短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嫌日短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诗名含有嫌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嫌字的诗词

  • 醉花阴·金铃玉屑嫌非巧

    杨无咎〔宋代〕

    金铃玉屑嫌非巧。生作文鸳小。西帝也多情,偷取佳名,分付闲花草。渊明手把谁携酒。羞把簪乌帽。寄与绮窗人,百种妖娆,不似酴醿好。

    水调歌头·闻道不嫌晚

    夏元鼎〔宋代〕

    闻道不嫌晚,悟了莫悠悠。过时不炼,今生乌兔恐难留。些子乾坤简易,不问在朝居市,达者尽堪修。火候无斤两,大药本非遥。守旁门,囚冷屋,望升超。迷迷相授,生死不相饶。未识先天一气,孰辨五行生克,不向眼前求。试道工夫易,福薄又难消。

    老嫌

    王安石〔宋代〕

    老嫌智巧累形躯,欲就田翁学破除。百岁用痴能几许,救吾黥劓可无余。

    明月逐人来·莫嫌春浅

    史浩〔宋代〕

    莫嫌春浅。寒威俱敛。阳和至此时方见。木君敷令,把雪霜扫断。要集德星胜伴。为有仙翁,正尔名喧蕃汉。眉寿比、聃彭更远。兼资勋业,已中双雕箭。清步槐庭影满。

    送洪季阳分教横州嫌呈丁师二首

    刘宰〔宋代〕

    仕有为贫难择地,志将及物要乘时。青衫入手南中去,此意惟应我辈知。

    送洪季阳分教横州嫌呈丁师二首

    刘宰〔宋代〕

    五百人中占上游,四千里外客诸侯。南中赖有贤方伯,处我应须胜自谋。

    一枝春·有为听浴词者嫌*熳亵正之以雅

    黄之隽〔清代〕

    絮扑东邻,艳阳斜、小浃罗衣香汗。兰汤试否,裍语杜鹃花畔。

    窗纱闭响,想卸到、画鸾裙裥。知尚怯、一缕微风,逗得玉肌寒浅。

    移时暗闻水溅。是冰绡三尺,轻匀湿遍。梨花镜里,带雨自怜春软。

    窥墙未许,肯帘外、侍儿金赚。应怕有、雏燕雕梁,看人未免。

    黄花帘幕为谁开嫌怕双飞燕子来肠断一春无好句令人惭愧贺方回

    王寂〔南北朝〕

    贴水新荷卷未开,隔墙风送落花来。兔葵燕麦应相笑,前度刘郎去又回。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

    苏轼〔宋代〕

    记其云何也次韵答之退之仙人也,游戏于斯文。谈笑出伟奇,鼓舞南海神。顷年三韩使,几为鲛鳄吞。归来筑祠宇,要使百贾奔。(板桥,商贾所聚。)我欲迁其庙,下数浮空群。(谓登州海市。)移书竟不従,信非磊落人。公胡为拳拳,系此空中云。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我今已括囊,象在*坤。

    夜梦为人作幽居诗得二句嫌其寂寞而止既寤因足成之

    顾清〔明代〕

    苔生井干草生阶,不见马蹄门外来。风月满庭书满架,一尊时对碧山开。

[阅读全文]...
  • 含有嫌字的古诗词 带嫌字的诗词名句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查慎行《三闾祠》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红楼梦·第五回》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二首》

    痴心做处人人爱,冷眼观时个个嫌。——《喻世明言·卷三》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其二》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苏轼《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格言联璧·接物类》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增广贤文·下集》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围炉夜话·第十七则》

    好饭不怕晚,趣话不嫌慢。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曹雪芹《好了歌注》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轼《东坡》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西江月·梅花》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谭嗣同《潼关》

    欢乐嫌夜短,愁苦恨更长。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李白《长干行二首》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汪遵《箕山》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韦庄《与小女》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文征明《拜年》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独倚危栏,神游无际,天地犹嫌隘。——朱栴《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贺兰山作》

