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登顶的古诗 >

关于登顶的古诗

关于关于登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登顶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登顶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含有夺魁、登顶的高考班级口号

  • 高考,班级
  • 1、十年磨剑,一朝登顶雄天下,六月腾飞,万*程展宏图。

    2、中举夺魁终报喜,书山苦海早成烟。

    3、百炼千锤,高三无悔,金榜夺魁,舍我其谁。

    4、中举夺魁终报喜,怀才得志始言欢。

    5、中举夺魁终报喜,蟾宫折桂耀门庭。

    6、中举夺魁终报喜,寒窗苦渡谱宏图。

    7、中举夺魁终报喜,乘风破浪又出征。

    8、中举夺魁终报喜,卧薪尝胆非无期。

    9、中举夺魁终报喜,观榜上线始放心。

    10、中举夺魁终报喜,脚踏楼梯步步高!

    11、金榜夺魁,舍我其谁。

    12、中举夺魁终报喜,十年苦读始成名。

    13、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14、拼百日,勇夺魁!

    15、中举夺魁终报喜,壮志凌云不停蹄。

    16、中举夺魁终报喜,须报父母恩师情。

    17、夺魁非我意,但愿清华行。

    18、一举夺魁,旗开得胜!

    19、书山登峰,今日冲刺,秣马厉兵,竞相折桂夺魁。

    20、书山比豪气,看咱包中学子登顶折桂。

    21、登顶荣耀之巅,成就人生美谈。

    22、中举夺魁终报喜,跋山涉水早成功。

    23、中举夺魁终报喜,再接再励创佳绩。

    24、想想明天,澎湃激昂。登顶览众,男儿四方。

    25、中举夺魁终报喜,乘风破浪直扬帆。

[阅读全文]...
  • 登泰山的古诗句

  • 泰山
  •   1、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泰山吟》

      2、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李白《游泰山》

      3、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李白《游泰山》其五

      4、萦回绿水遶春山,蝶舞莺啼白昼闲。——康渊《赠灵岩西堂坚公禅师》

      5、万里江山知何处。——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6、山映斜阳天接水。——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7、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8、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游泰山》其一

      9、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张志纯《泰山喜雨》

      10、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贾鲁《登泰山》

      11、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12、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有此观。——张养浩《登岳》

      13、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王世贞《登岱》

      14、石径俯云壑,竹林开幽境。——王旭《游竹林寺》

      15、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16、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其二

      17、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李白《从军行》

      18、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19、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黄庭坚《醉蓬莱》

      20、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2、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李白《游泰山》其五

      23、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游泰山》

      24、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25、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

      26、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27、况有文章山斗。——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28、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上竿。——张养浩《登泰山》

      29、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李白《游泰山》

      30、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贾鲁《登泰山》

      31、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李白《游泰山》

      32、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李白《游泰山》其三

      33、盘石暂憩舒清眺,洞壑风来号万窍。——李简《登岳》

      34、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35、岱顶凌霄十八盘,中原萧瑟思漫漫。——徐文通《岱宗》

      36、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元好问《登岱》

      37、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游泰山》其六

      38、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李白《游泰山》

      39、深秋访农事,东驰岱宗途。——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阅读全文]...
  • 关于登山的诗句经典和赏析(人登上山顶感慨的6首古诗)

  • 经典,感慨
  • 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总持阁在终南山上,这一天登阁游览,所以做这首诗。很高的一座总持阁,好像逼*了几重天空,我今天走到阁上,似乎离着那太阳不远了。倘然在天气晴明的时候,见那万家的树木,很可以开拓胸襟;若在天光傍晚时分,看到五陵的烟气,又未免触动我的离愁。高阁的槛外,秦岭反觉得低了,更从窗里望去,渭水也觉得小了。做人能够早知道清净的道理,存了出世的思想,便情愿供奉那大罗金仙了。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前耳闻洞庭湖的水名;今朝却上得岳阳楼来。远望那吴楚地方,在东南角上分着界限;天地虽大,好似在水中日夜浮沉。想我自到这个地方,亲戚朋友都没有一封信寄来;年老多病,只有这一只船罢了。如今在关山的北面正是兵荒马乱,我不免身倚轩窗,眼泪要流下来了。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登山做的诗,是说丈夫不得志的时候。我一天到晚的糊糊涂涂,似在酒醉睡梦的中间,忽然听说春光已完,只好勉强走上山去散闷。因为一路行来,经过竹林的院子,遇见了一个和尚,和他谈话了多时,自觉忘记尘世烦闷,又得着半天的空闲了。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独自生活在异乡,即使住了很久,也仍感觉是在做客。每当佳节来临,我就越发思念家乡的亲人。如今,又是重阳佳节,遥想兄弟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却独独少了我,不禁黯然神伤。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我登上坐落在江边的宣城,好似在图画里面一样,天色已晚,登楼远眺,望见晴明的天空。楼下的宛水句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夹城而流;溪上高驾着两条桥,又似半天里落下来的彩虹。这里人烟虽是繁密,天气早寒,已见青黄的橘柚了;这时候秋色将至,试看着梧桐叶落,便多衰颓的景象了。还有什么人纪念着北楼上,临风想起当年的谢眺呢?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我到东郡来看望我的父亲,初次登上城楼,放眼观看,还是第一回。但见天上浮云,接连着东海岱山;一片*阳的旷野,仿佛直达青州徐州。又见那孤高的山峰上,秦始皇的石碑还竖着;荒城里面,鲁恭王的宫殿还留着。这里很多古迹,我在登高眺望的时候,不免独自发生感慨呢!

