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关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关于北邙山的诗句

  •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但看北邙山,个是蓬莱岛。——寒山《诗三百三首》

    卧白云北邙山下冢,信虚名得来无用。——张可久《落梅风·玉果山先上》

    出门眼看北邙山,令人万事抛漭瀁。——屠隆《青溪道士吟留别京邑诸游好》

    晚醉九岩回首望,北邙山下骨皑皑。——吕洞宾《七言》

    又记得北邙山下行,古墓秋草生,纸钱雨未干。——白玉蟾《云游歌·尝记得洞庭一夜雨》

    智者与愚者,尽归北邙山。——*甫《遣怀》

    形骸随众人,敛葬北邙山。——白居易《哭孔戡》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韩愈《赠贾岛》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沈佺期《邙山》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王建《北邙行》

    君不见古人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顾况《行路难三首》

    常将古今骨,裨作北邙山。——邵谒《白头吟》

    终古北邙山,樵人卖松柏。——鲍溶《代楚老酬主人》

    君看草遍北邙山,骼骴犹来丘垄积。——秦观《自警》

    芒芒北邙山,高坟尽无主。——汪元量《北邙山》

    何况北邙山,只*市朝路。——刘驾《效陶》

    寂寞北邙山,苦对西风,排一派、唐陵汉墓。——陈维崧《过汜水县虎牢关作》

    高原有梧隰有綍,待君北邙山石下。——刘基《远如期》

    北邙山下重回首,片玉空怀万古尘。——曾丰《挽王抚干》

    请看富贵赵中令,已作北邙山下尘。——王禹偁《三月廿七日偶作简仲咸》

    北邙山下一孤坟,流落三千绮丽文。——王令《读白乐天集》

    寥寥北邙山,而谁噫荒墟。——周文璞《濑上怀古》

    君不见北邙山,石羊石虎排无楼,旧时多有帝王坟。——王冕《大醉歌》

    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沈廷瑞《垄穴遗诗》

    北邙山下累累土,总是人间不了民。——张继先《金丹诗四十八首·流俗纷纷不悟真》

    北邙山草又青青,今日销魂事可明。——吴商浩《北邙山》

    君看北邙山,贵贱一真宅。——刘攽《效白公诗·其二》

    北邙山下千堆土,葬尽神仙不解悲。——王世贞《乡进士邹道甫以严君之命借听于余余实无得也不忍逆其意以二绝酬之·其二》

    啼乌转凄切,泪尽北邙山。——谢榛《送吴驾部子有奔丧洛中·其二》

    衰病欲寻西华枕,旧游半落北邙山。——陈献章《西良容君携孙来访》

    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释法泉《北邙行》

    北邙山简介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西的巩县(现巩义市)神堤(地名),邙山头就在黄河南岸与洛河的交汇处西南侧,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在历代多有帝王名人身葬于此,于是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洛阳市区正北,上有道教名观上清宫。

[阅读全文]...
  • 《北邙山》沈佺期唐诗

  • 唐诗
  •   《北邙山》是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的作品,表现了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精遥 ”,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北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赏析】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精遥 ”,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 ,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这生生死死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 ”,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 ”,“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山上唯闻松柏声 ”!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沈佺期(656?—714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高宗上元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之作。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阅读全文]...
  • 关于北邙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相关的古诗词有哪些

  • 1.《山坡羊·北邙山怀古》元朝

    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2.《登北邙山二首·其一》元朝

    杨果

    干戈丛里过壬辰,原上累累冢墓新。寒食清明几家哭,问来都是陈亡人。

    3.《邙山》唐朝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4.《北邙山》唐朝

    吴商浩

    北邙山草又青青,今日销魂事可明。绿酒醉来春未歇,白杨风起柳初晴。冈原旋葬松新长,年代无人阙半*。堪取金炉九还药,不能随梦…

    5.《过北邙山》唐朝

    刘沧

    散漫黄埃满北原,折碑横路碾苔痕。空山夜月来松影, 荒冢春风变木根。漠漠兔丝罗古庙,翩翩丹旐过孤村。 白杨落日悲风起,萧索寒巢鸟独奔。

    6.《临江仙·闲向北邙山下过》元朝

    山主

    闲向北邙山下过,侵天桧柏寒松。愁云惨淡罩群峰。昭阳冈上,坟列千层。也有周秦并汉魏,齐梁晋宋唐宗。哀声歌举送英雄。 …

    7.《登北邙山二首·其二》元朝

    杨果

    魏家池馆姚家宅,佳卉而今采作薪。水北水南三二月,旧时多少看花人。

    8.《北邙山》唐朝

    罗隐

    一种山前路入秦,嵩山堪爱此伤神。魏明未死虚留意, 庄叟虽生酌满巾。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 羡他缑岭吹箫客,闲访云头看俗尘。