    瓜田李下,事避嫌疑;秋菊春桃,时来尚早。——《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唐寅《把酒对月歌》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

    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辛弃疾《鹊桥仙·送粉卿行》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陆游《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好事不嫌晚,后登船者先上岸。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辛弃疾《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徐渭《王元章倒枝梅画》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赵秉文《水调歌头·四明有狂客》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曹植《君子行》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蒨桃《呈寇公二首》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曹翰《内宴奉诏作》

    好人不嫌多,恶人怕一个。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元稹《离思五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张志和《渔父》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刘敞《春草》

    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公羊传·隐公·七年》

    嫌人易丑,等人易久。——《隋唐演义·第七回》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杜甫《宾至》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李白《行路难·其二》

[阅读全文]...
  • 春日古诗的意思(春日古诗的意思简短)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著名度很高,特别是那收尾的一句。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感到色彩缤纷、生机无限的春光仿佛扑面而来,精神不由为之一振。然而对这首诗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真正是应了古人“诗无达诂”之说。

    先看古人对此诗的解说。注《千家诗》的清人王相说:“当春之时,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东风荡漾,拂面而来,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皆是春光点染而成也。”(《古注绘本五七言千家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诗写得明白,解也解得明白,而且看得出来在王相眼中这是写景诗。

    今人的解读相当深入。《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以下简称“词典”)中说:“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得生动流利,浅显明白,人尽能解。但正是这种浅显明白,将不少人瞒过,引起了人们的误解。晦翁作此诗,其意决不在春光骀荡。诗的首句即道所游在泗水之滨,其地春秋属鲁,孔子尝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晦翁谕人,仁是性之体,仁的外观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深入的解读使得原本浅白的诗顿显深奥了。一首写景诗成了宣讲理学的文字。

    再看《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以下简称“大典”):“这首《春日》是妇孺皆知的名诗。从诗的字面意义来看,认为是咏春游之作,也是对的。诗人‘胜日寻芳’,欣赏了大自然的‘无边光景’,于是惊叹于那春色如海的‘万紫千红’。不过进一步考究起来,这首诗还应当有作者深一层的用意。诗中提到了春日寻芳‘泗水滨’。南宋时是金朝的辖区,朱熹根本不可能亲历其地。这样说来,这场春游竟是‘梦游’了。既是梦游必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原来泗水之滨是春秋时代孔子授徒的‘弦歌之地’,是教育史上的‘圣迹’。这首诗第一句表示了对孔孟的仰慕和向往,后三句或有以‘无边光景’、 ‘识得东风’、 ‘万紫千红’喻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最后臻于大成之意”。也是深入的解读,但与上面的“词典”又有所不同:一是对写景诗之说,“词典”认为是误解,而“大典”则认为是浅解(未能体会作者深意);二是“词典”把春光解作圣人之道,是仁,“大典”则认为春光所喻可能是指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臻于大成。“大典”之说以“或”字留有一些余地。

    这两典的影响比较大。两典问世后出的《千家诗》注本,关于《春日》的解读大多来自此两典。而此前出的《千家诗》注本,早的如上面提到的王相注《千家诗》,*后的如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张哲永著《千家诗评注》,都是只作写景诗解读。

    还读到一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千年霜月千家诗》,作者署名江湖夜雨。其中说:“程颢、朱熹二人写诗,经常把读诗心得写入诗中,说理讲道。这首也不例外,表面上看朱熹是在‘意淫’泗水边的春光,其实他是在讲儒家经典给他带来的欢欣喜悦。此诗其实暗含着这样的意思:泗水河畔的春风啊,吹到我们的心头,吹开了万紫千红的思想之光——孔圣人的教诲啊,如春光一样暖遍了大地,改换了人间——”显然,作者是依据了“词典”而将此诗看作说理诗的。最后作者表示:“朱熹这首诗,只从表面理解还好,深入了解后,‘头巾气’太冲,更让我掩起鼻子来。”这是明明白白地说不喜欢这首诗。

