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关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临池学书的历史典故

  • 历史
  • 临池学书的历史典故

      《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临池学书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览。

      【出处】

      《后汉书·张芝传》。

      【释义】

      临:靠*,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书法。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敦煌酒泉这个地方,出了一个爱好书法的少年,名叫张芝。在他家附*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块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纸,于是张芝每天早早起来,就以这块大青石为桌子练*书法。时间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的。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白色长罩衫的宽大衣袖可用来练字,便脱下展*在上面写起字来。写满了一只,又换一只。后来,索性连前襟后背也展开弄*当纸来写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一件大长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写满了字。他抖着长衫,看着写满的字,很是高兴。他写的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他对自己练写的字挺满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饭,就发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气,站在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转身,看见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着长衫跑到池塘边,把长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结果,字迹倒是看不见了,可是白长衫变成了灰长衫。

      他提着灰长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父母见他的长衫变成了灰色,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芝很诚实地说了实话。不料,父母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母亲当即把儿子的长衫拿过来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这以后,母亲找一些没用的布帛,给张芝练*书法用。

      由于张芝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进步很大。但他还不满足,认为不能总是模仿别人,书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当不断创新。他认真分析自己写过的字,这种字形结构和篆书、隶书等不同,很难记忆,许多笔画勾连不断,不便于拆开辨认。

      他想,应该创造出一种易于辨认、易于书写的新书体。从此,他潜心研究、练写,为此花了许多精力,一直没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无论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体。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长江乘船航行。长江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终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今草。

      今草摆脱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字体笔画形迹,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自然牵连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字的偏旁则相互假借,其笔力纵横,形似神变而无极。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长江自然景观的启迪而创造的字体。

      后来,历代书法家们在今草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最终成了所谓的“狂草”。

      张芝的今草对后世历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人称张芝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草圣”,并用“临池学书”来赞誉他。

      【成长心语】

      张芝不仅勤奋练字,还不断创新,自创了一种新的字体。那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知识。有了对知识的全面积累,有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创新才可能实现。广泛而全面地猎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万事始于学,只有通过学*,才能做好甚至创造性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情。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学*当然也需要创新,它可以使人思路清晰、开阔,可以使你更聪明,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可以使人富于联想,理解能力增强,记忆更加深刻。而要做到创新,只有勤奋学*,别无他途。

[阅读全文]...
  • 温子升春日临池诗翻译(春日临池翻译和赏析)

  • 北朝,是指在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朝,此时的隋朝是取北周而代之的北朝的最后一朝。在北朝形成之前的“十六国”,是西晋末年的产物,多为“五胡”所建,持续时间很长,贯穿了整个东晋,直到公元420年刘裕取代司马氏建立宋,才大体结束。

    北朝的起始年限,应该是从鲜卑族拓跋氏建魏(史称北魏)以后在公元439年消灭了“十六国”的最后一国北凉,实现了北方统一时算起。整个北朝,长达150年,而北魏就占了*百年。所以,说到北朝的诗,北魏(其实包括分裂了的东魏和西魏)占据重要地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为他们进一步接受汉文化提供了条件,突出表现在对儒学的接受上。而文学,远没有南朝发达。特别是诗歌,似乎到北魏末年才有所收获。

    北朝的诗人,分“土著”和“南来”者。所谓史称的“北地三才”,即是“土著”的。其中温子昇(字鹏举),系东晋名将温峤之后。因祖父在刘宋时北上避祸,出生在北方的温子昇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北方土著。其家境“寒素”,只因博学多才,在魏孝明帝初年,年仅22岁就胜出八百多名应策学子,一举补缺御使,后官至中军大将军。可惜惨死冤狱,也就刚刚过了知天命之年。

