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关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以下是小编带来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句注释】

      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yì) :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13)尽:喝(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知心的老朋友了。

      诗词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阅读全文]...
  • 元日古诗意思

  • 文学
  • 元日古诗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那么元日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赏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元日》。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在阵阵鞭炮声中,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和煦的春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人们端起酒杯,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到处是灿烂的.景象。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象征除旧布新。

      作者王安石敏锐地抓住民间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过年时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仔细品品这诗中的内容,你是否感受到那深深的年味?一听到爆竹声,你是否涌起过年时的兴奋?当你闻到屠苏酒的香气,你是否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当千家万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你是否有温暖的气息在身边环绕?当人们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你是否明白了“除旧迎新”的主题?

      这首诗,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发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

      拓展:古诗《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阅读全文]...
  •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意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和诗意)

  • 诗意
  • 孟浩然出生于6*,李白出生于701年,孟比李大12岁。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景仰,现在孟要的离开此地远去杨州,李白为孟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县西边的黄鹤矶上,大约是在此处与好朋友送别而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好朋友,”西辞”,指的是孟浩然从西方离开。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也就是从西边黄鹤楼离开。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的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两个字描写了离开的时令,而且是在春天的三月。

    “孤帆远影碧空尽”,老朋友乘座的帆船(当然那时只有帆船⛵️了),渐渐地向远方驶去。”碧空”,青蓝色的天空。”尽”,看不到了。

    “惟见长江天际流”,”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也辞别了我,

    这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三月,

    他要到广陵而去。

    乘坐着孤独的帆船,

    渐渐地远离了我,

    我一直目送着他乘坐的船儿,

    直到青天的尽头,

    现在,我只能看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仍然还在向天边流去。

[阅读全文]...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意思解释(送元二使安西注释及意思)

  • 解释
  • 建议听着古琴曲《阳关三叠》看本文!

    每年春晚最后一首歌是李谷一的《难忘今宵》,朋友聚会经常要唱周华健的《朋友》,战友、同学、朋友分别时要唱电影《驼铃》的主题曲《送战友》,好像这已是一种约定俗成。#书写经典#

    其实,在古代也有这样的约定俗成,在唐朝,就有一首歌,就像今天的《送战友》一样,经常吟唱于送别宴上。这首歌的名字叫《阳关三叠》,改编于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诗名叫《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什么背景呢?唐朝时,在安西设都护府,辖域包括了今天的新疆、阿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领域,是唐朝西北部重要的军事要塞。

    元二,原名元常,因家中排名为二,被称为元二,史料不详,因为要出使安西,好朋友王维搞了一场送别宴,也因为一次送行,元二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是他唯一的一次历史出镜。

    这首诗没有记载写作时间,初步判断是在公元755年之前写的。因为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的军队被抽调到内地*乱,致使守护空虚,被吐蕃占领,后于公元840年,建立龟兹国而结束唐朝统治。所以元二到安西出差,应该是在安史之乱之前,也因此可以判断,王维送元二的这场告别宴是在公元755年之前。

    好朋友元二出趟远门,要到边塞安西去,王维从长安城一路送到咸阳,也就是唐朝的渭城,分手作别,摆下告别宴,宴*中,惜惜相别就不用说了,喝酒吧,什么也不用说,都在酒里了。此时咸阳的清晨刚刚下过小雨,湿润的空气清新,路面无尘,旅馆的柳树也刚刚泛青,应该是一个春天。二人把酒话别,王维说了一句感伤至极的话,老二啊,再喝一杯吧,再往西走,可就没有老朋友了。真是”情深不在语,尽在杯酒中”。于是一首千古绝唱由此诞生。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因为这首诗既没有赶考送别的期许,也没有上任送别时的恭贺,更没有被贬送别时的悲伤,在诗中表达的仅仅是朋友间浓浓的情谊,于是被人谱曲,经常在告别宴中传唱,名为《阳关三叠》。

    经典需要传承,历史需要弘扬,书法和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特邀请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四川、山西、甘肃、广东、陕西等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共同书写王维这首饱含浓浓朋友情的唐朝”送战友”——《送元二使安西》。

[阅读全文]...
  • 惊雪古诗意思(惊雪这首诗的意思)

  • 猜谜语:

    一扇玻璃窗,光线明晃晃,戏剧它会演,电影它能放。(打一日常用品)

    谜底在本文中。

    惊雪

    唐 陆畅

    怪得北风急,

    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

    译文: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注释:

    1. 怪得:奇怪,怎么。

    2. 晖: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3. 宁:难道。

    4. 许:如此,这样。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语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阴宫铁树镇妖》。

    谜底:电视机。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 诗意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歌行的古诗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这首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好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全诗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 七夕唐杜甫的古诗意思

  • 七夕,杜甫
  •   心心相印,架起爱的鹊桥,两情相悦,渡过情的银河,甜言蜜语,诉说心里的真诚,相约七夕,将爱升华,七夕愿你幸福快乐!

      牵牛织女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描写七夕的

      1、《七夕》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

      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

      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

      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阅读全文]...
  •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 诗意
  •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句子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语录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说说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名言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诗词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祝福

送杨于陵的古诗意思 - 心语

推荐词条

比喻路灯的句子 形容天天下雨的句子 下雨了扩写句子 幼师的心酸句子 形容秋季的句子 身体健康重要的句子 情感失败伤心的句子 感情图片带字唯美句子 形容自己哭了的句子 形容打架很厉害的句子 让人捉摸不透的句子 一生的朋友句子 好心情说说唯美句子 忘掉一切不开心的句子 愿笑容常陪伴的句子 爱情长句子经典语录 失望无助的句子 徜徉在花海中的句子 夸奖团队精神的句子 描写教学楼外貌的句子 形容女生脸红的句子 表现树木的高大的句子 形容困的不行搞笑句子 表示春暖花开的句子 赞美梅花很短的句子 18个字的唯美句子 描写古桥的句子 突然想起往事的句子 诗经表达思念的句子 描写男主眼睛的句子 精神可嘉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