    诗无达诂,这是就诗歌而言。若从读者的角度去说,便是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歌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这自是读者的权利。读了众多的解读文字,不免生出一个问题,那些深入的解读是怎么得出来的。可以说这与古人“知人论世”说不无关系。凡作深解者,都是联系朱熹理学大家的身份来说的,有的还着重指出朱熹喜欢借诗说理,并以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诗为证(上面提到的“词典”就是这样)。其二便是借“泗水”的地名做文章。朱熹生活在南宋,其时泗水已在金人掌控之下,朱熹并未到那里游过春,只是想象而已。既然是想象,那为什么不想象其它地方而专选泗水呢?答案自然就是寻找孔学之真理了。

    知人论世,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文的圭臬。尽管受到现代诠释学的冲击,但打开今人所编各种解读诗文的本子,可以发现其圭臬地位并未动摇。知人论世者总是企图解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而现代诠释学则认为“作者‘前文本的意图’ ——即可能导致某一文本产生的意图——不能成为诠释有效性的标准,甚至可能与文本的意义毫不相干,或是可能对文本意义的诠释产生误导。”(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4月版第11页)。将现代诠释学的观点说得明白些,那就是解读文本是不需要考虑作者意图的。对这两种观点的取舍(或取其一,或兼取之),自然也是读者的权利。然而,对《春日》而言,问题是,有了“知人论世”这四个字,其深解就确实是朱熹的原意了么?

    问题之一,写过说理诗的理学家朱熹,其每一首诗都必须是说理诗吗?这个问题如果要引用朱熹的作品来说明,一是费笔墨,二是仍可能有歧见。所以此处只借钱锺书之语来表示存疑。锺书先生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170页)按锺书先生此说,朱熹的诗并非都是说理诗。

    问题之二,泗水当时是被外族占去的地方,朱熹会说那个地方万紫千红,春光无限吗?尽管历史上孔子在那里讲过学,但外族占去了还春光无限,似乎总有些别扭。若是搞个*,说有人歌颂敌占区,那就摊上大事了。这个疑问,直到*来读了《对几个与〈春日〉相关问题的辨析》(《现代语文》2009年2期作者张景顺)才得以解决。原来中国之大,泗水不少。山东之外还有6条泗水。其中有一条在朱熹老家江西省婺源县内。朱熹虽然生于福建、葬于福建,但其祖籍却是婺源县。成年后他曾两度返乡祭祖。据考,朱熹两去婺源,都值草木葳蕤、花团锦簇的季节。由此推断《春日》中的泗水是朱熹家乡之河当更为合理。

    思考这两个问题,便觉得所谓深解,似难免穿凿之嫌。而所谓“知人论世”在这里真的可称之为“误导”了。至于那种穿凿之后更声称不喜欢《春日》的解读,实在让人无语。

    其实诗歌是一种讲究含蓄的文体。它用极少的文字,写景抒情,讲究的是给读者留下空间。《春日》,就是这样一首普通的写景诗,但它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大好春光的空间。诗人对大好春光作了经典的概括,没有、也不可能、也不需要细细地说出其美妙之所在,这种美妙自然也可能包括自然之外的春光。笔者的观点是,既然作者未明说,读者又何必一定要读死呢?把个人的猜测——作者意图若非作者自己说出,便都是猜测——说成事实,恐怕不是可取的读诗方法。

[阅读全文]...
  • 明日歌古诗

  • 经典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明日歌古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明日歌古诗

    《明日歌》

    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

    注释:

    1、复:又。

    译文:

    1、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于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衰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取我的《明日歌》。

    2、明日又是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虚度年华,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不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也会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简析:

    这首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歌的伤感句子。

[阅读全文]...
  • 《元日》古诗

  • 《元日》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日》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新年来啦!放鞭炮啦!噼里啪啦!真快乐啊!”小孩子们一边笑着说,一边争先恐后地从门里挤了出来,手里还拿着几个鞭炮。他们来到了白茫茫的雪地上,几个小男孩胆小地说:“我们不敢点鞭炮,怕鞭炮把我们给炸着了。”这时,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看起来比那几个小男孩岁数大一些的男孩快步跑上前去,一把接过鞭炮,骄傲地说:“你们都不敢放,我来!让你们看看我的厉害。”说完,就把鞭炮竖着放在了*整的地上,接着划上一根火柴,最后点燃鞭炮的引线。只见他的腿一前一后蹲成了马步,把手伸得长长的。“哧”的一声,鞭炮被点燃了。那个大男孩立刻捂住了耳朵,后退着跑到了墙边。其它小孩子也跟随着大男孩来到了墙边,捂住耳朵,生怕鞭炮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到自己。有一个小男孩竟然吓得躲进了家里,在狭窄的门缝里观察鞭炮的动静。“啪——”,鞭炮炸响了。就这样,人们在 “噼噼*”的鞭炮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此时,大人们正一边畅饮着屠苏酒,一边聊着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一位老公公抹抹了嘴,说:“今年我的收成可好了。*日里既养家禽,又种庄稼,虽然十分辛苦,不过并没有白干!不管怎样,一家人在一起,丰衣足食,就很幸福了。”说完,又拿起一杯酒,“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一个小女孩跑了过来,她嚷嚷着让爷爷给她喝一口屠苏酒。老公公面含微笑,爽快地答应了。谁知她刚喝了一小口就皱着眉头说:“爷爷真讨厌,你说过酒不苦的,怎么会这么苦呀?你撒谎!”旁边的叔叔和爷爷都大笑了起来,他们的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旭日的光辉普照大地。吃过饭后,家家户户都参加到了贴春联的大队伍中。全家男女老少都有自己的任务,妈妈在厨房里做浆糊。浆糊做好了,家里的“顶梁柱”——爸爸出马了,只见他拿着凳子,来到大门前,轻轻地撕下旧春联,又在大门上刷上浆糊。小孩子一见,赶紧递上新春联。爸爸就小心翼翼地贴上新春联。看着工整、喜气的春联,人们的脸上漾起甜美的笑容。

      新年是美好的,新年是快乐的,新年是喜气洋洋的……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过新年的快乐吧!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的春节传统行为文化。同时,《元日》是王安石拜相实施变革、推进新法之初写的,是诗人借新年新气象来表达自己对变革充满喜悦和自信。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我想,人们传诵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春节过大年的欢乐祥和的美好生活;传诵的是一种民俗文化,中华民族过年的种种行为文化;传诵的是一种人生追求,王安石为国为民实施改革的人生追求。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定篇”概念,作为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承优秀文化上。因此,我把感受欢乐氛围,理解节日文化,体会诗人内心作为《元日》的核心教学价值。

      第二部分 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有了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把本诗教学设定为“三个一”:一首古诗,一种文化,一个诗人。即,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节文化,体会诗人情感。

      与“三个一”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能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能读出古诗的味儿。

      2、读写互动,能感受春节文化。

      3、适度拓展,体会诗人内心。

      第三部分 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坚持“读悟结合、读写互动”的教学理念。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文化,体会诗情,并朗读出古诗不同的味儿;以写为训练,把“写”挤进课堂,丰满文本,丰厚文化。

      第四部分 说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三段式古诗教学模式”,即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这是我的古诗教学课题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也是教学的最大特色。

      感情朗读的创新:以读为线,三个板块的感情朗读的味道不同,要求不同,方式不同,分别读出古诗的欢快味、文化味和诗人的自信味,并分别把这种味道读到脸上、头上和手上。

      二次理解的创新:在介绍诗人王安石及写作背景后,将王安石的变法改革融入到古诗理解之中,并创造性地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五部分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意图

      一、基础板块——解题导入,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一)理解“元”字,导入解题

      1、理解“元”字:每年的1月1日叫元旦,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元:第一,开始。旦:字形告诉我们是地*线上升起的太阳,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就是公历一月一日。)你还能想到“元×”吗?(元年、元月、元宵、元日)这里的“元”都是第一的意思。

      2、导入解题: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就叫《元日》。题目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如果你用这个题目来写作文,你会写什么?(写春节做什么,写出春节的快乐。)

      [教学意图:导入要与生活相结合,要有语文味,要简洁明快。]

      (二)朗读背诵,理解诗句

      1、背诵古诗:预*过了,短短的4句28个字,能背下来吗?