    温子昇善文,流传下来的诗作甚少,大概只有十一首。例如《春日临池》:“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嵯峨映连碧,飘飘下散金。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前四句写景,美轮美奂。 后四句用典,倍感孤独。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小诗,写傍晚时分,临池赏景,但见风动树徭,晚霞如火,青山倒映池中,随霞光散去的刹那间宛若碎金撒落。暮色里,诗人就像庄子徒临“濠上”,或如俞伯牙独操琴弦;而缺了惠子,孰知鱼之乐?少了钟子期,谁解高山流水?那种没有“对手”的孤独和知音难觅的寂寞,仿佛凝固在了暮色的池边。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他的乐府诗有的读来明白如话,如《白鼻騧(音瓜,黑嘴黄马)》:“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相逢狭斜路,驻马谒当垆。”写贵族少年策马路过酒肆,堪与王维的“系马高楼垂柳边”相媲美。

[阅读全文]...
  • 廉泉让水的典故(廉泉古诗的意思)

  • 1.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2.传播江西声音的方式与技巧

    3.朱子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4.茶文化与“一带一路”

    5.江西文化“五个十”

    6.让书香飘满赣鄱大地

    7.赣鄱文化耀华夏

    8.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地位

    9.美术事业为江西文化添光增彩

    10.文化软实力与中国梦

    01

    文化江西的历史脉络

    江西是历史人文渊源之地,文章节义之邦,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从古至今,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人文资源,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在宋明时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它从远古浩荡而来,向未来奔泻而去。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只有对江西文化历史进行梳理,才能连接起江西文化这串绚丽的珍珠项链。江西历史文化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从万年到豫章:江西文化载体的形成

      文化根基于地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文化的发生与生存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人杰地灵”,而“地灵”正是产生“人杰”的重要环境。

      在江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考古资料显示,江西最早的原始文化是安义和新余两地发现的距今约四五万年的*原型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从那时起,江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江西的历史也由此开端。而最能代表江西先民发展历程,反映江西先民生存文化的,当属万年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这一考古发现被评为全球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农业遗产。在这里发现了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至1.2万年-1.4万年前。而在这里发现的陶片,经过测定,距今已有2万多年。万年县的吊桶环和仙人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就像一本史书,记录了江西的先民在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两个“世界第一”。

      相对于黄河流域而言,江西的土著居民长时间处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步伐相对迟缓。直到商周时期,中原文化才与江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遗址、瑞昌铜岭遗址等。这一时期的江西文化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这也表明江西地区再也不是远离中原王朝的“蛮荒”“化外”之地。

      位于樟树市吴城乡的吴城文化遗址,距今约3000年、面积61万*方米,城内有居住区、祭祀区、制陶区、铸铜区,城外有墓葬区,至今尚存的3米-15米高、2800多米长的土筑城墙,是目前南方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址。

      *年发现的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竟达1478件,其中国宝级文物5件。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精,为全国所罕见,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大洋洲商代大墓的发掘,一举改写了商周时期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历史,充分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赣江——鄱阳湖流域就有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位于瑞昌市夏畈乡铜岭的矿冶遗址,规模庞大,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开采技术、选矿技术和冶炼技术,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矿冶遗址,开采的年代从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保存之完整,内涵之丰富,极为罕见。瑞昌矿冶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我国采铜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还揭示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独立起源,为中国青铜文化圈的概念和商周时期铜料的来源提供了新的佐证。

      说到江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少不了“吴头楚尾”之称。祝穆《方舆胜览》说:“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从这一称呼上可知,江西处在东吴越和西荆楚两大文化的过渡地带,无论是东边日出还是西边雨,都会从中受到影响,更何况同源共本,本是同根生,晴也好雨也罢,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比较开放的包容性、惊人的同一性和独具智慧的开创性,使得那时候的江西文化更显地域特色。

      而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豫章郡的设置。西汉初年,朝廷设立豫章郡,下辖南昌、庐陵、彭泽等18县,其所管辖的范围,大抵上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以后虽有小的调整,但大的格局一直未变。由于豫章郡的设置,江西被正式纳入中央*的统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熏陶,使这一区域依附而非背离中央,保证了区域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俗, 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周围尚未纳入进来的地区吸附过来,从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区格局和文化*俗。