[阅读全文]...
  • 登高古诗赏析

  • 登高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条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绘声绘色,而引发出来的慨叹更是扣人心弦。这不只因为写了天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激烈的豪情颜色。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激烈的怜惜。

      古人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即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刻杜甫居住长江岸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日子也很窘迫。全诗经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垂暮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歌前四句描绘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象,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润饰,指明晰节序和环境,烘托了浓郁的秋意,景象具有明显的夔州区域特征。这两句不只是工对的联语,并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谨慎,言语锻炼,从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视。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润饰,如闻秋风萧条,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画形状,仍是描述气势,都极为生动逼真。从萧条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中,能够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悲惨心境。诗歌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标明诗人多年流浪不定的境况;“万里”,阐明夔州间隔家园十分悠远,是从间隔上烘托愁闷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痛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终身;“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苦楚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粹,含义极为丰厚,叙说自个远离故土,长时刻流浪,而老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单独登高,不由满怀烦恼。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宦途崎岖,垂暮和忧虑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千般烦恼,也无以解闷。古人重阳节登高按例是要喝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喜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困难”

[阅读全文]...
  • 登山古诗李涉诗意(登山唐诗李涉古诗)

  • 诗意,唐诗
  •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编者叹:“又得浮生半日闲”一句可谓是脍炙人口了,却没想到是出自李涉之手,这首绝句《登山》,用语轻快,转折干脆,动静结合,意象深远。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无不期望能够有那么一段时光,让节奏慢下来,让我们寻找最纯粹的自我,和最纯粹的生活。

[阅读全文]...
  • 登鹳雀楼古诗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 描写登山的古诗有哪些

  • 描写登山的古诗有哪些

      很多登山诗用诗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描写登山的古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登山》许棠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山》李涉

      终日昔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登山》袁枚

      焚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多白云生。

      《望岳》杜甫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李白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登庐山五老峰》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登峨眉山》

[阅读全文]...
  • 《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 《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出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登楼》古诗词鉴赏

  • 《登楼》古诗词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楼》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楼寄王卿》

      唐代: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登楼寄王卿》译文

      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

      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登楼寄王卿》注释

      楼:指滁州北楼。

      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

      阁: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

      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阁。

      楚云沧海:指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

      数家:极言人烟寥落。

      砧(zhēn)杵(chǔ):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登楼寄王卿》创作背景

      诗人与王卿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诗人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登楼寄王卿》赏析

      开头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惟有这释写,才静隋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三、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三、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登楼寄王卿》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原文:

      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译文:

      直译繁花靠*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登楼望春*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1)客心:客居者之心。(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3)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4)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5)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还:仍然。(6)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高楼”却*在咫尺之间。远景*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登顶的古诗 - 句子

关于登顶的古诗 - 语录

关于登顶的古诗 - 说说

关于登顶的古诗 - 名言

关于登顶的古诗 - 诗词

关于登顶的古诗 - 祝福

关于登顶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如梦之梦台词 花魁台词 武庚纪台词 经典伤感台词 分手戏台词 主持人互动台词 学评书台词 成为简奥斯汀台词 祝你幸福小品台词 拜年小品台词 攻音台词 百里守约隐藏台词 lol励志台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台词 电影大段台词 王者墨子台词 无敌小丑怪台词 我要奋斗台词 小美人鱼经典台词 fate经典台词 lol英雄台词英文 lol狗头的台词 光头强的经典台词 非诚勿扰1台词 我的路小品台词 春娇与志明的经典台词 御姐归来经典台词 二人转开场白台词 老爸小品台词 深渊巨口台词 周星驰台词大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