      2、理解字词:预*过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懂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还不懂?(“一岁除”、“入屠苏”、“瞳瞳日”可能要引导学生理解)

      3、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理解,

      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在爆竹声中,除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送了温暖,人们欢快地喝着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门万户。人们总是把新桃符换去旧桃符。

      4、感情朗读:

      (1)读出节奏味:古诗朗读讲究节奏、重音,一般七言绝句朗读的停顿、重音有规律,停在第四字后,重音落在第五字上。我们来试试,读出节奏和重音。

      (2)读出欢快味:这首诗的基调是欢快,要读出欢快味,把欢快味读到你的脸上。

[阅读全文]...
  • 春日 古诗

  •   《春日》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被金人侵占,作者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那么其中又富含哪些哲理呢?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扩展阅读:朱熹介绍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阅读全文]...
  • 节日的古诗句

  • 节日
  • 节日的古诗句

      1、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4、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5、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6、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7、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8、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9、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0、行云去后遥山暝。——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1、更萧萧、陇头人去。——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2、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3、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1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6、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17、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18、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9、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0、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1、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清明》

      22、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2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5、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26、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27、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8、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29、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0、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1、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32、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5、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36、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7、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38、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9、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0、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1、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42、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3、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44、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5、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6、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47、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8、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9、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50、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阅读全文]...
  • 节日古诗句

  • 节日
  • 节日古诗句

      1、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5、待付与、温柔醉乡。——刘镇《柳梢青·七夕》

      6、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7、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8、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9、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0、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11、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2、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3、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14、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5、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6、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17、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8、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19、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0、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1、晴日暖,淡烟浮。——仲殊《诉衷情·寒食》

      22、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3、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2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2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26、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7、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8、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9、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30、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31、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32、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33、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4、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35、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6、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37、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8、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39、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40、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1、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2、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3、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4、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45、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47、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48、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49、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50、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阅读全文]...
  • 元日古诗的诗意

  • 诗意
  • 元日古诗的诗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元日古诗的诗意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阅读全文]...
  • 节日古诗句

  • 节日
  •   1、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滴露和云,添花补柳,梳洗工夫。——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3、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5、待付与、温柔醉乡。——刘镇《柳梢青·七夕》

      6、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吴文英《点绛唇·时霎清明》

      7、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8、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9、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0、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11、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2、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3、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14、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5、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6、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17、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8、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19、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0、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1、晴日暖,淡烟浮。——仲殊《诉衷情·寒食》

      22、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3、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2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25、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26、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7、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8、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9、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30、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31、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32、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33、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4、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35、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6、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37、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38、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39、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40、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1、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2、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43、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4、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45、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46、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47、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48、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49、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50、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1、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5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嫌日短的古诗 - 句子

嫌日短的古诗 - 语录

嫌日短的古诗 - 说说

嫌日短的古诗 - 名言

嫌日短的古诗 - 诗词

嫌日短的古诗 - 祝福

嫌日短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反映山中美景的古诗 主题水的古诗 古诗中有地名的 积极向上的古诗及意思 关于念念不忘的古诗 心态很好的古诗 关于国家昌盛的古诗 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 关于敬业乐业的古诗 形容责任和担当的古诗 古诗山居杂咏的注音 陶字结尾的古诗 **重视教育的古诗词 10首观于风的古诗 带有珠帘的古诗 古诗文教的情况 带意字和轩字的古诗 写给2父亲的古诗 雷的古诗词 形容人爱动脑经的古诗 100字古诗的故事 与登高望远有关的古诗 描写在外游子的古诗 古今中外的20首古诗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 带有龙字的古诗词大全 关于生活观察的古诗 生日可以送的古诗词 孟浩然的古诗有那些 难没人理解的古诗词 花鸟水云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