    从边缘到中心:江西文化的高峰

      客观地说,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这座文化孤峰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到了北宋中后期,江西文化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中原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从宋至明,江西文学如日中天,进入光辉灿烂的鼎盛时期,六百余年内,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辈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华,其壮观景象,至今仍令人景仰和惊叹不已。综观宋明文坛,在作家数量上,江西籍的最多;从作家队伍素质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众体皆备、声名显赫的大家巨擘,也不乏独擅一体、技压群芳的名家高手;从宋明文学的历程看,由首开风气到蔚为大观,由中兴再起到傲然殿后,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勋绩;从宋明文学诗歌、词章、散文、戏曲四个主要领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书之笔。

      江西在宋明时代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江西文化名流巨擘的优秀成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江西现代文化的丰富源泉。江西繁荣发达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文章节义之乡,二是理学的心脏地带,三是诗人与词客的沃土,四是禅宗的腹地,五为道教的重镇,六为经济与治术之地。

      为什么江西文化在宋明时期能够独领风骚,创造最高成就?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中心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自南北朝开始,江南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隋唐以后,包括江西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经济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宋金战争等三次大的长时期战乱,北方居民的大规模举族南迁,给江西带来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的中原文化。到两宋时期,中国的首都先后迁到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等地,而明朝建都在南京,明成祖后,依然实行两都制。江西则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区,其人口之众、物产之丰,均名列前茅。

      江西文化的繁荣也与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由南海入中原的通道,即由大余梅岭而直下赣江水道的所谓使节之路,这一交通大动脉贯通后,触发了赣江流域的地气、人气和文气。江西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与全国交流,众多的达官显要和文化名流频繁地进出江西,而江西学子们也纷纷走出江西,游学游宦,对促进江西文化发展和江西文人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从全盛到低谷:江西文化的衰退

      进入清代以后,江西文化在全国的地位急速衰退。整个清代,江西只有3位状元,不仅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甚至落后于边远的广西。衰退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江西是全国少有的“三无省”:无学部委员,无重点大学,无博士学位授予点。

      是什么原因促使江西文化从巅峰坠落到低谷呢?究其根源,主要是人口迁移、经济开发、交通畅达、文化传递、战争破坏、社会安定等。这几个因素又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

      兴也经济,衰也经济。江西经济在全国地位的低落,是文化衰退的根本原因。经济衰退又与交通转移有关。从中唐到清前期,运河——长江——赣江——珠江一直是国内主要的南北通道,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清中期,由于海运的兴起,赣江水运地位下降。尤其是京汉、粤汉铁路修通后,南北通道改走河北、河南和两湖,江西成了陆运和海运的盲区。虽然后来有浙赣线,也只是在赣北穿境而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除了不通火车的*以外,省会城市都有到北京的直通火车车次,唯有南昌进京需要转车。由于交通格局的变化,不仅造成物资运输困难,从外部渗入的新思潮、新风尚也绕过江西。致使江西在观念的更新上,不仅落后于沿海,也落后于中原和南北交通线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江西文化的衰退,直接的原因还是战争的破坏。非常不幸,在中国*代工业兴起前夕,江西正处在太*天国战争时期。太*军与湘军两军反复交战10余年,江西成为主要战场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湘军“战功未必在疆场”,但“实实受害惟南昌”。战争刚过,恰逢*代工业在中国兴起,形同废墟的江西城乡,别说喜迎工商新时代的来临,就是恢复传统时代的农耕基础也需时日。江西商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商品如茶叶、纸张、木材等的生产则因战火而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的瓷业也一度陷于停产。

      当然,江西文化的衰退,也与自身的弱点有关。江西文化长期处在传统文化的中心区域,“文章节义”为江西人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主要是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熏染,它有利于农业社会的巩固,却不利于商品社会的形成。这一文化特性使得江西文化排斥*代文化,成为*代江西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

