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的古诗赠语 >

祝福的古诗赠语

关于祝福的古诗赠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祝福的古诗赠语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祝福的古诗赠语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赠刘景文古诗

  • 古诗文
  •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 古诗赠刘景文

  •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下面是古诗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

      如今,荷叶都已经枯败了,再也看不到夏天那样碧绿的,好像举着一把遮雨大伞似的荷叶,亭亭玉立在那里繁茂的样子了。傲霜耐寒的菊花,虽然还有挺拔的菊枝依然生机勃勃,但美丽的花朵早已残败。不过,在这一年中仍然有值得你记住的最美景致,橙黄橘绿满眼收获正是初冬最美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古诗全解)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开学就是三年级了,暑假期间让孩子把古诗先熟悉一下,我看了下课本,说实话,我都没学过。孩子坑坑吃吃的读了,不明白什么意思,自己先学*起开,才能给孩子讲。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用“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又用“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 。从文献搜索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是孩子还是不能理解,看来还得专业人来干专业事,交给老师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拼音版(赠刘景文古诗全解)

  •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流程】

    一、 导入新课,解读诗题:

    今天,我们阅读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生字。

    请用“赠”组词或说一句话,汇报交流。

    总结:是呀,别人赠送我们一本本子或一本相册,上面还会写上赠言,勉励我们,激励我们。古代文人经常会写诗赠送给别人表达心意,如李白写的《赠孟浩然》,主要表达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再如李白写的《赠汪伦》,则是表达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交谊颇深,诗酒往还,那么苏轼以诗相赠刘景文有什么深意呢?我们通过学*深入体会。

    二、自主学*,说出大意:

    1、出示生字词,认读:

    赠(zèng) 刘景文(liú) 宋(sòng) 苏轼(sūshì) 擎(qíng)

    雨盖(gài) 菊残(júcán) 犹有(yóu) 傲(ào) 君(jūn)

    橙(chéng)黄橘(jú)绿

    2、读《赠刘景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注释:

    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4、看课文插图,描述图意。

    5、“查字典,查词典”汇报:

    (1)、查字典 擎qíng向上托,举:擎天柱,众擎易举。

    (2)、查字典 盖gài②伞: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查《现代汉语词典》 盖gài③古时把伞叫盖(现在方言还有把伞叫雨盖的):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强调:“雨盖”的解读这里要明确是指“遮挡风雨的伞”,而不是“遮挡风雨的盖子”,不能闹笑话,这也表明查字典、查词典的重要,不能想当然。

    思考:诗中的“雨盖”指什么?指荷叶,荷叶像伞一样遮风挡雨。

    想象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

    散文《往事(一)之七》中,冰心用清新、绢丽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这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慢慢的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6、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解读,想象描绘:

    (一)、想象“荷尽菊残”:

    (1)、品读“尽”:

    “荷尽”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深秋季节,荷花落尽,荷叶枯萎,已经没有向上托起的一片片莲叶,请看教材的插图,仔细观察。

    想象“荷盛”的情景:荷叶像伞,荷叶圆圆的,叶柄向上托举着,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就是描写水面上盖着一片片青青的荷叶,荷叶上盛开着一朵朵粉红鲜嫩的荷花。荷叶茂盛时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叶柄向上托举着,就是“擎”的意思,所以诗中称“擎雨盖”,这是荷叶盛夏长得茂盛时。

    可是现在深秋寒冷季节,叶子已经枯萎了,再无盛夏时的盛景!

    (2)、品读“残”:

    “菊残”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随着深秋初冬季节的来临,菊花也由茂盛走向暗淡,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解读“傲”:“傲”字凸显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精神品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傲”字凸显还有菊花敢于斗风傲霜,在百花中最后凋谢。

    在这百花凋零时,诗人指点关注“橙黄橘绿”这一胜景,自然引出下文。

    (二)、想象“橙黄橘绿”:

    “橙黄橘绿”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秋天生机勃勃,瓜果飘香,果实累累,黄的橙绿的橘挂满枝头,沉甸甸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补充阅读想象:苏轼的词《咏橘》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胆小,没勇气)初尝。吴姬(jī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和”菊残荷尽“意思一样。“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新橘是青的以后慢慢变黄,橘树常绿,叶子绿得发亮,整个橘林郁郁葱葱,富于生机。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

    (三)、体会诗人写诗用意:

    诗人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用意是什么?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汇报交流。也许是借物赞人,赞扬刘景文像菊花一样傲立风霜中,像橙橘那样点亮深秋初冬。也许是勉励刘景文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力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阅读全文]...
  • 赠贾麟古诗词

  • 赠贾麟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贾麟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宋]强至