    9.《破虏凯歌二十四首·昨从北邙山下过》宋朝

    周麟之

    昨从北邙山下过,旋移狼纛驻鸡笼。此身已是邻尸冢,又欲飞投鼎鑊中。

    10.《北邙山歌》元朝

    乃贤

    北邙山高云嵯峨,山前日日闻挽歌。千金买穴望卿相,不道洛阳人葬多。长安归来锦衣客,昨日城南起新宅。雕阑华础满前楹,尽是当年墓边石。墓边野老鬓如丝,自言曾见筑坟时…

    11.《邙山古意》唐朝

    薛曜

    昔掩佳城路,曾惊壑易迁。今接宜都里,翻疑海作田。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风飙吹白日,罗绮拭黄泉。象凤笙留国,成龙剑上天。…

    12.《北邙山》宋朝

    汪元量

    芒芒北邙山,高坟尽无主。惟有石麒麟,相向立秋雨。

    13.《月上海棠·昨夜因打北邙山过》宋朝

    宋无名氏

    昨夜因打北邙山过。见个骷髅儿道边卧。雨洒风吹,骷髅被牧童打破。知他是,李四张三王大。低头无语思量我。大限来时怎躲*。家有千金,难免这场灾祸。休争我,到底一家一个…

[阅读全文]...
  • 《喜赦》沈佺期唐诗全诗意思

  • 诗意
  •   《喜赦》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当时欣喜的情态。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喜赦》沈佺期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喜赦

      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

      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

      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

      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赏析】

      他在岭南写的许多诗中都一再申诉自己的冤屈和不堪南荒瘴疠之苦。他刚过岭就哀叹:“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一到驩州就盼望着:“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初达驩州》)当他在驩州陷入深深的绝望中时,突然接到赦书,自然是喜出望外了。《喜赦》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当时欣喜的情态。

      首联叙事,起句中的“客”指诗人自己。“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点明流放、遇赦的时间、地点甚至原因,字字句句饱含着历尽沧桑悲喜交集的感情。颔联紧承上联直抒胸臆。“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用典贴切精当,比喻生动形象。赦令犹如一道阳光,使诗人得以绝处逢生,重见光明。“律通”、“盆举”两下得简劲有力,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瞬间的兴奋情绪。他感到黑夜已经过去,和暖明媚的明天展现在眼前。这联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得也很细腻。颈联“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描述了当时的感人场面。古时青衣为贱者之服,故称奴婢为青衣,未化者着白衣,一般称没官职者为白衣。“白衣”即诗人自指,“青衣”指报喜讯的人。青衣人来给他这个白衣人报消息,诗人的心中是悲凉的。因为这不是进士及第时的报喜,不免引起身世的回忆和感慨。“青衣”对“白衣”,既表明诗人的身份境遇,又从色彩上渲染了的凄清韵味。但无论如何赦书仍然是诗人日日夜夜所盼望的。从句意上说,“青衣”句应在前,“喜气”句应在后。这里的倒置是为了协律,并突出喜气洋洋的气氛。尾联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是说要凭藉合浦叶的神奇功力,一夜之间飞回洛阳。古时传说合浦县有一种大树叶,能随风一夜飞渡到洛阳,诗句矫健优美,意境旷远深邃,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比“归心似箭”还要急切。诗人不只想象丰富,炼字亦甚见功力。句中的“将”字用得颇有考究,若易以“似”“随”等字,便有点煞风景,显得*庸无奇了。

      《喜赦》诗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直下。风格清新活泼,是一首记事述怀的佳作。

      【作者介绍】

      沈佺期(656?—714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高宗上元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之作。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阅读全文]...
  • 《夜宿七盘岭》沈佺期唐诗

  • 唐诗
  •   《夜宿七盘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天河入户低。

      芳春*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夜宿七盘岭》注释】

      ⑴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唐时属巴州,又名五盘岭、七盘山,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

      ⑵游: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

      ⑶高卧: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⑷晓月临窗*:晓,一作“山”;窗,一作“床”。

      ⑸天河:银河。

      ⑹*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仲之实,其白如银。”这里即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

      ⑺子规: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⑻浮客:无所归宿的远行之游子。

      ⑼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夜宿七盘岭》白话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夜宿七盘岭》创作背景】

      此诗是沈佺期被流放驩州(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南部和河静省)途中写的。沈佺期因为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据此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夜宿七盘岭,则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这诗或作于诗人此次入蜀之初。

      【《夜宿七盘岭》赏析】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胡应麟评价这首诗“气象冠裳,句格鸿丽”,的确是有识之言。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张说曾夸奖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这未免过奖,但也可说明,沈诗确有较高的艺术技巧。这首诗也可作一例。

[阅读全文]...
  • 沈佺期唐诗《早发昌*岛》

  • 唐诗
  •   沈佺期《早发昌*岛》是写“南浮涨海”前经昌*岛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沈佺期唐诗《早发昌*岛》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早发昌*岛