    从蛰伏到潮头:江西红色文化的兴起

      江西文化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实,就是江西籍文化精英的主要活动地域大多并不在江西。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经江西培养考中科举后,即长期在外活动,死后都未归葬江西,而一些外省籍的杰出人才往往在江西创造奇迹。进入20世纪,在以*、*、*、*为代表的*人的领导下,江西再一次挺立潮头,开创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共和国、工人运动等四大摇篮。

    红色文化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波澜壮阔的历史赋予了安源、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一个个红色经典称号,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史恢宏“交响乐”中的动人“音符”,也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是江西*现代以来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20世纪以来,江西领红色文化之先,红色基因浸透在江西人的血液和江西的山水之中。全省从南至北,从东到西,一个个人名,一串串的足迹,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多个第一或者之最,见证着*成长的光辉历程。江西也涌现出了方志敏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江西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据史料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烈士*26万多人,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江西也是开国将军最多的省份。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的先进文化,是*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的集中体现,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遥远的未来。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兴起,不仅可以传播历史正能量,而且可以增强江西人民的自豪感,还能让外界更好地了解江西,从而有力地提升江西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江西的文化软实力。江西红色文化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原创性、分布的广泛性和历史见证价值,正成为江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02

    传播江西声音的方式与技巧

    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提升党和*公信力,对于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江西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做到新闻发布工作有为有位

    伟大的时代,传递美妙的声音,传播感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新闻发布工作。

    合唱“好声音”。传播江西好声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合唱”“协奏曲”,需要落细落小落实,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做好政策解读,唱响“引领之音”。现在之所以有的政策执行效果不好,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及时权威的政策解读,致使党和*的“好声音”传递不出去。这提醒我们,在出台重大方针政策、启动重大项目、开展重大活动时,应对相关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同步部署,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支持和监督党和*工作。

    围绕中心工作,唱响“发展之音”。要自觉围绕省委、省*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亮点,抓住有利时机,主动设置议题,利用新媒体新*台,向国内外介绍江西的发展变化,宣传江西的发展成果,唱响江西发展升级“最强音”。

    宣传先进典型,唱响“示范之音”。*年来,我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绿色崛起”的动力之源。作为新闻发布工作者,有责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唱响先进典型的“示范之音”。

    齐讲“好故事”。讲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确凿的事实说服人,以良好的形象打动人,以真挚的情感感染人,以信服的道理影响人。

    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新闻发言人面对媒体,要更多地用生动的事实、典型的案例、翔实的数据说话,把想表达的观点寓于鲜活的故事之中,娓娓道来、可亲可信。比如,讲到反腐倡廉,就可以从汤显祖的《邯郸记》说起,主人公卢生贪欲过重的故事对于从政做人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要突出讲故事的重点。江西的故事千千万,要着重讲好“担当实干、兴赣富民”的改革发展故事,讲好“江西风景独好”的山水旅游故事,讲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故事,讲好“最美江西人”的故事,讲好江西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故事。重点讲什么,要针对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来选择。比如,向西方国家推介江西,就可以从“CHINA”一词来源于江西景德镇瓷器来切入,向外省推介江西,可以从“走江湖”的故事讲起。这些都是讲好江西故事的丰富素材。

[阅读全文]...
  • 马的古诗(与马有关的典故简短)

  • 1.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岑参《逢入京使》

    1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多少恨》

    1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1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15.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16.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17.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诗经》

    18.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高适《夜别韦司士》

    19.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0.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21.今日园林过寒食,马蹄犹拟入门行。——徐铉《从兄龙武将军没于边戍,过旧营宅作》

    22.火速的驱军校戈矛,驻马向长江雪浪流。——关汉卿《杂剧·关张双赴西蜀梦》

    23.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碛中作》

    24.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李白《少年子》

    25.景物偏堪,车马游人览,赏清明三月三。——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湖上归长天》