      爱君气干霜松老,一见相投许肝脑。

      岂同世上秋叶交,不及岁寒如电扫。

      有才无命三十强,寂寞吟斋膝长抱。

      愁来遍踏公卿门,绽褐不缝谁改造。

      文章直吐元化胚,天朴岂须施斧藻。

      长篇下笔纵立成,一字未曾伤草草。

      辞源奔注吞众人,有似惊潮没孤岛。

      善君取友论片能,不学常情求百好。

      琢磨六艺相与游,我愧性灵昏椹枣。

      *湖绿净时招邀,烂熳清尊为君倒。

      客涂见月凡几圆,倦马声饥奴色槁。

      路傍甲第欺儒冠,奴厌腥肥马馀藁。

      我疑造物偏膏粱,富贵何缘悭有道。

      贯糜巨室君空囊,朱紫摩肩君衣皁。

      大鹏宁合安寻常,怒翼天池终刷澡。

      功名岂必收目前,两鬓未银犹得早。

      颜彭骨朽千万年,漫与*论寿夭。

      君其努力攀青云,盛醉春风酿香稻。

      [宋]强至

      贾君貌古文章老,虬髯铺胸犀插脑。

      戏夸才力惊众人,谈笑千篇笔端扫。

      酒酣座上披天真,铲去崖岸露怀抱。

      今年礼部更新书,续诏九州登俊造。

      宿儒晚秀趋术茫,肝愁胃苦搜辞藻。

      独君所向异尔为,长袖陂陀踏幽草。

      行穷两径跻岩巅,指点晴江辨秋岛。

      却骑匹马归湖山,古寺相逢情愈好。

      空樽无物醉故人,辄出囊钱具梨枣。

      更长坐久然青灯,语杂讥谐欲颠倒。

      我方正色起问君,何乃终年事枯槁。

      齿牙未豁才有馀,一赋从容成腹藁。

      琢磨高论驰古今,足历天衢骋王道。

      驽群沓沓犹争先,骥騄胡然甘伏皁。

      君徒俯首不我答,我反惭颜汗如澡。

      丈夫贵富难*窥,一第定非论晚早。

      岂同祖谊名汉朝,位不公卿身已夭。

      何时却挂吴淞帆,霜蟹初肥恰新稻。

[阅读全文]...
  •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

  • 阅读
  • 赠汪伦古诗的意思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赠汪伦古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的时候,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的时候,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留别。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的时候,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阅读全文]...
  • 含有赠字的古诗词 带赠字的诗词名句

  •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赠去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赠妓云英 / 嘲钟陵妓云英》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赠卫八处士》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李商隐《赠荷花》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张衡《四愁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佚名《戏赠张先》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托身白刃里,**红尘中。——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谢直《卜算子·赠妓》

[阅读全文]...
  • 赠汪伦古诗带拼音的全诗(赠李白古诗带拼音正版)

  • 李白
  • zèng wāng lún

    赠汪伦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古诗大意】

    李白乘船正要远行,忽然听到岸边传来送别的踏歌之声。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写了诗人乘船将要离开,汪伦赶来送行的情景,写出了一个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走水路。“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 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 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 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 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 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 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将要离开。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池名,在现在的安徽省泾县西南。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

[阅读全文]...
  • 赠别两首古诗赏析

  • 赠别两首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别两首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文解释】

      本来多情却好像无情,只觉得在离别的酒杯前笑不起来。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人流泪直到天明。

      【词语解释】

      樽前:指别宴上。

      简析:

      这首七绝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一向情深意厚,相聚欢乐是何等多情,而今就要分别,却像全然无情,在这告别酒宴上想强颜欢笑,却笑不出来;那善解人意的蜡烛,露出了依依惜别之情,默默流泪直到大天明。无情是假,情深是真,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深沉真挚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诗文赏析】

      诗人与心爱的`歌女离别,难舍难分。以蜡烛作比喻,烘托人物间离别的痛苦。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全诗深沉含蓄,缠绵悱恻,流畅清爽,耐人寻味。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祝福的古诗赠语 - 句子

祝福的古诗赠语 - 语录

祝福的古诗赠语 - 说说

祝福的古诗赠语 - 名言

祝福的古诗赠语 - 诗词

祝福的古诗赠语 - 祝福

祝福的古诗赠语 - 心语

推荐词条

我们都在变的说说 秋天天气好的说说 占有欲太强的说说 女生发说说 男人不努力的说说 前任结婚的说说 希望你过得比我好说说 远走他乡的说说 情有独钟的说说 甜言蜜语的说说 对自己狠一点的说说 住海景房心情说说 微信说说心情伤感男生 秋天下雪的说说 曾经说说大全 失心裂肺的说说 酒后失态的说说 谢谢对我好的人说说 扎辫子装嫩的说说 杨梅酒说说 回家乡的说说 看清爱情现实的说说 终于等到你说说 说说大全2020最新版的 对爱人的说说大全简短 关于对家庭失望的说说 穿亲子装的心情说说 喜欢明星的说说 受别人欺负的说说 关于心情的英文说说 长得丑不是我的错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