      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

      赏析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坐的船儿解开了缆绳,扬帆出海。船工们以长木叩船,以协调动作。“晓涨”的“晓”字,暗示船儿解缆启程之早。从解缆于春风之后,鸣榔在晓涨之前所传达出的心境看,诗人并没有什么“南浮涨海人何处”的孤寂感,反而使人感到呈现于眼前的是一种明丽景象。接下来的四句,描写早发昌*岛时所见。“阳乌”即太阳,以传说日中有三足乌而得名。“积气”,指天。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放眼海上,天地相连,波光粼粼,水天相接。对于一个赴贬地途中的人,欣赏到如此美景,确实是不容易的。诗人在结尾二句却说:“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这首诗和诗人遭贬前在宫廷中所创作的相比,形式上已经摆脱了浮华艳丽的弊病,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

      作者介绍

      沈佺期(656?—714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高宗上元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继“初唐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之作。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阅读全文]...
  • 含有沈字的古诗词 带沈字的诗词名句

  •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杂篇·天下》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陆游《沈园二首》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范云《送沈记室夜别》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格言联璧·存养类》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杜牧《沈下贤》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陆游《春游》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沈郎多病不胜衣。——苏轼《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李商隐《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碧纱窗下水沈烟。——苏轼《阮郎归·初夏》

    散发披襟处,浮瓜沈李杯。——辛弃疾《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日边消息空沈沈。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

    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王和卿《小桃红·胖妓》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沈潜,不然耳边口头尔。——《格言联璧·学问类》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笙。——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但箭雁沈边,梁燕无主。——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沈著》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

    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

    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李涛《春昼回文》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

  •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 北国冬天的古诗

  • 冬天
  •   冬天,是那么的静。寒冷使爱跳爱叫的小河失去了潺潺的流水声,使奔腾的江河静寂下来,使无边无际的大海*静下去,让它们休息一下。

      《冬夜即事》

      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冬日观早朝》

      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初冬旅游》

      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初冬偶作》

      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

      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绝句》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

      唐·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

      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阅读全文]...
  •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宋之问唐诗

  • 唐诗
  •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所写,全诗主要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赏析】

      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著名词臣的宋之问,自然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一带)参军。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唐代*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他们都因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交往而得罪被贬往岭南的。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杜、沈、阎、王各题诗于壁上,便感慨地写了这首诗。这首诗虽即兴而作,但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前人曾评说,宋之问“运笔如舌”,“多佳”。这首七言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的开头两句,语言*直,如同与四位朋友相对而言:“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想想远离家乡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岂料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意思是说: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是写对朋友们的思念的。一般形容分离,或说“云飞雨散”,或说“雨飞云散”,宋之问独用“云摇”一词来表现他在《桂州三月三日》诗回忆早年飞黄腾达的情景时说:“风举云摇入紫微。”

      正所谓*步青云,扶摇直上。在封建社会里,要想贵为朝臣,不能单凭个人的才力,尤其是在唐代,知识分子要得到重用,必须有达官贵人举荐。宋之问是深明个中奥秘,而且也深有体会的。他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或许也正是想乘其“风举”、“云摇”吧。岂知武则天病危,张易之被杀,而他也受到了株连。

      这里的“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后者使他们象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杜审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阎朝隐贬崖州,即今海南岛琼山县,都要过海才能到达贬所。而沈佺期谪迁驩州,即今越南乂安省荣市,相传是舜放驩兜的地方,这些地方离宋之问要去的贬所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都还很遥远。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诗接着说“音信稀”。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更增强了悲凉的情味。

      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比宋之问他们早一年多贬到端州的高戬就病死在那里。与高戬同时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的张说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初被赦返京,再过端州时题有《还至端州驿站与高六别处》:“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宋诗的结尾“自怜能得几人归”,也许是看了张诗有感而发的。

      这首七言古诗*易晓畅,明白如话,于*易中见奇妙。诗的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极富表现力;恰切地运用了双声、叠韵及重复,读起来音韵和谐,错落有致。全诗八句话,五十六个字,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而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句子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语录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说说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名言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诗词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祝福

北邙山沈佺期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隐含警告情敌的句子 赞美鱼好吃的唯美句子 久病不愈的句子 大热天辛苦了的句子 女人活得精致的句子 英语搞笑句子带翻译 抗旱的句子 有关阳光明媚的句子 关于后知后觉的句子 暖心句子给宝宝 古风生贺句子 忙到没时间句子 赞美女人40的句子 一些很丧的经典句子 拍照翻译英语句子 形容等待了很久的句子 人与人相互理解的句子 描写延安的句子 微信催款句子 恭喜前任要结婚的句子 创业感慨的句子 结婚一周年的感悟句子 厚黑学最经典的句子 表达玩的开心的句子 不必打扰别人的句子 爱情的点点滴滴的句子 表达想念爱人的句子 赞美大学学校的句子 形容老同学重逢的句子 比较伤感有内涵的句子 关于遇见对的人的句子

随机推荐