    26.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三首》

    27.况回首、洗马塍荒,更寒食、宫人斜闭,烟雨铜驼。——刘辰翁《大圣乐·音韵低黯》

    28.马蹄又上吴山翠,知音今有谁?——张可久《湘妃怨·乐闲吹箫按》

    2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0.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31.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马诗》

    32.春风轻柳絮,夜雨瘦梨花,绿杨阴谁系马?——张可久《红绣鞋·次韵剑击西》

    33.鸡声连绛市,马色傍黄河。——李端《送张少府赴夏县》

    34.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35.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36.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王昌龄《箜篌引》

    37.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刘长卿《送侯中丞流康州》

    38.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李白《白鼻騧》

    39.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王维《从军行·吹角动行人》

    40.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白《侠客行》

    41.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秦嘉《赠妇诗·皇灵无私亲》

    42.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 ——许浑《途中寒食》

    4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44.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45.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李商隐《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46.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吴文英《忆旧游·别黄澹翁》

    47.山色日微茫,黄花绽也,妆点马蹄香。——杨果《仙吕·赏花时》

    4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4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50.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阅读全文]...
  • 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有哪些

  • 古代
  • 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有哪些

      中国诗文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加上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更不可胜数,这就为我们取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

      1、益柔、念慈——《送杨氏女》韦应物,“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金庸金大侠都用这为他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字,《射雕英雄传》里的“穆念慈”。

      2、紫言——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转了个音。

      3、宛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

      4、妍姿——柳永《雪梅香》,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5、弦思——晏几道《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南絮——晏几道《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

      7、语晖——秦观《画堂春》,落红铺径水*池,放花无语对斜晖。

      8、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9、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10、香凝——《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11、丹青、汉青、志丹、留丹——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3、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14、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15、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16、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17、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18、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19、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20、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21、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22、月人——欧阳修《蝶恋花》“*林新月人归后”。

      23、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24、月桐——苏轼《十算子》“缺月桂疏桐”。

      25、鸿飞——苏轼《十算子》“鸿飞何复计东西”。

[阅读全文]...
  • 古代思乡诗句及典故

  • 古代,思乡
  • 古代思乡诗句及典故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

      古代思乡诗句

      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除夜作》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4、*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薛道衡的《人日思归》

      6、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的《旅次朔方》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登黄鹤楼》

      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佚名的《悲歌》

      10、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佚名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1、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

      1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的《清*乐》

      1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浪淘沙令》

      1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16、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

      1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2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2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26、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2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30、*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3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3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36、夜来幽梦忽还乡。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于谦《观书》

      3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3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4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4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4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8、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阅读全文]...
  •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参考

  • 勤奋,读书,古人
  •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参考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典故非常多,下面这20则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人勤奋读书典故参考,仅供参考,来一起奋发图强吧。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励志《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10.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1.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御览》,该书原名《太*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

[阅读全文]...
  • 运用典故的诗句有哪些(含有典故的名句鉴赏)

  • “典故”原本是汉代的官名

    掌管旧制、旧例等礼乐制度

    现在也指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传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典故”繁多而璀璨

    比如梦蝶、抱柱、红豆,东篱……

    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感受,典故之美。

    借指迷惑的虚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战国时,思想家庄子提出的哲学命题:“昔者庄周梦为胡蝶”,不知道是自己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自己,用来形容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东晋·陶潜《归去来辞》

    西汉末,王莽篡位,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位才学颇高的隐士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比喻晚年或者日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传说中,日出于扶桑,落于桑榆之巅,所以古人常常用扶桑来表示一件事情的开始,而用桑榆来比喻事情的结束和末尾。

    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唐·李白《长干行》

    相传古代一个叫尾生的男孩和别人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也不见同伴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最后抱住桥柱淹死在水中。

    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体现一种淡泊之情。

    象征爱情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红豆是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唐王维《相思》诗中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此后,红豆便成了相思的象征了。

    常表哀伤不舍的意象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枝。”唐·刘禹锡《泰娘歌》

    传说帝舜南巡苍梧而死,他的两个妃子在湘水上望苍梧山哭泣,眼泪洒在竹子上,从此竹上有了斑点,后来,人们就把这些竹子称作“湘妃竹”,也叫“*”。

    比喻隐居避世的生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野望》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

    赞美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

    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形容恩爱夫妻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传说中比翼鸟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还有一种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叫做连理枝,同生同死,不可分离。

    比喻离家的时间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才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回到家,熟悉的人都已经不在世了,原来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很久。

    12、长城

    是华夏统一、国家境遇的象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南宋将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后来也用来赞美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指读书人、有才干的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青色的衣领,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引申为贤士。

    借指“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东汉·曹操《短歌行》

[阅读全文]...
  • 池上古诗改成故事4篇

  • 故事
  • 池上古诗改成故事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池上古诗改成故事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我想吃莲子。

      于是我自己跑到池塘边,池塘里有圆圆的荷叶,粉粉的荷花,还有绿绿的莲蓬。非常美丽!小池边有一艘小船,我拿着竹竿撑着小船到河花池里采莲蓬,弯下腰用手一拽把摘下来的莲蓬放在船上。

      我心里非常着急,担心被别人看见,急急忙忙把船划走,两边的浮萍留下痕迹,泄露了我的秘密。

      夏天,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小明趁大人午睡时间,偷偷地从家里跑了出去。

      他来到了池塘边,看见了满池塘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和一个个的小莲蓬。小明还看见不远处有一条小船,船上还有一根竹竿。

      小明眼珠一转,便有了主意,他小心翼翼地跳上了船,拿起竹竿,把船划到了池塘深处。偷采了许多的.莲蓬放在船上,高高兴兴地划船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他不知道隐藏自己,池塘的水面上留下了小船开过的痕迹。

      夏天到了,正是莲蓬丰收的好季节。小男孩趁着家人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偷偷地跑到池塘边。

      他看到池塘里有圆圆的碧绿碧绿的荷叶和粉嫩粉嫩的荷花,还有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

      小男孩四处看了看,看到了池塘边停了一艘小船,连忙跑过去跳上了小船,把船划到一个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就开始摘莲蓬。他抓住荷叶的茎扭呀扭呀,摘了几个莲蓬下来,扔到船上放在了一起,又赶紧划回来。

      但是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行驶过的地方,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夏天到了,小丽趁爸爸妈妈出去种田的时候,她想采点莲蓬吃,跑出去了。

      来到湖边看到一条小船看旁边没有人,她就跳了上去找到一根粗粗的木棍,她划呀划呀划到湖的深处,她心想:我划到深处就不会有人发现了。

      接着她开始采莲蓬了。她抓住荷叶的茎再用另一只手扭了扭莲蓬,采下来放进船里。

      她划呀划,采呀采,采了很多莲蓬。她看着粉嫩粉嫩的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新鲜的莲蓬,脸上挂着笑容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她不知道湖里的浮萍上留下了小船开过的痕迹。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句子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语录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说说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名言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诗词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祝福

哪些古诗用了临池学书的典故 - 心语

推荐词条

放空心情的说说 关于放下的说说 我错了说说大全 霸气对自己说的说说 关于写信的说说 qq说说大全风景 保佑一个人*安的说说 生日唯美说说 赞美男人有才华的说说 正能量个性说说 分手后的说说图片 有你踏实的说说 偷吃东西的说说 这才是真爱的说说 男朋友很对我好的说说 难受的英文说说 男女朋友吵架后的说说 抒情的说说 很极端的说说 关于被绿的说说 抖音合拍说说 把心放开的说说 2019说说 关于忘记的说说 表达发怒的说说 说说配字简短 心痛晚安的说说 睡前反思的说说 回家几天的说说 告别成都的说说 遇见你们是幸运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